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情

茶礼仪网专注茶道礼仪,弘扬茶道文化。传播茶叶知识、茶道、茶艺、品茶、泡法知识。
您所在的位置:茶叶网>茶叶资讯>茶文化>中国茶文化>当茶业遇到电视

当茶业遇到电视

2019-02-11 访问量: 55 茶礼仪网

当茶业遇到电视 (1)

关于茶叶我们有太多的话题。可是在知不言、言不尽的话题中,我们总是在寻求着一种结合,那就是现代与传统的统一。

理论和现实都已经证明,现代与传统并非是并行不悖。可是在这样矛盾双方中的浸润与排斥中,我们追求的就是一种契合。“搏弈”成为时尚的年代,红茶加奶就犹如牛仔裤和对襟夹袄的映衬,被看做“洋位中用”的典范。所以高谈阔论中,现代销售中的品牌营销、形象宣传往往名人掌故般被茶人津津乐道。可是品牌如何经营?宣传如何取得好效果?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回答与操作中有这不同的理解与感悟。

有一种现象我们从纷乱迷茫中渐渐清晰,大众媒体大行其道,与“开门七件事”的茶,会有什么样的火花?“杯杯更香茶,口口茶更香”为北京交通广播电台“路况信息”作为冠名的时候,“花增茶味、茶引花香”也就变得那样的淋漓尽致。尽管不少的听众说这是一个土气的名字,可是知名度却在增加,销量也在大幅增长。遗憾的是,这样的结合凤毛麟角。

曾经在“东方时空”中看到“德信茶”的广告,情深意美。可是神龙见首不见尾,“轻轻地/我走了/正如我轻轻地来/挥一挥手/不带走一片云彩”,如此的效果作为百万投入的回报,我们只能说“心痛”。

在北京电视台中也曾看到“吴裕泰”的广告:悬壶高冲,玻璃杯中的绿茶翩跹起舞,画外音告诉我,明前龙井到货。可是几天之后,再想从电视画面上体味绿茶冲泡的美丽瞬间,也变成奢望。若不是住所旁的一家“吴裕泰”分店时常刺激眼球,我与百年老号也就失之交臂。

“感谢非典”。四、五月份的报纸、广播、电视中茶叶频频亮相,文章、节目都在大谈特谈茶叶的诸多好处,茶叶消费高峰风起云涌,在北京,凡是上些规模的茶庄中,绿茶断货。这业内兴事的背后我们反思的是“茶叶只能靠天灾人祸来加大销售”。痛定思痛,“乐”定也要思痛。

越来越多的选择摆在消费者面前的时候,大众媒体的引导不可忽视。这样的事实茶叶行业的人士也同样赞同,可是如何在茶叶与媒体中找到契合点,却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其实无论什么形式,产品在媒体中的出现,说到底,就是为了品牌的知名度提升。目前,茶叶品牌多而杂,仅在浙江的金华地区就有30多个,有的县竟拥有10多个品牌。可是在众多的茶叶品牌中叫得响的品牌屈指可数。消费者也常常把“西湖龙井”、“信阳毛尖”当作品牌。

春节是消费高峰,同样也是农产品的销售旺季。中央电视台《金土地》栏目今年春节期间在北京、上海、西安、成都、杭州、沈阳等十个城市采访调查中发现,“年货”中茶叶花费占7。2%,户均132。69元,而且购买时多在当地老字号茶庄(所占比例为83。4%)。问其原因选择的顺序为1、质量有保障;2、不知道别的品牌;3、多年习惯;4、价格合理。从这样的选择中我们可以看出,消费者的对茶叶的品牌要求已经跨越了价格的禁锢。另一方面也说明茶叶品牌经营的现状。

茶叶如何运用大众媒体树立自己的品牌?“少花钱、多办事”是一个基本的原则。面对我国媒体经营的现实,我们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虑。

一、 广告:追求集团效应

通过广告成名的产品不少,哈药、农夫山泉是比较有代表性的两种产品。这两种产品在行销之初就是利用大量的电视广告从同类产品中脱颖而出。众所周知,电视广告费用高,影响力大的栏目、时段的价格更是让人瞠目结舌。前面我们提到的“德信茶”广告,在中央电视台半个月的搏出费用就超过100万,这还不包括制作成本。

有用+10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