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情

茶礼仪网专注茶道礼仪,弘扬茶道文化。传播茶叶知识、茶道、茶艺、品茶、泡法知识。
您所在的位置:茶叶网>普洱茶>逛中国首家也是唯一一家普洱茶膏博物馆有感

逛中国首家也是唯一一家普洱茶膏博物馆有感

2019-11-12 访问量: 11 茶礼仪网

  周末,约了几个朋友,去观摩中国茶膏博物馆,这是中国首家也是目前唯一一家茶膏博物馆。路上,一向挑剔的朋友说,现在昆明博物馆很多,但有意思的却少,比如某动物博物馆,“对大人说太浅,对小孩来说不够有趣。”一句话,教育功能不够。

  好吧,牢骚和怨气才进到茶膏博物馆就被小伙子、小姑娘的微笑打散了。先被邀请到一楼的品茶室,看冲泡茶膏是一件很享受的事情,透明的玻璃壶可以目睹茶膏慢慢融化的全过程,顺着水温,色彩蔓延扩散,很快,一壶开水变成了茶水。倒进玻璃小杯,倘若不是热气腾腾,会以为这是一场红酒会。我记得我博客里有人就在喝茶膏图下留言道:怎么红酒也可以温着喝?品饮了数款茶膏,两款茶膏印象特别深刻,一款红色小瓷瓶中的茶膏,会漂浮在水面,红色的茶汤如烟雾一般向下溶解,煞是好看,它有个喜庆的名字叫“红运当头”,相当的贴切;另一款是叫“玉龙胜雪”,黄色瓷瓶,里面的茶膏表面有一层类似白霜的物质,还是第一次见到,据说是茶膏的营养物质的天然结晶物。

  每次喝茶,都有喝茶的故事。朋友中有人第一次喝茶膏,还以为茶膏是一个新产品。品茶顾问告诉他,茶膏从唐代就有,陆羽《茶经》中介绍的制茶的几个程序,在“蒸之、捣之、拍之”三个工艺之间,随着茶汁溢出,茶叶就产生了膏化现象,只不过当时不被唐代茶人重视罢了。展馆里配有陆羽制茶工艺图,很直观地展现了唐茶的制作流程,到现在,还有日本人按照《茶经》记载的方式制茶。当然,许多刁钻问题,品茶顾问不能一一化解,她说,何不上二楼,都写在展板上呢。听介绍,这个博物馆的灵感来自观摩故宫的感受。北京故宫现在都还收藏着100多年进贡到皇室的茶膏,但因为大部分人都对茶膏不了解,加上故宫里宝贝实在太多,所以像茶膏这样的珍品被无意中忽略了。但翻开历史,又发现,茶膏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为中国养生文化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于是,蒙顿萌动了在昆明建造一个茶膏博物馆的想法,算是为昆明打造博物馆之城奉献一个小而精特色博物馆。品茶顾问说,茶膏是一种更高形态的茶,纯净而充满灵性。她引了一首韦应物说茶的诗:洁性不可污,为饮涤尘烦。此物信灵味,本自出山源。聊因理群馀,率尔植荒园。喜随众草长,得与幽人言。对我们来说,就是喜得美人言了,如此炎炎夏日,终有一地,即可饮茶,又可大饱眼福,增添知识,何乐不为?云南有的是大好山河,古六大茶山响彻华夏大地,至今还躺在故宫博物馆的茶膏就来自这些闻名遐迩之地,善良而朴实的云南山区民族,把他们最好的东西不远千里送到皇宫,之后又被皇帝分送给那些跋山涉水而来的外交使节,留下的,成了历史,化为文物的茶膏,见证了一个物种的奇迹。

  展板有一种神奇的力量,在文字与照片之间,人的思绪也来回穿越。不可言说的时间啊,竟然成为了普洱茶的精神内核。过去的六年中,我辗转大江南北海内海外,淘茶、寻茶、喝茶、品茶,在火塘边、在大茶树下、在丝弦管乐中,苦苦寻求茶于世人普遍价值,难道真的如庄子所言,“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么?阻止我们滥情的是一面墙,墙上有一排我们不认得的字。博学如凌博士这般的人,也发出了求助的信号。这种神情,我在大理剑川的时候见过,为了一幅普通人家的对联,大家羞愧地低下头颅。我们这些搞文字工作的人,无法读全那副对联。眼前的字,有着汉字的笔画,也有英文字母的影子,既看得到书法的痕迹,又有着版画式样,也只能称呼其为天书。好在,有馆长。他介绍说这是徐冰的字。对,就是那个因为创造天书、地书而蜚声海内外的艺术家徐冰。徐冰以汉字为型,拉丁文为体,综合创造了许多字。墙上收录的有七个创意词语,分别为茶膏的特点:高贵(noble)、精华(essence)、纯净(pure)、便捷(convenience)、营养(nutrition)、安全(security)、科技(technology),真是好创意。我想,会有许多人因为好奇而刻意记住这些词语,“天书”背后,也蕴含着,茶膏虽然与茶的形态发生了变化,但其依旧是脱胎于茶,它也脱离了农业、手工,转向与紧密仪器拥抱,正是这样的结合,造就茶膏不一样的地位。著名的茶膏专家陈杰在其专著《普洱茶膏——一种被遗忘的养生文化》中定义茶膏时候说,茶膏就是将云南特有的乔木大叶种茶叶经过加工与发酵后,通过特殊的方式将茶叶中的纤维物质与茶汁分离,将获得的茶汁进行再加工,还原成更高一级的固态速溶茶。这是中西、新旧的结合,侧重的是美学,好的博物馆应该具备这一条件。

  100多年前,中国还没有一家博物馆。康有为上书光绪皇帝说,博物馆能“开民智悦民心”,他的学生梁启超进一步说,开博物馆能振兴中国。从看一个国家拥有博物馆的数量,就能反应这个国家物质与精神文明的程度。同理,看一个城市的博物馆质量,就能看出这一城市内在的精神特质。博物馆从它诞生那天,就扮演着迥异于其它文化机构的角色,它倡导收藏、展示、教育等等多种功能和理念,这就要求博物馆本身具备强大的经济能力方能完成这些任务。茶膏博物馆花了很大的空间来展示茶与茶膏的历史,从陆羽到赵佶、从陶谷到蔡襄,从赵汝砺到罗养儒,从熊蕃到乾隆,从赵学敏到鲁迅,这其中,有大名鼎鼎的茶文化开创者,也有许多不为人熟知的人,有帝王,也有平民百姓,有隐士,也有积极救世之人,因为爱茶,他们跨时空地连接到一起,华夏饮茶版图被激动、被围观、被传达、被解读。人畅游其间,会被介绍的声音指引、被灯光的落点左右,融在图片与文字中的故事与历史,留下太多思考的线索,从一粒小小的茶膏出发,我们体会到的就不在是一些词汇。而是代表了一个个时代的跌宕起伏、一群人的探索与追求。仅仅有这些显然还不够,既然能看到茶膏,了解了茶膏文化史,只能解决其历史根源。知其然,还要知道其所以然,进而要回答,这些历史带来审美层面,对于个人来说,又意味着什么。

  茶膏博物馆提供了体验的空间,比如,两间品茶室,让人一进门就在色香味中首先认识茶膏,在展板中回顾先贤,进而深入到工艺层面。茶膏博物馆一样花了不少精力来诉求茶膏的工艺,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对许多人来说,宋代的“榨茶”并不容易理解,他们配着图也给出了详细的说明,好的方面也许是,在民间的语境里,冬天冰霜“榨”过的青菜,能够去除苦涩。茶膏工艺,除了介绍其发展,还要理清许多误区,这同时也回答了从云南土锅熬制到清代宫廷御茶房压榨再到现代科技低温萃取的必然,因为时代不一样,理念必须适合干净、科学以及卫生等要素,在一个食品安全卫生很成问题的年代,让人放心喝茶,指导人学会选择茶膏,博物馆完全了其教育的功能。一个多小时下来,我们再次回到品茶室入座,大家谈论的话题已经变了,朋友说,以后回家,一定要带茶膏给父母。这让我又想起另一个朋友,参观了法门寺的唐代茶具后,回来把自己的硕士论文选定为这些茶具的考释上。茶膏的追溯中,它再不是清晨绿叶上哪一滴转瞬即逝的露水,而必须是,树之泪带着穿过它的阳光,有声地没入尘土后酿造,等它转化成琥珀出世时,如此晶莹耀眼,你可以闭上双眼,但遏制不住崇敬与怀思,茶膏带着生命而来,你不得不去响应。

  幸哉,我们有一个精美的茶膏博物馆。(作者系云南大学茶马古道文化研究所研究员周重林) 

有用+10
分享

喝普洱茶时,口腔上颚发苦的原因

  不知道茶友们有没有过这样的体验,有的普洱茶喝起来上颚会微微发苦,且久而不化。这种苦味给人的感觉并不舒服,到底是茶出了问题还是自己身体原因呢?

  苦是怎么来的

 

  苦是一种味道,涩是一种感觉。茶叶85%的苦味是因为茶多酚类中生物碱的作用,如咖啡碱、茶皂素等。咖啡碱是普洱茶中苦味的最主要来源。云南大叶种茶叶因其内含物比起其它茶类丰富,所以普洱茶的苦涩味相对较重,不过随着贮存时间的增长,苦涩感会慢慢变弱,转化为甘甜香。

  上颚为什么发苦

 

  主要有两种可能性,第一是若茶树树龄很低或这茶树生态有问题,可能会导致这样的苦感。第二种是若茶叶在杀青的时候摊晾时间不够,失水程度不够,就过早进入杀青工序,就会导致茶叶中含水量过高而出现的“焖炒”!就会造成茶汤入口上颚苦且久而不散,这样茶叶因为工艺不好的原因,这种苦感甚至会保留三年左右的时间。

  苦味作为茶汤最基本的滋味,并不是判断一款茶优劣的唯一标准。但“不苦不涩不是茶”这句话也是有一定道理在的,除非茶叶中不含茶多酚,否则任何茶我们都能喝出苦涩味。有的茶叶粗老,喝上去甘甜可口,但对懂茶的人来说,喝起来却“无茶味”。

  好茶的苦,是能够化开的苦,先苦后甜,余韵不绝。不好的茶,往往一苦到底,凝结不化,茶汤咽下去,整个喉咙都干涩无比,这些就取决与我们原料的生态与工艺的优良,还是我们常说的那句话“好茶叶一定是源于工艺和生态”!

喝普洱茶来暖胃

  喝普洱茶来暖胃!《本草纲目拾遗》记载,“普洱茶味苦性刻,解油腻牛羊毒——括肠通泄”,普洱茶具有消食、养胃的作用。如果日常生活中保持每天喝一定浓度的普洱茶的习惯,对于肠胃大有好处。

 

  普洱茶除了具有其他茶类一样的功能外,代研究证实在以下几个方面疗效更为突出:养胃、护胃。

 

  在适宜的浓度下,饮用平和的普洱茶对肠胃不产生刺激作用,粘稠、甘滑、醇厚的普洱茶进入人体肠胃形成的膜附着于胃的表层,对胃产生有益的保护层,长期饮用普洱茶可起到养胃、护胃作用。

 

  普洱茶功效首先在于普洱茶茶性温和,暖胃不伤胃,熟普洱茶养胃、暖胃的作用尤为明显。

 

  普洱茶随着年份的存放,茶多酚在氧化酶的作用下发生酶促氧化反应,含量逐步地减少,对胃部的刺激性就随之减小,茶多酚的氧化产物还能够促进人体消化,普洱茶不仅不会伤胃,反而能够养胃。

 

掌握这5招轻松分辨普洱茶上的霜和霉

在《长白霜的普洱茶 喝了会对身体有害处吗》一文中,小编根据“白霜是什么”这一前提,分析了白霜的健康性,最后得到结论:白霜是一种对身体健康无害的物质。白霜虽然无害,但是要注意区分一种和白霜相似但却有害的东西,那就是“白霉”。

普洱茶内含物质丰富,如果在储存过程中湿度太高,或者环境中微生物较多,就有可能长出“白霉”。霉菌也不是全都对人体有害,但白霉确实是对健康有害无益的东西。白霉和白霜最大的相似点就是白色,而且一般在茶饼上的覆盖范围都很大,所以很容易迷惑一些经验不足的茶友。不过,虽然乍看相似,白霜还是会露出马脚,这里小编就为大家提供几个线索。

线索一:覆盖物是点状分散的

白霜在茶饼上的表现一般是非常均匀的薄薄的一层,不会是点状分散的。而且白霜不是真菌的菌体,所以不会出现细节是网状的霉点。相反的,白霉就会呈现出点状分散的,仔细看还能看到菌体表现出的特点。


长白霜的普洱茶

线索二:茶饼内部也有白色的霉

白霜一般情况下是不会渗透到茶饼内部的,只存在于茶饼表面。而白霉会借着茶叶之间的缝隙,一路往茶饼内部侵略。白霉生长严重的茶饼在掰开后,还会冒出一阵白烟,这是菌体和被破坏的茶叶碎末。


白霉会深入到茶饼内部

线索三:干茶闻起来有股霉味

白霜不是真菌,而是糖类或者多酚类等物质,所以闻起来不会有发霉的味道。而白霉就不一样了,本身就带有霉味,我想大家对霉味都不陌生,应该也是比较容易分辨的。


长霉的茶闻起来会有股霉味

线索四:汤色浑浊,闻起来有霉味

长白霜的普洱茶冲泡后汤色仍然是十分透亮的,也不会有不舒服的杂味。而长白霉的普洱茶,其菌体不溶于水,加上茶饼被白霉分解,导致汤色会变得浑浊,而且闻起来就会有发霉的味道。


正常的普洱茶汤色

线索五:显微镜观察物质形态

这个就需要有条件的茶友自己去鉴别了,一台显微镜,一组玻片,就可以轻松辨别白霜和白霉了。白霉有明显的微生物形态,白霜则没有。


霉菌在显微镜下会有明显的生物形态

希望这些线索能够帮到茶友们,在遇到普洱茶上长有白色物质的时候,比较成功地分辨其究竟是“白霜”还是“白霉”。如果你有更好更直观的分辨方法,也希望你留言给小编,让更多的茶友能够看到。普洱茶白霜系列到这里就全部结束了,对往期内容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参考:《为什么好好的普洱茶竟然长了“白霜”》、《长白霜的普洱茶 喝了会对身体有害处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