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情

茶礼仪网专注茶道礼仪,弘扬茶道文化。传播茶叶知识、茶道、茶艺、品茶、泡法知识。
您所在的位置:茶叶网>茶叶资讯>茶具>紫砂茶具>一个时代的茶道文化代表:紫砂壶

一个时代的茶道文化代表:紫砂壶

2019-08-11 访问量: 12 茶礼仪网

上世纪七十年代末至八十年代,唐云、陆俨少、谢稚柳、程十发等10余位沪上国画名家绘制了一批宜兴紫砂壶,并由徐孝穆、沈觉初等名手镌刻。无论画壶者,刻壶者,制壶者,还是策划此事者,当时恐怕都不会想到,有一天,这些即兴之作会被香港中文大学饶宗颐教授视为“紫砂复兴之第二浪”。

当时,国人囊中羞涩,留不住这些壶。它们中的绝大多数都成了“海外游子”。

30年后的今天,这批紫砂名壶却又回到了上海。

不久前,在豫园绮藻堂,和书画家张桂铭、童衍方、唐逸览及宜兴陶艺大师徐秀棠等一起品茗,沏茶的壶就是那百余把漂洋过海归来的紫砂壶中的一把,上面有唐云绘的两只蟋蟀,栩栩如生,鸣声在耳。不禁感叹:风水就是这样转的。

好几年前,我在上海美术馆的卖品部看到过两把茶壶,壶很普通,甚至略嫌粗糙,为无名氏所制,但是二壶分别有陆俨少、方增先手迹,且皆由名刻手沈觉初镌刻。一壶陆俨少画了孤舟一片。陆画当然好,不知是老先生或许尚未谙画壶之道,还是潦草应付,这片孤舟过于孤了。另一壶是方增先画的人物,记不得具体内容,但仍记得画得颇精致———可惜壶盖盖不上。

我问上海美术馆的朋友,是否还有好一些的。他告诉我,上海美术馆“文革”后约请唐云等沪上名画家画了一批紫砂壶,放在卖品部销售的,价钱一直没变过,标价6000元,打八折5000元。但八九十年代这个价钱国内也很少有人会光顾。后来大都被一新加坡藏家买走了。“这是最后两把了。”

我喜欢紫砂壶,但不喜欢将紫砂壶请来供奉在博古架上(再说陋室也无此雅物)。好壶应该是用的。我看那“孤舟”不喜欢,那盖不上盖子的又不能用,只得作罢。

数年后,与一位女士闲聊到上海美术馆小卖部的紫砂壶,她说,这两把壶都已归入其囊中。那把方增先的壶盖,她用砂纸打磨后盖上了,如今包浆都养得非常漂亮了。闻言,顿觉自己当初怎么脑筋就不转弯呢!我并不是不知道壶盖打磨的办法。看来还是她有缘。

我没有想到过,我会有“艳福”与这游走海外的百余把名壶相遇,而且每一把都上过手。

去年底,友人问我,新加坡某收藏家有一批唐云等画的紫砂壶有意出让,“有意思吗?”我问,是美术馆过去订制的那批吗?

他说是的。

“那当然有意思咯!”花别人的钱,饱我眼福的美事,我岂能不大力促成。

于是,我便见到了这批茶壶。

过了数十天,壶终于回到到上海了。

当它们集体呈现在我眼前时,我不禁有些伤感,它们竟然从来没有被使用过,灰突突的,带着冷宫寂寞的寒气。

有用+10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