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情

茶礼仪网专注茶道礼仪,弘扬茶道文化。传播茶叶知识、茶道、茶艺、品茶、泡法知识。
您所在的位置:茶叶网>普洱茶>普洱茶泡法>了解普洱茶的内质变化才能更好的掌握普洱茶的泡法

了解普洱茶的内质变化才能更好的掌握普洱茶的泡法

2019-10-09 访问量: 11 茶礼仪网

关于普洱茶的泡法有很多,但是说法都是比较简单的,大家都是依葫芦画瓢,对不对其实自己也不清楚,因此,如果是爱茶的人士,对于普洱茶的泡法要求自然会更高,那怎么样冲泡普洱茶会更好呢?先了解普洱茶的茶性,这样才能更好的掌握泡茶的度。

  普洱茶的作用之所以这么多,大部分源于普洱茶内部物质的变化,因此,想掌握普洱茶的泡法,自然不能不了解普洱茶的内质变化,也就是普洱茶的茶性。普洱陈茶内部所含的物质包括萜烯类、醛酮类、酚类、芳环醇类、杂环化合物、内酯类、碳氢化合物。

  那普洱茶的内质是怎么变化的呢?内质会影响普洱茶的泡法。而影响内质变化的主要是普洱茶的后发酵。所谓“后发酵”是普洱茶不完全发酵的工艺,就是把制成的的云南大叶种晒青茶、青毛茶,通过人工渥堆进行发酵处理,或者长期存放逐渐转化,在这过程中后发酵,内含物质产生了变化形成了色泽、品味的特殊变化,而形成了另类特有的云南普洱茶新品类。

  普洱茶发酵过程中,茶叶原料的质地不同,发酵程度也不同,云南大叶种茶较肥厚,叶中水分贮存丰富,易于发酵。适合存放在干燥、没有异味、通风的地方,自然发酵的时间就长,从而使原有的云南普洱茶具有了某些新的特性。

  经过发酵陈化的普洱茶,不仅普洱茶的作用更温和,也渐渐具备了越陈越香的特质,在普洱茶的泡法中,普洱茶陈化时间越久,内质越不容易挥发, 这就需要更高的水温,极品的普洱茶还需要小壶冲,铁壶煮,这样才能喝到了汤色红浓,滋味醇和,具有陈香的普洱茶。

有用+10
分享

普洱茶品鉴︱上下磨烈:经得起岁月的打磨,经得起世人的推敲

  磨烈的含义


  既能经得岁月的打磨而变得沉稳,也能经得起世人的推敲,品质依旧真金烈火。

  (下磨烈风景)
 

  磨烈简介

  磨烈自然村隶属懂过村委会,懂过坐落在邦马大雪山斜伸出的一条小山脉上,整个寨子看不见东半山,面对着的却是大户赛和邦马大雪山,懂过所处的位置如同是西半山生出的小东半山,因此磨烈之古茶,既有东半山的阴柔之美,又有西半山的阳刚之态!磨烈有上下磨烈之分!上磨烈可驱车直达,去下磨烈只有一条宽约三尺的羊肠小道,去时一直下坡,回来一路上坡,异常艰险废力!

  (在下磨烈罗师初制点品茶)

 

  品茶下磨烈

  下磨烈海拔一千五百米左右,古树树龄与上磨烈相差无几!个人以为下磨烈古树茶汤,胜在“后发制人”,茶汤的前三泡,感觉隐约有兰香游走于鼻息与喉间,汤质饱满顺滑;而后数泡,香气愈发沉稳内敛,汤质愈发饱满顺滑,茶性愈发绵长,香在汤中,浑如腊月狂风吹散了玉梅花,汤在口中,恰似初春大雪压弯了金线柳;待柳条折尽花飞尽,甜味伴着回甘生津源源不断而来,数种感觉,一时齐发,众妙毕至。让人在始料未及之余,又有些欣喜若狂。上扬下柔,方是磨烈古树真正的味道!

  (品茶下磨烈)
 

  品鉴上磨烈
 

  相对于下磨烈的“后发制人”,那上磨烈绝对可以算得上“先发制人”,同样是兰香,下磨烈表现的沉稳内敛,而上磨烈表现的劲扬馥郁,茶汤方才入口,兰香便如醍醐灌顶般充斥着口腔,茶汤入喉,如清泉从喉间涌出,茶汤入腹,茶气上涌,浑身舒爽。仿佛一口茶汤,包含着整个春天的盎然生机;仿佛茶汤游走至哪里,哪里便充满春的气息!

  (在上磨烈赵师初制点品茶)

  品磨烈有感
 

  勐库茶刚柔兼备,“冰岛美人”占尽了甜润唯美,大忠山如隐世外,饮之清净、甘甜、留韵;小户赛的气韵悠长,爱之者多如过江之鲫;懂过茶苦尽甘来,茶人更愿意相“只有懂过,才能闻风柔软,只有懂过,才能看雨生情”,懂过的茶汤,似乎沾惹了闺中佳人的清泪,纯情而韵长!


  对磨烈古茶情有独钟!那磨烈古茶占了什么?


  或许在世人的眼中,真正的好茶,来自深山,没有尘埃,没有冗繁,只浸润过云雾和清露;


  或许在诗人的眼中,品饮一款好茶,能赏尽了流云,养尽了闲情,品尽古茶的山野气韵,忘尽世俗的利益熏心;


  而我觉得,一款茶,既能经得岁月的打磨而变得沉稳,能经得起世人的推敲,品质依旧真金烈火;而磨烈古茶的体现,似乎占尽天机!

  (品茶下磨烈)

普洱熟茶冲泡技巧控制注水水流的稳定性

普洱熟茶冲泡技巧控制注水水流的稳定性

一般来说:香靠冲,汤靠吊。也就是说,如果希望让茶汤高香,我们就快水猛冲,让茶叶在容器中翻腾激荡,充分和水摩擦--但此时会牺牲汤感;

如果希望让茶汤绵密柔软,我们让水流在一个点上稳定而缓慢地注入泡茶器皿--但这样又会牺牲香气。

冲泡之道乃平衡之道,实际应用中要根据不同的茶性,不同的制茶工艺作很多调整。但总的来说,在熟茶的冲泡中它还是相当实用的。

如下,我们具体分析几种基本的注水手法对冲泡的主要影响。

高冲:水线长,粗。水流在空气中降温较少,注满盖碗所需时间短,水与叶底的激荡最强。

高吊:水线长,细。水在空气中降温最多,注满盖碗需时长,水与叶底激荡较少。

低吊:水线短,细。水流在空气中降温较少,注满盖碗需时长,水与叶底的激荡最小。

旋水:即注水时移动烧水器皿的壶口。其主要作用时增加水与叶低的激荡,同时提高各部位茶叶接触水的均匀性。不旋,壶口一直固定在一个点上注水,称为定点吊水。

为保证口感的协调、融合性、避免汤水散乱,旋水时有两点小技巧。

首先,旋满一周,收水时正好回归出水点。这样就需要根据注水速度调整旋转的速度。水柱需细就慢旋,水柱粗就快旋。

其次,旋转过程中保持注水水柱的稳定,粗高,高矮都不变,且水柱一直光润平匀最佳。

普洱茶两种相互矛盾的功效(三):驱寒和祛热



普洱茶的功效,我们谈得最多的是消食去腻,降脂减肥和养胃安神,这方面只要看看现代科学临床实验,以及那些有理有例有节的理论数据,便知晓一二。中医理论善于从人体的寒热性能着手对症下药,尽管普洱茶不是药,但它在养生保健方面的功效却十分明显。

那么:

普洱茶是性寒还是性热呢?

古人对普洱茶的评价有倾向于哪一边?

我们应该如何根据自己的体质去选择合适的普洱茶品类呢?

普洱茶性寒论

清·张泓《滇南新语》:「滇茶,味近苦,性又极寒,可祛热疾。」

《严茶议》中载:「青稞之热,非茶不解。故不能不赖于此。」

清·赵学敏《本草纲目拾遗》:「普洱茶膏,黑如漆,醒酒第一,绿色更佳;消食化痰,清胃生津。普雨茶,蒸之成团,西蕃市之,最能化物。普洱茶味苦性刻,解油腻牛羊毒,苦涩,逐痰下气,利肠通泻。」

清·王昶《滇行目录》:「普洱茶味沉刻,可疗疾。」

清·王士雄《随息居饮食谱》中载:「茶微苦微甘而凉,清心神醒睡,除烦,凉肝胆,清热消炎,肃肺胃,明目解渴。普洱产者,味重力竣,善吐风痰,消肉食,凡暑秽痧气腹痛,霍乱痢疾等症初起,饮之辄愈。」

《南诏备考》:“普洱府出茶,产攸乐、革登、倚邦、莽枝、蛮专、慢撒六茶山,而以倚邦、蛮专者味较胜。味苦性刻,解油腻牛羊毒,虚人禁用。苦涩,逐痰下气,刮肠通泄。”…

从以上文献中关于普洱茶功效的记载来看,古人是利用普洱茶性寒的功效作为一种的保健品来养生的。这一点与现代我们对普洱生茶的体验相近:现在我们喝到的新制生茶,以原料来源划分,在工艺制程正确的前提下,台地生茶性偏寒,古树生茶性偏凉,这是通过品饮与身体感受获知的经验数据。

普洱茶性温论

清·赵学敏《本草纲目拾遗》卷六《未部》中:「普洱茶膏能治百病。如肚胀,受寒,用姜汤发散,出汗即可愈;口破喉颡,受热疼痛,用(茶膏)五分噙口过夜即愈;受暑擦破皮者,研敷立愈」。

清·吴大勋《滇南闻见录》:「团茶,能消食理气,去积滞,散风寒,最为有益之物。」

清·阮福《普洱茶记》:「消食散寒解毒。」

《思茅厅采访》:「帮助消化,驱散寒冷,有解毒作用。」

《云南志》:「普洱山在车里军民宣慰司北,其上产茶,性温味香,名普洱茶。」

《元江府志》:「普洱茶,出普洱山,性温味香,异于他产。」

《梵天庐丛录》:「普洱茶产云南普洱山,性温味厚。」

从以上文献的记述,却对普洱茶的性能得出了完全相反的结论——普洱茶性温,可驱寒!对这一言论,支持的文献也不少,其中赵学敏《本草纲目拾遗》更为极端,同一个作者在同一本书中,用两种相互矛盾的不同性状来描述普洱茶!这又是什么原因呢?


如何选择普洱茶

两种相互矛盾的特性在同一种茶身上体现,只能说明这种茶的内部发生了根本变化,这方面从赵学敏《本草纲目拾遗》中可以看出一些端倪,他写“味苦性刻”指的是普洱茶,写“受寒,用姜汤发散”指的却是茶膏,我们不知道从茶到茶膏之间发生了什么质的变化,也不知道古人制作茶膏的秘方是什么,但却知道,茶膏变得“性温”了。

此外,在《本草纲目》中有这样一段:“真茶性冷,惟雅州蒙山出者温而主却疾。”这段记载给了我们很大启发。书中所载的“蒙山出者”,应该就是现在我们所讲的蒙顶黄芽,也就是黄茶的一种。黄茶经过闷黄制程,儿茶素发生氧化与异构化,降低了茶叶的苦涩,茶品的寒性也随之下降。带来茶性变化的,是制程而非茶种本身。普洱茶的“性温”,是否也与之类似呢?

对同一种茶又驱寒又祛热,看来古人对这个也很纠结,其实以现代普洱茶的观点来看,并不矛盾。普洱新茶性寒,随着存储年份的增加逐渐转化为中性和温性,故兼有祛热和驱寒的功能,新茶祛热老茶驱寒。还有一种情况,就是新制的普洱茶由于初制工艺不到位,制程中已经发酵,加工出来的新茶与我们现在的生茶完全不同,反而类似现在的熟茶,故性状上也具备了一些熟茶性温的功效。古人当时没有新老普洱之分,更没有生熟之分,难怪会做出自相矛盾的结论了。

了解了普洱茶性寒和性温的真相,我们便可以根据自己的身体状况,科学地选择“性寒”的新制生茶、“性温”的熟茶或“性暖”的老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