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情

茶礼仪网专注茶道礼仪,弘扬茶道文化。传播茶叶知识、茶道、茶艺、品茶、泡法知识。
您所在的位置:茶叶网>黑茶>黑茶功效>安化黑茶的主要功效

安化黑茶的主要功效

2019-07-25 访问量: 13 茶礼仪网
安化黑茶的主要功效有:清脂肪,减肥胖;清肠胃,助消化;清血管,降三高;清毒素,护肝肾等。

1、清脂肪,减肥胖:安化黑茶中的多酚类及其氧化产物能溶解脂肪,促进脂类物质排出,还可活化蛋白质激酶,加速脂肪分解,降低体内脂肪的含量,因此安化黑茶被韩国人称为“瘦身茶”,日本人称为“美容茶”,都市人称为“健康茶”。

2、清肠胃,助消化:安化黑茶富含膳食纤维,具有调理肠胃的功能,清肠胃,且有益生菌参与,能改善肠道微生物环境,助消化。我国民间有利用老黑茶治疗腹胀、痢疾、消化不良的传统。

3、清血管,降三高:安化黑茶中富含茶黄素,能软化血管,有效清除血管壁内的粥样物质,被称为“心血管的清道夫”;茶氨酸有效抑制血压升高,类黄酮物质能使血管壁松弛,增加血管的有效直径,降低血压;茶多糖具有类似胰岛素的作用,降低血糖含量;多酚类及其氧化产物能溶解脂肪,促进血管内脂类物质排出,降低血液中胆固醇的含量。

4、清毒素,护肝肾:安化黑茶中独特的益生菌的功能因子和多酚类氧化物、儿茶化合物成分,参与人体内新陈代谢,对人体内脏具有特殊的净化功能,吸附体内的有毒物质(酒精、重金属、体内垃圾)排出体外,能深层排毒。对病菌有抑制作用,保护肝肾。

有用+10
分享

安化黑茶老舍茶馆活动周26日举行

    金秋9月,第二届中国·湖南(益阳)黑茶文化节暨安化黑茶博览会将于9月24日至25日在益阳开幕。本届黑茶文化节我们将立足益阳、走出湖南、走向销区。在销区,我们首先想到了北京,想到了北京的老舍茶馆。

  以振兴古国茶文化为宗旨的北京老舍茶馆,曾经接待过来自全世界许多国家的元首、政要,在国际上享有较高知名度,是茶界在首都北京的一张亮丽名片,每天都在以他们独特的文化传播方式向全世界人民展示着中国优秀的茶文化。

  益阳是中国黑茶之乡,益阳种茶始于东周,名于唐,兴于宋,盛于明清,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安化黑茶是湖南的“金字招牌”。2011年,在中国首届茶叶区域公共品牌建设高峰论坛上,“安化黑茶”被评为最具带动力的区域品牌,品牌评估价值高达8.29亿元。2011年和2012年安化黑茶和湘益茯砖茶相继被国家工商总局授予中国驰名商标称号,2010年国家质检总局将安化黑茶纳入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目录。2010年,安化黑茶作为湘茶唯一代表进驻上海世博会中国馆,国际市场反响很好,安化黑茶被称为西北少数民族人们群众的“生命茶”、韩国人的“瘦身茶”、日本人的“美容茶”、都市人的“健康茶”,逐渐成为国内外茶叶市场新的消费热点。

  老舍茶馆和安化黑茶,同为传播中国茶文化,相同的目标,共同的使命,他们联姻了。8月26日,安化黑茶将正式入驻老舍茶馆,并连续10天在老舍茶馆举行安化黑茶推广活动,这是第二届中国·湖南(益阳)黑茶文化节暨安化黑茶博览会的前奏。活动期间,安化县10家黑茶龙头企业将集体亮相,每天到老舍茶馆的客人将每人免费获赠一泡黑茶,在老舍茶馆每晚的演出中,还将有安化黑茶茶艺表演节目供来宾欣赏。在10天的活动中,将举办安化黑茶健康知识讲座、茶书字画笔会、茶产品展示、茶艺、茶歌舞、千两茶制作工艺现场表演、茶礼赠送等丰富多彩的活动,让没有接触过安化黑茶的中外朋友能对安化黑茶有一个初步的认识,让没有到过安化的中外朋友对安化黑茶文化能有一个初步的体验。

  第二届中国·湖南(益阳)黑茶文化节暨安化黑茶博览会是今年湖南省政府重大的经贸活动之一,是中国茶业界的一次盛会。我们将以有效的组织管理、热情的接待服务、优美的城市环境、安全的社会秩序和富有特色的活动形式,迎接全国各地茶人前来品茗交流、共话茶事!(作者系湖南省益阳市人民政府副秘书长、第二届中国·湖南(益阳)黑茶文化节暨安化黑茶博览会办公室主任)


 

巴蜀是茶叶文化的摇篮

六朝以前的茶史资料表明,中国茶业,最初兴起于巴蜀。四川乃天府之国,土地肥沃,且气候暖和。西部高原山地自然条件比较严重以外,极为适宜人类居住,所以从很早的时候起,就一直是人类生息和繁衍的地方。富足的盆地亦养育了悠久的茶文化。关于这一点,我们可以从王褒《僮约》云:“武都(阳)买茶张载《登成都白菟楼诗》云:“芳茶冠六清”;孙楚诗云:“姜桂茶出巴蜀”等诗文中看出来。

陆羽在他所著的《茶经》中亦记载有:“巴山、峡川有两人合抱者,伐而掇之。”直至唐朝中期,这种野生的大茶树在四川还是到处可见。据我们已故的知识,像这种两人合抱的茶树,大概需要千年以上的时间,才能长成如此之巨。如此一来,这些大茶树大多数应该是生长在战国以前,据此我们完全有理由认定,古代的巴蜀也是我国茶树原始分布的一个中心。

在《华阳国志·巴志》中有载:“武王既克殷,以其宗姬于巴,爵之以子……鱼盐铜铁、丹漆茶蜜……皆纳贡之。其果实之珍者,树有荔枝,蔓有辛蒋,园有芳弱香敬,给客橙葵。”在这里《华阳国志·巴志》对巴蜀的茶事的记载是很明确的。更重要的是,它明确指出,所进贡的茶叶是“园有芳弱(竹)香茗“(在园子里人工种植的茶),而不是采之野生。这说明在当时,巴蜀的茶事已是相当发达的了。

《汉书·地理志》称:“巴、蜀、广汉本南夷,秦并以为郡。”巴蜀的范围较大,居住民族除巴人和蜀人之外,还有濮、苴、共、奴等许多其他少数民族,巴族、蜀族不过是其中分布较广、人口较多的两个大族。这些民族,大致在夏商和西周时,还停留在原始氏族阶段,至春秋、战国期间,在中原文化的影响下,才由原始走向文明。但是,从中原的观点来看,这些民族或地区,仍然是属于“南夷”的化外之区;巴蜀归属于华夏,是在秦统一和设置郡县以后的事情。

清初学者顾炎武在其《日知录》中考说:“自秦人取蜀而后,始有茗饮之事。”指出各地对茶的饮用,是在秦国吞并巴、蜀以后才慢慢传播开来的。也就是说,中国和世界的茶叶文化,最初是在巴蜀发展为业的。顾炎武的这一结论,统一了中国历代关于茶事起源上的种种说法,也为现在绝大多数学者所接受。因此,大家也就认可了“巴蜀是中国茶业和茶叶文化的摇篮”这一事实。

中国的饮茶,是秦统一巴蜀以后的事情。那么,巴蜀又是什么时候开始饮茶的呢?对这个问题茶界持有不同见解,有的人认为始于“史前”,有的人认为是“西周初年”,也有的人认为在“战国”时期等。名家的意见归结起来,就是究竟始于巴蜀建国之前抑或建国之后的问题。

饮茶是一种物质享受,人们习惯把饮茶和文明联结在一起,所以一提起饮茶的习惯,人们往往认为是进入阶段级社会以后才出现的。其实,这是一种误解。利用植物的某部分组织来充当饮料,是氏族社会常有的事。鄂伦春族民族志材料表明,1949年前,生活在大兴安岭的鄂伦春人,还停留在原始氏族社会阶段。当时,他们有“泡黄芹、亚格达的叶子为饮料”的习惯。鄂伦春人能够利用当地的黄芹和亚格过的叶子来作饮料,那么,为什么巴人、蜀人和我们南方有茶树分布的其他族人,不能在史前谋划不发明以茶为饮呢?这也就是说,我国上古关于“茶之为饮,发乎神农”的论点,不但有传说记载,而且也有民族志材料的较好印证。这也说明巴蜀茶业的开始最早的,只可惜见诸文字记载的时间较迟,直到西汉末年的王褒《僮约》中才有记述。能予佐证的有关先秦巴蜀的茶事资料,一是东晋常璩《华阳国志·巴志》所说:“武王既克殷,以其宗姬于巴,爵之以子……丹、漆、茶、蜜……皆纳贡之。”二是明代杨慎在《郡国外夷考》中所提:“《汉志》葭,蜀郡名。萌音芒,方言,蜀人谓茶日葭萌,盖以茶氏郡也。”

巴蜀和周族的联系,其实还可上溯到殷商末年。如《华阳国志》中又称:“周武王伐纣,实得巴蜀之师,著乎《尚书》。”这一点,在《尚书·牧誓》中载称,王曰:“嗟!我友邦冢君……及庸、蜀、羌、微、卢、彭、濮,称尔,比尔干,立尔矛,予其誓!”《华阳国志》和《尚书》一致说明了在殷商末年,巴蜀及其四周的许多部落,都曾参加了周武王领导的反纣同盟。周武王灭殷以后,大肆“封邦建国”,分封的对象,有上说的宗亲,也有功臣、扈从和参加伐讨战争的各族酋长。所以,西周虽无“子”这样的爵位,既使不分封宗姬,也会分封巴蜀等头人来掌管一方的。这一带既然成了西周的属国,至少在臣属初期,会与周王朝保持一定的纳贡关系,贡品中包括了漆、茶和蜂蜜这类方物特产。

《华阳国志》是晋人所写,其所载史实是汉朝甚至是两晋的情况。既然巴蜀南部的产茶地区,当不会都是在葭萌一带,其上述巴蜀南部的产茶地区,当不会都是在葭萌之后才发展起来的。所以,假如葭萌“以茶氏郡”的论点可以成立,那么,《华阳国志》中所提到的茶叶产是,可以说也是战国前既已形成的历史茶区。

关于巴蜀茶业在我国早期茶业史上的突出地位,直到西汉成帝时的王褒《僮约》中,才始见诸记载。《僮约》有“脍鱼鳖,烹茶尽具”,“武阳买茶,杨氏担荷”两句。前一句反映成都一带,西汉时不但饮茶已成风尚,而且在地主富家,饮茶还出现了专门的用具。其后一句,由反映成都四周,由于茶的消费和贸易需要,茶叶已经商品化,还出现了如“武阳”一类的茶叶市场。

西汉时,成都不但已形成为我国茶叶的一个消费中心,而且由后来的文献记载看,很可能也已形成为我国最早的茶叶集散中心。如西晋张载〈登成都楼〉(3世纪80年代)诗句:“芳茶冠六清,溢味播九区”。即是一证。张载这首诗,共32句。前面16句,谈成都的飞宇层楼、物饶民丰和高甍长衢的城市境况;下阕借蜀郡汉代巨富有成效程、卓二家的奢华生活,来极言成都茶叶的名满遐迩。与张载这一诗句相辅,构成巴蜀茶业名甲全国的还有这样两条史料;三国魏张揖《广雅》(3世纪之前)载,“荆巴采茶作饼,成为米膏出之……”其二是西晋孙楚的《出歌》(公元231~293年):“茱萸出芳树颠,鲤鱼出洛水泉。白盐出河东,美鼓出鲁渊。姜、桂、茶出巴蜀,椒、桔、木兰出高山。蓼苏出沟通渠,精稗出中田。”前一条史料所说的“荆巴间”,具体是指今川东、鄂西一带。其实,这鄂西早先属楚国的边境地区,先秦时有一度就属巴国或是巴文化的影响区。所以,这条资料实际上介绍的,主要还是巴蜀的制茶方法和饮茶习惯。后一条《出歌》,主要是介绍一些常用饮料、食物产地。把《广雅》、《出歌》和《登成都楼》诗的上述内容联系起来,就能清楚地看出,不只先秦,而且在秦汉直至西晋,巴蜀仍是我国茶叶生产和技术和重要中心。

黑茶冲泡时醒茶,注重这些细节让你的茶口感更好

黑茶的醒茶,是所有泡茶过程中,比较重要的环节。醒茶醒得充分,茶叶的冲泡则很自然流畅,口感也较为饱满。倘若没醒够或者醒过了,则茶汤自然容易寡淡,品饮体验也较差。

仓储时间久的黑茶怎么醒?
狭义的醒茶概念,特指茶叶冲泡时的受水过程。广义的醒茶还包含了茶叶从仓库拿出来到冲泡之前的醒茶过程。一般来说,黑茶在冲泡之前的醒茶时间,从半个月到三个月不等。

观察黑茶的外形
冲泡黑茶之后,我们需要了解茶叶的大致情况,以决定醒茶时间的长短,主要包含几个要素:茶叶的紧压程度、茶叶条索的粗老情况。一般来说,茶叶紧压程度越高,条索越粗老,则需要醒茶的时间越长。

冲泡黑茶时的醒茶过程
在观察了黑茶外形的基础上,在冲泡过程中,则需要时刻留意茶叶的受水程度,以叶片是否受水充分为基准点。每款茶的个性不一样,因而无法用具体的时间长度来定义醒茶时间,最佳的状态是“看茶醒茶”。

综合来说,醒茶是对于茶叶认识的过程,先看干茶的情况,再了解茶叶在水中的受水情况,就能比较好判黑茶在什么状态下醒茶醒得比较好,对应的,在接下来的冲泡中,也能获得合适的口感和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