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情

茶礼仪网专注茶道礼仪,弘扬茶道文化。传播茶叶知识、茶道、茶艺、品茶、泡法知识。
您所在的位置:茶叶网>普洱茶>品普洱茶看人生

品普洱茶看人生

2019-11-12 访问量: 11 茶礼仪网

  2006年,云南十大名片出炉,当中包括普洱茶、元谋人、聂耳、云南白药、丽江、云烟、石林、红塔山、过桥米线等。

  说说普洱茶。普洱茶的唯一性、独占性和排他性,是其位列云南十大名片的主要原因。先从地域上来说,普洱茶只产在我们云南的澜沧江流域,这是世界上绝无仅有的;其次,普洱茶还带有独特的文化内涵,澜沧江流域地区的布朗族、德昂族、藏族等少数民族源远流长的文化元素都融合其中,比如:在藏区到处都会听到的一句藏语谚语(同音)“加查热、加霞热、加梭热”,译成汉语为“茶是血、茶是肉、茶是生命”;最后,就是普洱茶的独特功效。21世纪以来,它的保健功能吸引了世界众多医学机构和科研机构的关注。通过大量、系统的流行病学调查,动物实验临床验证,普洱茶有降低胆固醇、甘油三脂、游离脂肪酸和血尿酸的功效,可预防动脉粥样硬化及血管疾病的发生等。

  普洱茶热,代表了富足后的人民对保健养生、修身养性的重视,普洱茶产生的兴旺,寄托了众多茶农对幸福生活的期望。

  中国人喜欢喝茶。在明朝郑和下西洋时,就把茶叶当做礼物送给途经的各国。茶如人生,闻之则香味扑鼻,入口则是苦的,但仔细品味,却有一股香甜之气从口至舌,至喉久久萦绕。

  巴利说:人生像一杯茶。若一饮而尽,会提早见到杯底。所以喝茶重在品,饮茶重在那份情绪。泡一壶淡茶,静坐看山或独步寻芳,慢慢揭开悠长的寂静。喝茶又不能太过于讲究,中国人喝茶可不太讲究,紫砂壶也可,瓷壶也行,玻璃杯也可以,大粗碗照样行,实在没有碗,嘴对嘴也行,中国才是真正懂茶的行家,喝茶不能为茶所困,太过讲究,这样反到束缚了。

  喝茶,喝的是一种心境,感觉身心被净化。喝下去的是清苦,沉淀下的是深思;喝茶,重在品味,但又不要太过于拘泥。人人心中有菩提,只要能够喝出“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便是得到了茶的真味。

  茶是一缕清风,令人安静悠闲;茶是一种情调,一种欲语还休的沉默,一种欲笑还颦的忧伤;茶是一眼清泉,能洗去生活中的烦恼与悲苦。
 

有用+10
分享

中立态度看待普洱台地茶

  台地茶这个称呼并没有贬义,它是一个中性词,它指的是1980年以后大量推广的一种现代茶园,从当初茶叶专家的设计本义,这种茶园从管理和生产的角度看是很科学的。茶园开垦成台阶状,茶树成排密殖,好管理、好采摘、高产。

  特别是1980年后推广的用优选出来的品种培育的无性系种植,更是使茶园的产量大增。设计是好的,但问题是要让茶园高产,要保证茶树的肥力供给,这种茶园是没有天然的土壤腐殖层的,于是越密殖、越高产的茶园越需要更多的化肥。

  另外,这种光秃秃的茶园,缺乏生物多样性,茶园有了虫害,没有其他鸟虫的来攻击,只能使用农药。农残问题无法避免。

  台地茶的茶树可以分两类,一是用种子繁殖的,属于有性繁殖,也称群体种,茶树会自然变异,叶形、叶色、叶厚都会不同,做出的茶形、色有别,滋味也较丰富。另一种是1980年后大量推广的无性繁殖,就是一种克隆式,如果一片茶用云抗十号,整片茶都是云抗十号的样子,叶形、叶色、叶厚都一样,这种茶做成绿茶会比较好看。

普洱茶独特的体验文化


  中国普洱茶网讯:普洱茶文化是一种开放性、包容性很强的文化。在当前的社会文化结构中,人不分贫富老幼、地不分南北中外、官不分高低大小、性不分古典时尚,九流三教的各色人等都能在普洱茶面前找到自己的文化认同感——所谓的“人有多深,茶有多深”,这一点也正是普洱茶会有强大生命力的根本。

 

  喝茶不仅是喝讲究的是喝的品味,古人云“美酒千杯难逢知己,小酌一杯也能醉人”,由此来说对喝茶是精神需求大于生理需求,正因为有了精神需求这一点,茶才像古董一样被赋予历史,茶的文化由此有了很大的发展空间。

 

  普洱茶的甘、滑、醇、厚、顺、柔、舔、洁、亮、稠。不似绿茶的涩,不似红茶的苦,有一种意想不到的温存,喝下回味无穷。慢慢的茶喝多了就觉得茶喝起来口感涩苦的感觉就像体味人生百味一样,人生不过匆匆几十年细算下所经历的就像茶的味一样,年轻时苦的多了到老时回味却是意味深长,对于喝茶的心得我想老年朋友是最有体会的。

  现代品牌的普洱茶,已不仅仅停留的体验普洱茶本身的滋味,更是对普洱茶文化、西双版纳文化的一种体验,在这种体验中,感受茶马古道坚韧不拔的精神之道。

《普洱茶膏》第四章:古代普洱茶膏的用途

《普洱茶膏》第四章:古代普洱茶膏的用途:我们在探讨古代普洱茶膏的时候,发现了一个奇怪现象。

“大锅熬膏法”虽然为云南独创,甚至也作为贡品进京过,也曾经是清代雍正皇帝钦点的贡品。但令人奇怪的是,它时间很短,就没有了下文。自清朝时期起始,普洱茶迎来了它第一次繁荣。我们知道历史上有很多著名的普洱茶作坊或者茶号,像福元昌、同庆号、车顺号、宋聘号等等,却不知道哪一家有过生产普洱茶膏的记录。

我们从云南众多的史料中,会偶尔发现一两句涉及普洱茶膏的评语,但简单得不能再简单。这就使我们经常处于一种困惑:我们知道普洱茶膏来自云南,但却不知道是谁生产的。

甚至有人提出:云南土司创造了这种大锅熬膏法,并没有在云南普及,其真正的生产地被转移到了西藏。

西藏自唐代开始就饮用云南的普洱茶,尽管那时不叫普洱茶,但这种茶品因源源不断流入西藏,加之普洱茶解油腻的功效,成为藏区不可或缺的生活必需品。西藏到云南形成的多条“茶马古道”,就因普洱茶才有的。

藏区本身就有煮茶的习惯,他们饮用普洱茶,不像内陆地区的品茶,也没有茶道的技法,而是加入奶、盐、姜片等一起煮。是饮食中的一种佐料。也可称为“混合饮”。唯独对待普洱茶膏,则是采用的“纯饮”,即不添加任何其他的东西。

甚至,也有这样一种说法,西藏饮用普洱茶膏,尤其是在大的寺院及上层喇嘛中的普及,早于清朝宫廷。据此,也有人认为“大锅熬膏法”有可能就来自西藏。

西藏自唐代开始就受汉族文化的影响,加上“茶马古道”的历久不衰,对普洱茶的理解和依赖远远胜于内陆地区。虽然他们自始至终不接受汉民族茶道的技法,基本采用“混合饮”的方式,但不排除他们本身也有“纯饮”普洱茶的需求。这就有可能使他们结合藏传医药的一些做法,创造了“大锅熬膏法”制作的普洱茶膏,专供寺院活佛级以上的人饮用。自清代起,甚至有人认为比清代还早,有可能是元朝,很多大的寺院都建有自己的“熬茶间”。

其实,这一习惯一直保留到现在。我们至今在西藏一些大的寺院仍然可以看到这种“熬茶间”,只是它仍然还是那么隐蔽,轻易不向外界暴露,更不向游客开放。因为藏区寺院对活佛级以上人员的生活料理一直是高度保密的,或者说是秘而不宣的。他们始终保持着这样一种传统,活佛乃至活佛级以上人物,其一举一动都是神圣的,包括他们的日常生活,更包括他们的饮食。

我们目前还不能从史学的角度对这一观点加以认证。但有一点,是可以确认的,那就是“大锅熬膏法”制成的普洱茶膏,并没有在云南得到普及和应用,相反是在西藏或者更大的区域——藏区,成为专供活佛及活佛级以上人物的“纯饮”的茶品。除此之外,西藏地区“纯饮”的茶品没有第二个。它体现的用途,或者说价值,不仅是保健的需求,更是一种社会地位的象征。

但是,这种神秘性,反而限制了它的传播。“大锅熬膏法”——无论是云南的创造,还是西藏的发明,在当时并不被大多数人所熟知。它的用途很窄,影响力也极弱。如果不是后来清朝宫廷创建的普洱茶膏声名鹊起,加之后人不知道有两种普洱茶膏,还误认为是一种东西,那么,它仍然会隐藏着一种神秘,不被外人所知。

那么,清朝宫廷御制的普洱茶膏的用途到底有哪些呢?

一、超贵族的身份——“皇权”的象征

清朝皇宫将普洱茶膏的制作搬到宫廷御茶房制作,最初的考虑是安全性的因素,害怕投毒。但御茶房接手后,又面临对不合理工艺改进问题,因为乾隆皇帝本身对大锅熬膏,这种反复的熬炼就心存疑虑,它与炼丹的过程有相似的地方。中国毕竟是个能工巧匠集聚的国度,且文化渊源之深也是中国特有的国情。于是,采用另外一种思路,借鉴唐宋制膏的经验,便成了宫廷卸茶房的主攻方向。

中国有句古语,英雄是逼出来的。或许,普洱茶膏也是如此。

但是,它也带来一个问题。就是这种“压榨制膏法”受制于当时的生产条件,加上工艺与工序的苛刻要求,必然造成生产量极少的状态。也许,当时这种制法本身就不要求产量很大。因为,制作它的本身就是给皇帝品饮的。它不是商品,而是皇帝的专属饮品。本身就不要求产量很大。否则,这种“物品”的神秘性就没有了。中国传统有一种习惯,因为稀缺才能凸显珍贵,珍贵才能彰显神秘,而神秘则是显示皇权的秘密武器。

因此,它的第一个用途就是给皇帝品饮的。因为在中国古代,皇帝的日常起居,及生活用品本身就是皇家的最高机密,非一般人能够了解,更不可能掌握。这个用途的本身就昭示着“皇权”的威仪与神秘。

同时,皇帝也时常将多余出来的茶膏赏赐给一些有功大臣。那些大臣在得到茶膏后,也是轻易不舍得品饮,只是在身体偶感不适,或家里有人生病时,才拿出来与家人分享。这种赏赐的途径也是“皇权”的一种体现,在古代,这种做法对那些受赏的大臣而言,叫“皇恩浩荡”。

该文章转载自《普洱茶膏》第四章:古代普洱茶膏的用途

附:蒙顿普洱茶膏品牌频道。普洱茶膏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