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情

茶礼仪网专注茶道礼仪,弘扬茶道文化。传播茶叶知识、茶道、茶艺、品茶、泡法知识。
您所在的位置:茶叶网>乌龙茶>大红袍>大红袍的汤色

大红袍的汤色

2019-10-07 访问量: 11 茶礼仪网

我们都知道中国传统文化历史悠远,在这条历史的河流里,遗留给了后人非常丰富的历史文化。其中茶道就是茶的文化灵魂。

大红袍的生长环境

在福建武夷山上生长着一种名叫大红袍的茶树,这种茶叶被称为“茶中之王”。大红袍树的生长会随着土壤,气候以及雨水等因素的影响,所以对其生长环境要求也特别的高。大红袍树长在惊险陡峭的岩石缝中间。这些岩石凹陷处长年累月都有山水流淌着,岩石周围附着绿色植物,加上充裕的日晒阳光,温度适宜,武夷山上土壤中含有多种有机物质,所以这些得天独厚的生长环境无疑影响着大红袍树的成长。

大红袍的汤色

大红袍经过半发酵传统工艺的精心烘焙之后,茶叶不仅仅带有独到茶香,而且还具有炭火的气息。茶叶外观红绿相间,周围似乎勾芡有金边,形状像一条小麻花,经过泡制之后,茶叶就会舒展开来,茶叶的颜色变得明黄鲜艳,同时一股浓郁的兰花香扑鼻而来。

那么日常生活中,我们该如何泡制所谓的“功夫茶”呢?首先我们应该将所需要的茶具统统清洗干净,再将大红袍茶叶放入茶具中,通过高温开水冲泡,但是不要将茶叶冲泡的太久,不然一些营养物质会流失掉。最后将茶水倒入品茶的杯子中,进行品茗。这个时候我们轻轻抿上一口清茶,口齿留香,芳香四溢,回味无穷。


有用+10
分享

正岩/半岩——武夷岩茶的分布与结构


武夷全山皆产茶,“无岩不产茶”。好的岩茶,生长在岩凹、石隙、石缝天然形成的“盆钵”里,或岩壑幽涧之两侧。品质最佳者为“正岩茶”。正岩是指在九曲溪内生长环境好的山岩,“三坑两涧”是正岩产区的代表,其所产之茶称为大岩茶。半岩是指在武夷山风景区内,但并不在核心景区的部分。洲茶是指河岸两旁,沙质土壤的茶园环境下生长的茶叶武夷山风景区以外的范围则成为外山。

武夷茶的品评以山场是否为正岩为重要标准。当地人认为,产于正岩的茶,岩韵正,回甘明显;反之,离正岩范围越远的茶,则被认为岩韵不显或是没有岩韵,茶叶的售价也就越低。茶叶的优劣按照大岩茶、中岩茶、半岩茶、洲茶、外山茶的顺序逐次降低,市场售价也相应的逐级递减。优质的大岩茶一市斤的售价能达到几千元,而相同品种的外山茶只需几十元就可以买到。同样的茶叶,仅仅是栽培地点不同,售价却有着天渊之别。是培植地点的土壤环境等既定的物理因素赋予了岩茶各具殊异的口感,还是人们的文化植入赋予了岩茶层次丰富的岩韵,这是笔者将要在本节探讨的内容。

从武夷岩茶生长的自然环境来看,武夷山很早以前就存在着基于地域的分类规范,茶有岩、洲、外山之分。“茶,诸山皆有,溪北为上,溪南次之,洲园为下。”在山上者为岩茶,水边者为洲茶,武夷山之外者为外山茶。而岩茶又可进一步分为大岩茶、中岩茶及半岩茶。清代崇安县令陆廷灿在《随见录》中写道:“武夷茶在山上者为岩茶,水边者为洲茶。岩茶为上,洲茶次之。岩茶,北山者为上,南山者次之。”

清代文人刘蜻在《片刻余闲集》中写道:武夷茶高下共分二种,二种之中,又各分高下数种。其生于山上岩间者,名岩茶,其种于山外地内中,名洲茶。岩茶中最高者日老树小种,次则小种,次则小种工夫,次则工夫,次则工夫花香,次则花香。洲茶中最高者日白毫,次则紫毫,次则芽茶。凡岩茶,皆各岩僧道采摘焙制,远近贾客于九曲内各寺庙购觅,市中无售者。洲茶皆民间挑卖,行铺收买。

据陆羽《茶经》分析,种茶的土壤,“上者生烂石,中者生栎壤(按:栎当从石为砾),下者生黄土”。民国时期,林馥泉在武夷山对茶叶进行调查时,也认为“举凡地势、土壤、气候等天然条件,均足影响产茶之良口。以论地势,武夷岩茶可谓以山川精英秀气所钟,岩骨坑源所滋……山腹岩罅之处,每多腐质肥土流人,肥分既多,气水透通,此均适宜于根深植物如茶树之丛生”。在武夷山,人们公认长在岩石上的茶树的品质比长在土壤里的好,岩韵最佳。“武夷十怪”的第一怪就是“茶树长在岩石外”。当地人认为,“三坑两涧”生长的茶树最好,茶商在推销一种好茶时,往往都称其为采自三坑两涧的正岩茶;洲茶与外山茶亦有不少被运至武夷山冒充正岩茶;成本更高的一种做法是收购昂贵的正岩茶为“引子”,再拼配以洲茶或外山茶,企图调和出某种岩韵以冒充正岩茶。当地人称:“正岩范围内的岩谷陡崖,遮荫条件好,谷底渗水细流,夏季日照短,冬天又挡住了冷风,气温温差较小。其次,正岩的土壤通透性能更好,钾锰含量高,酸度适中,因而茶品的岩韵明显。”

除了正岩与外山的区分之外,武夷茶的花名也数不胜数。林馥泉在40年代调查时,对“三坑两涧”中慧苑坑岩茶厂的茶树花名进行了记录,共计有280种。仅仅一个岩的茶叶就有如此名目繁多的花名,但这些花名是否真的具有各不相同的口感差异,就连受过专业训练的林馥泉茶师本人也表示了怀疑,他更倾向于将之理解为茶商们实施的一种营销策略。“岩主茶工每因欲提高茶叶价值,多巧立名目,是以每一岩厂均有名枞数十株至数百株,其茶名实不胜枚举。至于单丛奇种中,多于茶叶包装时,各包加以名称,俗称为花名,以眩惑顾客。”

要理解茶叶何以有如此繁多的花名,我们最好将其置于传统中国的历史与社会脉络之中来进行分析。茶叶在中国文化中具有一种模棱两可性。在中国民间,茶叶被称为“开门七件事”之一。正如民间俗语所说:“清早起来七件事,油盐柴米酱醋茶。”“茶”可谓是最世俗化最生活化的七种物品之一。但在另一面,当茶与“棋琴书画诗酒茶”相组合时,它又被归为“人生七大雅”之一。清代袁枚曾在《随园诗画》中写道:“琴棋书画诗酒花,曾经件件不离他。如今七事全改变,油盐柴米酱醋茶。”这首诗所表达的是,在长期的生活消磨中,人由“雅”而“俗”的一个过程。而事实上,人们也常常将“琴棋书画诗酒茶”视为文人的“七件宝”或“七宠”,袁枚将“茶”换成了“花”,多半是为了对仗的工整。因此,茶在中国的文化体系里具有一种相当微妙的两可性:它既是精神的,也是物质的;既可以在文人士绅的“七大雅”中占据一席之地,也可以被划分为劳动阶层的“七大俗”之一。

武夷山当地一位茶人阐述了他对茶的理解,他认为茗、茶、荼所代表的茶叶的层次实际上是不一样的。他说:“我们现在都只知道‘茶夕,其实古人分得很细,茗、茶和荼所代表的茶叶层次是不一样的。达官贵人喝的是经过精挑细选的‘茗”都是最嫩的芽,所以称之为香茗;一般人喝的称之为茶;以前的穷苦老百姓根本喝不起茶,只能喝茶,就是那些被挑拣出来的黄片、茶梗和老叶子。在我们这里,这是以前做工的人喝的,茶工制茶时,都用土陶壶泡这样的茶水,挑到山上去喝。”这样的表述,同样隐含着一套关于雅俗的分类,与达官贵人对应的“茗”被视为是高雅、神圣的,与劳动阶层对应的“荼”则是世俗、卑贱的。而处于中间较为模糊的地带的“茶”究竟能成为高贵的“茗”,抑或是沦为卑贱的“荼”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文人的润色与加工,取决于其在文化上的“生”与“熟”。

武夷山为东南著名的风景胜地,自唐宋以来,就不断有文人慕名到访。宋朝朱熹在此讲学,著书立说,奠定了武夷山作为理学发源地的地位,此后吸引了大批的文人羽流到山中游玩或暂居。由此,留下了大量的游记作品和文人笔记,其中关于茶的篇幅不在少数。尤其是对一些名枞的描述,作者往往都将其描述为生长在险要之地,每年产量极为有限,以愈显其得来不易。在武夷山,知名度最高、流传最广的茶诗,当属宋朝著名诗人范仲淹所写的《和章岷从事斗茶歌》,此诗一出曾使武夷茶名扬天下。这首诗在武夷山也几乎达到了妇孺皆知的程度,虽然大多数人都只知道前面四句。鉴于其在武夷茶史上的重要性,笔者将全诗摘录如下:

和章岷从事斗茶歌

[宋]范仲淹

年年春自东南来,建溪先暖冰微开。

溪边奇茗冠天下,武夷仙人从古栽。

新雷昨夜发何处,家家嬉笑穿云去。

露芽错落一番荣,缀玉含珠散嘉树。

终朝采掇未盈檐,唯求精粹不敢贪。

研膏焙乳有雅制,方中圭兮圆中蟾。

北苑将期献天子,林下雄豪先斗美。

鼎磨云外首山铜,瓶携江上中泠水。

黄金碾畔绿尘飞,碧玉瓯中翠涛起。

斗茶味兮轻醍醐,斗茶香兮薄兰芷。

其间品第胡能欺,十目视而十手指。

胜若登仙不可攀,输同降将无穷耻。

吁嗟天产石上英,论功不愧阶前蓂。

众人之浊我可清,千日之醉我可醒。

屈原试与招魂魄,刘伶却得闻雷霆。

卢仝敢不歌,陆羽须作经。

森然万象中,焉知无茶星。

商山丈人休茹芝,首阳先生休采薇。

长安酒价减百万,成都药市无光辉。

不如仙山一啜好,泠然便欲乘风飞。

君莫羡,花间女郎只斗草,赢得珠玑满斗归?

类似的描写武夷茶的茶诗还有:

武夷杂咏

武夷深处是仙家,九曲溪山遍种茶。

最是一年春好景,清歌日日采新芽。

建溪再得雪乡人以为宜茶

闽岭今冬雪再华,清寒芳润最宜茶。

泛瓯欲斗千金价,著树先开六出花。

圭璧自须呈瑞质,旗枪未肯放灵芽。

传闻龙饼先春贡,已到钧天玉帝家。

尝新茶

色新茗嫩取相宜,留得一年春雪白。

先修天贡奉珍团,次向人间散春色c

僧窗虚白无埃尘,碾宽罗细杯勺匀c

寒泉一种已清绝,况此灵品天香新c

试武夷茶

百草未排动,灵芽先吐芳。

旗枪冲雨出,岩壑见春分。

采处香连雾,烹时秀结云。

野臣虽不贡,一啜敢忘君?

关于武夷茶的诗词文赋历朝历代都有,数量巨大,上面只是作者随意挑选出来的几首。这些诗词至少在两个方面影响了武夷茶:一是九曲溪、溪边,以及武夷山风景区内三十六峰的某些峰名常在这些诗词中出现,从而为“正岩”的空间范围奠定了基本的雏形。二是在这些诗文中,云、雨、雾、烟霞等自然景观,清寒、泠然、灵、腻、芳润等感官描写,形容器物之精的金、玉、圭璧等用词,以及形容嗅觉香气的梅、兰、馥、馨等字词,不断地反复闪现。通过对词汇的选择、搭配和重组,这些诗文勾勒和展现出了一种“清、雅、高、洁”的意境,这也正是中国文人所追求的一种精神境界。正如当地政府在申请国家地理标志产品时声称的那样,“武夷岩茶所体现的不仅是一种茶名的价值,更重要的是在武夷岩茶的原产地,自然性和人文属性决定的地理人文景观”。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茶叶在中国社会中是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商品”而存在的。在社会物质水平普遍并不发达的传统社会,与大部分地域性特产不同,茶叶在很大程度上并不是一种实用性的商品,而更像是一种寄托了文人精神旨趣的物质载体。事实上,茶叶作为一种。

大众消费品在市面上流通是较为晚近的事。在西周时期,茶叶仅用于祭祀,到了春秋时代茶鲜叶被人们作为菜食,战国时期茶叶用于医治疾病,西汉时期茶叶开始成为流通性商品。从三国到南北朝的三百多年时间内,特别是南北朝时期,佛教盛行,佛家利用饮茶来解除坐禅瞌睡,于是在寺院庙旁的山谷间普遍种茶,这就是所谓“禅茶一味”的来源。宋以后,社会上层人士饮茶,并非为了解渴或满足食欲。人们借助于饮茶而论道,互相交流,因此茶更像是一种社交的润滑剂和文化的添加剂。“品茗”并不在于茶本身,更在于思想和精神的交流。

在某种程度上,对于社会下层的劳动大众而言,茶既不能果腹,也不能御寒,可以说毫无实用性可言。但茶农为了满足士绅阶层的需要而培植茶叶,通过市场上的茶叶交换而维持生计。茶叶对他们而言,反倒是一种直接关系到温饱问题的“Cashcrop”。英文的“Cashcrop”一词对应有三种中文译法,即经济作物、商品作物和现金作物,其最大的特点就是为了市场而生产。在中国社会中,茶叶作为一种“Cashcrop”,究竟能不能带来很好的经济效益,能不能卖出高价,则又受制于其文化商品的属性,即在文化阶序中“神圣化”的程度。武夷岩茶中市场售价最高、最为珍贵的当属名枞,其中又以大红袍、白鸡冠、铁罗汉、水金龟四大名枞最为名贵,这四大名枞都拥有不止一个版本的神奇传说。下面是在当地流传甚广的“水金龟”的传说:

据传说,在清朝末年的惊蛰那天,照例崇安县令及御茶园的官员带着工头、工员、场丁、杂役及当地的茶农在御茶园的喊山台祭茶神。祭祀时鞭炮齐鸣,锣鼓喧天,“茶发芽,茶发芽!”喊声惊动了天庭玉帝仙茶园里专门为茶树浇水的老金龟。这老金龟原在青云山云虚洞修行千年方得正果,上天后原想谋个一官半职,没想到玉帝老儿根本没把他放在眼里,把他打发到仙茶园专门为仙茶树锄草浇水。开始时他和管仙桃园的“齐天大圣”孙悟空同病相怜,互相安慰,有个伴倒也落个清闲自在。后来孙悟空反出天庭,那老金龟形影孤单,方觉得心中不平。这天他被武夷山御茶园祭茶的喊声惊醒,不禁偷着跑出南天门去看热闹。当他看到武夷山县令带着众人齐刷刷地跪在喊山台下、台上红烛高烧,供品丰盛,台下众人对茶顶礼膜拜,至真至诚,内心十分感动,联想到自己长年在天庭待事却无人问津,气就不打一处来。老金龟长叹道:“罢了!罢了!我修行得道的千年金龟,尚不如人间一株茶,莫如到人间去做一株茶吧!”叹罢,老金龟铁了心要寻找一处安身之地。它眼光扫遍武夷山九曲三十六峰,看到山北牛栏坑奇峰突兀,千岩竞翠,岩下土壤肥沃,山泉涓涓,牛栏坑内满目春色,一派生机盎然。凭着老金龟长期事茶的经验,它认定这里一定是茶树生长的绝佳之地。“对,就到那里去做一株名茶。”主意一定,老金龟运起神功,口吐甘霖,武夷山顿时暴雨如注,千崖万壑间山洪携着泥石沙土到处奔流。金龟乘机变成一株枝叶繁茂的茶树,随着泥石流而下,到了牛栏坑头杜葛寨兰谷半岩的一处,老金龟收起神功,止住身形,扎下了根。口口瓢泼的

大雨刚停,磊石寺里的一个和尚便出来巡山。他举目四望,突然间眼睛一亮,看到兰谷岩的半岩上有一簇碧绿茶丛,绿光闪闪,像是一只大金龟趴在岩壁间的坑边喝水。这和尚在磊石寺修行多年,对寺周一草一木都了如指掌,突然间眼前多出这么一丛碧绿生辉的东西,着实令他又惊又喜。他小心翼翼地拄着竹竿,慢慢走近去看,越走近看得越分明,原来是下雨时从山上流下来一棵神奇的茶树。这棵茶树与其他茶树不同,那张开的枝条错落有致,近看像龟甲上的条纹,远看茶树的绿叶厚实浓密,油光发亮,更像一只大金龟。

这和尚越看越爱,赶紧跑回寺里向方丈汇报.。老方丈上通天文,下知地理,闻讯急令巡山那个和尚去击鼓呜钟,召集全寺人员,并告大家:“玉皇大帝”给我们送来金枝玉叶,快穿上袈裟,列队去迎宝。全寺和尚跟着方丈燃烛焚香,念看佛经来到牛栏坑,向从天而降的茶树行礼参拜,并搬来砖石,在茶树周围砌上茶座,其后每天派人轮流看护。老金龟从天上一到人间便受到和尚们的礼遇,心中自然高兴。为了报答和尚的盛情,老金龟所变的茶树越长越旺,其绿叶如碧玉,阳光一照金光闪闪,活像一只大金龟。这棵茶树所制的茶韵味奇佳,被命名为“水金龟”。不久,“水金龟”便从武夷岩茶诸多名枞中脱颖而出,成为磊石寺添财进宝的一株“宝树”。

我们可以将“水金龟”的传说看作是一种叙事。叙事情节由一幕一幕的人、地、物或事件组合而成,通过这些幕像(episodes)或幕像组合,它“述说”一整体意向,或引导读者得到书写所指向的目的与结局。如正史中对“奸逆”之传记书写,所有的幕像与情节都指向其败亡命运。如方志对本地“贞女”、“节妇”之书写,其情节都指向其宁死不失节之本质。在“水金龟”的传说中,叙事的一条线索不断地指向天庭、齐天大圣、神龟、玉帝等传说中既神圣又虚无缥缈的人物,这些不断登场的人物,就像一块块的指路标,一路指向“神界”,表明了“水金龟”的“神异性出身”。而另一条线索则是九曲三十六峰等自然景观的穿插其中,这些现实景观又将发生于天上的“神话”还原为现实可信的“历史”。这正如萨林斯在《历史之岛》中所指出的,当事件第一次出现时,它只是“神话”,但当它第二次出现时,它就成为历史了。牛栏坑的“水金龟”茶树印证了民间传说的真实性,成为神话的现实,并由此跻身于武夷岩茶的“四大名枞”。

除了“神龟化树”的传说,“水金龟”另一为当地人所津津乐道的是民国初年,天心庙与磊石寺因争夺茶树而引起的诉讼官司。相传此“水金龟”原系属天心庙产,植于杜葛寨下。一日大雨倾盆,峰顶茶园边岸坍塌,此茶树被水冲至牛栏坑头之半岩石凹处止住,后水流出,由树侧流下,兰谷山主遂于是凿石设阶,砌筑石围,壅土以蓄之。民国八、九年间,磊石寺(其时兰谷系属磊石寺)与天心寺为争夺此树,一度讼涉公堂,耗资数千,后公判因树非人之盗窃,实系天然力所造成,判归兰谷所有。此后,“水金龟”之名声亦随之而显,施棱曾慨叹并题字“不可思议”,石刻于山崖之侧以记之。而这几个证据确凿的摩崖石刻字迹,也表明了“水金龟”已不限于口述传说,而是进一步进入了地方社会的历史书写。

综合上面的各种材料分析,笔者认为对武夷岩茶的空间结构的理解应从两方面人手。一方面,它被表述为非常科学客观的自然空间结构,即由土壤、光照、岩石等自然环境所造成的正岩、半岩、洲茶与外山茶之分,这是一种物质性结构。但人类学家所称的“结构”,乃是一种历史事物,文化在行动中以历史的方式被再生产出来。在一段较长的历史时空里,文人雅士的诗词文赋、民间的乡野传说等经过地方性的选择、组合与传播,形成了一种类似于“文化图式”的对武夷茶的分类系统,这是属于文化范畴的结构。在这一套文化结构中,主要是对

神圣高雅的“茗”与世俗卑贱的“荼”的区分。通过文学性修辞、传说与神话、诉讼官司的历史记忆,士绅与当地民众都不断地对“岩茶”的口感差异进行文化的解释,将形而下的感官刺激提升为形而上的精神感受。通过“文化的解释”,使“三坑两涧”等“正岩”范围获得了地理位置卜的权威性。

大红袍是怎样制作出来的

大红袍是怎样制作出来的

武夷岩茶生产于风光秀丽,有“碧水丹山”之称的武夷山境内,其历史悠久,品质优异。而大红袍作为武夷“四大名枞”之首,其名始于清代,已有350多年的历史,其品质之高贵,是武夷岩茶中的杰出代表,在武夷名枞中享有最高声誉,素有“岩茶之王”的美称,被誉为“中国茶王”。大红袍品质最突出之处是香气馥郁有兰花香,香高而持久,“岩韵”明显。大红袍品质为何如此突出,大红袍是怎样制作出来的?

大红袍的采摘与一般红绿茶不同,其鲜叶采摘标准为新梢芽叶生育交成熟(开面三四叶),无叶面水、无破损、新鲜、均匀一致。鲜叶不可过嫩,过嫩则成茶香气低、味苦涩;也不可过老,过老则滋味淡薄,香气粗劣。而且应尽量避免在雨天采和带露水采;不同品种、不同岩别、山阳山阴及干湿不同的茶青,不得混淆。大红袍的制作工艺结合了绿茶和红茶的工艺,是工序最多、技术要求最高、最复杂的茶类。其制法极为精细,基本制作工艺包括:萎凋、摊晾、摇青、做青、杀青、揉捻、烘干、毛茶等工序。大红袍的精制主要流程包括:毛茶、初拣、分筛、复拣、风选、初焙、匀堆、拣杂装箱。以上就详细的介绍大红袍是怎样制作出来的。

大红袍品质为何如此突出,大红袍是怎样制作出来的?大红袍是经过很多道工序、高超的复杂的技术,精致的加工制作出来的。所以大红袍香气馥郁有兰花香,香高而持久,“岩韵”明显。

你真的懂武夷岩茶-武夷岩茶大红袍百种品名释疑

武夷岩茶, 是一个很难懂却又很好玩的茶类.

它的生长环境特殊, 它的技艺繁杂, 它的品种丰富. 然而除了这些之外, 武夷岩茶还有一个值得关注的点, 可谓“花枝招展”, 那就是多到让人眼花缭乱的品种名.

你曾经在武夷岩茶各种命名规则中头晕吗?看这篇文章就对了.

为何武夷岩茶名字让我如此沉默

我们先来看一个真实的故事, 而且发生的时间就在前一周.

出差武夷山, 深夜晚归. 正欲回房抠脚, 客栈前台小妹一声娇喘就过来了, “小哥哥, 来喝茶呀!”

从眼光中明确地看出, 小妹想倾销茶了. 也罢, 正好多试一家的茶, 万一有惊喜呢?果不其然, 小妹取出的是一泡武夷当家品种——肉桂. 忍不住问了一句, “你家, 有做什么本地的小品种吗?我想试试小品种. ”

小妹整理觉卖茶有戏, 很认真地回答:“嗯, 我家本地小品种有啊!黄观音、金观音、梅占什么的都不错. ”我皱了皱眉:“还有别的吗?”重点来了, 小妹一脸天真烂漫:“有啊有啊, 还有105啊, 204啊……”

我陷入了深深的沉思, “还是喝肉桂吧. ”

那么, 问题来了——小妹究竞做错了什么, 我要如此沉默?

这是一个有着数百近千名字的茶类

或许不少对武夷岩茶有了解的茶友已经明白了. 小妹除了“小哥哥来喝茶”这句话没毛病外, 其他回答都是很让人尴尬的.

首先, 我问的是“本地小品种”, 而黄观音、金观音、梅占都不是本地品种, 其中黄观音、金观音是福建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以下简称福建茶科所)的研究职员上世纪后期培育的新品种, 而梅占则是从闽南引进的.

▲ 图为金观音, 摄于武夷星茶业种质资源圃

小妹后面一句话就更让人尴尬了, 由于“105”、“204”正对应的是黄观音与金观音在福建茶科所培育时的篇号名. 小妹把同一个茶换个名字又说了一遍或许自已还不知道……

在这个故事中, 我们也能窥探到, 武夷岩茶命名规则繁多. 光是品种分类就让人头晕, 更别说, 那些花枝招展的茶树花名了.

腊面、粟粒, 这是厉史上的武夷茶名

对于武夷岩茶的“名字们”, 听得最多的应该是“正武夷岩茶”、“外山茶”这些说法. 这个概念在以前的文章中多有提及, 这里就不做阐述了. 简短注释请见下图中原福建茶叶捡测站站长陈郁榕所说的话:

▲ 图片来自微信朋友圈,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而对于武夷茶本身的名字, 厉史上均有不同说法与变迁. 据林馥泉所著《武夷茶叶之生产制造及运销》记载, 在唐代, 由徐夤谢尚书惠腊面茶诗中得知, 武夷岩茶系“腊面”;在宋代, 由苏轼泳茶诗即知, 宋时有“粟粒”之称, 还有龙团、乌馀, 元代之石乳、京铤;明代之灵芽、仙萼之类. 等等, 多不胜数.

此皆系厉代武夷名茶或贡品, 在明代之前大都属于蒸青绿茶, 不过它们却是发展武夷岩茶的基础.

现在的武夷岩茶, 有这几种叫法

只要谈及武夷岩茶, 就有很多个名字让你谜失在逻辑中. 你有时会听到“这是菜茶不是引进种”;有时会听到“奇种出名丛”;有时会听到“大红袍就是奇丹”, 甚至有时你只能听到诸如“104、205”等一串数字篇号……

我们整理分类了一下这些“名字”的来源, 让你心里稍微有个底.

1. 以原生品种论:本地菜茶(武夷山本地原生有性繁殖树种, 如大红袍、铁啰汉等)、引进品种(从武夷山之外引进的品种, 也有人俗称外来种, 如铁观音、梅占等)、新品种(由福建茶科所培育, 如黄观音、金观音、黄玫瑰等).

2. 以采制等级论:奇种(正岩采摘的菜茶群体种)、名种(正岩之外采摘的武夷岩茶)、小种(质量较名种更次的武夷岩茶).

3. 以品种质量论:单丛(菜茶中单独采制的品种茶)、名丛(有了命名并质量特别忧秀的单丛).

4. 以质量、外形、地点等不同论:品种名(厉史流传下来的植物名)、花名(厉史上茶农、茶商在包装茶叶时自我命名的茶叶名称, 有部分与品种名是一致的).

5. 以科研篇号论:这里主要指福建茶科所培育的新品种代号, 如黄观音就是105, 金观音就是204.

最后要单独说的是你常听到人提起的小品种, 其实小品种这个叫法有点特殊. 用陈郁榕老师的话来说:“小品种, 以前不存在的. 这是近几年巿场上才流行起来的叫法, 老百姓把肉桂水仙大红袍之外的都称为小品种了. ”

陈郁榕老师也表示, 在学术界上固然没有小品种这个名词, 但是如今在巿场的推动下, 这个称呼也是可以引用的. 只是按照专业的理解, 并不是如老百姓俗称的除肉桂水仙外都叫小品种, “能叫小品种的, 我理解是必需为武夷山菜茶群体种花名. ”

肉桂是菜茶?水仙是外来种?武夷岩茶命名关系解读

不仅叫法错综复杂, 他们的关系也是如此. 譬如奇种来自菜茶, 名丛也演变自奇种, 肉桂则曾属于名丛. 而在武夷山与肉桂分庭抗礼的水仙, 则是个来自建阳的外来品种.

所以, 我们还得具体解读它们的关系.

摇想当年, 笫一次听说武夷菜茶, 还以为它是最低档的茶叶名称, 后来发现错大了. 其实武夷菜茶是武夷山本地原生有性繁殖树种的通称, 在各种分类中, 武夷菜茶这个系列都占据着一个重要的位置.

武夷菜茶的这个解释, 又不仅仅是指武夷岩茶. 譬如现在大热的正山小种, 就是属于武夷菜茶, 同时厉史上有名的武夷桃李圆绿茶, 也归属其中.

菜茶茶树有性繁殖的特性与武夷山千变万化的小天气, 成就了它们各自令人惊奇的不同质量特征. 这些长在正岩区域内又奇希奇怪的菜茶品种, 便被前人们称为奇种.

武夷山当地茶人们在漫长的种茶、制茶过程中, 不中断反复地在菜茶中拼比、选育忧秀单株, 称为单丛. 他们根据这些单丛各自特色命名, 而命名后的单丛中复选出质量最忧秀者, 是为名丛.

武夷山名丛数目过百, 而在武夷茶树品种专家、高级农艺师啰盛财所著《武夷岩茶名丛录》中, 共收录70个名丛. 在茶语网与啰盛财交谈时, 他说道:“其实我当时共收集了130余个名丛名字, 但是通过严厉的科学捡测, 发现其中一些属于同种不同名, 其余一些缺少相关材料, 因而只收录70种名丛. ”

303、506……那些神秘代号究竞是啥?

“现在肉桂和水仙, 在武夷山主栽60%-70%, 其中水仙却并不是武夷山原生品种. ”啰盛财如此说道, “最早有记载的发现外来品种大量出现是1943年, 当时林馥泉调查后发现, 包括建阳的水仙以及安溪的很多品种在武夷山大量生根发芽. ”

“其实外来品种如此多, 像水仙一样遍及武夷山的并未几. 对于茶叶来说, 适合环境、适合工艺是非常重要的, 外来品种不一定都能适合武夷山. 一百多年下来, 部分外来品种已经消失, 留下的佛手、梅占、黄旦、乌龙系列等都控制在一定的种植程度内. ”

在种质技术的推动下, 福建茶科所科研职员运用人工杂交等方法, 利用不同品种培育出一些质量稳定有特点, 并适谊武夷山环境、工艺的忧良性状新品种. 这些新品种出现的时间大概集中在上世纪70年代到90年代末之间.

而这些新品种, 为很多不熟悉武夷岩茶的人留下了很多让人摸不着头脑的“神秘代号”, 也就是品种篇号. 这里, 为大家翻译一下巿场上常见的新品种篇号:105——黄观音, 又名茗科2号、204——金观音, 又名茗科1号、220——金牡丹、303——九龙袍、304——丹桂、305——瑞香、506——黄玫瑰.

9个解释, 那些千奇百怪的花名从何而来

在武夷岩茶名字中, 最有意思的还是各种花名. 有一些或许你很熟, 而更多的, 大概是你听也没听过的, 譬如:素心兰、绿独占、千层莲、老君眉、洛阳锦、出林素、正啰衣、步步娇、正唐梅……

武夷茶单株选育命名的工作, 从宋代就已开始, 郭柏苍在《闽产录异》中提到:“铁啰汉, 坠柳条, 皆宋树, 又仅止一株, 年产少许. ”元代名丛有石乳, 明代有白鸡冠, 清代则有不知春、肉桂、木瓜、素心兰、老君眉、雪梅、红梅、大红袍、白桃仁等, 清末民初则有水金龟.

关于这些好听得不像茶的花名来源, 林馥泉《武夷茶叶之生产制造及运销》记载, “岩主茶工每因欲提高茶叶价值, 多巧扬名目……俗称为花名, 以眩惑顾客, 其名称之多, 以数千记”.

啰盛财也对茶语网透露, 当年茶人选择忧良单株命名, 大多是自家命名自家的并代代相传, 所以武夷山会有部分不同名却同种的茶树.

据调查, 仅慧苑一岩, 就有830多个茶之花名. 而这些花名的命名都是有规则的, 在啰盛财《武夷岩茶名丛录》中总结了总共9个不同的命名方式.

1. 以茶树生产环境而命名的, 如不见天、岭上梅、过山龙、石角、九龙珠;

2. 以茶树形态而命名的, 如醉贵妃、醉海棠、醉洞宾、钓金龟、凤尾草、玉麒麟、一枝香、醉八仙;

3. 以茶树叶形而命名的, 如金瓜子、金钱、金柳条、倒叶柳、向天梅;

4. 以茶树叶色而命名的, 如白吊兰、红海棠、大红梅、绿蒂梅、黄金锭;

5. 以茶树发芽早晚而命名的, 如不知春、迎春柳;

6. 以传说栽种年代而命名, 如正唐树、正唐梅、宋玉树;

7. 以成品茶香而命名的, 如肉桂、白瑞香、夜来香、金丁香;

8. 以神话传说而命名的, 如大红袍、铁啰汉、水金龟、半天妖、白牡丹、红孩儿、状元红;

9. 以区别名丛分离类型而命名的, 如正太仓、付独占、正芍药、正柳条、正玉兰、正蔷薇.

这些"花名"加上它们的特征再配以典故、传说显得韵趣横生, 更显得武夷茶文化的底蕴丰富.

还是那句话, 武夷岩茶难懂又好玩, 而它名字那些事, 一篇文章并不能完全道清. 但至少对于它们命名的那些基础规则与知识, 你爱它就应该去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