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情

茶礼仪网专注茶道礼仪,弘扬茶道文化。传播茶叶知识、茶道、茶艺、品茶、泡法知识。
您所在的位置:茶叶网>普洱茶>唐代如何制作普洱茶膏

唐代如何制作普洱茶膏

2019-11-15 访问量: 11 茶礼仪网
唐代如何制作普洱茶膏!我们在仔细研究陆羽的《茶经》及唐代的制茶工艺后,可以做一个初步判断:茶膏的出现与唐代作饼制茶工艺有直接的关系。

蒸青作饼的制茶工艺在唐代已经逐渐完善,这种陈茶制作方法是唐代乃至以后的宋代茶叶加工的主流。陆羽在《茶经》中对这种制茶工艺归纳为十四个字,即“采之、蒸之、捣之、拍之、焙之、穿之、封之”;这里的“蒸、捣、拍”三个工序极易将茶叶中的部分茶汁与纤维物质分离,在空气氧化作用下,出现膏化现象。陆羽老先生在他所处的年代已经发现这一现象,并在《茶经》中多次提到“膏”字,如“畏流其膏”、“出膏者光”、“含膏者皱”等文字。

而且陆羽认为,真正的好茶一定是“含膏者皱”的外形,这里指的“皱”,是含膏的表现,即外形褶皱,茶汁流失少、茶味浓。《茶经》中列为第一位的好茶——“胡靴”,就是“含膏者皱”的代表。

但是,有一点需要指出的是,虽然陆羽从制作饼茶中发现了茶汁溢出后出现“膏化”现象,并认为这个“膏”是茶叶中的好东西,但他没有将茶汁与茶叶中的纤维物质彻底分离,而只是让“膏”仍然保持在茶饼的表面,与真正意义上的“茶膏”还有一定的距离。即使后来出现民贡的“茶膏”,都没有脱离茶叶的原始形态,都属于“含膏”的性质。唐代《国史补》记载唐代官贡茶品有十几亇品目,其中“岳州邕湖含膏”就列其中。

有用+10
分享

怎样存储普洱茶?

1、必须在干仓陈化
干仓不会发霉,转化较为缓慢,但能保持普洱茶的真性。“茶喜蒻叶而畏香药,喜温燥而忌冷湿”。《茶录》宋蔡襄着。干仓指茶叶在湿度、温度适中、通风透气的环境中后发酵存放;湿仓是指茶商为了获取利润,把茶叶放在通风不畅、湿度较高的环境加俪禄

2、温度不可骤然变化
仓内温度如果过高,温差变化太突然,将会影响茶汤水性给予口感的活泼性,甚至仓内温度太高,形成闷热,会将原本的生茶,转变为熟普,此种情形在香港的茶库时有发生。

3、避免杂味感染
茶叶是最会吸收杂气异味,洒一把干燥茶叶,会吸清空气中的异味,因外,应力求贮放环境清洁无杂味。“喜蒻叶而畏香药”。宋蔡襄著;“喜清凉而恶蒸郁。喜清独而忌香臭”。明闻龙著;“茶性淫,易于染着。区论腥秽有气之物。不得与之近。即名香亦不宜相襟”。《茶解》明罗廪。

4、利用竹箬包装
“茶须筑实。仍用厚箬填紧。瓮口再加以箬。以真皮纸包之”《茶疏》明许次纾。这种传统包装的质料和方式,有助于普洱茶于后发酵时,过滤杂味以确保清纯的功效。常有人将已打开了的老茶,改用较低劣品质的塑料纸重包,时间一久,就会发出异味,直接破坏了普洱茶品味。

5、注意茶龄寿命
普洱茶年代寿命,到底是六十年,或一百年,或数百年,没有定论资料,往往只靠品茗者直觉研判其陈化的程度。如福元昌、同庆老号普洱圆茶陈化感已到了最高点,必须加以密封贮存,以免继续快速后发酵,造成茶性逐渐消失,品味衰退败坏。故宫的金瓜贡茶,陈期已一两百年,其品味是。“汤有色,但茶味陈化、淡薄”。

岁月知味一场为“优质中期普洱茶正名”评审活动

2017年9月25日,由广东省茶文化研究院主办,联合普洱茶品牌商、中期茶交易商、普洱茶收藏者以及芳村茶叶市场代表组成的茶企茶商审评团,在广州岁月知味·榕荟茶坊开展一场“十年普洱中期茶·星级评定”活动。

岁月知味`榕荟

岁月知味?榕荟坐落在广州首个创意园——信义会馆,有着大蓬肆意爬满红砖墙的绿色植物、庇荫此处的百年榕和别有风味的木栈桥,环境优美且清幽,被媒体誉为“最美茶空间”、“能让人忘记刷手机的茶坊“,本次评定活动选址榕荟,是评审团对岁月知味?榕荟充分的肯定。

签到墙

据悉,本次“十年普洱中期茶·星级评定”活动是一场秉承“公正、公平、公开”原则,对茶品原料工艺好、仓储条件好的普洱中期茶(十年期,即按照2008年普洱茶广东仓陈化程度)进行的公益性星级评定活动,为优质中期普洱茶正名。

评审活动现场

闻香气

看叶底

审评评分

“仓储”是普洱茶陈化最关键的部分,岁月知味通过多年来不断总结和摸索,构建了严格的仓储控制体系,形成独有的仓储技术,其标杆产品系列“易武古韵”连续十三年的良好转化效果,就是品牌仓储控制能力的有力证明。

此次活动,审评团分别从“外形、汤色、香气、滋味、叶底”五个因子对参评的茶叶进行审评,是全国首次提出以十年期作为中期茶的一个界定,开创了一次先河的评审活动,是普洱中期茶迈向标准化的里程碑。

嘉宾合影留念

这场活动对普洱茶界来说是一次跨越性的创新,它可以告诉我们:“仓储优良的茶叶,更是饱含岁月的味道”。

普洱茶——灵魂之饮

西双版纳漫山遍野的茶山上,碧绿的茶叶每日与阳光和空气自由对话,看夕阳与朝霞,看青山与绿水,在生命最为华美的时候,离开了生命之树,经历了诸多磨难之后,茶叶没有了昔日娇嫩清纯的模样,蜷缩成了一颗饱满的茶粒。然而,当她来到一个精致的玻璃杯中,与自然之水相通,一个新的她又诞生了。一颗颗茶粒慢慢地舒展开了,绿叶的舞蹈,在水中幻化着茶山的宁静和淡泊,幻化着生命的沉重和轻盈,与清水的融合,与清水的共舞,让她散发出淡雅的清香,那是一种梦想与现实结合的境地。茶经历了风吹雨打,吸吮了天地精华,不就是为了这一瞬间的美吗?或许,这是一个生命的舞蹈,一个生命在清水中尽情旋转身姿与你自由地对话。一种为了瞬间的精彩而释放开来的生命之美,为了瞬间与水的自由融洽而生发的相知之美,为了将一生凝聚的精华尽情展露的大气之美。

总以为,茶是有本性的,正如酒是为热闹的社会集会而设,而茶是为恬静的伴侣而设,她能带我们到人生的沉思默想的境界里去。你看:茶汤入口,齿颊余香,潺潺过喉,馨香沁人心扉,令人回味无穷。适量的茶碰到适合自己的水,茶水又碰到适合自己的人,这茶、水、人因缘而得以相逢,天心、人心、茶心互相感应、贯通合一,淡淡地回味,犹如岁月在脑海里慢漫地浮现,又轻轻地消逝,留给自己的只是一种感悟。因此,喝茶的享受还是与她艺术般的芬芳及风雅联系在一起的。难怪,苏东坡在成了茶人后由衷地发出一句“从来佳茗似佳人”的感叹了。虽然他比拟得颇有些不类,但于喝茶族来说,多少也道出了他们心中的情感。然而茶也是属于俗世的,柴米油盐酱醋茶,茶和那些生活必备的柴米之类并列在一起,便多了一些烟尘气与人情味。茶作为礼品,是最可送人的,也是最能拿得出手的。

古人喝茶,是极讲究的,因此才有三得之说:得趣、得神、得味。旧时喝茶对水是极讲究的,《红楼梦》里妙玉用梅花上头收来的雪水煮茶,清冽的泉水反倒是次一等了。寻常百姓家里是没有那样的情致,然对水也是很看重的。好茶,是七分在茶,三分在水。在家烧水煮茶,水泛起了虾眼泡时,滚而不沸,便是恰到好处了。功夫茶是极讲究的。无论是从茶器的选用还是到泡茶的方法,都讲究一个功夫。种茶制茶要下功夫,泡茶冲茶要有好功夫,品茶饮茶得有闲功夫。我到过位于北京王府井的吴裕泰茶馆,里面气氛高雅、古朴,茶香四溢,间或有丝竹奏《春江花月夜》及《雨打芭蕉》。但也许是价格的原因,里面的顾客寥寥。有钱人宁愿去饕餮一顿烤鸭或是一锅涮羊肉,而不愿讨这碗清淡的不实惠。这或许是一种地域和文化的差异,南方的品茶到了北方就变成喝了,大碗茶曾是北京一品牌,可见茶的形态也有了质的变化。现在想起旧时街头巷尾卖大碗茶的响亮的吆喝声,而今茶楼茶坊里细细碎碎的家长里短和市井民生,不同的人在同样的茶话里辗转着人情练达,在茶香里品味着世情百态,茶相也格外鲜活。

茶是灵魂之饮,不能等闲视之。在物欲横流的今天,真正能够坐下来,用闲适的心情喝茶、品茶,或者在不远的将来,体味茶之心、茶之韵。给自己泡一杯茶,享受一种悠闲、一种淡然,一种宁静,欣赏着一片片茶叶,在水中翩跹起舞,如同一个个灵魂在水中游走。欣赏着茶的舞姿,过去的时光仿佛又回到了眼前。氤氲的水气缠绵着安静而华丽的灵魂。沁入心头,在血液里开出花来,绽放在身体的每一个角落。茶水入口是浅浅淡淡的苦涩,直到那苦漫过了喉头胸口,才化去了经年的百味杂陈,渐渐地,苦味淡了,香味浓了,在茶的香气里,回味着红尘往事,原来,茶是可以安抚人的灵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