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情

茶礼仪网专注茶道礼仪,弘扬茶道文化。传播茶叶知识、茶道、茶艺、品茶、泡法知识。
您所在的位置:茶叶网>普洱茶>普洱茶的茶香如何而来?

普洱茶的茶香如何而来?

2019-07-17 访问量: 13 茶礼仪网

普洱茶的香气很重,有人说是花香,有人说是兰花,普洱茶的味道特别,普洱茶为什么会有这么多香味,如何存才能存出好的茶香。

其实普洱茶的香气是千变万化的,因为制作工艺上的不同,普洱生茶和熟茶又会有不同的香味,普洱茶属于全发酵茶,生普和熟普一样,原有的香味在后期发酵会产生变化,而储存环境的不同也会影响香味的变化,而普洱茶存储陈化的本质,是普洱茶不断发生物理变化和化学反应,由此带来的内含物质物理性质和化学成分变化的一系列过程。变化的规律是有条件的,也就是说,越陈越香一定是有条件的。

生茶多为:清香、花香、甜香

熟茶多为:枣香、樟香、荷香

普洱茶的茶香如何而来?

生普香味如何产生

春茶,一芽一叶制作,文火杀青,揉捻后均匀堆放,在这些制作过程中,都会产生清香,新毛茶冲泡时也会有一定程度的清香。

而蜜香形成的因素是发酵。杀青前的鲜叶发酵、杀青后堆放不揉捻,或者揉捻后不立刻摊开晾晒,这些环节都会导致发酵。应用这些工艺在其他毛茶制作,如去年老班章工艺,苦涩度降低,蜜香就会呈现。

经常喝茶的朋友也会发现,不同区域的新茶香型也会有所区别,一个地方的茶花香比较明显,另一个地方的茶则蜜香浓郁。再从气候来看,同样产自勐库的生茶,往年的新生茶给人的感觉是蜜香清甜,而今年由于经过了一个暖冬天气,茶叶的花香更显。

由此可见,新生茶中最常见的花蜜香主要是由茶叶本身的香气物质构成的,而花香的种类、蜜香的轻重也会受到地理位置、气候环境、茶树品种等因素影响,无需人工添加,也与我们所栽培的茶树周边生长什么样的香气和植物没有太多直接的联系。

普洱茶的茶香如何而来?

熟普原料不同,香也会不同

好茶自然出好香,而一款好茶,除了工艺最重要的就是原料了,原料不同,茶香也会不同。

枣香的形成需要相对粗老的叶片发酵制作,青壮细嫩的茶箐是发酵不出枣香的,所以,枣香型的普洱茶最常见的就是老梗老叶子的比例相当的多,也是普洱茶中比较低档的品类。枣香还可以分为:生枣香、熟枣香、黑枣香。

樟香的形成其实和樟树没有任何关系,樟香通常出现在经过广东香港传统仓仓储过的茶品中。闻起来有点类似旧木头箱子的味道,也有很多北方人认为这是湿仓的味道,樟香在北方不大被人接受,在广东一带比较受欢迎。樟香根据茶品的不同可以分为:青樟香(生茶),樟香(熟茶)。

荷香其实要分两种,一种是荷花香,一种是荷叶香。通常市面说的荷香,是指荷叶香,这个则是需要细嫩的芽叶(最起码要一级以上的茶箐)发酵制作的熟茶,再经过5年以上的干仓仓储,才能转化出来的,类似干荷叶的一种清香。而荷花香,则是通过不同等级的茶箐,依照配方混合,并人为的控制发酵程度,就可以做出。

有用+10
分享

普洱茶收藏不能盲目追“老”

  与普通茶叶不同,普洱茶保存时间较长,可达10年之久,这让很多收藏者嗅出其中的“商机”。从近年的趋势来看,高端普洱茶的年均价格增幅在20%以上,这一收益远高于很多行业,甚至比炒房的收益都要高。

  很多人认为带有“老”、“古”字样的普洱茶就是老茶,这是一个误区。以班章和老班章为例,其实班章是云南普洱地区的一个村委会,班章和老班章都是这个村委会下边的寨子,但是由于这两个寨子成立的时间有先后,所以才有老班章和班章的区分,并不代表这两个地区的普洱茶哪个年头更久远。

 

  很多藏友认为,包装上标注的年份越久远、价格越贵的普洱茶,其收藏价值就越高,这也是一个误区。一些不良厂家、商家正是抓住了这样的消费心理,故意将年代不长的新茶标注为陈茶。

  还有不少茶友,一看到知名的“山头茶”,就认为有收藏价值。其实很多知名山头茶的产量已越来越少,为了迎合市场的追捧,个别厂家将台地茶当做知名山头茶来进行包装、售卖。一些藏者由于所掌握的知识有限,难免上当受骗。

 

  还有一些普洱茶存在张冠李戴的现象,即一些小厂家冒充大厂家的商标进行销售,但是售价却低很多。现在大厂家生产的普洱茶都有激光防伪标识,在购买时一定要学会辨明真伪。

  辨别普洱茶的年份、山头并没有太好的方法,简单地通过看叶片、看汤色等很难奏效,只能凭经验。藏友们喝普洱茶的时间久了,喝的品种多了,自然就能分辨出真伪。

普洱茶膏形成

虽然明朝废止龙团凤饼,但处在边疆地带的云南,或许由于远离京城的原因,借助“茶马古道”的交易继续着团茶与饼茶的生产。云南的团茶与饼茶尽管没有宋代茶品精致,也可说是唐宋茶品的简单模仿,但这一保留却为后来清朝普洱茶的繁荣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到了清代,伴随着云南普洱茶的繁荣,茶膏的制作再次悄然出现。它最初是由云南土司采取大锅熬制方法,初创另一种制膏工艺。这种方法显然是借鉴唐宋制作饼茶工艺,只是将“蒸”干脆改成了“煮”。而且这种用大锅熬膏的方法很快通过茶马古道传播到西藏,并迅速被西藏上层人物所接受。   

藏族地区的饮茶与汉族不同,他们更喜欢熬茶或煮茶的方法,因此对大锅熬膏情有独钟。很多大的寺院甚至自建熬茶间,其熬制出的茶膏专供活佛级以上的人饮用。这一方法,实际一直保留到现在。我们从现在西藏很多大的寺院中仍能看到这种熬茶间及自制的茶膏,证明大锅熬制茶膏的方法一直在延续。   

熬制方法?——是宋代制膏工艺保密性太强,不被云南茶人了解?还是大锅熬制工序简单,相比宋代制膏工艺来得更快、更直接?这已成为我们始终不解的谜。   

清乾隆年间,由于大锅熬制茶膏存在的品质问题,加上皇室从饮用安全性的角度考虑(因那时云南一直不稳定,害怕投毒),因此把茶膏的制作,直接迁入到清朝皇宫内的御茶房(原址在乾清宫东庑)。并且在制作工艺上做了非常大的改进。   

清宫御茶房的制茶工匠们在借鉴了宋代“小榨去水,大榨出膏”的工艺基础上,采取了一套近似我们现在低温提取、低温干燥的工艺,使其生产出的“普洱茶膏”跃上了新的台阶,进入第二个发展阶段。“普洱茶膏”也由此正式定名。   

也许,正是因为这一点,才使得当时的药学家赵学敏(公元1719——1805年)在乾隆三十三年(公元1765年)所著的《本草纲目拾遗》中,将“普洱茶膏”纳入其中。这是从官方的文献中看到的第一个正式称谓:普洱茶膏。   

这里指的“普洱茶膏”就是指清朝皇宫御茶房制作出的茶膏,而非民间大锅熬制茶膏。因为《本草纲目拾遗》是一部非常严谨的著作,它是继《本草纲目》之后另一部集大成之作。其作者赵学敏又是一位治学严谨的药物学家,从他对普洱茶膏的描述中,我们不难发现,他对普洱茶膏乃至普洱茶有着非常深刻的了解。他不可能将大锅熬制的茶膏——这么简单、且又丧失药效的物品纳入药学名单中。   1792年(乾隆57年),普洱茶膏首次做为国家礼品向到访的英国使团马嘎尔尼馈赠,并就此流入海外。   

1925年,清朝皇室解体,普洱茶膏的制作也随之终止。
建国后五十年代,中茶公司接受国家任务,要求勐海、下关等几个企业赶制一批茶膏,供给援藏干部,大约三千斤左右,但这几亇企业仅生产了一千多公斤后,就停产了。原因是这种质量较差的茶膏不被援藏干部接受,自然也就没有了下文。初步分析,是因为仍然沿用大锅熬制方法所致。   

茶膏自此又一次销声匿迹。   

据史料记载,御茶房加工普洱茶膏工艺非常复杂。原料选用的是指定的云南六大茶山大叶种茶,经过186道工序,72天的周期。成品除了口感润滑厚重,入口即化,沏水后汤色浓艳,呈宝石红和玫瑰红色彩外,最重要的是它的特有药效成分。清朝药学家赵学敏在《本草纲目拾遗》一书中曾这样评价:“普洱茶膏黑如漆,醒酒第一,绿色者更佳。消食化痰,清胃生津,功力尤大也”,“普洱茶膏能治百病,如肚胀,受寒,用姜汤发散,出汗即可愈……受热疼痛,用五分茶膏噙口内,过夜即愈”。   

1793年(乾隆五十八年),普洱茶膏首次作为礼品赠予到访的英国使团。当时英国人不知此为何物,把它封存起来。据说这批茶膏现仍存放在大英博物馆。辛亥革命后,宫廷普洱茶膏的制作随之终止,制作方法也已失传。虽然后来民间也曾出现过一些茶膏制品,但基本上都是沿用云南土司大锅熬制的方法,与皇宫御茶房的制作有非常大的区别。

怎么样才能发挥普洱茶的功效这些时候不能喝普洱茶

  普洱茶的功效有降脂、美容、抗癌,是风行国际的饮品,但是喝普洱茶要讲究,正确的饮用,普洱茶的功效才能发挥,因此,这些时候不能喝普洱茶。

  浓饮或者睡前饮用普洱茶

  想发挥普洱茶的功效,那就不要在浓饮普洱茶或者睡前饮用普洱茶。因为普洱茶含少量的咖啡碱、茶多酚,但这些物质对脑神经有很大的影响,如果在入睡前大量的饮用,那将会刺激大脑神经,整个人处于兴奋状态,难以入睡。第二天上班肯定就萎靡不振,工作的效率自然也不高。

  熟茶的茶性平和,但是会给身体带来大量的热量,晚上大量的喝普洱熟茶,轻者微微发汗,重者会使全身发热,很难入睡。因此,如果是在渐凉的秋天,喝一杯普洱熟茶,会感觉全身都是暖暖的,很放松。

  空腹饮和饭后立即饮

  想发挥普洱茶的功效,最好不要空腹喝茶,饭后也不行,很多人觉得清晨起来,没吃早点前先来杯茶,但其实空腹时,整个人的血糖比较,最好先吃点东西补充能量,然后再喝普洱茶。不然可能会出现"醉茶"的现象,严重的还会晕倒。

  饭后应立即休息一下,让胃对食物进行消化,然后再喝茶,这对胃的吸收来说会更好。若立即喝茶,会对肠胃产生猛烈的冲击,这并不是利用普洱茶消食的办法,因此,最好的在饭后半个小时、一个小时候内饮茶是比较科学。

  对于想喝普洱茶养生的人们来说,了解了什么时候不适合喝普洱茶是很有必要的,这有助于普洱茶的功效的正确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