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情

茶礼仪网专注茶道礼仪,弘扬茶道文化。传播茶叶知识、茶道、茶艺、品茶、泡法知识。
您所在的位置:茶叶网>乌龙茶>大红袍>武夷山生态环境对武夷岩茶品质的影响分析

武夷山生态环境对武夷岩茶品质的影响分析

2019-01-30 访问量: 58 茶礼仪网

1.引言

自从武夷山被冠以“双世遗”名号后, 跟随着以“大红袍”为核心的茶文化推广和武夷山旅游的逐渐发展, 武夷岩茶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它特有的品质魅力, 在全国各地乃至世界掀起一股武夷岩茶热。生长在武夷山独特丹霞地貌内的武夷岩茶,经过传统的栽培、制作加工等工艺而形成其特有的色、香、味、形、韵等品质特征(即武夷茶人通常说的“岩韵” ),这与其生长的环境是关系密切的。

2.武夷岩茶品质受武夷山地理环境的影响

2.1 武夷山地理环境概况。武夷山地处东经118度、北纬27度附近,平均海拔达六百多米,是属中海拔地区。武夷山地处闽北地区,境内东、西、北部峰峦叠嶂,群山环抱,中南部较为平坦,是山地丘陵区,属于中亚热带地区。按地理学来说,武夷山隆起于崇安盆地之上,溪谷纵横、岩崖重叠,九曲溪横贯东西, 最高的海拔达到750公尺,而最低处则不到200公尺,地形较为复杂,是属于典型的丹霞地形。武夷山岩石是由页岩,砾岩,石英班岩,红沙岩等岩石所构成,而岩石表层以红壤、黄壤为主。

2.2 不同地形地貌造就了不同品质的茶叶。所谓的“岩韵”是衡量武夷岩茶品质的重要标志,不一样的地形地貌使得产出的茶叶有着不同品质,从而形成不同的“岩韵”。武夷岩茶因原产地的不同可划分为三种,即洲地、正岩区和半岩区。所谓的洲地是指产于溪流两岸和公路两边的平地产茶区,包括武夷山以外的其他地区;正岩区则指囊括武夷山三坑两涧地区(通常说的名岩区)以及名岩区以外的其余山岩与山峰;而半岩区则是指在武夷山境内,除了正岩区以外的岩茶产区。这三类产茶区的茶叶品质差异很大,是受各自独特的产地地理条件所影响。历史记载凡产于武夷山的中心如三坑两涧者为绝品,“岩韵明显”;半岩茶品质略次于正岩茶,产于碧石中岩,但“岩韵尚好”;品质稍低于半岩茶的是洲茶,也还尚有“岩韵”。产地属于洲茶以外地区的“武夷岩茶”因品质与上述三种茶有着较明显的区别,且没有“岩韵”,归属于武夷山当地人所说的“外山茶”。

3.武夷山气候条件对武夷岩茶品质的影响

3.1 武夷山气候条件概况。武夷山地处中亚热带季风润气候区,四季气候差异较大。据相关数据调查显示,武夷山地区全年平均气温17.90℃左右,平均相对湿度达到80%,降雨量接近2千毫米。春季春雨连绵,气温回升,较常出现春寒气候。每年5-6月期间(春末夏初)为雨季,且多为暴雨,有些地区还经常发生洪涝灾害。到了盛夏,天气变得炎热,不时出现地区性雷阵雨以及随着台风而来的降雨,雨后又经常出现干旱情况。秋季气温逐渐降低,天气比较干燥,雨量较少。冬季气温低且多风,以西北风为主,经常出现结冰、凝霜、下雪等情况。受地理环境的影响,在武夷山山区,境内多云雾天气,山间常年云雾缭绕。武夷山全年气候表现综合为温和,夏无酷暑,冬无严寒,雨量充沛,云雾迷漫,这种日照少、云雾多的地形条件,为茶树生长提供适度的光照和良好的水热条件,十分适宜茶树生长。

3.2 不同地域小气候影响茶叶品质。各产区武夷岩茶品质存在差异,是受各产区茶叶所在区域气候条件不同的影响。正岩茶产区在武夷山主景区,由于夹于两侧悬崖峭壁,宽窄不等,曲折幽深,森林和岩崖的遮阴造成了漫射光多,使得积温高,并且降雨量多。致使生长于该产区的茶树,到了夏季沐浴于散射光, 到了冬季又有高崖抵挡冷风, 非常有利于芳香物质和含氮化合物增加,再加上常年源源不断的石缝水流,岩石区坑谷的小气候更为优越,生产出的茶香气持久、滋味醇厚。半岩产区的降雨量次于正岩区,且积温最低,但因森林茂密,产生的漫射光也多,云雾缭绕,利于芳香物质和含氮化合物的积累,该产区岩茶香气仍较为馥郁。洲茶产区虽然平均雨量和气温与武夷山相差不大, 但直射光过多,降雨量最小,常年平均积温较高,不论从光质和水热条件上均不如上述两产区,导致茶叶品质不如上述两产区。

4.不同产区土壤对于产出武夷岩茶品质的影响

4.1 武夷山地区土壤条件概况。武夷山脉大致与海岸平行,呈东北-西南走向,受气候、生物、母质、地形、时间多重因素作用下,武夷山土壤主要是垂直性差异分布,主要类型是红壤、黄壤、黄红壤、草甸土。武夷山的土壤地质,属白垩纪武夷层,下部为石英班岩,中部为页岩、红砂岩、凝灰岩、砾岩以及火山砾岩等五种岩石混合的岩石。多数武夷岩茶茶园种茶表层土壤有机物多、富含养分,常年有适量水分的供给,土壤PH值在4-5.5之间,十分有利于茶树的栽培和成长。

4.2 不同土壤条件适宜于不同品质的茶叶。武夷山茶园只有小部分为黄土,大部分介于砾壤与烂石之间,所以产出的茶都普遍具有岩骨花香的品质。但武夷山景区和景区以外茶区土壤中的PH值和微量元素及土壤的疏松度差异显著,直接导致了各类茶叶存在品质的差异。陆羽在《茶经》中指出:“上者生烂石、中者生砾壤、下者生黄土”,则恰当的概括了茶树生长、茶叶品质与土壤质量密不可分的关系。武夷茶区因产制茶类不同和茶园土壤类型不同而对不同茶类区分的划分,虽在相同的采制工艺下, 往往品质差异悬殊。正岩产地的砾质沙壤,其保水性能良好,通气性能也较好,因为茶区岩壁挡光的作用和对光线的热辐射, 正岩的日照相对较短些,空气的湿度也稍高些。因此,使得正岩地区的茶树较为缓慢的生长, 利于茶树里面含有物质的积累,茶香高、味醇厚,岩韵特别明显, 品质最佳。半岩产区的保水性能、土壤通气性和空气相对湿度都不及正岩区, 但由于土壤质地、土层深厚、空气和水分协调, 所以该产区的茶树生长适中,味较醇和,茶香平正,岩韵稍次于正岩茶,但仍然较为明显。洲地土质结构是以沙砾为主,主要是溪流两岸的冲积沙壤土, 虽然通气性能好,但保肥性能较差、保水也差,再加上日照时间较长、茶树生长速度较快, 不利于茶树内所含物质的积累, 所以此类茶区制出的茶叶香较低沉、味醇欠厚,略带苦涩, 无岩韵。

综上简述可知,影响武夷岩茶品质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不同的地形地貌、气候、土壤条件造成茶树栽培和茶叶生长好坏的差异,而鲜叶的质量又是形成武夷岩茶品质优劣的基础,因此进一步探索生态因素对岩茶品质的影响十分必要,这对于改善茶园建设、改进茶树栽培、提高岩茶品质以及进一步促进武夷岩茶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后续将结合相关的实验研究和数据分析进一步跟进此项研究。

有用+10
分享

古人饮茶的茶房“四宝”


壶是茶之父。烹茶品茗,讲究器具,历来如此。《红楼梦》第四十一回《贾宝玉品茶栊翠庵》,妙玉给贾母、宝钗、黛玉、宝玉四人所用的茶杯皆十分讲究。贾母所用乃“一个海棠花式雕漆填金云龙献寿的小茶盘,里面放着一个成窑五彩小盖钟。”宝钗所用是“一个旁边有一耳,杯上携着“觚瓟斝”三个隶书,后有一行小真字,是“晋王恺珍玩”,又有“宋元丰五年四月眉山苏轼见于秘府”一行小字。黛玉用的那一只形似钵而小,也有垂珍篆字,镌着“点犀䀉”。给宝玉盛茶用的是一只“前番自己常日吃茶的那只绿玉斗”,后来又换成“一只九曲十环二百二十节蟠虬整雕竹根的一个大盒”。由此可见,古人对品茗之器具是相当的讲究,是现代人难以效仿的。故古有茶房“四宝”之说。

所谓茶房“四宝”指的是:潮汕炉、玉书碾、孟臣罐、若琛瓯。

潮汕炉:即烧开水用的火炉。原生产于广东省潮州、汕头一带,因而称之为“潮汕炉”。它小巧玲珑,可以调节风量,掌握火力大小,以木炭作燃料,现代家庭已很少使用。但在一些茶馆还是可以见到。以紫砂炉配紫砂壶最有意境,最合乎品茶之道。

玉书碾:即烧开水的壶。为褐色薄瓷扁形壶,容水量约为250毫升。水沸时,盖子“噗噗”作声,如唤人泡茶。现代已经很少再用此壶。一般的茶艺馆,多用宜兴出的稍大一些的紫砂壶,多作南瓜形或东坡提梁壶形。更多的是用电可保温的不锈钢壶。

孟臣罐:即泡茶的茶壶。孟臣即明末清初时的制壶大师惠孟臣。时人评价其所制的茶壶“大者浑朴,小者精妙”。宜兴现代紫砂名师徐秀棠在《宜兴紫砂珍品》中说:“出土和不断发现之孟臣罐,多为小壶,且较大壶制作精良,为后世名壶之滥觞。”

若琛瓯:即品茶的杯。为白瓷翻口小杯,杯子小而浅,容水量约10~20毫升为好。现在常用的品茶杯有三种,一种是白瓷杯;另一种是紫砂杯,内壁贴白瓷;还有一种是纯紫砂的,这种杯因不利于辨别茶的色泽,因而用的很少。现在人们常用的一般都是白瓷杯。

白瓷杯以景德镇出厂的为好。其烧成温度在1300℃左右,无吸水性,音轻而韵长。能真实反映茶汤的色泽,传热保温性能适中,对茶不发生化学反应,泡茶能获得较好的色香味,且造型美观精巧,非常适合冲泡金骏眉红茶。

一个好的白瓷杯应是形态周正,无变形;釉色光洁,色度一致,无砂钉、泡眼、脱釉和裂纹,轻叩音质清脆。

国民党名誉主席连战之祖父、清代连横言:“茶必武夷,壶必孟臣,杯必若琛,非此不足自豪,不足待客。”连横一生嗜茶,对茶颇有研究。著有《台湾通史》、《台湾语典》、《台湾考释》、《大陆诗草》等书。

我国的茶具,玲珑满目,种类繁多,造型优美。由饮茶的习俗和选用茶的种类不同,茶具的选择也有所不同。但总的发展趋势是由繁变简,由粗向精。

大红袍究竟是什么种类的茶

其实小编第一次听到大红袍的时候,小编并不是很了解,相信很多人都跟我们一样有这样的经历。那么今天小编就来给你们解一下你们的疑惑吧!我们一起去看看这大红袍是什么茶,然后一起去领略一下这茶叶所带来的魅力吧!

那么这真正的大红袍是属于什么茶的呢?其实它就是一种清茶,也正是我们经常所说的乌龙茶里。大红袍其实就是我国的著名的茶叶之一,它受到里很多人的喜爱,它是创于明末清初的年代的,大红袍其实是生长在武夷山的九龙窠里的高岩的峭壁上的,传闻是这大红袍会从深山走进为们的眼中,是因为在天心寺的和尚用里九龙窠的岩壁的茶叶去治好了一位达官贵人的疾病,之后这位大观就将这红袍用在了茶树的上面,以此去表达自己的感激之情,于是大红袍是茶叶的名字也就是不胫而走了。

如今在九龙的窠高岩峭壁仍然是保留着1927年的天心寺和尚所作的“大红袍”的石刻。顺着这块石刻,我们会走入大红袍的生长的地方,这里是有着很短的日照的时间的,而且很多的反射光,昼夜的温差是极大的,岩顶中常年都是有着细泉的侵润的。原始的生态的自然环的境是造就了大红袍的特异的品质,这里的大红袍的茶树是有6株,而且都是灌木茶聪,芽头是微微泛红的,阳光在照射茶树的时候,是岩光反射的,全是红灿灿的模样,甚是光彩照人。

如你所见,这大红袍的确是是一道十分珍贵的茶,它是值得大家去品鉴的,并且你们在品鉴之后是不会觉得这乌龙茶让你感到一丁点的失望的。我们只有好好的去品鉴这大红袍,你们才会发现其中蕴含的真正的韵味是什么样子的,希望大家可以从中得到好的体验。

乌龙茶中的精品大红袍产自哪个省

乌龙茶中的精品大红袍产自哪个省?武夷山大红袍是武夷山最负盛名的茶,被誉为“茶中之王”,生长在九龙窠内的一座陡峭的岩壁上。九龙窠位于福建武夷山。所以乌龙茶中的精品大红袍产自福建省。

一、大红袍产自福建省

大红袍(中国十大名茶之一)是福建省武夷岩茶(乌龙茶)中的名丛珍品。是武夷岩茶中品质最优异者,产于福建崇安东南部的武夷山。武夷山大红袍是武夷岩茶的代表,武夷岩茶的茶王,只有武夷山才有大红袍。

武夷山栽种的茶树,品种繁多,有大红袍、铁罗汉、白鸡冠、水金龟“四大名枞”。此外还有以茶生长环境命名的不见天、金锁匙;以茶树形状命名的醉海棠、醉洞宾、钓金龟、凤尾草等;

以茶树叶形命名的瓜子金、金钱、竹丝、金柳条、倒叶柳等。武夷名丛中数大红袍享有最高声誉,名居武夷岩茶“五大名丛”之首,素有“岩茶之王”的美称。

二、九龙巢的6棵大红袍树

天心岩九龙集石壁上现存有茶树6棵,从“大红袍”石刻旁上层第一棵算起,按顺序编号,上层4棵(历史上称正本),编号1,2,3,4,中层1棵为5,底层1棵为6。

据调查观察,这6棵茶树,虽同属一类型,但由于从武夷岩茶有性群体品种,经长期自然杂交演变而来,因而存在个体间的差异,大体分为3个不同的株系。

3,4号成熟早,节间短,叶小而长,叶面光滑,叶齿浅,叶边平,制成乌龙茶,岩韵明显(有棕叶香),香气较浓,味醇不淡,叶底黄亮稍暗。

2,6号成熟居中,节间短,小叶型呈椭圆,叶质细嫩,叶齿细不明显,叶边平,制成乌龙茶香气较高,味醇稍薄,叶底黄亮,绿叶红镶边适度。

1,5号成熟期最迟,叶齿粗而深,叶边呈波浪式,制成干茶香气比3,4号强,但不及2,6号,滋味似2,6号,叶底黄亮。

位于福建省武夷山市九龙窠的母树大红袍已有350多年的历史,它不仅是武夷岩茶的杰出代表,也是世间绝无仅有的茶类活化石,由于它的神秘玄妙,古往今来,吸引了无数中外游人,以一睹芳容为快。

1998年,第五届武夷岩茶节上20克母树大红袍首次拍卖,竟价高达15.68万元。2005年第七届中国武夷山大红袍文化节上,20克母树大红袍第五次拍卖,拍出了20.8万元的天价。更是蜚声四海。

综上,乌龙茶中的精品大红袍产自福建省的武夷山九龙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