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情

茶礼仪网专注茶道礼仪,弘扬茶道文化。传播茶叶知识、茶道、茶艺、品茶、泡法知识。
您所在的位置:茶叶网>乌龙茶>武夷岩茶>清香甘活、韵味悠长八字鉴评武夷岩茶

清香甘活、韵味悠长八字鉴评武夷岩茶

2019-06-07 访问量: 17 茶礼仪网

鉴评武夷岩茶之优劣,张天福教授说:“茶叶的香气和滋味,是决定茶叶品质最主要因素,香和味有密切的关系。”清代梁章钜早已提出“活、甘、清、香”四字。因武夷岩茶在乌龙系列中是“重味以求香”的品类,不同于安溪茶的“以香而取味”,这是鉴别武夷岩茶的最重要的原则。味有浓淡厚薄,韵有显露程度和持久性长短之分。评武夷岩茶是个细致、多种因素交叉且复杂的工作,为了便于简单的记忆,本人将鉴评武夷岩茶总结为八个字:“清香甘活、韵味悠长”,并将此八字分述如下:

清香甘活、韵味悠长八字鉴评武夷岩茶

清:指清纯不杂,清快舒适,清丽明亮(指茶汤、叶底)。

香:指茶香高低、长短、锐幽、浓淡而出,饮后有齿颊留芳之感。

甘:指回甘时间短而快捷,指程度、部位而言,清爽甘润。

活:指润滑爽口,而无滞涩感,喉韵清洌。

韵:指“岩骨花香”中的“岩韵”而言。

味:指茶浓而厚醇,无明显苦涩感。

悠:指茶底厚薄,啜之有骨,悠悠不变,可谓“舌本常留甘尽日”之感。

长:指口腔舒适快感的长久,而不是苦涩及杂味的持久性。优质茶饭前饮之,饭后尚感有余香。

福建乌龙茶、武夷岩茶专家姚月明(高级农艺师)指出:品鉴武夷岩茶不是一时就能学会的,必须经过长期实践体会深化。有些还很难用言语表达清楚,如“韵”即“岩韵”,岩茶之韵味,仅能作概略介绍。

有用+10
分享

武夷名丛

武夷山是奇秀甲于东南的世界自然、文化的双遗产地,属丹霞地貌,这里碧水丹山,有36奇峰、99怪岩,岩岩有茶,茶以岩名,岩以茶显,是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关键地带,有“茶树品种王国”之美称,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与生物”保护圈。茶圣陆羽在《茶经》中称:“上者生烂石、中者生砾壤、下者生黄土。”武夷山茶农利用岩凹、石隙,沿岩边砌筑石岸,构筑“盆栽式”茶园。武夷名枞除为大众熟知的大红袍、铁罗汉、白鸡冠、水金龟“四大名枞”,还有以茶树生长环境命名的,如不见天、金锁匙等;以茶树形状命名的,如醉海棠、醉洞宾、钓金龟、凤尾草、玉麒麟、一枝香等;以茶树叶形命名的,如瓜子金、金钱、竹丝、金柳条、倒叶柳等;以茶树发芽早迟命名的,如迎春柳、不知春等;以成茶香型命名的,如肉桂、石乳香、白麝香等。

大红袍

  “大红袍”名枞茶树,生长在武夷山九龙窠高岩峭壁上,岩壁上至今仍保留着1927年天心寺和尚所作的“大红袍”石刻,这里日照短,多反射光,昼夜温差大,岩顶终年有细泉浸润流滴。这种特殊的自然环境,造就了大红袍的特异品质,大红袍茶树现有6株,都是灌木茶丛,叶质较厚,芽头微微泛红,阳光照射茶树和岩石时,岩光反射,红灿灿十分显目。

  武夷山有茶的历史可以追溯到相当久远的神农氏年代,到唐宋时武夷茶则盛极一时。不过,那时的茶主要是称为“龙凤团茶”的蒸青饼茶。而作为半发酵乌龙茶的散形条索状岩茶,直到明末才出现,于清代流行天下。至于大红袍之名,正式出现的时间是民国三十二年(公元1943年),证据就是九龙窠的摩崖石刻:“大红袍,民国三十二年吴石仙题”。吴是民国初崇安县长。将题字搬上摩崖的,是天心寺僧人。据武夷山老茶人们说,大红袍的前名是“奇丹”。这种长着紫红芽叶的岩茶,虽然很稀少,但绝不只九龙窠一处。民国时《蒋叔南游记》中就有记载,除了九龙窠,天游岩、珠帘洞等处也有。不过,产量极少,不过一、两斤。因此价格昂贵。岩茶专家姚月明回忆,当代茶圣吴觉农四十年代初在武夷山进行茶种调查时,也曾在北斗岩发现过大红袍。奇丹之所以改名大红袍,据说是当年吴石仙游览天心寺时,僧人以茶招待。吴石仙品赏之后,大加赞叹。于是,主持便带他去九龙窠看茶树。时值黄昏,夕阳如血,丹岩如火,映衬的茶树红光闪闪,如同披了一件红袍。所以,当吴石仙问起茶名时,主持便脱口而出:大红袍。

  至于大红袍茶树真本产于何地,则众说不一。据蒋希召《蒋叔南游记》:“如‘大红袍’,其最上品也。每年所收,天心(岩)不满一斤,天游(岩)亦十数两耳。”认为天心、天游二岩皆产。又有九龙窠1927年刻石命名亦为“大红袍”,据说系寺僧怕游人乱采真本而于较难攀登之半崖岩壁上为之。至于真本究在何处,则有三说。一说在北斗峰(此系40年代初,时中央茶叶研究所于北斗峰采集而得,因有“正、副”本之别,故命名为“北斗一号”、“北斗二号”代之。);一说在火焰峰(为陈书省老茶师从内在品质角度上肯定);一说在九龙窠(即现今石刻处。据林馥泉50年前调查称:“得寺僧信任,看到最后一棵大红袍真本在九龙窠的岩脚下,树根终年有水依岩壁涓涓而下,树干满生苔藓,树及衰老。树高135公分,……,叶深绿色,光滑发亮,近似水仙叶形,全叶呈长圆形,幼叶呈紫红色,嫩叶生有短绒毛。”),而天游之说早已消失。五十年代初,在对武夷名枞的研究中,看到三处大红袍茶树,并有样本(文革中遗失),三地茶树特征各不相同。60年代初再查时发现,北斗、火焰之树已衰败,近于死亡,仅勉强剪得数穗扦插,各活一株,九龙窠亦活一株。将此三样之苗植于一穴,随树龄增加,原不同之特征渐趋一致,故疑其原系一株,分植三地,由于地理环境和小气候的不同而形成某些生理上的差异,在相同地理气候条件下又逐渐恢复其共性。

北斗一号

  姚月明对大红袍的培育研究从上世纪50年代初就开始了。1953年至1955年,姚月明随叶鸣高和陈书省两位老茶叶专家在武夷山进行武夷名枞调查。这期间,姚月明从大红袍母本上剪了几根长穗,扦插在实验场办公室后面,并且已经存活两棵。1958年这里建机场,这两棵珍贵茶苗不幸被拔除。文革时期,他被打成反动学术权威,被迫离开茶叶实验室,下放到茶场农业区内种水稻。但姚月明仍偷偷利用业余时间培育大红袍,前前后后曾三次上北斗峰剪大红袍苗穗,培育出来后沿用吴觉农先生当初的命名“北斗一号”。

  80年代后期福建省外贸公司把姚月明先生的“北斗一号”成品茶定名为“外销大红袍”,每斤价格580元,而内销大红袍定价为380元/斤,当时肉桂为武夷岩茶后起之秀,肉桂茶苗非常抢手,每株肉桂茶苗0.03元,而北斗一号茶苗每株0.3元。

  另外的说法:学名:C.sinensis cv.Beidou,曾名北斗1号。武夷珍贵名枞之一,无性系,灌木型,中叶类,中生种,二倍体。产地及分布:原产福建省武夷山市北斗峰,已有60年栽培史。主要分布在武夷山内山(岩山)。20世纪80年代以来,武夷山市已有较大面积栽培。国内一些科研、教学单位有引种。

  特征:植株尚高大,树姿半开张,分枝较密,叶片呈水平或稍下垂状着生。叶椭圆形,叶色绿,富光泽,叶面平或微隆起,叶缘平或微波,叶尖骤尖或圆尖,叶齿较钝深密,叶质较厚软。芽叶紫绿色,茸毛较少,节间较短。花冠直径3.8cm,花瓣7瓣,子房茸毛中等,花柱3裂。特性:芽叶生育力强,发芽密,持嫩性较强。一芽三叶盛期在4月中旬。产量高,每667平方米产乌龙茶200kg。春茶一芽二叶干样约含氨基酸2.3%、茶多酚32.3%、咖啡碱3.8%。制乌龙茶,品质优异,色泽绿褐润,香气浓郁鲜爽,滋味醇厚回甘,“岩韵”显。抗旱性和抗寒性强。扦插繁殖力强,成活率高。

白鸡冠

  白鸡冠是武夷山四大名枞之一。白鸡冠茶树叶色淡绿,绿中带白,特别是幼叶薄软如棉,色浅绿微黄,叶面开展欠光泽,春梢顶芽微弯,茸显露似鸡冠,与绿色老叶形成明显的双色层,那形态就像白锦鸡头上的鸡冠,故名白鸡冠。其成品茶叶色也与一般的武夷岩茶有明显不同,为浅黄褐色,不象其它岩茶为深绿褐色,汤色橙黄明亮,入口齿颊留香,神清目朗,其功若神。白鸡冠单位产量不高而且种植的面积少,所以白鸡冠更显珍贵。

  白鸡冠之名的传闻早于大红袍。相传明代某知府携眷过武夷,下榻武夷宫,其子忽染恶疾,腹胀如牛,医药罔效,后得白鸡冠茶,啜饮而愈,遂奏于帝并献茶焉。帝尝之大悦,敕寺僧守株,年赐银百两,粟四十石。每年封制以进,遂充御茶,至清亦然。

  白鸡冠茶树母株所在地亦有三种传说:一说在止止庵白蛇洞口;一说在武夷宫后文公祠内;一说在慧苑岩火焰峰下外鬼洞中。长期以来认为后者为白鸡冠茶树母株,近年文公祠后山白鸡冠出现后才有不同看法。如按传说,则文公祠后山的白鸡冠为真树者更为可信,但多数认为慧苑者为真。

  白鸡冠的由来还有一个传说,相传古时候武夷山有位茶农,一日,他的岳父做生日,他就抱着家里的一只大公鸡去祝寿。一路上,太阳火辣辣的,他被炙烤得受不了啦。走到慧苑岩附近,便把公鸡放在一棵树下,自己找了个阴凉的地方,拿下斗笠噼叭噼叭地扇起风来。还没一袋烟工夫,忽地听到公鸡“喔”地一声惨叫。他赶忙跑过去看,一条拇指粗的青蛇从他脚边一擦而过,差点把他吓出一身冷汗。再看大公鸡,脑袋耷拉着,殷红的血从公鸡的冠上往下流一滴一滴正落在旁边的一棵茶树根上。那茶农气得两眼冒火,恨得咬牙切齿,但又无可奈何,他只好在茶树下扒了个坑将大公鸡埋了,垂头丧气空着手去岳父家祝寿。也不怎的,慧苑岩附近的这棵茶树打那以后,长势特别旺盛,一股劲地往上窜,枝繁叶茂,比周围的茶树高一截。那满树的叶子也一天天地由墨绿变成淡绿,由淡绿变成淡白,几丈外就能闻到它那股浓郁浓郁的清香。制成的茶叶,颜色也与众不同,别的茶叶色带褐色,它却是在米黄中呈现出乳白色;泡出来的茶水晶亮晶亮的,还没到嘴边就清香扑鼻;啜一口,更觉清凉甘美,连那茶杆嚼起来也有一股香甜味,据说喝了还能治病。这茶树就是武夷名枞“白鸡冠”。

水金龟

  水金龟是武夷岩茶“四大名枞”之一。产于武夷山区牛栏坑杜葛寨峰下的半崖上。因茶叶浓密且闪光模样宛如金色之龟而得此名。水金龟为灌木型、无性系、中叶类、中生种茶树。叶呈椭圆形,叶色绿有光泽,叶质稍薄而脆,叶平展;叶缘微带有波纹,叶齿深而疏。盛产期约在四月下旬,产量中等。干茶色泽绿褐油润且带宝色,外形条索肥壮,紧结匀整。内质香气幽长清远似梅花香,汤色橙黄清澈艳丽,滋味浓厚甘鲜,润滑爽口,回甘快,杯底有余香,岩韵显。叶底厚,软边匀齐,红边带朱砂色。

  水金龟之名传闻于明末清初,名声初起于清末,民国初年因争茶树引起诉讼,耗资千金而出名。其茶树母株现植于牛栏坑杜葛寨峰下半崖上,为兰谷岩所有。该树原产在杜葛寨峰下半岩上,属天心寺庙产,一日大雨倾盆,峰顶茶园边岸崩塌,此茶树冲至牛栏坑之半岩石凹处停住,后山流成沟,经树侧而下。当时兰谷岩主遂于此树外凿石设阶,砌筑石围,壅土以蓄之,共三株丛生一处。因系水中来故以 “水金龟”命名。1919—1920年间,兰谷岩主与天心岩寺僧为此树引起诉讼,耗资数千,茶之名声亦随之而显,施棱曾慨叹并题字“不可思议”,石刻于山崖之侧以记之。自此水金龟之名大著,被列为四大名枞之一。

  水金龟的传说很有意思,那是在清朝末年的惊蛰那一天,照例崇县令及御茶园的官员带着工头、工员、场丁、杂役及当地的茶农在御茶园的喊山台祭茶神。祭祀时鞭炮齐鸣,锣鼓喧天,“茶发芽,茶发芽!”喊声惊动了天庭玉帝仙茶园里专门为茶树浇水的老金龟。这老金龟原在青云山云虚洞修行千年方得正果,上天后原想谋个一官半职,没想到玉帝老儿根本没把他放在眼里,把他打发到仙茶园专门为仙茶树锄草浇水。开始时他和管仙桃园的“齐天大圣”孙悟空同病相怜,互相安慰,有个伴倒也落个清闲自在。后来孙悟空反出天廷,那老金龟形影孤单,方觉得心中不平。这天他被武夷山御茶园祭茶的喊声惊醒,不禁偷着跑出南天门去看热闹。当他看到武夷山县令带着众人齐刷刷地跪着喊山,台下、台上红烛高烧,供品丰盛,台下众人对茶顶礼拜,至真至诚,内心十分感动,联想到自己长年在天廷待事却无人问津,气就不打一处来。老金龟长叹道:“罢了!罢了!我修行得道的千年金龟,尚不如人间一株茶,莫如到人间去作一株茶吧!”叹罢,老金龟铁了心要寻找一处安身之地。它眼光扫遍武夷山九曲三十六峰,看到山北牛栏坑奇峰突兀,千岩竞翠,岩下土壤肥沃,山泉涓涓,牛栏坑内满目春色,一派生机盎然。凭着老金龟长期事茶的经验,它认定这里一定是茶树生长的绝佳之地。“对,就到那里去做一株名茶。”主意一定,老金龟运起神功,口吐甘霖,武夷山顿时暴雨如注,千崖万壑间山洪携着泥石沙土到处奔流。金龟乘机变成一株茶枝叶繁茂的茶树,随着泥石流顺而下,到了牛栏坑头杜葛寨兰谷半岩的一个处,老金龟收起神功,止住身形,扎下了根。

  瓢泼的大雨刚停,磊石寺里的一个和尚便出来巡山。他举目四望,突然间眼睛一亮,看到兰谷岩的半岩上有一簇碧绿茶丛,绿光闪闪,像是一只大金龟趴在岩壁间的坑边喝水。这和尚在磊石寺修行多年,对寺周一草一木都了如指掌,突然间眼前多出这么一丛碧绿生辉的东西,着实令他又惊又喜。他小心翼翼地拄着竹竿,慢慢走近去看,越走近看得越分明,原来是下雨时从山上流下来一棵神奇的茶树。这棵茶树与其他茶树不同,那张开的枝条错落有致,近看像龟甲上的条纹,远看茶树的绿叶厚实浓密,油光发亮,更像一只大金龟。这和尚越看越爱,赶紧跑回寺里向方丈禀报。老方丈上通天文,下知地理,闻讯急令巡山那个和尚去击鼓鸣钟,召集全寺人员,并告大家:“玉皇大帝”给我们送来金枝玉叶,快穿上袈裟,列队去迎宝。全寺和尚跟着方丈燃烛焚香,念着佛经来到牛栏坑,向从天而降的茶树行礼参拜,并搬来砖石,在茶树周围砌上茶座,其后每天派人轮流看护。老金龟从天上一到人间便受到和尚们的礼遇,心中自然高兴。为了报答和尚的盛情,老金龟所变的茶树越长越旺,其绿叶如碧玉,阳光一照金光闪闪,活像一只大金龟。这棵茶树所制的茶韵味奇佳,被命为“水金龟”。不久,“水金龟”便从武夷岩茶诸多名枞中脱颖而出,成为磊石寺添财进宝的一株“宝树”。

首页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尾页

武夷岩茶{水仙茶}的由来

在武夷山所有的茶树中,唯有这种水仙茶只开花不结籽。人们见它斜插在土墙下也能活起来,也照葫芦画瓢地折下树枝迁插在土里,慢慢地,水仙茶在整个武夷山繁衍开来,满山满坡都是。因为水仙茶香味甘醇,爱喝的人多,被列为名丛,名气也就越来越大了

相传那年武夷山热得出奇,火辣辣的太阳把岩石烤得发烫,把九曲溪烤得快要沸腾了。往日那些喜蹦爱跳的山雀也收拢了翅膀,躲进林子里耷拉着脑袋直喘气。

有个外地来的穷汉子,家无隔夜粮,靠打柴过活。尽管那太阳火烧火燎的,他还得背起柴刀上山去砍柴。

天气热呐,热得动两下,汗珠子就滴成一串串。那汉子没砍几刀,就热得头昏脑胀,唇焦口燥,胸口发闷,人也觉得疲倦。他就到附近的祝仙洞找了个阴凉的地方歇息。他刚坐下,一阵凉风扑面吹来,满洞芳香,精神也立刻爽快起来。他迎着风来的方向朝前看呵,一棵小茶树上开满了星星点点的小白花!那茶树叶子又厚又大,绿莹莹的,像要渗出水来。他正渴着呢,就随手摘下几片叶子含在嘴里,便觉得喉咙湿润润,凉丝丝的,于是就大口嚼了起来:

他慢慢地嚼着,头不昏了,脑不胀了。

他细细地嚼着,胸不闷了,人不累了。

他越嚼越觉得有一股清冽芬芳的香味直渗肺腑,沁入心脾,回肠荡气,肚子也“咕咕”地叫饿了!他赶忙砍了担柴火,又在那棵长满白色小花的树上折下一条小枝插在斗笠上,急匆匆地下山去了。

谁知这晚风雨大作,山呼林啸,在一阵雷鸣电闪中,外乡人家的那堵断墙“哗”地一声倒了!弄得他在风雨里瑟瑟缩缩地直等到天亮,一夜都没合眼。

说来也真有点神了。第二天一大早,外乡人见他昨天带回来的那条树枝被压在墙土下面,枝干斜斜地伸了出来。第三天发了芽;第四天抽了叶;第五天就长成了小茶树;第六天又开出了馥郁清香的白色小花,星星点点,逗人喜爱。外乡人摘下几片叶子泡水喝,那味呀,又清香又甘甜,又解渴又提神,干起活来也格外有力气哩!

不久,这事就在村子里传开了。乡民们看外乡人神采奕奕,满面红光,都问他吃了什么仙丹妙药。外乡人也弄不清楚,就把事情的经过原原本本地说了出来。大家觉得新奇,都来讨几片叶子泡水喝。结果,不单止渴解乏,还能治头痛肚胀。这茶树变成神树啦!没几天,这事就传遍了整个武夷山,上门来瞧树讨叶的人也越来越多了。

大伙都打听这棵茶树是从哪儿弄来的,外乡人说是从祝仙洞一棵茶树上折来的。因为他满口外地话,那个“祝”字的发音跟崇安话“水”字的发音一模一样,大家以为是“水仙”,就把这棵茶树叫做“水仙”茶树了。

武夷岩茶茶具,紫砂壶适合冲泡老茶!

岩茶,自古以味见长,味中寻香,其岩骨花香为世人称道。为得一岩茶的好滋味,需在岩茶的冲泡上稍有讲究,以下几个小要点,分享给茶友们。

岩茶冲泡选什么茶具?

选用适宜的主泡器岩茶的冲泡茶器通常会选用白瓷盖碗、紫砂壶冲泡。盖碗不夺其香,可真实的保持茶叶的本味,宜闻香、观茶,于泡茶中,可以很好的感受岩茶的盖香、水香、杯底香;紫砂壶适合冲泡老茶,使其茶汤更为饱满。

岩茶的泡茶三要素

泡茶的三要素是:投茶量、水温、坐杯的时间。

岩茶的投茶量一般是8g,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比如说有些茶因为山场和工艺的原因比较浓厚,而来的客人喜欢淡雅一些的口味,这时候就可以减少投茶量,如果来的客人喜欢浓重的茶味则可适当地增加投茶量。

当然,作为老百姓而言,平时喝茶极少会真的把茶拿过去称一下。好的是,现在大部分的岩茶都会按照小袋泡包装,平时品饮起来就比较方便。那如果是散茶该怎么办呢?这时候就只能“目测”了,一般占普通盖碗的三分之二,条索紧结壮实的茶可少放些,条索粗松轻飘的茶就可以适当地多放一些,细碎的茶少一些,整粗的茶多一些。

冲泡岩茶的温度多在100度左右,只有烧开的水才能把岩茶的内涵冲泡出来。需要注意的一点是,用的沸水冲泡而非滚水,也就是说冲泡前一定要等沸腾的水平稳了再进行冲泡。但我们喝的时候建议不要过烫,因为长期会对胃黏膜等造成伤害,也不可过凉,凉了茶的酸涩味就容易体现出来,不利于品味。一般的品饮温度在55°左右,也就是在茶水注入杯中大概停留30秒到1分钟的时间。

岩茶的坐杯时间需以茶的性质、喝茶人的口味及冲泡的性做适当的调整。肉桂茶味浓烈,坐杯过久就会苦涩,不利于品味,陈茶经过一段时间的陈化,其内在发生变化,坐杯很久也不会苦涩,人们喜爱它的浓纯顺滑,这时就可以坐杯久一些。

有的人口味清淡,坐杯时间就要缩短,而遇到习惯喝浓茶的人,坐杯时间就要适当延长了。岩茶的坐杯时间,还要根据不同的冲泡次数做调整,一般第一道十几秒钟就要出水,第二道时间延长一些,第三道较第二道时间又更长,以此类推,可以根据茶汤的颜色推断是否可以出汤。

岩茶的品饮方法

岩茶的品饮需要注意,一定要延长保留在口腔中的时间,称之为啜茶。

啜茶的时候,嘴巴要形成“O”型,吸入一口茶汤,不用太大口。茶汤吸入嘴巴后,先别急着咽下,嘴巴依旧保持“O”型,连续吸气二至三次,吸气的同时,用舌头轻掂茶汤,而后咽下茶汤。吸茶、吸气、咽下,简单的三个步骤,就完成了【啜】的动作。

这种喝茶方式,是最基本的,也是最简单的。如同从小就会吸奶嘴一般,是作为灵长类动物的本能。稍微训练几次,就能掌握地炉火纯青。

喝茶,本身就是具有仪式感的事儿,懂得正确喝茶方式,才能真切体会岩骨花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