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情

茶礼仪网专注茶道礼仪,弘扬茶道文化。传播茶叶知识、茶道、茶艺、品茶、泡法知识。
您所在的位置:茶叶网>普洱茶>普洱茶鉴别>普洱茶和乌龙茶的区别有三个方面

普洱茶和乌龙茶的区别有三个方面

2019-08-21 访问量: 11 茶礼仪网

  普洱茶乌龙茶的区别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冲泡的水温不同:台湾乌龙茶的冲泡需滚沸的水才可将茶味散发出来,但普洱茶只要约70~80的水温即可。

  饮用的方式不同:乌龙茶适合小口小口的品茗,然普洱茶除可小口小口品茗之外,也适合牛饮,极具解渴功效。

  隔夜的普洱可饮用:隔夜的乌龙茶是不可饮用的,因其内含单宁酸,放隔夜极为伤胃,然普洱茶并不伤胃,故隔夜的仍可照常饮用。

  普洱茶存放越久茶香越醇,且具大叶种茶特有的香型。普洱茶和乌龙茶的区别,普洱茶滋味浓烈,醇厚稳健,汤色红浓明亮,越陈越香,与台湾乌龙茶的区别来说普洱茶较温和,不伤肠胃,一般人对茶的印象基本上是茶会伤胃,然而普洱茶其茶性较为温和,不伤肠胃,故肠胃不好的人可以选择普洱茶饮用;在者就是冲泡的水温不同台湾乌龙茶的冲泡需滚沸的水才可将茶味散发出来,但普洱茶只要约70~80的水温即可,其次是两者饮用的方式不同,乌龙茶适合小口小口的品茗,然普洱茶除可小口小口品茗之外,也适合牛饮,极具解渴、提神的,醒目功效。
有用+10
分享

优秀的普洱茶是怎么样的?

  在我看来,普洱茶,之所以有别于其它茶种,是因为它虽然历史悠久,但独特的品饮概念空前得到重视却是新生的,不过近代至今几十年吧。万不敢把古代的产地普洱茶理念套进来,也不能为了易于划分,盲目或有目的的放纵它的定义边沿。在我眼里,已经不注重甲类茶或乙类茶是否是普洱茶、某种处理方式是否得当等争议,那是商界的事,而是只为对得起自己的口腔和身体。唯有能在品饮中带给我:醇、润、甘、和、舒这五种感觉的茶,才称得上是优质普洱茶。

  醇:干净,无杂、异味,汤质厚重,平稳的发酵和转化度。

  润;生津,水路细滑,口腔、喉部不燥、不干、不紧。

  甘:滋味香甜,饮后回甘明显。

  和:平和,不苦、不涩、刺激度低。

  舒:茶汤的气息和内质带给人舒缓的体感,表现为身体通泰,心情愉悦。

  以上五种感受,如缺失几项,在其它茶类中似多可找到对应的茶品,又何必沉溺于普洱。

  当然,在此基础上如又能出现下列:陈、化、气、韵四种感觉的,可谓优秀。

  陈——茶香中隐现药香、蔘香等老陈稳重的味道。

  化——茶汤入口迅速滑散后奇妙的空灵感。

  气——气流在周身游走。

  韵——氤氲流转,介乎精神与艺术层面的美好的感受。

改制前的普洱老包装

  普洱茶不同一般不发酵、半发酵茶品,除了原料来源与制作工序外,紧压茶品的包装印刷与紧压特色,都是普洱茶历史文化的表征。一般讲普洱茶在存放期间还是用传统的棉纸及竹制容器包装为好,因为棉纸透气,便于茶的转化,还能在转化中吸收竹子的香气。在饮用前或饮用过程中可放入紫砂罐或陶罐中,既能防止杂味的入侵,还可让茶在罐中继续完成转化过程,有些人为了美观用塑料纸包装,那是不可取的。

  许多早期茶品包装纸张制作技术,现代无法仿制;而所使用的印刷原种与紧压工具,都在为普洱茶文化留下无可取代的历史压痕。现在我们来认识一些国营茶厂改制前的普洱茶包装,或可从包装中大致粗略判断出茶品的历史轨迹。

  件→筒→竹壳→竹簸→牛皮纸包装

 

  “件”是传统普洱饼茶规格单位,坊间亦称“支”。一件12筒,一筒7饼共84饼一整件,净重30千克,称为“大件”,现在的包装多为6筒一件的小件。一筒7饼茶,净重2.5千克。

 

  竹壳又称“竹箬”,20世纪60年代以前普洱茶传统筒身包装,早年采用云南天龙竹、香竹壳做为筒身包装,此类竹壳较为柔软无刚毛。近年因销售量大增,竹壳供应不足,以其他质地较硬、刚毛较多的竹壳替代。竹篾则是将竹皮削成软条状,用以包扎筒身的材料。20世纪60年代以前,为传统工艺印级古董茶所使用。

 

  最早应于1973年开始,国营下关、勐海茶厂用以外销之茶品包装,配合牛皮纸简装,成件包装则改以纸箱(七子黄印、七子铁饼、中茶简体字、广云贡饼等等)。

  大票→直式大票→横式大票

 

  大票是厂方标示茶品品名、数量、规格、编号、重量等等,如同茶品说明书。

 

  1984年以前,采用统购统销制度,省公司旗下所有茶厂茶品均交由省公司出货,所以茶品大票均为省公司名义,下书写“中国土产畜产进出口公司云南省茶叶分公司”,市场称之“直式大票”。

 

  1985年以后,省茶司终止统购统销的模式,厂方可自行接订单,从此时开始大票由以前直式“中国土产畜产进出口公司云南省茶叶分公司”,改为厂别“勐海茶厂出品”、“下关茶厂出品”的横式大票。大票上主要标示商标、茶品、唛号、毛重、净重、总箱数、厂别。

  筒票→内票→内飞

 

  早期茶品较多见筒票,置于筒内,每一筒一张。介绍茶品产区、品种、制作方式、功效或厂方说明等等。

 

  内票可能由筒票演变而来,内容类似筒票,每一饼均有,置于外包纸内。一般分为大内票与小内票,大内票约15厘米X10.5厘米,小内票约13厘米X10厘米。

 

  内飞是压在茶菁中的厂方或订制者标记,可作为辨识依据。

 

  草纸→厚棉纸→网格纸→手工薄棉纸→机器薄纸

 

  草纸是七子黄印、中茶简体字、七子铁饼、73青饼、早期红带青饼等等所使用的外包纸张。手工制作,条纹明显,有厚薄之分,薄者居多。

 

  厚绵纸以早期8582为代表,跨期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直至1992年最后一批厚棉纸。其间生产厚绵纸7542、7532、8582、8592、7572等。其特色为于工制作、单面油光、条纹不明显,稍有厚薄之分。于1996年开始亦有厂家生产厚棉纸,然纸质差异甚大,容易辨识。

 

  网格纸较厚棉纸稍晚出现,大约出现在1987-1992年间,8582、8592、7532、7542、7572等勐海茶厂常规茶品均有使用这类纸张,下关茶厂代表性茶品则为1986-1987年间之8653其特征为手工制作,纸张有明显之网格点状。

 

  手工薄绵纸出现在1990-1994年间,以7542、7572为代表茶品。其特征在于不规则纸浆纹路,厚薄差异较小,更较网格纸薄,易破损。

 

  1995年开始,机器绵纸在国营厂时代,多数常规七子饼茶品均使用。主要特色为短细纤维、纸浆均匀而无不规则纤维条索。

  外包薄油纸(黄、白)→薄油纸细字内飞→朱砂红→尖出、平出→美术字内飞

 

  外包薄油纸专指砖茶外包纸,从73厚砖开始,至1994年昆明茶厂最后一批7581时期,所使用的砖茶外包纸张均为亮面油纸,有黄、白色之分,亦有横条纹纸张。

 

  薄油纸细宇内飞为云南七子饼早期茶品内飞特色,七子黄印以至1995年等勐海常规茶品。主要特色在单面薄油纸,以及不明显之网格纹。1996-1997年亦出现薄油纸张,然与1995年以前之特色不同。

 

  印级茶品部分茶品外包纸张印刷色料十分鲜艳,市场称之朱砂色。另一朱砂印刷为早期8582、7542、7532内飞印刷亦十分鲜红,尤以早期7532为代表。

 

  云南七子饼勐海茶厂茶品内飞上注“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勐海茶厂出品”,其“出”字下端“山”字较上端“山”字为宽者,是为“尖出”,若上下端“山”宇为相同大小则为“平出”。

 

  “尖出”为早期勐海茶品特色从七子黄印以至73青饼均为“尖出”,期间为1973年直至20世纪80年代中期,后于2001年开始由茶商订制茶品始再出现。

 

  尖出、粗字体印刷版本内飞,分为二版本。早期7572、7452熟饼印刷较为模糊而色料较淡:少数73青饼、少数早期8582、泰国菁水蓝印等内飞,印刷色料较为鲜红,部分字体有差异。

 

  如今是“现代茶”时期,普洱茶的外包装形式多样,五花八门,一些散茶采用无毒塑料食品袋和硬纸盒,有的高级茶品外包装还采用彩色塑料纸盒包装、金属茶盒、紫砂陶罐、竹品盒、木质盒、特种工艺美术盒等来作为包装材料。

 

  虽然普洱茶包装用纸愈来愈走向高端,但是返璞归真,回归自然,是普洱茶产业和品茗者的追求。世界上手工纸发达国家如韩国、日本的进口绵纸深受普洱茶商家的青睐,云南少数民族手工纸、纳西族古老的东巴纸,也成为普洱茶外包装的时尚选择。

 

  认识普洱茶老包装不仅让人看到了普洱茶一路发展而来的印记,也希望能够为我们认识与辨别老茶提供些参考帮助。

 

徐亚和:什么是普洱茶,普洱生茶有什么特点?

徐亚和:什么是普洱茶,普洱生茶有什么特点?

图为:普洱生茶,外形白毫显露、墨绿油润、茶汤金黄色、滋味浓烈。

普洱生茶,是指以云南大叶种茶青制成的晒青毛茶为原料,不经过人工“发酵”、“渥堆”处理,但经过加工整理、修饰形状的各种云南茶叶(饼茶、砖茶、沱茶)的统称。又被称为“传统普洱茶”,是制造“普洱熟茶”的原料。

清人阮福《普洱茶记》之八色贡茶、清光绪《普洱府志》、曹雪芹《红楼梦》等史料记载的“普洱茶”即属此类。

普洱生茶由于没有经过人工快速发酵处理,耐储藏性较好。早期较多的保存了晒青毛茶的品质特性:其香气主要表现为荷香或清香中透着青草气味,滋味浓烈、呈金黄色茶汤。

随着存放时间延长,茶品陈化加深,“青草味”等低沸点香气物质转化消失,香气愈趋纯正,陈香彰显,苦涩味减淡,汤色加深渐变红褐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