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情

茶礼仪网专注茶道礼仪,弘扬茶道文化。传播茶叶知识、茶道、茶艺、品茶、泡法知识。
您所在的位置:茶叶网>茶叶资讯>茶文化>茶道文化>中国茶道与儒学(上)

中国茶道与儒学(上)

2019-08-31 访问量: 11 茶礼仪网
1.茶味人生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母体文化。中华民族尊崇皇天后土,以大地为母亲,所以我们的民族传统文化就是以儒家的中庸之道为主体,以平和敦厚为特征。
中国茶道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中华民族的主体文化儒家学说有着极其密切的联系。如果说,僧侣羽士爱茶、嗜茶的目的是通过茶事活动穆身养性体道悟道的话,那么文人学士们则是把品茶看作是品味人生,酸甜苦涩,每个人都有各自的感受,有各自的偏爱,有各自的追求。
有人品茶提倡“以茶可雅志,以茶可行道”,怀有积极的入世观;
有人则宣称:  “天赋识灵草,自然钟野姿”,把品茶看作隐逸生活的乐趣;
有的人品茶标榜“啜苦可励志,咽甘思报国”;
有的人则“茶烟一榻拥书眠”,把茶与书当作享受闲适生活的朋友。
可见儒家与茶道的关系比佛教和道家要复杂得多,是道心文趣兼备,大致可分为以下五种类型。
第一种,忧患人生。
就像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所写的: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勋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历来是中国知识分子忧国忧民的高尚品德,也是中国知识分子最喜欢和欣赏的座右铭之一。儒家的这种忧患意识,对中国茶道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唐代的卢仝在他传颂千古的茶歌中,在表述完“七碗茶”的妙论后,笔锋:——转写道:  “山上群仙司下土,地位清高隔风雨。安得知百万亿苍生命,坠在颠崖受辛苦。便为谏议问苍生,到头还得苏息否?”卢仝身为一介平民,在品茶时却联想到朝廷的达官显贵们如群仙一般,隔着风雨,看不到天下百姓在受苦受难,于是他为民请命,问他的在朝里做官的好朋友孟谏议,老百姓究竞能不能休养生息。卢仝第一个在品茗中表现出了中国古代儒士茶人的忧患意识。在品茶中怀有忧国忧民情怀的典型人物还有袁高、蔡襄、陆游、文天祥等人。
唐德宗兴元初年,袁高曾任湖州刺史,在奉诏完成修茶之后,他切中贡茶弊,将自己在顾渚茶山修茶期间,耳闻目睹的唐皇室实行贡茶制度给广大茶农带来的深重苦难写成长诗《茶山诗》。他在诗中描述道:“一夫担当役,尽室皆同臻,扪葛上欹壁,蓬头入荒榛。终朝不盈掬,手足皆鳞皴。”茶农艰苦的劳动,被他刻画得血汗淋漓,读之如身临其境,可见这位父母官深谙民情并极其爱民。在《茶 山诗》中,他还揭露了因贡茶而带来的“动生{万姓贫”的危害。在诗的结尾,袁高以难以抑制的忧国忧民之情感大声呼吁:“茫茫沧海间,丹愤何由申?”
袁高的忧国忧民体现的是悲愤之心,而蔡襄的忧民则怀着大慈大悲的仁爱之心,他在《试茶》中写道:
兔毫紫瓯新,蟹眼清泉煮。
雪冻作成花,云闲未垂缕。
愿尔池中波,化作人间雨。

有用+10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