文章详情

茶礼仪网专注茶道礼仪,弘扬茶道文化。传播茶叶知识、茶道、茶艺、品茶、泡法知识。
您所在的位置:茶叶网>黑茶>六堡茶>2015年梧州茶厂三鹤特级六堡茶传承茶砖3千克

2015年梧州茶厂三鹤特级六堡茶传承茶砖3千克

2019-05-18 访问量: 18 茶礼仪网

2015年梧州茶厂三鹤特级六堡茶传承茶砖3千克

此茶砖,传承经典配方及工艺制作,是一款极具三鹤六堡茶特色的紧压砖茶。压制松紧度适中,间有金花。

色泽黑褐油润,汤色明亮,滋味醇厚,入口饱满,这是三鹤推出的第一款“传承”六堡茶砖,也是对新时代背景下对六堡茶行业开拓进取精神的传承。

综合点评:具传承六堡茶风味,口感醇厚,浓度好;间有金花,发酵程度适中,适宜长期收藏。

广西梧州茶厂特级六堡茶 三鹤传承茶砖3千克
【产品名称】传承六堡茶砖
【质量等级】特级
【 净 含 量 】3千克/块
【包装规格】3千克/块 5块/件
【 生 产 商 】 广西壮族自治区梧州茶厂
【陈化年月】 2015年12月
【包装年月】 2018年3月
传承历史,丰富“三鹤” 品牌内涵,弘扬老字号文化,发展壮大六堡茶。随着时代的发展,创新是为了给六堡茶的传承与弘扬注入更强大的生命力。
传统六堡茶为紧压竹箩,传承系列每次都一抢而空,收藏价值极高的一款茶品,而紧压茶砖正是传统的延续与创新,适应不同的呼声,推出了3公斤传承茶砖。

有用+10
分享

微观六堡茶——(1)茶客众生相

微观六堡茶系列按语

从事六堡茶行业,我从没想过要成为一个大师或者领域专家,我只是想喝对口的茶,和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去寻茶,选出大家喜欢的产品并与之分享推荐。但是工作久了,我逐渐发现,再多的内容也无法把六堡茶讲透。这倒不是说六堡茶有多复杂,而是背后关联的因素太多、太多……

产生微观六堡茶系列的想法,源于日常与众多茶友的交流。我们做一个微观系列,尝试从一个全新的角度,独立的观点来为您解读六堡茶,可能会与你了解到的有所不同。

微观六堡茶——(1)茶客众生相

(全文约3500字,阅读需6分钟)

茶是入口之物,喝茶的人,统称为茶客。在这里,你可以对号入座,也可以自成一派。本期就从你们说起。

离人愁

来自六堡茶之家

00:0004:08

回顾过去的两年,六堡茶之家探访了不少的行家藏家,也接待了不少来自全国各地的茶友,他们或直率或含蓄,或纯粹或复杂,有着不同诉求的他们却有着相同的属性——六堡茶爱好者,他们共同组成了六堡茶客的众生百态。

1、人物素描——“独行侠”

有一类茶客,他们生性豪迈,喜欢追求原生态,行走于茶山,感受原始与古朴;结识茶人,感受他们的真诚与用心。

A是一名贺州的公职人员,有着20年六堡茶龄,只对原生态的六堡茶情有独钟,是农家六堡茶的极致玩家。六堡镇的每个产区,从塘坪到四柳,从不倚到理冲,都有他寻茶的身影,不仅如此,对于在六堡茶历史上的产区,他坚信仍然有老树、野生茶树等原生态的茶树品种存在。

在闲暇时背起行囊,独自一人穿梭于六堡与贺州交界的群山峻岭中,贺州的大平、水口、步头、沙田、鹅塘无不留下他坚毅而孤独的脚步。每到一个地方,他会与茶农推杯换盏,也会为日渐稀少的老茶树发出呐喊之声!

微观六堡茶——(1)茶客众生相

▲A在查看收回的老茶

他家的茶室犹如一个小型的农家六堡茶博物馆,你听过的没听过的,见过的没见过的,喝过的没喝过的,都能在这里找到。

在他的藏品中,令我印象最深的有两个茶:一款是70年代的瑶乡竹筒茶,刷新了我对槟榔香认知;另一款是百年原种六堡老树茶,这款茶居然让我喝到了顶级单丛才会有的芝兰香。

微观六堡茶——(1)茶客众生相

▲百年原种老树六堡

类似这样的茶客当然不止一个,但绝对不会多。他们不喝厂茶,只追求原生态;也不会在市场买茶,只会深入茶山中寻茶;寻到的好茶只藏不卖,遇到爱茶之人便找出压箱珍品,与知己品茶聊天,何等快哉。

一把刀,一部车,行走于茶山中,他们犹如侠客一样独来独往,眼界傲视群雄,内心却是何等的轻松及快乐。

2、人物素描——“行家”

有一类人,你说他是茶客,但他也卖茶,你说他是茶商,他却没有太重的商业气息。

B是梧州的一个自由职业者,六堡茶龄30年,和A不一样,他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厂茶粉,而且,只喝一个厂家的茶。

用他的话来说:“六堡茶之博大,一个厂的茶,我尚不能完全喝懂,我也只是边喝,边藏,边研究。”当然,这也许是B的谦虚之词。

第一次见B的时候,我辗转了几个街区,走了几条小巷,方才找到他的茶室,一个大隐于市,不显山不露水的小门面,甚至连招牌都没有,但开口一聊,就知道他是行家。

B既喝茶,也藏茶、卖茶,他本质上是一个茶客,但在卖茶这件事上,却是不折不扣的技术型茶商。他不追市场热点,只根据自己独到的眼光,判断一个茶的后期转化潜力,一旦看中一个茶,不惜花费数十万甚至过百万资金囤茶。

微观六堡茶——(1)茶客众生相

▲我在B的小门面品茶

B的日常,就是和茶友分享他的藏茶,有茶友觉得好想买,他便让对方开价。

我笑称他在“钓鱼”。

对于我的这种说法,他倒不生气,吸了一口烟,缓缓地和我说:“并!不!是!我的茶,卖得出我赚钱,卖不出我更赚钱,我这里虽庙小但往来无白丁,很多茶友,都是慕名来的。”

将爱好与营生结合得天衣无缝,B是其中之一,他就像一个内家高手,以自己专业而独有的眼光去判断某款茶的潜力,出手快而准,深藏不露,所谓的行家里手,就是如此。

3、人物素描——“朝圣者”

他们是现代版的文人,喜欢中国传统文化,或会赋诗,或会抚琴,将喝茶与文化无缝融合,动静自然而又格调高雅,喜欢研究茶的文化,挖掘茶背后的故事。

“当时六堡茶远销海外,这条水路是怎么走的?”

“六堡茶的初制工艺,从以前到现在,主要改变是什么?”

“六堡茶到底有多少年历史,与普洱相比,哪个更长?”

如果你行走于六堡镇内,看到或结伴而行,或孤身一人,说着一溜的普通话,在茶店内不厌其烦的问着很多关于六堡茶历史的问题,那他们必定是六堡茶的“朝圣者”无疑了。

他们是传统文化的忠实拥护者,相对于六堡茶的滋味口感,他们更会关注六堡茶的历史、文化和故事:六堡茶为何远销南洋、马来西亚华工喝六堡茶背后有什么故事、六堡茶的“中国红”与中华传统文化的关系等等,对他们来说无疑更具吸引力。

微观六堡茶——(1)茶客众生相

▲深入六堡镇茶山寻茶

为了研究六堡茶传统文化,他们不惜深入原产地亲自探寻,我接待过的,就有来自北京、青岛、河南、海南等来自四面八方的茶友。

C是郑州人,多年前移居澳大利亚,自小受中原文化影响,在澳大利亚一直致力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推广。由于自身酷爱喝茶,六堡茶成为她在当地推广的文化项目之一。

在与C的交流过程中,C表露出对六堡茶历史浓厚的兴趣,从古老的制茶工具到传统的手工制茶,从茶船古道的起源到文化传承的讲述,无不侃侃而谈。

这种释放正能量的态度,令我感受到一份美妙的情怀植入心怀,直击心灵深处。

我们要感谢C的执着与坚持,他们是传统文化的追随者与拥护者,深谙中国文化之道,身怀一技之长,以传承历史文化为己任,将六堡茶与自身优势结合,在本地将六堡茶文化发扬光大。

4、人物素描——“门徒”

就像学生崇拜老师,古人崇拜圣人一样,这类人天然的对“大师”有崇拜情结,一说是大师便不由分说一头雾水地去顶礼膜拜。

“这个20年的茶,怎么能没有金花呢,必定不是好茶。”

“看见了吗?白色的星星点点,就是老茶的白霜,必须有的。”

“这个就是六堡茶的槟榔香,你闻闻,多难得啊,没有槟榔香的六堡茶,不是好茶。”

说完,“大师”缓缓放下茶杯,眼光默默扫向众人,端坐起来,不再理会。余下茶友不停点头,相互讨论,不错,这个茶的确好喝,这个价钱值了,也没有多少量,好茶喝一泡少一泡啊。

“大师,我微信支付可以吗?”

以上,就是被归类为“门徒”的一些六堡茶友的日常。

他们喜欢六堡茶,却苦于找不到系统学习的方法。于是,向当地的茶庄老板请教六堡茶知识。

这些老板在他们面前俨然成了“大师”。然后,他们听到每一款茶叶背后的故事,会惊叹“大师”的学识,拜服于门下。

他们有严重的“大师”情结,味道好不好自己不会判断,是否正宗也不知道,“大师”说好的便是好茶。如果自己喝不出“大师”说的味道,他们不会质疑“大师”,而会怀疑自己,是不是早餐吃辣了,是不是今天有点上火,喝什么都锁喉。

与这些“门徒”们聊天很有趣,他们会与你分享“大师”的故事,但当你将质量优秀的六堡茶给他们试喝时,他们会说,这个六堡茶不正宗,和“大师”说的不同。或许,你不能说他们错,他们有一份纯真的学习之心,只是,选错了对象。

5、人物素描——“小龙女”

这部分茶友集合了“朝圣者”与“门徒”的特点,却又与他们有极大的差异。他们同样喜欢六堡茶,同样不了解六堡茶。与“朝圣者”不同的是,他们对文化看淡,执着于茶的口感及技艺,与“门徒”不同的是,他们不是单纯,而是纯粹。

他们喜欢静静的品茶,不急于找“大师”。偶尔与茶友交流心得,但遇到不同意见时,他们不为所动,也不反驳,只是付诸一笑,你说你的,我自有我道理。

他们关注茶品的本质,喜欢独自三五好友一起研究一个茶,就像做实验一样,从茶具的选择到冲泡的手法逐一试验,最后总结经验。他们很简单,只因喜欢喝茶而喝茶,并在茶中找到乐趣。

D是一位来自百色的图书管理员,日常爱好就是阅读和喝茶。在一个普通的假日,D来到梧州,与我们一起品茶交流经验。

微观六堡茶——(1)茶客众生相

▲D的茶室一隅

在交流过程中,我们拿出好几个口感特征不一样的茶,D不但能清楚地说出直观感受,还能结合日常的冲泡经验,说出每一款茶适合用什么茶具,用哪种冲泡方法能更好地表现出这款茶真正的滋味。

我很讶异于D的这种喝茶态度和功力。茶如何,以自己的感受为准,不盲目跟风。每款茶有什么特征,用什么方法冲泡更好,都能一一道来。这些若不是在背后付出大量的时间去研究实践,是无法完成的。 

与“小龙女”们品茶是一件很愉快的事,他们表面上人淡如菊,实际上内心强大。或许他们喝茶不会涉及太多的传统文化,但他们讲求静心,从茶具到冲泡,苦练品茶的技艺,只为找到对口的味道。外表平静如水,内心坚定如山,正是他们的写照。

6、人物素描——“佛系喝茶者”

他们选择喝茶是为了解渴,要求很低,茶的一切仿佛与他们无关……

你若与他们谈论香气,他们会说,什么,这是槟榔香?药香?无所谓,你说是什么香就什么香;你若与他们谈论汤感,他会说,醇滑也好,粗糙也罢,我就一口茶下肚;你若与他们探讨叶底,他会说,什么大叶种,小叶种,都是树叶,能喝就行;你若与他们谈论价格,他会稍微紧张,几百元,贵了,几十元,嗯,可以。

但他们依然有底线,只要这个茶不苦、不涩、不锁喉就行,其他随缘,反正我也不会品。

他们既能喝几十元的茶,也能喝几千元的茶,当然,前者是自己买的,后者是蹭的。价格是主要因素,茶好不好全靠随缘,所谓的佛系喝茶,即是此类人。

喝茶的人行走于茶界江湖,都有自己对茶的态度。没有对错,只有热爱。喜欢喝六堡茶的你,属于哪一类,或是自成一派,欢迎留言,一起吐槽或分享经验。

六堡茶品鉴手册(一)——如何喝懂一泡六堡茶

常常收到茶友的疑问,诸如六堡茶怎么冲泡,怎么品鉴,怎么选茶等问题。为此,六堡茶之家撰写了一本「六堡茶简易入门」小手册,从识茶、泡茶和购茶等几个方面,提供一些基本的原则和方法论,以便刚接触六堡茶的茶客能够迅速入门,分三期连载,建议茶友长期收藏。

一、制作工艺

有个前辈曾说过「把茶喝好比喝好茶重要」,这句话说得一点都没错,而想要把茶喝好,就不得不从制作工艺说起,工艺是决定茶叶品质的重要因素之一,了解茶先了解其背后的工艺,茶味形成的缘由,这样在喝茶时就能够有更细致的体会。

六堡茶有两大系,分别是采用传统工艺制作的农家茶和采用现代工艺制作的厂茶,通俗来说,厂茶经过渥堆发酵,口感更接近普洱茶的熟茶,农家茶没有经过渥堆发酵,口感和绿茶、普洱生茶接近。

六堡茶品鉴手册(一)——如何喝懂一泡六堡茶

这两种六堡茶各有特色,农家茶滋味丰富,厂茶温润醇和,没有哪个好喝、哪个不好喝之说,完全凭自己的口味喜好去选择。

六堡茶品鉴手册(一)——如何喝懂一泡六堡茶

六堡茶是后发酵茶,相比于没有发酵的绿茶和全发酵的红茶,它的制作工艺更为复杂。主要分为两个阶段:毛茶与精制。毛茶指的是茶青摘下来后的初制阶段,具体是:采摘→杀青→揉捻→堆闷→复揉→干燥,每一个环节都十分重要,稍微有不到位的地方都会影响到茶叶品质,在这个过程制作出来的毛茶,再经过手工挑拣掉碎末、老叶,就是农家茶(传统工艺六堡茶)。

这里特别说一下「杀青」环节,和绿茶的高温杀青不同,六堡茶的杀青是低温杀青,为的是尽可能保留茶叶中的活性物质,特别是酶类没有遭到高温破坏,保证日后转化的物质基础。

六堡茶品鉴手册(一)——如何喝懂一泡六堡茶

▲传统铁锅炒青

毛茶做完,就开始做精制,具体是:毛茶→筛选→拼配→渥堆→汽蒸→压箩→晾置→陈化→成品,精制阶段制作出来的就是厂茶(现代工艺六堡茶)。

现代工艺六堡茶的制作核心在于渥堆发酵,茶叶整体品质做得如何,在渥堆阶段就已定型,包括香气、滋味的基础,还有常听到六堡茶独有的「红浓陈醇」都是来自于此步骤。

六堡茶品鉴手册(一)——如何喝懂一泡六堡茶

▲正在渥堆发酵的六堡茶

从食品工业的角度来看,六堡茶属于发酵食品的一种,渥堆发酵的本质,是通过湿热作用和酶促作用,使得茶叶的内含物发生转化,降低茶叶的茶多酚和咖啡碱含量,增加茶叶中的氨基酸、可溶性糖的含量。

通俗的说,就是降低茶叶的苦涩味,增加茶叶的醇厚感,改变茶叶的风味。

发酵程度一般分为:轻发酵,适度发酵。

简单了解不同发酵程度的特点:

轻发酵——香气高扬、滋味鲜爽、略带青涩味

适度发酵——香气沉稳,滋味醇厚,新茶略带堆味

喜欢什么发酵程度的六堡茶是因人而异,不过相对来说适度发酵的六堡茶会更受欢迎,因为滋味醇厚,不苦不涩,好入口,我们喝茶的最直接感观就是口感层面,新茶客基本比较容易接受适度发酵的六堡茶。

渥堆常见的缺陷:

发酵过重(堆温过高,渥堆时间过长)——出现焦味,茶味淡薄

发酵不均匀(堆温过低,翻堆不均匀)——香气味道不纯净,夹带着酸味

之所以渥堆发酵这一部分讲这么多,是因为我觉得它具有代表性,可以让大家对六堡茶有更好的理解,并且是能够很直观地从茶汤中感受到的,当我们了解到不同发酵程度的大致特点,对六堡茶也会有进一步的认识。

除了制作方面,六堡茶的另一项工艺「拼配」也值得一谈。

许多人觉得拼配的茶不纯正,也有认为好茶是不需要拼配的。事实上,一位制茶师傅能把茶拼配得好是本事,把茶拼配得让人喝不出采用了什么品种原料更是本事。

茶叶拼配是门技艺,讲究的地方很多,说简单点就是「取长补短」,香气好的茶与汤水好的茶各取所需,可以是单个品种的原料,也可以是两种或几种不同品种的原料拼配。

现今市场上的茶叶拼配品质参差不齐,有的是为了挖掘价值,有的是为了把茶叶成本调低而拼配。由于「拼配」这一词容易引起误解,所以茶商一般不会告诉你他的茶是否是拼配过的,即便你主动问,也很少听到真话。

二、识别香气

我们喝茶最先感受的部分是香气,人们会用某个花香或其他食物的香气来描述某种茶的香气,是因为这种香气在某个品种上比较集中,所以才有了约定俗成的「客观描述」,但要知道,任何特征的香气描述,都是带有主观性的,并且以文字的形式表现出来,不同人理解就有不同意思,所以很难具体地去形容一种茶的真正香气特点,若你没喝过,也只能靠想象去感受,这就很有可能会产生误区。

例如,描述六堡茶香气用得最多形容词应该是「陈香」了吧?都说它像老木头房子的味道,而老木头房子到底是什么味?该如何去分辨?还有「槟榔香」,槟榔有干槟榔,有湿槟榔,不同地方的槟榔味道也不一样,有些未接触过槟榔的茶客冲着对槟榔香的好奇买回去对比,结果发现跟自己想象的有差距,最后陷入是自己味蕾问题,还是茶的问题的困惑。

所以这类模糊性的描述词不适合新手作为购茶的依据,只能是起到一个参考学习作用,让你对它有个大致印象:「喔?原来是这个香气特征。」

六堡茶的香型描述大多数都是来源于我们生活环境中常见的植物、食物,所以茶客们在喝茶时也比较容易心领神会,然而对有些稀缺或平时少接触的,如陈香、木香、槟榔香等较难找到参照物的,就很容易引起混淆。

如果遇到了却说不出是什么香型,不要紧,尽量记住它,通过多次的品饮形成记忆,你的大脑不断收集着各种香气,搭建起一个体系,从而喝到一款新茶时也就容易迅速做出辨别。

六堡茶品鉴手册(一)——如何喝懂一泡六堡茶

六堡茶的常见香气:

农家茶新茶香气高扬,多为清香、栗香、花蜜香等;

厂茶新茶香气弱,多为甜香,熟果香等;

无论是农家茶还是厂茶,它们老茶的香气沉稳,多为陈香、药香、槟榔香等。

香气的表现方式:

香气在品饮过程中的展现形式有这几种:茶汤香、杯底香、叶底香。

茶汤香

茶汤入口之后感觉到的香。一种是水香,这种香是从茶汤中出来的,说明香气已经与茶汤融合。另一种茶汤香气显得飘忽,入口后仔细品能感觉到水是水,香是香,显得滋味单薄。

杯底香:

在洗茶第一道之后展现的最为明显,倒掉洗茶水后,晃一晃公道杯,待公道杯微微冷却的时候,凑到鼻下,茶香会扑鼻而至,杯底香是一款茶的香气表现最直接的形式。

叶底香:

茶汤倒出后,端起盖碗闻泡过后的叶底。如果从叶底闻到的茶香比闻杯底还明显,那么基本可以判断香气已入水。

不管是哪种表达方式,茶香都必须要做到清透纯净,闻起来舒服没有其他杂味,才能算是一款香气不错的茶。香气是足还是弱,持续时间长或短都能作为评一款茶的香气指标。

和乌龙茶、绿茶不同,六堡茶不追求高香,一款六堡茶,并不是香气高扬就一定是好茶,其他方面也要完善,一味的香,而滋味、口感上表现不佳,自然也就失色不少。

三、滋味与口感

茶叶的香气要靠嗅觉去感受,而滋味与口感则需听舌头的。茶汤入口,舌头会告诉你它尝试到的内容是甜是苦还是涩,这些都是真实的味觉体验。

不知大家是否发现,不管是通过书籍还是网络查询某个茶的资料,都能看到类似「鲜爽」「醇厚」「顺滑」「甘甜」这些描述词,好像任何茶都可通用的一样,看上去没毛病,不过讲真,这类词汇显得太官话了,不够严谨,对新茶客学习意义不大,要严谨就得具体茶叶具体对待。

同样是「醇厚」,在不同茶身上的品饮感受是不一样的。例如,不能用农家茶的醇厚与厂茶的醇厚相比,比较下去肯定是后者更醇厚,工艺不同,没有可比性。而厂茶普遍给人一种醇厚的滋味印象,可这是在制作工艺到位的前提条件下才有的结果,若制茶有欠缺,也会出现单薄、淡而无味的情况。所以看书籍、网络上的理论知识,不如自己用舌头去体验,实践方能出真知。

六堡茶品鉴手册(一)——如何喝懂一泡六堡茶

茶味可以有很多种,正常的、不正常的都会出现在茶味中,往往容易让初入门的茶客混淆,不知如何分辨。

先说正常的部分,不同的品种,不同的工艺,不同的陈化阶段都有它独特的味道。

1、正常的味道和口感

品种

茶叶品种的味道,这个味道是独有的,可能你在喝某个品种的时候,会感觉像另外一个品种,但要知道,这只是相似,并不会完全一样。举个例子,六堡群体种做的农家二白茶,感觉会和越南河江茶相似,但细细品味,两者还是有很大差异的。

工艺

发酵程度的高低,产生的味道口感会有所区别。六堡茶是后发酵工艺,发酵的轻重受工艺和年份两种因素的影响,发酵轻的茶,滋味鲜爽,口感清冽;发酵越重,口感越醇厚,滋味浓酽。

年份

不同年份的六堡茶,表现出来的味道也不同,以新制熟茶来说,茶汤有轻微的堆味和水味,属于正常现象,发酵偏轻的,会有豆青味;发酵充分的,无论在闻香或者品饮的过程中,会有一种淡淡的果香味(一种类似成熟水果的味道),滋味比较纯正,没有酸味或者中药味;在经过若干年陈化后,堆味和水味慢慢散去,会出现木质香味,年份更长则出现药香,茶汤浸出物变多,茶汤的厚度、滑度、润度、甜度会变得更好。新制农家茶由于发酵轻,会略带苦涩味,这种苦涩味是茶叶中的茶多酚含量较多的一种表现,苦涩味的去除,一般需要经过5年以上的自然陈化。

季节

春茶、夏暑茶、秋露茶、冬茶,不同季节采制的茶叶,味道上能反映出是采自哪一季,这一点在农家茶上表现明显。

以上四个方面,工艺、年份、季节容易识别,而品种需要一定经验基础,资深的茶客可以仅从滋味判断出一款茶到底是桂青种还是六堡群体种,是广西大叶种还是越南河江茶。建议新茶客先从分辨工艺、年份开始学习,能把二者区分清楚就已经很不错了。

2、不正常的味道和口感

喝茶会感觉到苦,通常有几种情况:

一种是茶叶泡浓了带出的苦感,每个人口味接受度不同,有的茶泡浓了,重口味的人喝起来觉得刚好,而口味清淡的人或许就会觉得苦;

一种是品种自身的苦味:像农家茶新茶,因品种自身特性原因,滋味给人感觉浓烈,茶味有劲,加上内含物丰富,味道就比较重,自然会形成一种苦感,但这跟茶叶品质无直接关系。茶叶采摘得太嫩,嫩叶含苦涩物质多,比如咖啡碱,做出的茶往往略带苦底;夏暑茶的茶味比较重,做出苦涩水的概率比较大,也是因为夏暑茶所含咖啡碱比较多。

从工艺角度来看,揉捻不到位会造成苦水;轻发酵的茶咖啡碱保留较多,也会略带苦味。

茶叶中茶多酚的多少决定涩味的强弱,一般来说,新茶比老茶涩,发酵轻的茶比发酵重的茶涩。很多人喜欢把「苦涩」连在一起说,苦是味道表现,涩是口感表现,不可混为一谈。茶汤入口咽下后,舌头有「麻」、「粗糙」的感觉,那即是涩。

酸味的主要来源是工艺和存放过程。初制时堆闷不当,精制时发酵温度过低都易出酸味;再有茶叶存放时间久了,内含物质转化在过程中也会产生酸味。

如何识别酸味?

一小口茶汤进入口中后,不急着咽下,含在舌尖,舌头稍上抬,嘴唇微微张开往里吸气,让茶汤在舌头上翻滚转动,使茶汤在口腔中激荡。这个技巧不仅可以呈现出茶汤滋味的细节,还能够辨别出茶汤是否苦涩、苦涩感的轻重,以及茶味是否带酸,这些都是可以体会到的。

苦涩感也要看这个「苦涩」能否迅速化开转为甘甜、生津。化得开还是好茶;化不开,苦涩感一直停留在口腔里,那就不能称为好茶。

六堡茶品鉴手册(一)——如何喝懂一泡六堡茶

其他常见的杂味

青味:发酵不到位、茶叶返青,是青味,不是清香

焦味:杀青炒焦了,发酵过重

馊味:初制时候堆闷不当,形成一股像隔夜茶的味道

霉味:过度的湿仓环境导致茶叶霉变,形成的味道

小结

六堡茶由于是后发酵工艺,再加上有“越陈越香”的特性,注重香与水的平衡,香要有,茶味要足,至少要纯净无杂味,在顺滑的基础上再谈茶汤的单薄、醇厚、绵柔、黏稠等等。如果你分不清或者体验不出这些感官,条件允许下,可拿两款六堡茶对冲,准备两个盖碗,一样投茶量,沸水冲泡,一样出汤时间,这样就会更加明显。

四、识别叶底

一泡茶的叶底能够反映出茶叶的品质,它传递给我们的信息有时比「喝」还准确。这就是为什么几乎每一个做茶的人和老茶客喜欢看叶底、闻叶底的原因。如何闻叶底前面已经说过了,这里主要讲看叶底。

发酵程度

有些茶客对六堡茶后发酵工艺还不是那么理解,什么叫后发酵?一般在杀青之后进行“发酵”生产的茶类为后发酵茶,黄茶,黑茶(六堡茶),普洱茶都属于后发酵茶,农家六堡茶的“堆闷”工艺和黄茶的“闷黄”工艺接近,新制的农家六堡茶发酵程度最轻,叶底呈黄绿色或黄色,而厂茶经过了30-60天的渥堆,发酵程度深,叶底呈黑褐或红褐色。

发酵程度和叶底的关系

叶底颜色由浅到深:青黄→青褐→红褐→黑褐→黑

六堡茶品鉴手册(一)——如何喝懂一泡六堡茶

叶底的活性

六堡茶的叶底要鲜活,有活性,轻发酵的六堡茶,几泡后叶片自然舒张,用手按压能感觉到柔软有弹性,发酵偏重的六堡茶,叶片不会完全舒展开,有些卷缩,但叶底按压起来也能感觉到柔软有弹性。

叶底的嫩度

叶片偏大,按压叶底感觉粗糙,看起来粗老,不够细腻,说明采摘时采老了。茶叶采得老,制作出来的茶味会单薄些。叶片偏小,说明茶叶采嫩了。采得嫩的茶,茶味比较足,容易制出苦水。叶片的大小也要根据具体品种来看,如大叶种本身叶片就是大的,而中小叶种则小一些。另外有一点需要注意的是,六堡茶允许一定程度的含梗量,适当的茶梗会使茶汤甜度和耐泡度更好。

拼配

叶底还能看出是否有拼配,如果一款茶的叶底看起来很「花」,色泽、叶形大小不均,很有可能是拼配茶。

六堡茶品鉴手册(一)——如何喝懂一泡六堡茶

▲一款拼配的槟榔香六堡茶叶底

五、其他细节

干茶

六堡茶干茶迷惑性比较大,例如:干茶表面有一层白色的,有可能是老茶自然形成的白霜,也有可能是受潮发霉;市场绝大部分的六堡茶,都是大箩紧压茶(30kg)分装的,在大箩紧压茶分拆的时候,难免会出现碎末,茶叶折断的情况。所以,六堡茶有少量茶碎,是正常现象,不能仅通过条索的匀整度,来判断一款六堡茶的好坏。

六堡茶品鉴手册(一)——如何喝懂一泡六堡茶

▲左图为白霜,右图为发霉

对于新茶客来说,干茶主要看颜色,大致判断一下茶的年份,再看洁净度,有无异杂物就够了。

汤色

茶汤的深浅与品质无直接关系,与发酵程度有关。发酵重些,汤色也会加重,所以只单独看一杯茶的茶汤颜色是看不出品质如何的。

发酵程度与汤色的关系

汤色由浅到深:黄绿→黄→红黄→红→深红

看茶汤,主要是看它是否干净、通透明亮,好的老茶,汤色是透亮的,新茶汤色有点浑浊,是正常现象,但如果存放2-3年之后,茶汤依然浑浊,就是工艺缺陷或存放问题了。

耐泡度

耐泡度指的是茶叶冲泡次数,这个其实很难有个标准,因为它与投茶量、茶具、冲泡方式紧密相关。投茶量多,冲泡次数自然增加;不同茶具、容量大小以及出汤快慢也会有影响。但凡事都有客观,正常方式冲泡六堡茶,七八泡没问题;如果两三泡之后,茶味就断崖式下降,那就要考虑品质的问题了。

结语

以上,我们分别从工艺、香气、口感、叶底等方面介绍了喝懂一泡六堡茶所需要了解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只是最基础的部分。六堡茶口感滋味丰富万千,每一款茶都有其特点特色,不能一概而论,所以,要喝懂它,除了理论,还得结合实践。多喝多品,用舌头去感受各种六堡茶带来的口感差异,逐渐积累经验,由浅入深,慢慢地你就会对六堡茶有更多更深且立体的认识。

六堡茶在北京存放,六堡茶在北京存放的禁忌!

六堡茶是一款侨销茶,六堡茶历来沿茶船古道走向南洋,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组成部分。当今时代变了,六堡茶的祛湿和调理肠胃的功效对北方地区的人民也有很好的助益。最近几年来六堡茶在北方地区的销量上升很快。历史上一路向南的六堡茶非常适合储存在高温高湿的热带亚热带地区。到了北京干燥低温的环境中该如何存放才更有利于六堡茶的转化?

六堡茶在北京存放的禁忌

1、六堡茶不适合放在过于通风的地方,温度相对比较稳定的空间更利于六堡茶的转化。在北方把六堡茶放在相对封闭的房间和仓库是比较好的。北方地区冬季有供暖,全年的室内温差小对存放六堡茶是比较理想的。问题是湿度,在干燥的北方冬季最好有加湿,使室内湿度可以保持在60左右。所以封闭的房间很重要,地窖在北方可能是最佳选择。如果是少量存茶的话放在陶缸里就很好了。

2、不要把六堡茶与其他物品杂放在一起。六堡茶容易吸味。很容易吸收一些别的杂味。尤其是不能与家具等容易散发甲醛的物品放在一起。存放六堡茶的房间要干净无异味,这样才会有利于茶的后续转化。否则沾染了怪味异味的茶,年份再老也是废品了。

3、不要长期放纸箱里存化,纸箱有蒽醌类物质,时间长了对人体有害。

在北方地区存茶对六堡茶的陈化有很好的一面,相对干燥的环境有利香气的转化,但对口感的转化相对会缓慢。所以在有条件的情况下,保持好湿度或者一年至少要半年时间维持60左右的相对湿度。每半年调整一下堆放顺序,把里面的茶调到外面,上下也互换一下,有利茶叶整体均衡转化。

其实六堡茶是一款不算娇贵的茶,掌握好它的秉性就不难伺候。六堡茶的转化需要干净的环境和一定的湿度,掌握好这些,其实北方地区放的六堡茶年份久了会比南方更好喝!

此外,六堡茶由于可以长期存放,经过长时间的化学作用(主要是氧化作用),茶性变得愈发温和无刺激,能促进血液的新陈代谢、助消化、养肠胃,降三高、降血糖,还要很好的祛湿功效,而且存放的时间越久,氧化程度越高,茶汤滋味也越醇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