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情

茶礼仪网专注茶道礼仪,弘扬茶道文化。传播茶叶知识、茶道、茶艺、品茶、泡法知识。
您所在的位置:茶叶网>黑茶>六堡茶是什么茶?六堡茶是黑茶

六堡茶是什么茶?六堡茶是黑茶

2019-07-24 访问量: 14 茶礼仪网

六堡茶是中国的一种传统名茶,历史悠久,品质优异,广为人知。那么,大家都熟悉的六堡茶是什么茶呢?下文为大家介绍。

六堡茶是什么茶?六堡茶是黑茶

六堡茶是什么茶

六堡茶,精选广西大中叶种、品系茶树的鲜叶为原料,通过特定的制作工艺加工而成,是具有独特品质特征的黑茶

六堡茶品质特征

六堡茶成茶外形条索紧结、色泽黑褐光润,香气醇陈带槟榔香味,滋味浓醇甘鲜,且耐于久藏,越陈品质越好。六堡茶其愈陈愈香的特质是其它茶类所不具备的哦。

六堡茶保存方法

六堡茶是独具品质特征的黑茶,愈陈愈香,因此在保存时需要讲究一定的技巧,才能更好地保证六堡茶独有的品质。具体方法如下:

1、加工成的六堡茶如果有仓味,可放置在干燥通风处,待其仓味散尽再储存。

2、不宜封闭保存六堡茶,保存时务必要远离厨房及异味物品。

3、没有仓味的六堡茶,建议使用外纸包裹好再进行存放,纸有调节作用,有助于抵挡过度的湿气。

同过上文的了解,我们可以知道,六堡茶是黑茶,越陈品质越好哦。

有用+10
分享

咸阳茯砖茶:古丝绸之路上走来的“神秘之茶”

咸阳茯砖茶:古丝绸之路上走来的“神秘之茶”

泾渭茯茶的产品之一茯茶柱 陈冲 摄

  【环球网综合报道】11月7日上午,2013新丝绸之路联合采访团来到咸阳泾渭茯茶有限公司,一睹古丝绸之路上的“神秘之茶”——茯砖茶的真容

  据了解,茯茶因在“伏天”加工,故称“伏茶”;因其效用类似土茯苓,外形紧凑似砖,也作“茯砖茶”。茯茶因其神秘的发花工艺、独特的饮用口感及突出的保健功效,被誉为“丝绸之路上的神秘之茶”!

  古丝绸之路上演绎“神秘之茶”的前世

  2100多年前,汉张骞出使西域,开启了一条横贯欧亚大陆的贸易通道,被称为“丝绸之路”。东起长安(今陕西境内),跨越陇山山脉,穿过河西走廊,一直向西通过西亚,最终到达非洲和欧洲,绵延七千余公里。

  在这条全球最重要的商贸大动脉上,丝绸、瓷器、茶叶、香料、马匹等络绎于途,沿途各国互通有无,共同为推动人类文明进步,促进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从这里流传出去的丝绸、瓷器和茶叶,曾是衡量一个文明是否强盛的标志,各国元首、贵族纷纷以拥有它们为其尊贵身份及荣耀的象征。而发源于陕西咸阳的茯茶,正是这条丝绸之路上的主要交易货品。

咸阳茯砖茶:古丝绸之路上走来的“神秘之茶”

益生官茶 陈冲 摄

  陕西咸阳,位于丝绸之路的起点之一,曾是中国历史上最大的茶叶集散地与加工地,在这里加工而成的茯茶,蕴藏着我国劳动人民勤劳智慧的结晶。茯茶因在“伏天”加工,故称“伏茶”;因其效用类似土茯苓,外形紧凑似砖,也作“茯砖茶”。茯茶因其神秘的发花工艺、独特的饮用口感及突出的保健功效,被誉为“丝绸之路上的神秘之茶”!而茯茶的种种神奇之处,也正是因为其内蕴藏了神秘的“金花”。这种“金花”现今已被国家命名为“冠突散囊菌”,它是由于陕西咸阳独特的水质与气候条件加之陕西独有的加工工艺,在筑制好的茶叶中自然发育而成。经科学研究,“金花”提升了茶叶品质,不仅使茶叶在口味上更加醇厚甘甜,还具有较强的促消化、降血脂、溶解脂肪、调节人体代谢等功效。

  茯茶便于携带、运输和储藏,又兼具消食解腻等特点。特别是对居住在沙漠、戈壁、高原等地主食牛肉、羊肉、奶酪的民族而言,在缺少蔬菜水果的情况下,茯茶毫无疑问成了他们的生活必需品,非常适合丝绸之路沿途各国人民的生活习性。素有“一日无茶则滞,三日无茶则痛”、“宁可一日无粮,不可一日无茶”之说。茯茶也因此成为了丝绸之路上最重要的商品,顺着丝绸之路销往俄国、西番、波斯等40多个国家,深受各国人民欢迎。而经过丝绸之路的传播,沿途各国因为对茶叶需求的不断增长,使得中国的茶叶同丝绸和瓷器一样成为中国最大宗的出口品。

咸阳茯砖茶:古丝绸之路上走来的“神秘之茶”

“泾渭茯砖茶制作技艺”被列入了“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陈冲 摄

  茯茶不仅是中国历时最长,影响最深远的茶叶品种,更是最早具备规模化、标准化的手工产品。在古丝绸之路上,茯茶依托于陕西丝绸之路起点的身份而千里留香,自身也源源不断地为丝绸之路注入勃勃生机,陕西商帮正是因为茯茶的远销曾一举奠定了华夏第一商帮的地位。《陕西通志》上所言:“睦邻不以金樽,控驭不以师旅,以市微物,寄疆场之大权,惟其茶乎?”体现了茯茶不仅拥有巨大的商品价值,更是成为了国家维护边疆稳定的重要战略物资,受到官府严格把控,故茯茶亦称为“官茶”。从宋朝时便专门设立有茶马司,负责以茶易马,与边民进行“茶马交易”,达到互惠互利,增加边民收入,藉以维护边境安宁,为团结西北地区少数民族,促进各民族之间的交流、融合起到了重大作用。

  陕西苍山茶业重塑“泾渭茯茶 ”的今生

  计划经济施行后,茯茶曾一度隐匿。陕西苍山茶业承载着陕西茶人的历史使命,恢复发掘了陕西茯茶的传统筑制技艺,启动“泾渭茯茶”项目。尘封半个世纪之久的陕西茯茶重现关中,“泾渭茯砖茶制作技艺”也因此被列入了“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国茶学界泰斗施兆鹏先生为泾渭茯茶题字“茯茶之源”,以示肯定。

咸阳茯砖茶:古丝绸之路上走来的“神秘之茶”

中国茶学界泰斗施兆鹏先生为泾渭茯茶题字“茯茶之源” 陈冲 摄

  2013年9月7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演讲中首次提出,用创新的合作模式,共同建设地跨欧亚的“丝绸之路经济带”。在我国历史上,曾因丝绸之路而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经济贸易体,重新激活“古丝绸之路”,构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对于提高我国的全球经济地位有着深远的影响。在国家强而有力的政策扶持下,丝绸之路将重新焕发生机与活力。

  陕西位处丝绸之路上的重要位置,拥有丰富的自然及人文资源。泾渭茯茶恰于此时复兴了陕西茯茶产业,也将迎来全新的发展机遇与挑战。泾渭茯茶,正踏着历史的脚步向我们走来,自古以来茯茶在丝绸之路上拥有着举足轻重的重要地位,加上其深厚的文化底蕴以及突出的商品价值,必将成为“丝绸之路经济带”上璀璨夺目的一道亮丽风景线,重新谱写中国茶叶在丝绸之路上的崭新篇章。

黑茶摄影:益阳黑茶文化节摄影展

黑茶摄影:益阳黑茶文化节摄影展

发几张图片,让大家欣赏欣赏安化茶区美景

纯朴的茶农

美丽的茶女

霸气的千两茶!!!!

繁忙的生产状况!!!!

本文所有图片均来自:http://pic.csonline.com.cn/photo/zt/Main.aspx?P=2&A=10&C=453 上传此系列图片本不代表图片版权归属,仅为宣传黑茶文化,与茶友交流,如相关有异议将及时修改或者删除。

黑茶知识:黑茶加工中微生物种类

黑茶加工中微生物种类

黑茶加工过程中,鲜叶沾附的微生物经杀青作用几乎全部被杀死,后经揉捻过程又沾染微生物,其中大多数微生物被茶叶内含物抑制,少数耐受性强的微生物经渥堆过程提供适宜的湿热条件,在茶叶基质中生长,通过微生物代谢、繁殖和交替演化,产生大量热能,将茶叶内含物进行微生物代谢、转化,促使茶叶内含物发生复杂的变化,产生新的代谢产物,最后形成黑茶特殊的风味和品质成分。镜检鉴定[1-3]研究表明,黑茶在加工过程中微生物群落主要是酵母菌、霉菌和细菌。温琼英[1]研究表明,黑毛茶渥堆过程中优势微生物种群是假丝酵母属中的种群、黑曲霉属、青曲霉属,初期还有大量细菌,主要是无芽孢小杆菌、

芽孢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粱晓岚等(1990年)对黑茶制造过程中微生物分离鉴定表明:

黑茶中主要存在有薛氏曲霉、黑曲霉、栖土曲霉、印度变种、娄地青霉、草酸青霉、淡紫青霉、黑青霉、绿色木霉等霉菌。

对普洱茶的研究[4-7]表明: 主要微生物有黑曲霉、青霉、根霉、灰绿曲霉、酵母、蜡中枝孢霉和细菌。霉菌主要是黑曲霉、毛霉, 初期黑曲霉最多, 还有土生曲霉、白曲霉、灰绿曲霉、细菌类。周红杰[8]等在针对普洱茶加工过程中微生物及酶系变化的研究发现,黑曲霉、青霉、根霉、灰绿曲霉和酵母等微生物存在于普洱茶整个渥堆发酵过程中,初期黑曲霉占到微生物总数的80% 左右,后期灰绿曲霉开始繁殖。陈可可[9]等在不同产地的普洱茶中发现了温特曲霉烟色变种,帚状曲霉,具黄曲霉,埃及曲霉,臭曲霉,日本曲霉原变种、局限灰曲霉等多种曲霉。

六堡茶渥堆过程[6,10]中主要微生物有青霉、灰绿曲霉、黑曲霉、黄霉菌,其中曲霉、青霉在制茶过程中能促进变色, 但若干霉菌, 如黑曲霉则起相反作用。六堡茶在后发酵阶段也有少量金黄色散囊菌出现, 能产生淀粉酶、氧化酶。六堡茶在晾置陈化后,茶中便有可见的金黄色“金花”,这是有益品质的黄霉菌,它能分泌淀粉酶和氧化酶,可催化茶叶中的淀粉转化为单糖,催化多酚化合物氧化,使茶叶汤色棕红,消除粗青味。

四川康砖茶[11]中还发现了放线菌属以及耐高温的葡萄球菌属和毛霉属。

茯砖茶制造过程中有一个独特的“发花”工序,在渥堆过程中通过控制一定的湿热条件,促使微生物优势菌种生长繁殖,产生大量金黄色的闭囊壳,研究表明[12-17],其渥堆中主要微生物有冠突散囊菌、间型散囊菌、匍匐散囊菌、谢瓦散囊菌、阿姆斯特丹散囊菌、赤散囊菌、散囊菌、黑曲霉、毛霉、拟青霉、草酸青霉、短密青霉、谢瓦氏曲霉、冠突曲霉等。根据王志刚[17]等研究,在发花初期,有一定量的黑曲霉、青霉、及其他霉菌存在,但当优势菌——冠突散囊菌生长起来后,这些霉菌则被抑制。

日本黑茶阿波晚茶的发酵主要是细菌和酵母的作用,其主要微生物为圆形酵母、嗜热乳杆菌、胚芽乳杆菌和其他阴性杆菌。

作者简介:禹利君 (1971-),女,副教授,博士,主要从事茶及药用植物学研究。

资料来源:湖南黑茶茯茶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