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情

茶礼仪网专注茶道礼仪,弘扬茶道文化。传播茶叶知识、茶道、茶艺、品茶、泡法知识。
您所在的位置:茶叶网>普洱茶>古六大茶山之一蛮砖古茶山介绍和普洱茶特点

古六大茶山之一蛮砖古茶山介绍和普洱茶特点

2019-11-16 访问量: 11 茶礼仪网

蛮砖茶山位置:云南省西双版纳州勐腊县,古六大茶山茶区。

古六大茶山之一的蛮砖古茶山,也有着历史悠久的种茶、制茶的记录。清阮福《普洱茶记》中便有记载:“普洱茶名遍天下。味最酽,京师尤重之。福来滇,稽之《云南通志》,亦未得其详,但云产攸乐,革登,倚邦,莽枝,蛮砖,慢撒六茶山,而倚邦,蛮砖者味最胜。”

据相关资料考证,蛮砖茶史可追溯至清乾隆年间。其中,蛮砖茶山史话较多的曼庄村,能够看见一块记载着清乾隆六年曼庄人修关帝庙情况的大碑,从碑上可知乾隆初年,曼庄大寨的住户至少在百户以上(大碑共两块,另一块十年前已损毁),每户都为修建大庙捐了款。

目前,曼庄的这块大碑是古六大茶山保存下来的碑中较为古老的一块,这块碑上记载着有关于六大茶山地名,比清人檀萃所撰的《滇海虞衡志》中六大茶山地名的记载早57年。从曼庄的这块大碑中还可得知,清雍正年间曼庄的首富是丰家(清代曼庄有三大家族,分别为丰家、卫家、权家),于乾隆六年时期(1741年)修关帝庙时,丰家掌门人丰大裔所捐款数已是全寨之首,完胜当时主管六大茶山的土千总曹当斋(达曹当斋八倍)。

蛮砖茶山简介:位于倚邦、革登、曼撒、易武四大茶山之间,蛮砖古茶山包括蛮林和蛮砖等地。过去蛮砖的茶叶年产量至少在万担以上,大部运往易武加工、销售。虽同列六大茶山,但以往一直不如其它茶区被重视,或许也因如此,茶区才得以保存较为完整。古茶林集中在蛮砖、蛮林二地,蛮砖有500余亩、蛮林有1000多亩,茶树生长较好、密度较高,每亩约100株以上,其中最大的茶树高3.9米,基径34厘米,树龄300年以上。少被采摘过度,所以目前蛮砖茶区的茶质还保持一定水平。

蛮砖茶山 生态环境:蛮砖古茶山地形气候较为特殊:坐落高纬度、高海拔的地理位置上,地形复杂。主要表现为:有明显的区域性差异,显著的垂直变化;年温差小、日温差大;充沛雨量、旱雨季分明,南部降雨量多于北部,分布不仅有。如此地理环境及其部分茶种与生长形态不同,同其他古茶山相比较而言,蛮砖茶山茶叶茶质有着不同的特点差异。

蛮砖古茶特点:相较其它古六大茶山,茶菁色泽较深;舌面与上颚中后段口感厚质香滑、舌面微苦。口感香气较沉,不若曼撒、易武香扬,近年茶质表现仍在水平之上。蛮砖古茶山之茶,其条索色泽较深,开汤品之,绿黄透亮,茶香以花香、蜜香显著,两者交替出现,沁人心脾;茶汤甘淳厚重,回甘生津持久,入口清凉,有一种清爽的甜感,于“沉稳”中带来强劲喉韵,虽没有易武古茶山高扬香气,但却自有它非凡的味道。

有用+10
分享

普洱茶的古今六大产区

  普洱茶产区有古今六大茶山之说。古六大茶山和今六大茶山分布在澜沧江南北,分别是古代和现代出产优质普洱茶的主要地区。

  据清人檀萃的(滇海虞衡志》载:"普茶名重于天下,出普洱所属六茶山,一曰枚乐、二曰革登、三曰倚邦、四曰莽枝、五曰蛮砖、六曰曼撒,周八百里。"书中所说的便是明清时期享誉一时的古六大茶山。史上云南大叶茶的主产地。枚乐茶山以景洪市内的枚乐山(现名基诺山)为中心,东西长75千米,南北宽50千米,如今遗存古茶园达130余公顷余亩,茶树直径大多在80厘米以上,所产茶叶苦涩味重,回甘快,生津好,香气高扬,汤水柔和,汤色淡橘黄。革登茶山是古六大茶山之一,位于西双版纳州励腊县,包括今象明新发寨、新酒房、菜阳河一带。革登茶山曾闻名于清代,现在山上的老茶树已所剩无几,仅存茶房、秧林、红土坡等几片古茶园,累计不足33.3公顷。革登茶山出产的茶略带苦涩,回甘强烈,生津快,香气淡而清香,汤色橘黄。倚邦茶山位于西双版纳州劲腊县中北部,也是古六大茶山之一。倚邦茶山是古六大茶山中海拔最高的,它是古代普洱茶的重要加工地和集散地,汇集了四条著名的茶叶交易大街,同时也是清代普洱贡茶的主要产地。倚邦茶区所产茶以小叶种茶为优,质厚味美,回甘快,生津较好,开水冲泡后,茶叶直立不沉,汤色橘黄,其味甘香。

  莽枝茶山位于西双版纳州、腊县中北部,为古六大茶山之一。这个古茶晶经因贩茶贸易而兴盛,如今早已没落,只剩下大大小小错落其间的老茶树。莽枝茶山以出产具有特殊香型的中小叶种茶出名,所产茶较苦涩,回甘强烈,生津快,汤色橘黄。

 

普洱茶膏发展历史

普洱茶膏是将云南特有的乔木大叶种茶叶经过加工与发酵后,通过特殊的方式将茶叶的纤维物质与茶汁分离,将获得的茶汁进行再加工,还原成更高一级的固态速溶茶。普洱茶茶膏的一生经历了太多的波折,太多的坎坷才走到今天的辉煌。今天小编带各位茶友一起来了解一下普洱茶膏的发展历史。

普洱茶膏发展历史

根据史料,茶膏最早出现于南唐时期。唐代是我国茶业和茶叶文化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时代,史称“茶兴于唐”。唐代时期因科技远远没有现在发达,所以制作工艺非常复杂,但是依然没有将茶汁与茶叶中的纤维物质彻底分离,而只是让“膏”仍然保持在茶饼的表面,与真正意义上的“茶膏”还有一定的距离。即使后来出现民贡的“茶膏”,都没有脱离茶叶的原始形态,都属于“含膏”的性质。

宋代是中国茶业发展史上一个有较大改革和建设的时代,从茶叶的采摘、焙制、造形、包装、递运、进贡等诸方面相比唐代制茶更上一层楼,与唐代不同,宋代的制茶者对茶叶的膏化现象比较重视。他们认为茶叶中出现的“膏”,是茶中珍品。他们采用榨取的工艺,先将茶蒸熟,再“须淋洗数过。方入小榨,以去其水,又入大榨出其膏”,成功地将茶膏从茶叶中分离,使其成为独立的产品。

普洱茶膏发展历史

但是,不幸的是,这种制茶工艺却在明代戛然而止。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下诏罢造龙团凤饼,全部改为“散形茶”。这种变革使延续近千年的唐宋制茶工艺就此消失,包括茶膏在内,从此不见踪迹。虽然明朝废止龙团凤饼,但处在边疆地带,远离京城的云南依然借助“茶马古道”的交易继续着团茶与饼茶的生产。此时的制茶工艺远远不如唐宋时期,只是简单的模仿。即使如此,也为后来清朝普洱茶的繁荣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清朝伴随着云南普洱茶的繁荣,茶膏的制作再次悄然出现。它最初是由云南土司采取大锅熬制方法,初创另一种制膏工艺。这种方法显然是借鉴唐宋制作饼茶工艺,只是将“蒸”干脆改成了“煮”。

普洱茶膏发展历史

1792年(乾隆57年),普洱茶膏首次做为国家礼品向到访的英国使团马嘎尔尼馈赠,并就此流入海外。

1925年,清朝皇室解体,普洱茶膏的制作也随之终止。茶膏自此又一次销声匿迹。

现代普洱茶膏的研究始于2002年,到2005年基本完成了对清朝宫廷御茶膏的破译与复原。普洱茶膏制作工艺在中国一脉相承,虽然经历了明代和民国的数百年断代,但最终还是留下了重要的制作工艺。现代制作的普洱茶膏香味十足,陈化后的口感滋味也更好。

普洱茶投资分析:投资流动性


  中国普洱茶网讯(独家):在普洱茶的收藏中有这样一个有趣的现象,很多当年热度、品质均属上乘的普洱茶,在经过许多年的陈化后,价格反而没有同期各方面都不如它的一些普洱茶价格高。

 

  可能很多人都会认为是普洱茶在转化上出了问题,导致一些价格相对便宜的普洱茶后来者居上。但这里笔者要说的是,不少转化非常优秀,多年前比较受推崇的明星茶也经常存在这问题。

 

  “贪心不足蛇吞象”这句话用在当下一些屯茶者的身上再合适不过。在众多普洱茶的收藏者中,不少人手握重金。他们消息灵通,不少品茶的专家是其座上宾,碰上性价比极高的普洱茶,往往恨不得买断整批产品。但是,很多人经常忽略了这样一个事实,如果一款茶集中在几个或者几十个屯茶者手中,等到转化完成开始抛售的时候,会面临怎样的市场情况?

 

  在2008年的时候发生过这样一个事情,因为2007年普洱茶泡沫的爆掉,普洱茶市场很低迷。那时候,大白菜班章远没有现在这么出名,虽然当时市场处于低迷不振的状态,但是很多茶商都确信老班章日后一定会大放异彩。也就有不少茶商开始定制老班章的普洱茶,其中有一家比较下血本,花费了在当时看来很高的价格收购了一批老班章古树纯料的春茶。等到茶饼压制出来,圈内一品鉴,当时很多人都看好这批老班章,于是纷纷要求进货。也许因为贪心作怪,这家茶商在当时没有放货,直接自己做仓储想等到这批茶日后转化完毕再高价卖出。

 

  到了2013年,老班章确实达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上面那位茶商手中的老班章也确实转化的非常优秀,于是乎他就开始抛售这批老班章。结果市场的反应完全出乎这位茶商的意料,没有人认可他的老班章是真的中期茶纯料老班章。因为时间久远,这批茶早已被遗忘,最后的结果就是这位茶商不得不低价清仓出货。卖的时候是多少钱一饼呢?答案是不到1000,可能熟悉行情的人知道笔者说的是哪家。由于要保护商家的隐私,笔者就不说具体是谁了。

 

  其实关于捂盘惜售普洱茶导致日后卖不上价的例子比比皆是。就连大益、下关的不少定制茶也都发生过这样的情况。当时因为茶很好,一上市就被少数人给包了,市面上没有流通的产品,时间久了就被人遗忘,等到要卖的时候不得不低价卖出。所以,当一款产品市场热度很高的时候,无论是投资者还是分销商该放货就要放货。让更多的人接触到这款茶才能为你以后的高价卖出奠定基础,否则就跟笔者文中提到的例子一样,最后砸在自己手里。只有保持普洱茶的市场流动性才能体现普洱茶越陈越香的真正价值。

作者:天火——于2013年12月1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