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情

茶礼仪网专注茶道礼仪,弘扬茶道文化。传播茶叶知识、茶道、茶艺、品茶、泡法知识。
您所在的位置:茶叶网>黑茶>煮黑茶壶的使用方法,5个步骤帮助您

煮黑茶壶的使用方法,5个步骤帮助您

2019-11-08 访问量: 11 茶礼仪网

  尽人皆知,黑茶类的制造进程普通重视发酵或者后发酵,有的紧压成砖茶、饼茶以及散茶,黑茶普通选用茶壶茶具冲泡,如许才干更好的表现出黑茶的劣势,以是上面咱们就一同来看一下

  茶壶运用办法

 

  一、将老茶从壶顶用茶勺抠出,置于茶荷中。

 

  二、用茶夹夹出放入茶包袋,并用温水复杂冲刷一下。假如茶间接放入铁壶煮,茶渣到处分散,煮完处置起来相称烦人。

 

  三、将铁壶中的水烧到温水(约50度),扔入茶包。留意水量没有宜过量,八分满便可。

 

  四、水沸后一分钟便可出汤。假如发明茶汤太淡,可再煮30秒。煮过久则水太老,影响口感。

 

  五、渐渐正在茶汤的滋养下感触感染,如今就能够伴着这袅袅轻雾,细细品尝这顺滑甜美的茶汤。

  其余冲泡体式格局

 

  传统泡法

 

  一、取58克摆布放入杯中,依据口感可酌情增减取茶量,参加沸开水润洗5秒钟摆布,便可倒失落茶水。

 

  二、参加沸开水道杯中,沏茶1分钟便可饮用,习气喝浓茶确当延伸沏茶工夫。

 

  三、克重复沏茶5-8次。

 

  四、参加牛奶、菊花等调饮,炎天噶如冰箱冷饮口感更佳。

  功夫茶泡法

 

  一、用烧沸的开水将要运用的茶具消毒,同时也有温润茶壶(碗)、茶杯的感化。

 

  二、将过量的茶叶(普通为茶壶的1/5摆布)至于茶壶中,用100摄氏度的水从10cm的超出跨越欢欢注入茶壶中,20秒后将茶水四处倒失落,此进程称之为洗茶(陈茶洗两次)。

 

  三、用100度以上的茶水再次注入壶中,颠末20秒摆布将茶水倒入杯中,并辨别倒入团体茶杯,此进程称之为一泡,陈茶普通正在二十泡摆布。

 

  四、品茗先问喷鼻气而后抿一口,将茶水置于舌基础部,逗留3-5秒,即可尝到茶的真正“回韵”的滋味,甘露生津,使人神清气爽。

  冲泡留意事变

 

  一、黑茶考究用沸水冲泡。能够用紫沙壶、盖碗、瓷壶来泡,最佳用铸铁壶烧水。由于铸铁壶能够把水烧到100度,有益于泡出黑茶的滋味。

 

  二、取茶办法:

 

  黑茶普通形状有三种,千两饼茶、颗粒茶、千两茶

 

  (1)千两饼取茶办法:用黑茶刀顺着茶叶纹路,歪斜将整茶撬取上去便可;

 

  (2)颗粒茶取茶办法:因为颗粒装的黑茶曾经切取好,把黑茶从包装拿出便可;

 

  (3)千两茶去查办法:用铁锹、铁锤等东西取茶,取千两茶时要当心,没有要伤及手指。

 

  三、泡黑茶时没有要搅拌黑茶、或者压紧黑茶茶叶,如许会使茶水混浊。

 

  总的来讲,用茶壶煮黑茶不只能叫醒觉醒中的黑茶,还能很好的凸显黑茶的品势,可是需求留意的是黑茶的冲泡没有是为了美妙,更多的是为了将茶叶的各类养分成份充沛的融入到茶汤当中,以是必定要把握本领,有耐烦!

有用+10
分享

晋茶商在安化

晋茶商在安化

清•乾隆《湖南通志》卷50《物产》载:“茶产安化者佳,充贡而外,西北各省多用此茶,而甘肃及西域外藩需之尤切,设立官商,做成茶封,取官茶以充市易赏赉请蒙古之用,每年商贾云集。”

晋帮茶商赴安化办茶始于明末清初,延至民国。“国初,茶日兴”。(清•同治《安化县志》卷33)。

晋帮茶商在安化从事茶叶贸易活动,采用的是从茶叶采购、加工包装到运输及销售一体化的经营方式,晋茶商与安化形成了良性的互动机制。晋茶商在安化设庄收茶、开场制茶,将成品运至西北茶叶消费区及俄国腹地,在经营中积累了大量财富,安化茶叶经晋茶商水陆运转,闻名于世,成为当时国内重要的茶叶生产出口基地,茶产业成为安化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之一。据资料显示,清康熙二十四年和乾隆十二年,长沙府共11县,其中有茶的7县。

由此可以看出安化茶叶生产在长沙府各县所占较大比重,仅安化的茶引就占总数的57.14%,安化以其产茶优势吸引了大批茶商来安化办茶。

晋茶商在安化参与茶叶生产,经过销售实现了茶叶的价值,而且经其加工、包装给茶叶带来了一定的增值,因而,这种经营方式,通过“植茶、收购、加工、制作、运输、销售”的“产业链”的运作方式使商业资本与产业资本融合。

1.在茶叶的采购环节

晋帮茶商收购茶叶主要采取两种形式:

一是茶客到当地购茶,先投至当地茶行,由茶行派人同茶客一起看茶定价,茶行负有引导评价之责,并分别向茶农、茶客收取佣金。

二是茶商在茶叶产地开设分庄(或称子庄),由茶号派人进山直接购茶,请茶行“秤手”品评茶叶时过秤,议定价格之后,送毛茶回茶号,经加工精制后制成砖茶或其他茶出售。

安化黑茶、红茶闻名。采办黑茶,是由茶商到茶户家中收买,送回本号加工后制成砖茶或花卷茶,转销口外;采办红茶,则由茶号在当地开设子庄收购毛茶,随后送回茶号加工打包,运往汉口售于洋庄。

晋茶商中的祁县茶商在安化办茶颇为讲究:

其一,在进山办茶前,做好准备工作,“先安择点应用什物家倨器皿以及蔑器、木器……再要选择(茶)行内先生、管楼、管厂、管行人等”。

其二,“要从色、味、形等方面辨别茶的真伪,重条紧、色顺、纹直、沉重、味佳、外乌油色,内朱干色,必是安化正路茶”。

其三,注重茶叶质量,申明“勿惜价,贪便宜,岂有好货。”

2.在茶叶的加工环节

近年在美国皮博迪•埃塞克斯博物馆发现了19世纪30年代由广州画家庭呱所绘制的线描作品,其中有18幅是当时制作茶叶的绘画,依次为:筛茶、踩茶、搓茶、晒茶、猴子采茶、斩茶、渡茶、装茶、春茶、拣茶、试茶、托茶、分茶、整茶饼、号茶铺、装茶、炒茶、洒水。(赵大川《二百年前清代制茶图》、《中国茶叶》2003年第2期),尽管上述制茶过程似有颠倒,但当时手工制茶工艺之繁、耗费之多,可见一斑。晋帮茶商在安化开办茶场(为手工工场),并雇用当地人进行连续性生产,从毛茶到产出成品,一般要经过踹、拣、焙、筛等多道工序,每道工序都有严格的规定:在茶叶出号前,还要对成茶进行包装,洋箱茶用锡罐或铅桶,外裱以板箱,平均每箱可装25~35.5千克不等,口庄茶由篓袋盛贮“带蔑包箱”。祁县茶商在安化设场制茶,场中以茶工人数量多,有栋工、筛工、踹工等之别,且工钱不等,“黑茶每帮踹手八名,掌冲打吊二人,踹手每工钱一百六十六文,打吊每工钱一百文。帮踹人八名,每人踹六十文……(筛工)每日大钱一百二十六文;有一百四十六文者,不一。”

3.在茶叶运输环节

据《祁县茶商大德诚文献》手抄本中,详细记载了祁县茶商赴安化办茶,祁至安水陆路程:

“从祁县至泽州(今山西晋城),共行7日,陆路计580里;从泽州行至赊旗镇(今河南社旗)共行11日,陆路计775里;从赊旗镇走水路到樊(今湖北襄樊)计水路345里;再从樊至汉口,水路计1215里;从汉江至益阳,计水路840里;从益阳至边江(安化境内)计水路255里;或不走汉口而由樊至常德,由常德再至益阳,计水陆路340里,再由益阳至边江抵安化境。以上陆路行程总计1355里,水路近3000里,若再从安化办茶后返回,经山西至张家口,再由张家口运至恰克图,往返行程万余里。”

在没有火车、汽车运输之前,从安化至山西的运输方式是以船舱马背为主走茶马古道;从张家口至恰克图等西北地区则走骆驼古道。

在山西有“晋商万里茶路源起安化”之说,有史记载千真万确。晋帮茶商业跨域之广,行程之长,可见一斑。

晋帮茶商经营茶叶,主要是运至恰克图与俄商贸易。

据史籍记载:清雍正五年(1727年)中俄签订了著名的“恰克图条约”,使恰克图的中方一侧,建成了一个大商贸城,使北部边陲有了一个向外开放的口岸,史称“我国对外贸易的‘陆上码头’”。这样,为当时雄居在张家口的大德诚、大德兴、大德丰、大德懋等晋商提供了商机。

晋商从安化办茶返回到祁县后,北上太原、大同至河北张家口、至归化;再到库伦、恰克图,又是行程约3500公里。在这茫茫的“万里茶路”上,有人肩挑、小车推、船载、马驮、马车拉,最终融入漫漫的骆驼路上。在驼运中,晋茶商摸索了成功的运作方式:将80匹骆驼为1帮,5骆驼为1行,共16行,1人管1行,1帮18人,由1帮首带队,1蒙人向导。他们踏戈壁,越沙漠,还要防俄蒙一带猖獗的马匪抢劫。在这万里茶路的征途上,洒满了晋茶商人艰辛的血泪,引出过无数个如怨如诉的传奇故事,换过了一代又一代的挑夫、船夫、马帮、驼帮,凭着这些茶叶的源源而至,保证了恰克图边贸近200年的繁华。据记载:当时茶叶为恰克图最大的买卖,占到对俄商品输出的94%。

晋帮茶商在安化采办茶叶经加工精制后销往各地,据《祁县茶商大德诚文献》记载:“祁县茶商运茶须经过赊旗镇,当时赊为陆路转运码头,‘百货皆聚’,为确保按期到货,便与当地运商建立了‘回票’制度,(光绪二十三年)合行会议发货日期新定章程:郭、记……汝州、禹州马车脚价付九次一,以十天为期限,二十天见票,误期每车罚银八两;会镇马车限发十六天送到,三十天见票,误期每车罚银八两;汝州、禹州牛车每辆欠银三钱,限十二天送到,误期每车罚银二千。”这些运输方式较随行随雇,安全方便,且有保障,因而极大地促进了陆路运输。

4.在晋帮茶商的销售环节

晋帮茶商在经营茶叶的各环节都投入了大量资金,主要包括采购成本、运输费用、货物保管费用、途中货物损失费用等等,即“一分贸易,四倍资本”,这些大量先期投入和经营利润的实现都需要在茶叶销售这一阶段实现,因而销售环节尤为重要。

晋帮茶商经营茶叶贸易的“四个环节”,从采购原料到加工包装,再到运输直至最终销售,实现了一体化经营方式。加上环节既相互独立,又密切相关,四者互为前提,互为条件,互相促进,构成了茶叶贸易活动的整体。

具有悠久产茶历史的安化,茶业兴盛于明清,后至民国日渐衰落。晋茶商来安化制茶、销茶,带动了安化茶叶经济和茶文化的发展。

安化茶业发展,晋商业茶赢利。后随着茶叶贸易的衰落,外部环境的不利,晋茶商与安化茶一同趋于衰落了。

巨型安化黑茶砖亮相世博湖南馆净重312.5公斤

经过近20个小时的长途运输,安化巨型世博黑茶砖今天顺利到达上海,安放在世博园湖南馆内。世博会期间,这块茶砖将一直在湖南馆内供人参观。

  据了解,该块黑茶砖长2.98米、宽1.22米,净重312.5公斤,配以精美的益阳竹艺基座。它以“黑茶从这里走向世界”为主题,图案一面为《桃花源记》书法珍品,与世博会湖南馆“都市里的桃花源”相吻合;另一面是茶马古道路径图及其特有标志性建筑——安化风雨桥。这种构思既突出了湖南馆“桃花源里”这一主题,又通过对茶文化的解读向世人演绎城市发展的一个历史细节。同时,湖南馆内有一块专门的黑茶品尝区,游客可在此休息品茶。

  据悉,世博会结束后,这块巨型黑茶砖将由安化黑茶展览馆永久存放同时申报吉尼斯世界纪录。

赵李桥黑茶征文作品:奶茶里的回忆

奶茶里的回忆

乌日娜(一等奖)

初识奶茶是从奶奶开始。

奶奶是地地道道的蒙古族妇女,一辈子就生活在内蒙古草原上。我小时候,爸爸妈妈在旗县工作,因为工作繁忙,兄弟姐妹多,就把我放在牧区奶奶家里让奶奶带着。因此,我人生中最美好的童年记忆就是与奶奶一起熬奶茶喝奶茶的生活趣事了。

蒙古牧民的一天是从喝奶茶开始的。清晨,天近亮,奶奶就起床了,第一件事就是熬奶茶。蒙古包外的牛粪炉子是早就架好了的,奶奶把火点燃,烧起了水。先从柜子里取出一块砖茶,熟练的打开包装纸,在蒙古包外的草地上铺上一块布,放上砖茶用斧子将整块砖茶劈开捣碎,抓起一些用专门的滤布包好,滤布已是与茶水一样的褐红色,究竟原来是什么颜色也不知道了。其余劈碎的砖茶装进专门盛放的圆筒子,盖上盖放进屋内。炉子上的水渐渐开了,奶奶将装砖茶的布袋放进了锅里,煮沸一会儿,开水的颜色逐渐发红了,奶奶拿来已经准备的鲜牛奶慢慢的往锅里倒,边倒边拿着长把勺高高地扬起,边扬边看茶水颜色深浅奶茶浓淡,直到调到合适了再加少许食盐一锅馥郁芬芳、醇香沁人的奶茶就熬好了。一股浓浓的奶茶香味伴着淡淡的轻烟飘散在草原上,晨风里。

太阳慢慢升起来了,羊圈的羊群开始躁动。奶奶将熬好的奶茶、做好的手把肉、炒米、奶皮子、奶豆腐、果条等等端到了蒙古包内。爷爷起来了,像往常一样倒上一杯酒,把炒米、奶皮子和奶豆腐放进奶茶里,喝着奶茶,吃着牛羊肉。吃好喝饱后拿上放羊的工具出了蒙古包放羊去了。奶奶不忘用专门的茶壶为爷爷装上一壶,备些手把肉,这就是爷爷一天的食物了。有时我问奶奶在外一天爷爷不饿吗?奶奶告诉我必须带上奶茶,放了炒米、干肉的奶茶既能温暖肚腹、抵御寒冷的侵袭又能帮助消化肉食,补充因吃不到蔬菜而缺少的营养,这样一天就没有问题了,奶茶是我们蒙古族人民放牧必不可少的饮品。送走了爷爷,奶奶和我就开始喝奶茶吃牛羊肉了,奶奶将炒米、奶皮子、奶豆腐泡进奶茶里,一勺一勺的喂我……太阳西下,爷爷回来了,奶奶又将熬好的奶茶煮好的手把肉和烈酒准备好了。

一日日,一月月,一年年…..,奶奶的日子就这样重复着,我也伴着奶奶的奶茶岁月在长大,而最让我留恋的还是奶奶熬的奶茶,浓香、醇厚、回味悠长……。从喂我到我自己端着喝,从看着奶奶熬到我自己学着熬到我自己熬。奶奶告诉我熬奶茶首先要用最好的砖茶和最鲜的奶,奶奶一直用的就是“川”字牌的青砖茶,一辈子没有改变过,奶奶说“川”字牌砖茶是蒙古草原上最好的茶,熬出的奶茶醇香可口、泡出的奶条奶豆腐柔软香甜。

由于读书和工作,我离开了奶奶,离开了牧区走到城市,不管工作多忙多累,每天早晨熬奶茶喝奶茶的习惯无法改变,餐餐必需、顿顿不离,像奶奶一样熬奶茶喝奶茶已经是生活的重要部分。

奶奶年岁大了,不愿离开生活了一辈子的美丽草原,也不愿意离开已经习惯了的奶茶生活。几次爸爸、叔叔都想把她接到城里,但是每天早晨还是习惯地起床熬制奶茶。没有了牛粪炉子,没有了劈砖茶的斧子和场地,楼上楼下跑,怕弄脏了房子,怕弄坏了家居,奶奶还是回到了蒙古人祖祖辈辈生活的草原,回到眷恋的蒙古包,回到她熟悉的奶茶生活里……。逢年过节,我们全家人都回到草原,聚集在奶奶的蒙古包里,那时奶奶那重复了一辈子的生活又展现在我的眼前,烧炉子、劈砖茶、熬奶茶、做手把肉……,看着大家尽情开心地饮着奶茶喝着烈酒吃着手把肉,奶奶笑了,那是她最幸福的时候!

如今,奶奶已长眠在生她养她的那片草原,不能再为我们熬奶茶了,但奶奶交给我熬奶茶的本领,我继承了奶奶的奶茶人生。节假日,亲人团聚,我都会照着奶奶的方法熬制出可口的奶茶,那时是全家最高兴的时候。我不忘给奶奶盛上一碗奶茶,遥祭奶奶;每到清明时节和奶奶的祭日,我们全家会带上哈达和“川”字牌砖茶,敬献奶奶。因为奶奶最爱“川”字砖茶,一生少不了的“川”字砖茶,熬了一辈子,也喝了一辈子的奶茶。

在广袤的蒙古草原上,又何止奶奶一个人会熬奶茶爱喝奶茶呢!奶茶是草原人民生活的一部分,美酒、奶茶、手把肉……热爱生活的蒙古族人民用独特的民族饮食习惯,延续了历史文化续写着民族的热情与豪迈!片片砖茶、滴滴奶茶、浓浓奶香见证着蒙古族人民生活的幸福与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