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情

茶礼仪网专注茶道礼仪,弘扬茶道文化。传播茶叶知识、茶道、茶艺、品茶、泡法知识。
您所在的位置:茶叶网>普洱茶>云南普洱茶发展历史时期:七子饼茶时期

云南普洱茶发展历史时期:七子饼茶时期

2019-07-14 访问量: 14 茶礼仪网

茶人们将普洱茶分为三个时期,即“号级茶”时期、“印级茶”时期与“七子饼茶”时期,我又将“七子饼茶”时期的自2008年以后时期称为“后七子饼茶”时期,或者叫做“品质茶”时期。

云南普洱茶发展历史时期:七子饼茶时期

“号级茶”是以西双版纳易武茶区的原料和私人茶庄为主生产的茶品;而“印级茶”则是以中茶商标为标志的“八中”茶品。

七子饼茶时期应该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中期(1976年)至二十一世纪初期(2008年)的三十多年的时间里,这个时期主要以中茶生产茶品为核心转为勐海茶厂生产茶品为核心,大益品牌脱颖而出,成为全国最大最强的普洱茶品牌,下关茶厂则一直以沱茶闻名于普洱茶界,其它中小规模的茶企在普洱茶发展的道路上各显神通,普洱江湖,争风吃醋,明争暗斗,改组、转制、关闭、新立、重启,此起彼伏,普洱茶市场呈现一副无序竞争的局面。

随着普洱茶品饮在全国推广,普洱茶逐步走出了纯炒作阶段,茶品的质量被人们重视起来,如“纯干仓”(昆明“纯干仓”和其它地区“纯干仓”有很大区别,昆明“纯干仓”是要求茶品在存放期间不得受潮)和古树茶受到追捧。

随着古树茶被推崇到达阶段性高点,普洱茶市场进一步走向品质品饮时期,大众品牌大益受到了重大打击,其它大的茶企和中小茶企也想借山头古树茶之力杀出重围,但都受到了重创。看来要站稳脚跟、占领市场,只有靠真正的普洱茶产品品质和喝茶人的口碑才行,靠打价格战、抄袭产品、过度营销都是行不通的,是注定要消亡的。

普洱茶从种植、制作到储存应该有一整套科学的办法:茶农主要掌握生态种植技术和科学初制技术,以及毛料即时和短时期(几天到一、二个月)保管技术;茶企必须按照国家对食品生产的各项标准,建立起严格的企业工作标准、管理标准和技术标准,在精制普洱茶的过程中不允许为了口感增甜增香而采取灭杀普洱茶后期转化活性因子的措施;所有普洱茶经营者和消费者都必须按照普洱茶储存要求,采取遮光、防潮、防异味等措施。凡是不科学、不卫生、不健康的陈规陋习都要自觉废除,这样才有利于普洱茶行业在科学、健康的轨道上快速向前发展。

有用+10
分享

普洱茶的厚度

  普洱茶的厚度就是考核高端品饮口感的先决条件,有了厚度,然后我就会考虑茶气,空腔丰富度,香气等。所有茶的厚度都由春季采摘这个简单条件决定。而“茶气,口腔丰富度,香型”则是由不同区域的茶树地土状况决定。以前的普洱茶制作,很少牵涉的“茶气”的考量,即便是现在,关于“茶气”的说法都你有你说,我有我理解,好在,我自己已经理解了“茶气”。我记得年前由“岁月知味”和“东莞塘厦茶叶协会”共同举办的一个品鉴会上,我们喝到一泡茶,当场让一位深圳的朋友大汗淋漓,他把手伸出来,就像刚从水盆里捞出来一样,到处都在滴着水珠。我想说,这就是茶气的体现方式之一,也是比较常见的体现形式,发热和发行。

 

  所以关于“茶气”虽然说不清道不明,但我已经完全理解了,等高手们继续争论,继续完善,而我先做茶再说。这点是我的风格,好比2004年这么好的机会,大家都在三醉探讨学习,风气很浓,但越学越多方向,越多细节,越感到前路茫茫,不敢下手,而我就先下手了再去学习。我知道机会是首要的,其实才是那些有的没的的大学问。果然三年过去,毛料飞涨,机会错过,但我看到论坛诸高手依旧兴致盎然的在讨论新的方向,这个方向的终点也许就是牛角尖。

 

  但那个时候,大家很少涉及到“茶气”,直到体感高手们终于会文字表达了,才有“茶气”一说。以往茶气一词似乎总属于高高在上的百年老茶范畴。但经过我这么多年的体会,我对大家说,茶气是来源于地土,是茶叶本身的元素所决定的,它不会随陈化改变。也就是普洱茶越陈越香可以改变普洱茶口感很多因素,但它左右不了普洱茶的“茶气”,新茶有,老茶就有,新茶木有,老茶也不会有。当然这个学问是我研究至今的结果,随着日后不断体验,可能会有新发现吧。

普洱茶春茶的诱惑力很少有人能抵抗得住

每一年的普洱茶茶为什么会吸引这么多人的抢购呢?而且不会在乎普洱茶的价格。

鲜、香气好、爽口,正因为这些特点,所以对于新茶的诱惑力是很少人能够抵抗得住的(尤其是每年的春茶特别招人喜欢),除非你压根就不喜欢喝茶!

但是“最新鲜的茶叶不等于就是好茶,其营养成分也不一定就是最好的”。因为在寻求健康的时候,我们讲求平衡和调和,那么这时人体所需的物质就需要尽可能综合度高的东西,而不是单纯的寻求某一点。而对于有点年份的普洱茶来说,虽然滋味口感没有新茶那般高、香、浓来的那么直接和透彻,但是它的综合性高、很平和,内含物质转化的比例也恰到好处。因此,对于身体而言更有利。

生茶:

首先,普洱茶制作有一道非常重要的环节,那就是杀青,如果杀青杀不透,会使茶汤的青味过重,那么在品饮的时候,喝不上几杯胃就会很不舒服,想吐想吐的感觉。这是新生茶最快最直接的对身体的刺激感受。

其次,没有经过一段时间的放置,茶中所含鞣酸、咖啡音、生物碱以及多种芳香物质含量较高,新茶在冲泡时内含物质容易被析出来,当出汤过慢时,茶汤就会过浓,而过浓会使神经系统高度兴奋,出现心率加快、心慌气促等醉茶现象。同时,这些物质一旦被胃肠功能差者喝到后,容易引起腹痛便秘、口燥咽干等不适症状。

此外,喝新茶容易上瘾,受其特点的影响,在喝的过程中根本停不下来,这时候,最容易醉茶,若长时间的喝下去,别说喝茶养生,身体不出问题就烧高香了。

熟茶:

对于新制熟茶而言,一般都有一些“燥火味”和“堆味”,马上拿来饮用口感不会很好,不能很好地体现该茶的本味特点,当然也不排除有许多口感很好的。特别是对于初次喝熟茶或者喝不惯熟茶的人来说,很难接受新的熟茶味道,从而打消对熟茶的正确认知,不再喝熟茶。

“新生茶是喝后对身体的刺激性,而熟茶则是喝的过程中对口腔的刺激性。”

因此,不管是新生茶,还是新熟茶,建议放一段时间(通常两三年以后)再喝会更好,至少对身体的刺激性不再像新茶时期来得那么猛烈、那么直接……

关于普洱茶名山传说!

相传,在一个无法考证的年代,今普洱县凤阳乡宽洪村困卢山,有一卢姓人家,家境贫寒,种茶为生。家有七子一女,长子哀牢、次子布朗、三子基诺、四子阿瓦、五子爱尼(因父母想要一个女儿,故为五子取名爱尼,意为喜欢女儿的意思)、六子拉祜(第六个仍然是儿子,则取名拉祜,拉一个姑娘来的意思)、七子无量(老人觉得儿子太多了,想女儿的愿望恐怕无望了,故将七子取名无量)、第八个生了个女儿(哈哈,太高兴了,终于是个妮子,故取名哈尼)。

儿女倒是一大窝,可是人口多了给家庭带来了沉重的负担。俗话说“儿多父母苦”,夫妇俩含辛茹苦将孩子们拉扯成人。穷人命贱,虽没吃没穿,但儿子们个个身体壮实,小女哈尼也长得如花似玉。看着孩子们个个乖巧,夫妇俩十分高兴,但毕竟家境贫困,山林田地甚少,收入甚微,养家糊口都十分困难,眼看七子一女都到了谈婚论嫁的年龄,怎么办呢?父母脸上的笑容不见了!

一日,卢老汉将七子聚于家中茅堂,商议如何维持生计及儿女婚娶之策,共商议了七天都没有一个好的解决办法。长子哀牢说:“我们去捕鱼”,但河流被有钱人家所霸占;次子布朗说:“去狩猎”,但其父一心向善不愿杀生。三子四子说去帮工、放牧,但都不如老人所愿。因为爱茶如命的卢老汉与茶结下了不解之缘,要七个儿子继承祖业。按老人的话说“茶可解毒、益寿”,为百草之首的灵药。种茶、制茶不但可以满足自己的品饮之好,更可有益百姓,造福苍生,是人生一大善事,因此仍然希望儿子们个个种茶制茶,以茶业为生。

但家庭贫困,无力购买土地山林,无法实现老人的这一愿望。卢老汉气得口吐鲜血,卧床不起,身体日渐虚弱,共在病床上躺了七七四十九天,其间水米不进,昏迷不醒,气若游丝,但就是咽不下最后一口气。七个儿子四处寻医问药都无济于事。第四十九天,七子无量到离家很远的原始丛林中给父亲采药,无意中发现了一棵很大的茶树,心想父亲一生爱茶,何不采点回去在老人弥留之际了却他的一点心愿呢?于是无量采了些大茶树上的鲜叶,回家后煎出茶汁,掰开父亲的嘴灌了几滴。半个时辰后,卢老汉居然一声叹息,悠悠转醒……(困卢山山名由此而来,困卢山目前仍有上千亩野生栽培大茶树,据专家考证仍有栽培价值)。

醒来后,七子无量将事情原委讲给父亲听了,卢老汉顿时精神陡增,遂叫七子又煎了两碗野茶喝下去。第二天居然容光焕发,下床干活了。

受到七子无量采野茶的启发,卢老汉心想,我们现在家境贫困,又无力购置山林田地,深山老林有那么好的野茶何不叫儿子们分头去采摘回来,既能卖得好价钱,又解决了无钱购置山林土地之急呢!于是每天叫七个儿子都分头到深山采茶。

从此,七兄弟每天背竹篓,带上绳索,翻山越岭到森林峡谷中采摘野生茶叶——

他们顺着澜沧江流域越走越远。日久天长,兄弟七人各自有了自己的采茶线路和地域,并就地和当地姑娘结婚、安家、生子(历史上至今都有男到女家,俗语称“上门”的习俗),各据一方,并将野茶苗、茶种带回家种植,种茶为生。(可以考证的四千多年前布朗人的历史文献《奔闷》一书中的《得贵腊普》,记述了布朗人的迁徙史和普洱茶的开发过程)随着日月推移,七兄弟在各自的地域生息繁衍,子孙后代都种茶,并带动当地山民种茶,这便形成了长子哀牢山,次子布朗山,三子基诺山,四子阿佤山,五子爱尼山,六子拉祜山,七子无量山的产茶区域。后来的名字成为了少数民族的名字和山的名称。(后来的六大茶山即是在七兄弟的领域之内的典型)卢老汉夫妇及女儿哈尼留守困卢山,仍以种茶为业,老人将爱女哈尼采制的茶称为“女儿茶”(女儿茶为妇女所采,于雨前得之……)【清《普洱茶话》阮福著】,《红楼梦》中的普洱女儿茶,即名出于此。在今天的普洱县凤阳乡,困卢山的栽培型古茶树群仍保存完好,据专家考证仍有栽培价值。可见普洱是普洱茶的发源地之一。

由于七兄弟平时都忙于自己的事业,只有每年父母生日才回到普洱(历史上传为美谈的“七子拜寿”)。他们深知父母爱茶如命,都将自己采制的最好的茶用棉布小袋装好带回普洱。由于路途遥远,只有骑马,茶叶在路途中日晒夜露、受潮,东西又多,相互挤压,到了普洱打开后都挤压成饼了,但味道比刚制时候更好。由于七个儿子送的茶一个比一个的好,老人十分高兴,倍加珍惜,将每个儿子送的茶拿出一个用竹壳包扎在一起(据说竹壳无异味,透气有利茶叶陈放)存放家中,待来年或多年后,家中来了好友、上宾,拿出来招待客人。客人观其色,闻其香,品其味后赞不绝口,问及茶之来源和名称,老人自豪地指着竹壳对客人说:“这是我的七个儿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