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情

茶礼仪网专注茶道礼仪,弘扬茶道文化。传播茶叶知识、茶道、茶艺、品茶、泡法知识。
您所在的位置:茶叶网>普洱茶>普洱茶级别:跟茶的品质没关系?

普洱茶级别:跟茶的品质没关系?

2019-08-20 访问量: 11 茶礼仪网

普洱茶级别:跟茶的品质没关系

“这个是几级茶?”“这个饼用几级茶菁做的?”这种问题一出现时,有些人总会露出“会心一笑”。

普洱茶有特级以及1-9级十个等级,那么是茶菁等级越高茶质越好,还是茶菁等级越低茶质越好呢?答案:都不是。

因为茶菁等级是根据茶叶的大小、老嫩来判定的,与茶菁本身的质量并无关联,而普洱茶本身的选料标准并非越老越好或越嫩越好,所以茶菁等级并不决定品质,相反过嫩或过老都不好,近年来随着大树茶的兴起,生茶普遍直接采用一芽两叶的茶菁来制作普洱茶,分级制度日益淡出人们的视野。

但为什么会会心一笑呢?首先,大树、小树这些乔木原料,长的就不规整,想分成十级必须切割,伤茶,基本没多少人会这么干。其次以前分级时,一饼茶往往由不同等级的茶拼配,很少有单独一个等级茶菁凑一饼的。那问这句话为啥呢?答:不是可以显得自己懂茶么。
有用+10
分享

普洱茶独特工艺带给我们什么启示?

普洱茶独特工艺带给我们什么启示?

(一)顺应自然是我们构建“原生态食品”的最佳途径

伴随社会工业化进程的加速,人们对大量“工业化食品”愈来愈产生一种忧虑——转基因、化学合成、农药残留、重金属超标等等,已成为我们餐桌食品最不安全的因素。因此,对“原生态食品”的追求,成为人们保卫自身健康的首选。

“原生态食品”是什么?

“原生态食品”,是自然赋予作物的最本原的一种生活状态,它的特征是天然之美、自然之美和原始之美。在产品加工上,它的制作工艺忌技术因素造成对作物的“破坏性”,最大程度地保留作物的“原始内容”。

普洱茶(尤其是普洱生茶)无疑是我们目前接触到茶类产品中,最具这一特证的产品之一。这是因为:

1.普洱茶相比绿茶及其它茶类而言,“人工斧凿”痕迹最小。绿茶界经常对普洱茶制作工艺嗤之以鼻,认为普洱茶加工简单而粗糙。殊不知,正是普洱茶看似表面的简单与粗糙,没有更多的技术手法,才得以将大叶种茶叶丰富的有机物质最大程度地“保护”下来。普洱茶的加工过程不采用绿茶的高温手段,而是常温下的加工,就已说明了这个问题。难怪很多普洱茶的消费者,对存放若干年的普洱茶,竞能在品饮中准确推断出班章、易武、布朗山等不同区域的原料,证明这些普洱茶具有明显的地域特征,是“原生态”最核心价值的体现。

2.就茶叶的营养物质而言,普洱茶的内含的营养物质是“大扩容”的概念,而绿茶类则是“衰减”的概念。在对很多茶叶化学检测中,我们不难发现,绿茶类的茶多酚、氨基酸、皂甙、果胶等营养物质是递减的过程,最终走向霉变;而普洱茶的这些物质有的是衰减,如茶多酚;有的则是提高,如果胶;更重要的是,普洱茶中的茶多酚在衰减的过程中,竞产生了很多对人体有益的衍生物质,其营养物质呈现“扩容”的趋势。

3.普洱茶的加工过程始终贯穿与“自然融合”的特性,是不断将自然的因子融入普洱茶的过程,这在它对自然微生物菌群的利用上,反映的十分明显。而绿茶的加工,则是极力避开自然界的“干扰”,其一锅到底、一气呵成的本身就阻断了自然界与茶叶的“二次接触”。因此,绿茶的“原生态”或许外形具备,但与普洱茶相比,其概念的内涵与外延狭小了很多。

(二)发酵食品对人类健康产生的积极意义

以日本为例,日本人的长寿是国际公认的。他们在总结自身长寿秘诀时,归功于发酵文化。日本的科研人员经对发酵食品的长期研究中得知,发酵食品与药品有诸多相似的奇特功效。因此,很多日本的保健医师们建议:现代人应该每天摄取最少二种以上的发酵食品。这是因为:

1.发酵食品是人类巧妙地利用有益微生物加工制造的一类食品,

通过发酵,使食品中原有的营养成分发生改变。在发酵食品中,微生物就像一台台小小的加工机,对食物的每个细胞挨个进行处理,增加一些有营养的物质、去除一些没营养的物质,顺便改变味道和质地。

2.发酵时微生物分泌的酶能裂解细胞壁,提高营养素的利用程

度。如微生物能合成一些B族维生素,特别是维生素B12,动物和植物自身都无法合成这一维生素,只有微生物能“生产”。发酵食品一般脂肪含量较低,因为发酵过程中要消耗碳水化合物的能量,是减肥人士的首选健康食品。

3.在发酵过程中,微生物保留了原来食物中的一些活性成分,如

多糖、膳食纤维、生物类黄酮等对机体有益的物质,还能分解某些对人体不利的因子。微生物在新陈代谢时产生的不少代谢产物,多数有调节机体生物功能的作用,能抑制体内有害物的产生。

当然,发酵食品的好处还有很多,这里就不一一例举。

普洱茶是历史上延缓下来最古老的发酵食品。相比其它的发酵食品而言,它的工业化“进步”最慢,技术装备也最“落后”。如果在过去,这是我们羞愧的地方。但现在,却是我们保存茶品“最纯真”与“最原始”的优点。

(三)普洱茶独特的工艺有极高的科研价值

近几年,对普洱茶及普洱茶特殊工艺的关注,已经成为茶叶科技的“热点”。特别是生物工程领域众多科研人员及科研单位的介入,及相关研究成果的“出炉”,极大地推动这一“热情”。很多科研单位已将普洱茶的制作工艺借鉴到其它的发酵食品工艺改良上,并在品质的提高上有极大的收获。

有的生物学家以普洱茶为“载体”,在寻找和分离新的微生物菌种。因为他们相信,普洱茶在自然接种和发酵过程中,一定有我们未知的诸多微生物菌群的参与。有些菌种或许就是人类从未发现的“新菌种”,也许它会成为生物医药新的“药源”,成为人类抵御病毒的“新生力量”。从这个意义上讲,它又是现代生物制药关注的一个“焦点”。

有的生物工程专家,力图通过普洱茶独有的发酵工艺,在比照现有的“发酵模型”基础上,创建一种新的“发酵模型”。因为他们知道,很多物体的发酵除了我们熟知的微生物菌群发生作用外,还有一些我们可能忽略的菌群,它们可能因为数量极小,但“能量”却极大,是发酵过程至关重要的“因子”。它们或拮抗、或转化、或共生。都有自身独特的“发酵模型”。一旦这种新的“发酵模型”产生与确立,对现代生物工程的技术进步有重大意义。(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传统普洱茶包装纸三个历史阶段

云南西双版纳特有的一种植物,当地人称之为“马三”。使用过程中,得先把外面的皮剥净(只留中间白白那一层)、晒干,然后经2-3小时沸水煮,再用榔头把煮好的树皮捣碎,做成纸浆,再经过加工,印上各大品牌的印章、标志后,就成为我们包茶叶的饼纸了。

普洱茶的制茶用手工饼纸,大体可分为3个历史阶段:

第一阶段:1938年以前为私人制茶时期(称为“古董茶”时期),因为纸质不流行加上茶区购纸不易,所以1938年以前茶农只在自己生产的茶品上放一张长宽约6-8厘米的纸,作为该号生产的证明,后来就叫“内飞”。每筒茶有7张小内飞,分别放在茶饼的正表面;而每筒又会放置一张长宽约10-13厘米的“说明书”,后来叫“大票”。1938年以前的茶很少有外包纸的装潢。

第二阶段:中茶公司成立后,1938年范和钧奉命成立佛海茶厂(今勐海茶厂),并开始生产普洱圆茶,直到1967年为止。约30年的时间内断断续续生产的中茶牌圆茶,称为“印级茶“。现存留世有著名的中茶红印、蓝印、黄印。所有的“印级茶”外包纸一律采用手工纸;1967年以后开始把“印级圆茶”改为“云南七子饼茶”。

第三阶段:也就是“七子系列”茶品(这是最复杂也最让人头疼的混乱时代),此类茶品的外包纸有数万种之多。

普洱茶出现轻微霉变的处理方法

普洱茶随着存储时间的增长有着越陈越香、越陈越有价值的概念,但是在存放普洱茶的时候,如果存储不当往往会出现普洱茶发霉的情况。

我们倡导以食品卫生的安全性为原则,未经适当的处理,切勿草率饮用的。一般微霜状的“白霉”,在普洱茶里有“贵族之霉”的美誉,经干燥退霜处理一段时间后,茶品滋味醇和、甘滑度明显增强;黄色的“金花霉”,历史上曾作为“老青茶”品质鉴定的重要指标;但黑色的霉变对茶品却有不利的影响,常有“麻,挂喉,叮喉”感,使人不悦。

下面我们来说说普洱茶出现轻微霉变的处理方法:

一、普洱生茶是一种后发酵茶,一定的湿度和温度,是后发酵的必要条件,普洱茶生茶,表面部分发霉,可以用半潮干净的布,把发霉的部份清理一次,存放到通风,干燥的地方,不要晒,也不要炒,每天一次,半个月或一个月后,发霉现象就没有了。

二、普洱茶熟茶,最好的办法就是将普洱茶打散,再用竹篮内放在通风、干燥的地方,每天翻腾几次。半个月至一个月后,发霉现象就没有了。

三、用牙刷把霉菌刷掉,然后放在阴凉通风地方,让其自然干燥,千万不要放在太阳底下暴晒。

四、最后在一个月后发霉现象仍未解决,可以依据原料来处理,好的大树茶,可以再多等几个月,如果是一般的普通的茶,价格低的茶,就不要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