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情

茶礼仪网专注茶道礼仪,弘扬茶道文化。传播茶叶知识、茶道、茶艺、品茶、泡法知识。
您所在的位置:茶叶网>普洱茶>普洱茶的喝法为什么有些茶苦涩不能回甜?

普洱茶的喝法为什么有些茶苦涩不能回甜?

2019-07-16 访问量: 15 茶礼仪网
   茶通常都会有苦涩味,这里的意思是指苦涩后不回甘甜,苦涩长时间停留在口腔。好的茶苦涩能化,并回甘回甜,越好的茶化的越快,回得越快,它那种“苦”是苦凉的、打开的。像老班章的古树茶,一喝下去很苦,苦到喉咙,但苦一瞬间消失,马上回甘回甜,而且甘甜长时间停留在口腔,令人感觉舒服、愉悦。

  喝茶应该使人解渴、生津的,品茶应该使人舒服、愉悦。但这都需要茶喝下去后,停下来去感觉。有些茶会使人越喝越口干,又苦又涩,甚至有胸闷、心烦、不舒服的感觉。茶不化的苦涩到底是什么呢?是从哪里来的呢?这要从茶树的生态说起,根据我们这些年在茶山的考察,我们先甄别茶树的生态,有原生态的古茶园;有新开发的茶园;有台地茶园;有施化肥、喷洒农药、打除草剂的;有没有的。

   在茶园里,我们摘茶的鲜叶品尝,发现有施化肥,喷洒农药,打除草剂的,苦涩不能化,有胸闷、心烦的感觉;没有的,苦涩能化。再细品,发现前者的苦是死的苦、实的苦,后者是凉的苦、开的苦。两者的苦是不一样,前者不能化,令人不舒服;后者能化,令人舒服。前者的苦是来自化肥、农药;后者的苦是来自茶的本身。喝这两种茶时,入口时两者区别不大,特别不是专业人士很难分得开,但停下来,留口的感觉很多人都能分辨出来。

有用+10
分享

初识普洱茶:与普洱茶有关的文学作品

初识普洱茶,始于儿时和父亲在茶楼饮早茶。那时只觉得它耐冲泡,亲眼目睹服务员十几次续水后,茶依然红亮甘醇。

初识普洱茶:与普洱茶有关的文学作品

再识普洱茶,是2002年的一次朋友聚会上,一位爱喝茶的朋友小心翼翼地从包里取出一小块普洱,自豪地说,这茶已有二十几年的历史了,价钱不菲。至于什么品牌,我已经不记得,但当时的情景历历在目:很多人听完后都围了过来品尝,品过后,有人说好茶,很醇厚!有人说很香,太好了!我也喝了两杯,细细品味,感觉到有少许霉味,可碍于情面,也跟着点点头。当时那位朋友还与大家分享了很多关于普洱茶的品牌、功效等知识,以及关于它的收藏、投资方面的问题。晚上回家后,我查阅了一些关于普洱茶的书籍,还请教了在云南定居的父亲。父亲说茶好不好不要光看年份,口感是最重要的,更不要道听途说、盲目跟风。最后父亲又说,要真正了解普洱茶,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你还是亲自到西双版纳实地考察一下吧。

于是,我带着对普洱茶浓厚的兴趣走遍了西双版纳的各大茶山、基地和茶马古道遗址,系统深入地了解了普洱茶从种植、采摘、粗制到精制的整个生产过程,还尝试了云南多个民族丰富的饮茶方式。我询问山寨里世世代代种茶和做茶的茶人,到底怎样的普洱茶才是最好的?他们都一致认为,原生态的种植和安全卫生制作出来的普洱茶是最健康、最好的!正如唐朝陆龟蒙《茶人》诗中所言:“天赋识灵草,自然种野趣。”的确,喝茶,喝的不但是口感,更重要的是健康和怡然!至于年份,则显得没那么重要!有些商家为了牟取暴利,误导消费者一味追求茶的年份及升值空间,反而颠覆了普洱茶的本质。

这几年,随着普洱茶热,各种有关普洱茶的书籍早已琳琅满目,对普洱茶知识作了很好的普及。但也有一些消费者在喝普洱茶时总困身在“年份”当中,以致到了不能自拔的地步。我身边有许多普洱茶爱好者,他们同样很注重年份,一些朋友淘到了上了年份的陈年普洱,通常会约我等三五知己分享。每当这个时候,只要不是难以下咽的茶品,我通常都会顾及朋友的面子点头称是。然而,真正保存得好的普洱老茶,历经岁月的洗礼、自然的转化、人文的融合,的确弥足珍贵;但新制普洱和陈年普洱在祛热、清香、回甘上,也并无明显的区别。

《小窗幽记》有云:焚香煮茗,阅偈翻经;俗念都捐,尘心顿尽。茶性通人性,当您抛开一些诸如“升值”和“年份”的杂念,只根据自己的兴趣,轻松自如地品一壶普洱茶时,您会发现喝普洱茶真是一种优雅的生活方式和精神享受!

古老的普洱茶可以让人感受到云南美妙的生态环境、多彩的原生态民族文化及领悟博大精深的茶文化,同时也怡情养性,让你收获一份清幽淡然的心态。

藏在普洱茶里的思茅

说到思茅,没到过普洱的人,一定鲜少知道,但是说到普洱,大家必定耳熟能详。思茅是普洱市的一个区,也是唯一的一个区,是普洱市委、政府所在地,全市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和连接东南亚的交通枢纽。

今天的思茅,已经被淹没在了普洱茶之中,大大小小的茶庄林罗棋立,茶气十足,随便往哪家一坐,都能喝上一泡顶好的普洱茶,而店中的收藏也绝对能让你一饱眼福。思茅人几乎家家户户都备有茶具,存有好茶。但是思茅人更喜欢泡茶庄,闲来无事,就往茶庄里钻,喝着聊着,就打电话,接电话,不消几下功夫,茶庄里就挤满了人,有人不过意,就买点茶叶带走,也有真买的。不买人家也不会介意,哪家茶庄里若没人捧场,不说人寂寞,连茶叶也觉着寂寞!

思茅只是一个小地方,思茅人也很普通,其貌不扬,很难和大家之风、骨节之秀联系在一起。但是只要和思茅人打过交道的人,哪怕只是一个淡淡的印记,也一定会抹之不去。思茅人好结交朋友,喜欢呼朋引伴,一壶好茶,一桌酒宴,乃至一碗豆汤,一碗米线,都非得好友相伴,绝不独享。思茅人很谦逊,喜欢听人五湖四海、天南地北地讲,但是思茅人绝对不屑于胡吹海喝之辈,他的心里有个度,你若过了,以后哪里有好的东西,就都轮不到你了。思茅人爱学习,有知识,很容易接收新事物,这一点从他们对待外地人的热情上看得出来,外地人赚取钱财,思茅人博取乐趣和精神,重视精神上的享受,大多以固守家园、和谐相处为乐!

早在中世纪,思茅就是古普洱府域最大的茶叶中转站,是茶马古道上最大的一个商贸重镇之一。尤其是明清时期,大量普洱茶的外运,南来北往的马帮几乎挤爆了思茅城。当时的思茅城会馆林立,酒楼茶肆鳞次栉比,大小马帮、商贩,中外茶客,来来往往,进进出出, 比起今天的普洱,毫不逊色。由于当时普洱茶的鼎盛,和大量马帮的涌入和歇宿,给思茅的地方经济与文化带来了相应的繁荣和影响。马帮不仅在茶马道上留下了深深的印迹,他们所带来的异乡情调和自身形成的独特的马帮文化更是丰富了人们的生活。可惜的是,人口与城市的迅速流动和发展,让可怕的瘟疫流行起来,从民国八年,也就是1919年,思茅开始流行瘟疫,主要是疟疾,前后延绵三十年,瘟疫最猖獗的时候,甚至出现了整村整寨的人都死光了的惨景,再后来加上抗日战争开始,交通受阻,茶马道上马帮绝迹,茶园荒芜,思茅从一个人人向往的繁华重镇变成了一座令人谈之色变的死城。解放后,思茅一度被称为“复兴镇”,这座仅剩2000人的小城,还能再恢复往昔的辉煌吗?

我的童年是在珠市街度过的,这是思茅城里最古老的一条街道,是一条过去专门用来进行珠宝交易的街道。今天,在我的眼里,它仍然是思茅城里最美的一条街道。这条街上,住有弹棉花的技人,拉二胡的艺人,理发匠,补锅匠,街边有金银匠铺,面包房,锅炉房,制衣坊,烧烤摊,零食摊,隔壁还有几家丧葬房,街道的尽头拐角处是最嘈杂的菜市街。沿着珠市街可以拐入数条稀奇古怪的小巷。小巷里面藏着梅花和古井,藏着奇人和侠士。当然,我的童年在这里,只是一味地搜寻美食,那些错过的奇人奇事,也就这样错过了。至于珠市街的美,没有在里面生活过的人,是不能够完全体会的。著名诗人泉溪曾经也在这里生活过一段时间,并为此留下了美丽的诗作,甚是婉约和动人。

“思茅”之名,传说是诸葛孔明先生带兵南征时所取留下的。传说诸葛先生带兵扎营思茅(估计在现今的洗马河畔),并在河中亲洗战马,此河也因此得名“洗马河”。先生见此地气候宜人,风景秀丽,甚是喜欢,随军队拔营走后,依然心中念念不忘,很是思念自己曾经留宿过的茅庐,念叨之中,就把“思茅”这个名字和地方一起传开了。而先生之所以难忘思茅,还有一个原因传说是他所带领的军队曾受瘴气之困,而得当地的茶叶解之,由此先生叮嘱当地的村民要多栽种茶树,以备不时只需。就在今天的思茅,从南门而进的街道中央,塑有一尊巨大的诸葛孔明持扇拈茶像,在洗马河畔,也塑有诸葛先生和其童子像,而在清澈的河水中,一并塑有军士洗马的英姿。

思茅南下一百多公里就是西双版纳州的首府景洪市,仅一个半小时的车程,许多前往西双版纳的游客仰慕普洱茶之名,都会在思茅留宿,有些游客则是不耐西双版纳炎热的气候,而特意在思茅留宿。思茅北上四百多公里就是省城昆明,约六个小时的车程。曾经有人形容思茅是夹馅饼里的馅,至于这馅好不好吃?是饼好吃还是馅好吃?这就要看个人喜好了。

思茅的森林覆盖率高达62.9%,被誉为“绿海明珠”,然而多年以来一直都只是孤芳自赏。直到2007年“思茅市”正式更名为“普洱市”以后,凭借“普洱茶”之名,思茅才随之一跃而起,在今天琳琅满目的旅游胜地中挣得一席之地!可以说,为了思茅的发展,思茅一代又一代的领导者可谓是呕心沥血,坚持不懈。

仅凭普洱茶之名,并不是普洱和思茅发展的王者之道,普洱有十四个世居民族,而思茅聚居有二十六个民族,各民族之间相处和谐,且相互通婚,往来已久,形成了独特而又丰富的多元民族文化和民族风情。思茅拥有世界上少有的最适合人类居住的气候环境,物产丰富,人情浓厚。目前,思茅建有世界上唯一的也是最大的中华普洱茶博览苑,收藏有距今约3540万年的木兰化石,而据专家考证,茶树由宽叶木兰经中华木兰演化而来,在未受到第四纪覆灭性冰川活动袭击的条件下,得以在普洱区域生存和发展,并传播开来。其外,中华普洱茶博览苑还收藏有各种普洱茶,还有马帮曾使用过的工具,民间和各民族日常生活中所使用的各种各样的茶具用品。在展览馆周围,是万亩绿油油的、一眼望不到边的茶园。园中建有数间具有民族特色的茶楼,在那里,游客可以体验各民族的制茶和泡茶工艺,以及欣赏民族歌舞表演。而这样具有普洱特色的建筑和游览胜地只是普洱行的其中之一,事实上,思茅的每一个地方都能让人感受到浓郁的普洱之情。

思茅人讲话很好听,不急不缓,也很容易听得懂。思茅人讲“克哪道?”,就是“去哪里?”,“逛街”,思茅人叫“上该”,“唱歌”,思茅人念“唱锅”,采茶,思茅人叫“掐茶”。饮食上,思茅人偏爱酸辣的食物,早点一般就是吃米线、米干(米粉),和别的地方所不同的是,思茅的米线、米干通常都配有若干的佐料,汤料也有得选,牛羊肉、鸡汤、猪骨汤、豆汤、花生汤等等,但思茅人大多数都喜欢吃豆汤米干、吃酸醋米线,总之,思茅人的早点不可不谓之有料。至于菜式,思茅的野菜颇多,对于喜欢野菜的朋友来说,思茅绝对是品尝野菜的理想之地。如果能够在端午节期间到思茅的话,还能品尝到世界上独一无二的“药根宴”。每逢端午节,思茅的大小农贸市场里必定摆满各种各样的植物根茎,思茅人谓之“药根”,每家每户必买之煮之,几十种洗净的“药根”佐以猪腿、火腿、或者鸡肉倾力熬之,上桌后一大盆,人人尽力分食,思茅人谓之“洗肠肚”,意思此汤是用来清洁和保健肠胃的。因为思茅雨水多,野菜野果多,这些东西吃多了伤肠胃,所以思茅人就特地在端午节时煮这种“药根”汤来喝。听说这个习俗还被报申“世界文化遗产”,我觉得很有必要,思茅人再低调,有些东西该宣扬的还是要宣扬,不是喊朋友一起享用一番就了事了的。

今天的思茅,以及我曾经最爱逛的珠市街,都统统被淹没在了繁华的普洱茶堆里,我这个地道的思茅人,甚至在普洱纵横交错的街道中迷路了。许多人都慕名到普洱来,看一看茶园画卷般的美,闻一闻普洱迷人的香气,尝一下普洱茶与众不同的味道,算是实至名归。而思茅,这个历史上的茶马重镇,又一次被普洱茶覆盖了,其实,细细翻寻一下茶堆里的思茅,也别有一番风情和韵味!

段金华:勐海称为普洱茶第一县的六大理由

这年头,叫什么第一县的地方多了,有的甚至于狂称什么“世界第一”、“天下第一”,因为我的故乡勐海县拥有适合高品质茶叶生存的良好的地理环境、地质地貌、气候环境、水环境、森林环境等自然生态环境。是世人公认的世界茶树的原产地之一,同时又是驰名中外的“普洱茶”生产加工基地。因此在对外宣传中自称“普洱第一县”,看似有些轻狂,但也是可以理解的。作为勐海人我觉得自称“普洱茶第一县”有以下几个理由。

理由之一,勐海是一部活的茶史,有深厚的茶文化内涵

在中国的茶史中有这样的记载:濮人(布朗族)是最早的植茶人。至今,勐海县的布朗山、西定、巴达、勐满、勐往等布朗族居住地保存有大量的古茶树和野生茶树。其中,贺松有1700多年的野生“茶树王”,被当地村民视为神树,南糯山有800多年前的人工栽培型茶树。

老曼峨布朗古寨,在贝叶经和寺里的石碑记载着这个村寨已经有1368年的历史。这里的佛寺以及寺里的贝叶经书,在东南亚一带有着较大的影响。老曼峨有连片的古茶树3205亩,分布在古寨四周浓密的森林之中,古茶树大的要3人合抱,小的也有碗口粗,茶树姿态奇特,枝叶苍翠,焕发出绿意盎然的勃勃生机。

班章古茶山曾经是布朗族居住地。古茶树面积有2000多亩,这里的茶树与阔叶林混生,遮荫较好,枝叶茂密,叶片光滑,芽尖茸毛又厚又亮。班章、老曼峨等地的古茶,其特点是“苦尽甘来”, 味道非常霸气,苦味重回甘好,10多泡都还有芳香的茶味。这里的茶被人们称为普洱茶中的极品。

南糯山古茶山:“采茶拨玛云雾中,南糯白毫香气浓。欲问香气何处来?三国武侯遗古风”。这是对南糯山茶香气高,苦味淡,甜味重的生动描写。南糯山平均海拔1400米,山高谷深,植被茂密,常年云雾笼罩,具有适宜大叶种茶树生长的最佳生态环境。据传,布朗族先民在南糯山垦植茶树始于三国时期,种茶、栽培技术为诸葛孔明所授。1100多年前,僾尼人(哈尼族)继承了南糯古茶山并继续垦殖茶园。 800年的栽培型茶树王,见证了各民族兄弟栽培利用茶树的重要历史。

贺开古茶山是典型的古茶树观赏园林,原始的拉祜族风情村寨。这里古茶树面积连片10000多亩,景观迷人,树枝高低错落,树形奇美,好像一座自然天成的园林,令人流连忘返。

巴达古茶山是野生茶树群落区,这里共有野生茶树资源近6000多亩。1962年发现贺松1700年的野生茶树后,巴达就成为了所有茶人朝拜的第一县。杭州中国茶叶博物馆内这颗茶树的照片,早已成为茶界公认的“茶神”,不计其数的茶人拜祭求佑。

勐宋古茶山位于勐海县东部绵延崇山中的勐宋古茶山,终年云雾笼罩,若隐若现,犹如披着白纱绿巾的仙子。这里是西双版纳历史悠久的古茶区之一,拥有茶园面积3.3万亩,古茶园3800亩,这里的古树茶以独特的高香和浓郁的茶气走俏市场。

石头、蹄印,在历史的尘埃之中,渐渐湮没。只有深入探寻久远的历史,才能读懂这无尽的茶马古道。勐海旧时所产的茶叶多由马帮运到普洱府交易。明、清时期手工业制茶商云集佛海(今勐海县),佛海23个 茶庄年产紧茶出口量达4万担,并开辟了从打洛到印度、西藏的古茶马古道。1938年白孟愚选择在南糯山办厂实现了机器化生产,成为云南现代茶业的标志;范和钧在佛海开办现代化茶厂———勐海茶厂,积淀了67年的制茶底蕴。以“大益”为代表的普洱茶以其浓郁的芳香,绝妙的口感享誉天下,多少人为之探秘。此外,云南省茶叶科学研究所设置在勐海,积累了丰硕的科研成果。这些,都是对勐海普洱茶独特的地理特征、自然环境的认同的证明,是厚重的历史“活见证”。

理由之二,勐海山好,是养育优质茶叶的“磁化场”

勐海县属西南山原地貌、群山环抱的高原山间盆地。境内山峰、丘陵、平坝相互交错,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四周高峻,中部平缓。这种特殊的地质断裂层以及独特的地貌轮廓,强化了地球自身的磁场作用,使勐海成为一个奇特的“磁化场”,据勐海地震资料载:2—3级地震极为频繁,强化了地球自身的振动、磁场作用,将 地质中各种微量元素颤动溶到水中、土里,人得到磁疗,也为茶树提供了独特的生长条件,养育了优质的茶树。

理由之三,勐海气候好,是茶的“温馨家园”

勐海县山山有树,沟沟有水,是个充满绿色的家园。座座茶山,点缀其间,生机盎然,是上天赐给茶树的一个“温馨家园”。勐海气候温和,平均气温为18.7℃,极端最高气温33.8℃,极端最低气温2.9℃,年平均相对湿度78%,具“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年多雾日,光热充足,雨量充沛”的特点,为喜散光的茶树等耐阴作物提供了优越的气候生态环境,造就了优良的茶叶品质。

“高山云雾出名茶”。雾多是勐海的特点,年平均雾日107-160天。浓雾的滋润,使普洱茶的原料大叶茶得以枝繁叶茂,茶味独特、富含多种营养素。土壤主 要有砖红壤、砖红壤性红壤、红壤、黄壤等类型,其中:砖红壤主要分布于海拔800米以下的地区;砖红壤性红壤主要分布于海拔800-1500米的地区,是 勐海县土地面积中占绝对优势的土类。土壤的风化程度高,土层深厚,一般深达1米左右;PH值一般为4.5-6,多呈酸性反应;有机质含量丰富,土质肥沃, 极宜茶树生长,具有良好的发展茶树种植的土壤条件。

理由之四,勐海水好,茶树被圣洁的“营养液”所滋养

勐海县境内水资源丰富,水质好,无污染,给予茶叶圣洁的“营养液”。全县总集水面积为5511平方米,共有大小河流159条,属澜沧江水系。主要河流有流 沙河、南览河、南果河、勐往河等,流域总面积4937平方公里,年总径流量29.45亿立方米。地下水资源为15.59亿立方米,为地表水的52.9%。 在江河流经之地区,有大小盆地15个。至今,县内没有工业污染项目、工厂,丰富的水资源形成了一个天然的“净化池”、珍贵的“营养液”,给茶提供了较多的负离子。

理由之五,勐海是天然的“纯氧吧”茶叶受到很好的润泽

勐海植物种类多,植被好,空气质量好。复杂而多样的土壤类型和立体气候等促成了全县多样性的植被类型,形成了良好的森态环境,是一个天然的“纯氧吧”。境内有季节性雨林、半常绿季雨林、石灰岩山林、暖热性针叶林、热性竹林、河漫滩灌丛、山地丘陵灌丛、禾本科草类灌丛植被类型。是云南省重点林区县之一,林业用地面积为41.7万公顷,有林地面积为25万公顷,苏铁、桫椤、红椿、大叶木兰、火麻树、樟树等丰富的植物种类生长在林中,产生了大量对人、植物有益的负氧离子。全县森林覆盖率为63%,空气质量非常好,同时,空气湿度也较大,常年保持在80%以上,对茶树起到了滋润的作用。

理由之六,勐海是茶叶良种的“百花园”,自称“第一县”不足奇

勐海茶区地形复杂,各自形成一些小范围的生态系统,是良种的“百花园”。遍植于各生态系统中的茶树,通过自然杂交、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形成许多具有独特的植物学特征的地方品种,既可从中选出良种推广,又可作进一步选育良种的种质资源。这一优势,为全国其他茶区望尘莫及。由于品种和自然条件的统一不可分性,即使有些茶区引进勐海茶种,但因带不走勐海的自然环境条件,故而我国茶学界专家作出结论:“中国红茶小叶种不如大叶种,大叶种的引进区,不如原产地”。

经审定,勐海大叶茶、云抗10号、云抗14号3个品种为国家级茶树良种;长叶白毫、云选9号、云抗27号、37号、43号、73—11号、73—8号、 76—38号、佛香1号、2号、3号11个品种为省级茶树良种。除此,还有云南大叶茶稀有单株紫娟茶。按县内各茶区的自然生态环境、茶叶生产历史与现状、社会经济条件等分类,将县内产茶区分为中部红茶主产区和南北绿茶、青茶、名茶生产区。全县共有茶园面积25万亩,其中古茶园5万亩。所产茶叶纯天然、无污 染,色泽鲜美,耐饮耐泡,味苦而回甜味悠长,是加工普洱茶的上等原料,深受国内外消费者的青睐。

曾对勐海茶业发展作过卓越贡献的106岁的李拂一先生为勐海题词:“象山苍苍,流沙汤汤。美哉勐海,炳焕边荒。烟水明媚,百族和祥。西昆缅掸,交通南洋。普洱名茶,驰誉万方。四时蔬果,载稆盈筐。五谷蕃熟,穰穰满仓。人文蔚起,前景辉煌”。

勐海这方水土,的确是茶的第一县,人的福地。

文图/段金华 本文由勐海益木堂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