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情

茶礼仪网专注茶道礼仪,弘扬茶道文化。传播茶叶知识、茶道、茶艺、品茶、泡法知识。
您所在的位置:茶叶网>花茶>菊花茶>菊花茶功效>盘点菊花茶的七大功效

盘点菊花茶的七大功效

2019-07-23 访问量: 15 茶礼仪网

泡上一杯菊花茶,坐着纳凉是很好的生活方式,很多人喜欢喝菊花茶是因为菊花茶的功效和作用却是显著,那具体菊花茶有哪些功效与作用呢?现在跟着小编一起来认真了解下吧!

盘点菊花茶的七大功效

菊花茶的功效

1、清热解火、消暑。菊花茶是最佳的降火良药,比如像因为干燥火旺而导致的痤疮、喉咙发炎、外感风热、头痛、口腔溃疡等症,只要适量的饮用菊花茶就能有效的达到降火的作用。

2、防止眼睛疲劳。平常就可以泡一杯菊花茶来喝,能使眼睛疲劳的症状消退,如果每天喝三到四杯的菊花茶,对恢复视力也有帮助。

3、明目养神。日常生活中多喝菊花茶不仅能够明目,还能够起到养神的作用,对于经常加班、熬夜的上班族可要多喝一些哦,绝对是有益处的哦。

4、防止辐射。日常生活中多喝菊花茶有助于防止辐射,对于大部分的上班族而言,经常对着电脑过久的话,就应该多喝菊花茶,这样能够抵触电脑的辐射。

盘点菊花茶的七大功效

5、杀菌消炎。多喝菊花茶能够帮助人体对抗多重病毒、细菌,能够达到很好的抑制的作用。

6、消除眼睛浮肿。对于经常熬夜的朋友而言,早上起床后眼睛会出现浮肿的现象,可以用菊花茶来消除浮肿,用棉签蘸取适量的菊花茶,涂于眼睛的四周,能够起到消除浮肿的作用。

7、抗衰老。经常喝菊花茶还用抗衰老的作用哦,菊花茶也是一种保健茶,日常生活中可以多喝些。

推荐两款菊花茶泡法

山楂菊花茶

做法:

盘点菊花茶的七大功效

1、准备好所需食材。

2、开水烫一下菊花、枸杞。

3、过滤出。

4、重新放入杯中,加入350毫升开水。

5、根据个人口味添加怡达味动山楂汁,因为此款山楂汁比较浓稠,适合做茶水食用。

6、根据个人口味适当加入蜂蜜。

玫瑰茄菊花茶

做法:

1、将玫瑰茄(洛神花)放在冷水中清洗2遍,不需要久泡。洗净后放入壶中。

2、把菊花也放入壶中,倒入开水,放入冰糖,搅拌均匀后即可。夏季适合冰镇后饮用。

精彩推荐:菊花茶有7大功效 这5类人千万别喝

有用+10
分享

绿茶与菊花茶的好处比拼

  绿茶与菊花茶的好处比拼,绿茶与菊花茶都是属于茶,中国是茶的故乡,所产茶非常的多,对于不同的茶叶,其好处有所不同。那么,绿茶与菊花茶的好处比拼,下面就让小编为大家进行详细的介绍,提高对茶叶的认识,增长茶文化。

  饮茶不但是传统饮食文化,同时,由于茶中含有多种抗氧化物质与抗氧化营养素,对于消除自由基有一定的效果。因此喝茶也有助防老,具养生保健功能,每天喝三两杯茶可起到防老的作用。茶叶中含有多种维生素和氨基酸,喝茶对于清油解腻,增强神经兴奋以及消食利尿也具有一定的作用。

绿茶与菊花茶的好处比拼

  喝绿茶有什么好处?

  1、肌肤红润:谁都知道肌肤要防氧化、防紫外线及防斑,就算是活泼可爱的年青女孩子也不例外。与其买那些贵得离谱的化妆品,不如领略一下绿茶的奇妙红润去黄作用,它有丰硕的维生素C、咖啡因、茶氨酸,能抗氧化、中和游离子,匡助去除黑斑、皱纹和黑点还有提供一个小秘方:想要让你的皮肤容光焕发,仅仅喝绿茶是不够的。将茶叶渣滓当成面膜那样敷在身体的各个部位,比用化学方法制成的绿泥更有用。

  2、脑力健身:智慧的女孩才会喝绿茶,一则可以增加娴静气质;另一方面,绿茶所含的咖啡因会让你活力十足,工作起来头脑清醒、思维活跃。而且由于绿茶中的咖啡因远比咖啡中所含的少,所以它可以刺激骨胳肌肉和加速骨胳肌肉的收缩。

  绿茶与菊花茶的好处比拼,在经过了解后,绿茶的功效有很多,特别是对于长期面对电脑的人们,都可适量的饮用一些绿茶,对身体是有好处的。生活提示,饮用绿茶可防辐射,但同时要注意一下适量,避免过度的饮用,对身体产生伤害。(编辑:chenyu)

水菊花茶怎么泡才正确

泡水菊花茶先首要选择泡茶用水,可用泉水、井水和矿泉水,只需煮沸即可,优质的水泡出来的茶味道更好,再用90度的热水洗茶,将茶倒入玻璃杯中,泡30秒为宜,想让香味最大化,也可在泡3至5秒后掉茶水再重新泡茶,最后倒入热水泡10分钟即可。

水菊花茶正确的泡法

1、选择泡茶用水

选择泡茶用水,泉水、井水矿泉水都可以,不要选择自来水,自来水一般都有漂白粉的味道,煮出来的水水质水味都不佳,将选择好的用水煮沸待用。

2、洗茶

洗用90度的开水冲泡菊花茶30秒为宜,不想让香味流失,也可以3至5秒泡过后,倒掉茶水即可。

3、泡茶

将菊花茶倒入玻璃杯中,再倒入90度的开水到杯子里,泡至10分钟后,就可以开始喝了。喜欢甜味的人,可以适量的加点蜂蜜,味道更佳。

浅谈菊花茶道的创意与构思

茶叶店装修设计 浅谈菊花茶道的创意与构思

“菊花茶道”在历史上尚无记载,在民间也没有形成如何泡法的规程,在茶文化方面的资料中更是很少介绍,在专门介绍花茶的书籍中如:茉莉、玫瑰、兰花、桂花、杞子花......也没有提到菊花之说,只有在我国著名的药学著作《神农本草经》所曰:“菊花味苦、平、主风、头晕、肿痛、目欲泪出、皮肤死肌、恶见湿痹、久服利血气,轻身耐劳延年。

”“茶菊”一名,始见于清初赵学敏所著《本草纲目拾遗》卷七,花部,列名“茶菊”,敏云:“茶菊较家菊朵不多,心有黄、白二色,杭州钱塘所属良渚桧葬地方,乡人多种菊为业,秋十月采取花,紫蒂者名紫蒂盘,白色千叶名千叶玉玲珑,微人茶辅,多买焙干作点茶用。

”但是,在中国的南方一些大小宾馆和百姓家庭都将菊花(即杭白菊)做为一年四季品饮的保健茶,她不仅形状秀美,而且口感也佳。

所以,无决定创意“菊花茶道”以填补历史上没有菊花茶道的空白。

我在创意菊花茶道之前,专门去了盛产“杭白菊”的故乡——矛盾考故居和丰子恺故里的桐乡,考察了当地的风土人情,走访了许多名院大宅,了解了人们的生活与劳动,翻阅了厚实的《桐乡县志》......

江南有着丰富的物产,又有丰富的精神资源,这正是茶道需要的文化积淀,缺乏文化底蕴的茶道,不可能长时间的注目,历史是不会给一个没有文化待色的茶道以地位的。

因此,我必须充分发掘与弘扬具有本地物色和文化艺术,讲究茶道的整体和谐与审美情趣,讲究鲜明的地方特色和文化个性。

我在编排两套不同的菊花时,考虑到从服饰设计、舞台美术、插花艺术、茶具定购、摆台设计、编选音乐、配件摆饰、舞蹈动作造型、泡茶技巧艺术、现场古筝演奏,现场书写对联等都应谐调而又有变化,整个过程应该是最完美的艺术展现。

以小菊花和棕榈叶造型的大型竹筒插花艺术。

以极富江南特色的青花瓷为茶具,茶壶、茶怀上饰有菊花图案,古朴典雅。

表演者的服饰与头饰上均有菊花图案,以蓝色和白色为基调,配以各种原色竹器道具,使人感到真诚、纯朴、有亲切的江南乡士气息。

古人有以茶歌、茶物、茶诗为一体,我却将舞蹈、音乐、插花为一体,两位采菊姑娘(助泡)在欢快的音乐声中跳起了“采菊舞”将上等的活水(用小水桶做提水动作)倒入茶壶,用于菊花杆为柴火现场浇水(形式),所谓“活水还需活火烧”并拉出泡茶能手“白菊姑娘”(主泡)来泡制菊花茶,一幅浓郁的田园风光扑面而来......,从净手擦手、赏干菊花、温壶涤具、泡制干茶、启壶闻香、悬壶高冲、倒盅分茶、行礼奉茶、添加菊茶、飘浮鲜菊等整个茶道过程较轻松愉快,追求的是汤清、气清、心清;境雅、器雅、人雅的格调。

在品饮第二杯时,品茗杯中的菊花下面有莲心作辅垫,从色泽上看,用绿芽尖衬托圆状菊,给人以清新典雅之感;从画面上看,上有菊花浮动又有莲芯下沉之动感;从口感来说,可达到苦后甘来的品茗回味;从药用上讲,更能直到清凉解毒的作用;从寓意上讲,是取天地之精华,富有香味的荷花里长出莲蓬,莲蓬里有莲子,莲子中取莲芯(精华部分),也体现了“菊花茶道”有着出污泥而不染的精神内涵。

手捧新菊花的助泡跟随主泡来至宾客间,随客愿意用小竹夹取菊花泡入自已的品茗杯中,以“纳百福于一家,集精华于一心”。

通过茶汤的温度,更能显示菊花的美姿和清香,这也是茶事活动中不可忽略的参与节目,使品饮者身临其境,其乐融融。

第一套菊花茶(配料:杭白菊、茶叶、枸杞子、桔子皮,山药)

茶具以浙江龙泉哥窑为基础,以高贵典雅丝绸为服饰,用盖碗泡制方法,使菊花的香气更诱人,色泽更丰富。

盖碗又称“三才”杯,有着天、地、人之说、盖为天、托为地、人居中间,在将茶道艺术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舞台布置,背景设中堂,书画前摆放一长案,案右有一只插画的画筒古瓶,案左为一只古瓶,中间为一只大“钱王香炉”。

泡茶台设在舞台中央,台前是一组席地的“杭白菊”插花,泡花台上有小古瓶里插着艺术造型的“杭白菊”,形成上响应,错落有致。

茶道的故事情节是描写居住在古运河边的一户书香门弟,在傍晚时分,邀请两位嘉宾来府上品饮菊花茶,品尝自制的特色茶点,还请出两位琴师来现场伴奏助兴。

通过烹茶品饮来营造一种高雅和谐的人文气氛,体现了主人(主泡)与宾客之间重礼有序的行为;主人与朴人(助泡)之间相敬如宾的关系,表演者在行走、行礼、坐姿、敬香、敬茶、低头、抬首等动作中,无不反应出有着悠久历史的礼仪之帮的中国。

在泡茶之前,由主泡弹奏中国十大名曲之一《渔舟唱晚》,以表示美丽的晚霞倒映在古运河中的一派品茶赏景好风光,泡茶过程中,从点清香、汲泉水、赏真泉、赏茶菊、涤茶具、投菊茶、温润泡、高冲泡、敬菊茶、接菊茶、启盖碗、闻盖香、品饮茶、尝茶点等,一招一势,动作到位,优美整齐,奉茶后,主泡写对联:“独傲秋霜幽菊开,云缕茶香飘过来”,整套茶道始终围绕着菊花的幽雅圣洁,菊花清心明目,桔皮化痰顺气,互为补充,相得溢彰,品饮时微苦中返甜,其味无穷,又重在营养成份和药用价值的和谐统一。

又揉以琴棋书画,使茶道的文化内涵更为丰满。

作者:袁勤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