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情

茶礼仪网专注茶道礼仪,弘扬茶道文化。传播茶叶知识、茶道、茶艺、品茶、泡法知识。
您所在的位置:茶叶网>乌龙茶>大红袍>“大红袍”的来历

“大红袍”的来历

2020-02-20 访问量: 11 茶礼仪网

作者:青梅如水

去福建省崇安县武夷山游览的人们,无不以一睹大红袍为快,但要看到大红袍茶树也确非易事,因为大红袍生长在武夷山天心岩附近的九龙窠,地势险峻,只有不畏艰险的人们才可到达。大红袍生长在山壁高耸的石罅间一小块茶地上,只有几丛茶树,有的从岩间伸出,有的散落其间,地旁岩壁上刻有“大红袍”三个大字。峭岩之上有股山泉,淙淙而下,终年不绝。再看茶丛长相,类似莱茶,叶质稍厚,芽头微微泛红,虽然外观并不奇特,但采制而成的“大红袍”茶,却是武夷中的极晶,不仅香高隽永,而且“岩韵”特强,久负盛名,驰誉中外。由于产量极微,每年春降大地,芽梢萌发之际,富贵之家争相抢购,均以先得为快。

大红袍怎么会种在石罅岩间?是谁发现和利用的?这种乌龙茶为何有“大红袍”这一美名?对此,在武夷山区广为流传着这样三则美妙动人的传说。

有用+10
分享

了解大红袍要先正确辨析“丛”与“枞”引经据典告诉您“枞”还是“丛”


了解武夷岩茶大红袍要先正确辨析“丛”与“枞”

大红袍名丛水金龟

在很多经销茶叶店(馆)及有的大红袍茶书茶文中,甚至有的大部头大红袍茶叶全书,都把大红袍茶的“名丛”误写为“名枞”。这在武夷岩茶大红袍产地武夷山和茶界人士中,尚知其意,而业外人士若按字面去解释,则感莫名其妙。

大红袍名丛铁罗汉

“名丛”是从武夷岩茶大红袍菜茶中挑选出来的优异茶叶品种。在历史上,由于大都采用有性的茶籽繁育,非常容易产生变异。武夷山大红袍茶农及茶家,则根据这些茶树的不同特征和情形,遴选出各种茶丛,冠以雅名,单独制作。早在明代就有珍品“白鸡冠”,清代及民国初年,名称越来越多,竟达千余种。其大体是根据武夷岩茶大红袍生产环境、茶树形态、叶片形状、叶子颜色、发芽迟早、茶品香型、传说故事、种植年代等方面来命名,至今尚见记载的达280个。这些武夷岩茶大红袍名颇具文彩、富有内涵,且品质优异,深得认同,为武夷岩茶大红袍一大特色。2002年国家批准的《武夷岩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条例中,将“名丛”统归作为武夷山一大类产品茶,并订有感观标准。

大红袍名丛铁罗汉干茶

除了武夷岩茶大红袍外,还有广东的凤凰单丛等。 凤凰单丛

“丛”解释为:“聚集,如:丛生”(见《辞海缩印本》,40页,1979年版);“丛”字的繁体字为“鼗”,释之为:“丛生的草木”(见《汉语大词典》2卷891页);“鼗”字的异体为“横”。《汉语大字典》第二卷1323页上释之:“横,俗鼗字,草木丛生。”

凤凰单丛乌龙茶叶底茶汤鉴赏

据查,“鼗”用于武夷岩茶大红袍“名丛”,最早见诸于林馥泉1943年《武夷茶叶之生产制造及运销》(铅印本)。后来有人将此字自行想当然地简化拼合成“枞”字。

“枞”字,其繁体为“檄”,音(ZONG,冲),其义为:树木名:柳杉、松;姓:如汉代有枞公;县名,枞阳:在安徽省南部(见《辞海缩印本》,1275页。1979年版)。

据以上的诠释,“丛”、“枞”含义根本不同,因此武夷名丛和其它单丛的“丛”不可用“枞”。陈家懋《中国茶经》、王镇恒《中国名茶志》中也均用“丛”字。

大部分时间俺都很随意,因为觉得活得太正经没啥意思,但当俺对某些事物特感兴趣的时候就喜欢打破砂锅问到底,玩儿呗......

一直就对丛和枞有疑问,今天终于在论坛看到关于“枞”与“丛”的讨论,枞有两种读音:cōng和zōng;丛念cóng ,讨论的结果以叶版主搬出文件告终,“岭头单丛”战胜了“岭头单枞”,“凤凰单丛”打败了“凤凰单枞”。

现在“武夷名丛”与“武夷名枞”、“十大名丛”与“十大名枞”的争论开始喽,俺发现在岩茶品种的介绍中,侯总长提到“武夷名枞”和“十大名丛”,枞与丛混用,而在茶书茶论中,枞与丛常混用。如华夏出版社《中国茶事大典》,就用枞,凤凰单枞,武夷名枞;而在武夷山,著名茶文化专家林冶则用名丛,武夷茶业学会会长赵大炎也用名丛。又:在武夷山方言(建州八音)中,丛,读如丛,为量词,与棵通用,一丛稻,一丛茶,一丛树,大丛则称“蓬”,这样看来,枞确是错,准确的应为丛。(这几句大字转自三醉南茶的贴子)

武夷岩茶国家标准

5 分类

5.1 武夷岩茶品种分类

传统品种包括水仙、肉桂、武夷菜茶、矮脚乌龙等。

5.2 武夷岩茶名枞分类

名枞包括大红袍、铁罗汉、白鸡冠、水金龟、半天腰、北斗等。

5.3 武夷岩茶产品分类

产品分为大红袍、名枞、肉桂、水仙、奇种。

根据国标得出结论:“武夷名枞”战胜“武夷名丛”,“十大名枞”理应挑落“十大名丛”。

新的问题是:枞有两种读音:cōng和zōng,应该怎么念呢?先看看枞zōng的解释:〔~阳〕地名,在安徽省。再看枞cōng的解释:常绿乔木,茎高大,树皮灰色,小枝红褐色。木材供制器具,又可做建筑材料,亦称“冷杉”。所以,根据国际标准汉字大字典,武夷名枞念成wǔ yí míng cōng更合适些,但是如果大家都念“武夷名葱”“十大名葱”的话,会不会有损武夷岩茶“岩骨花香”之岩韵呢?

引经据典告诉您“枞”还是“丛”

 

学习岩茶,不仅要学习喝懂山场、工艺、品种,也要学习与岩茶相关的专业与文化知识。双管齐下,才能更加精准、系统的构建岩茶知识体系。在学习岩茶的过程中,有这么几个问题是大家一定遇到过的:

❶ “丛”与“枞”的问题。

❷ “四大名丛”问题。

❸ “三坑两涧”问题等。

今天先来说说“丛”与“枞”的问题。

随着老丛水仙(暂用此“丛”)知名度的提高,其是备受关注。越来越多的人发现一个问题就是老丛水仙的“丛”字,到底是“枞”还是“丛”呢?

要较为清晰的认知这个问题,小微认为至少需要弄清楚几点:

❶ 最早的“老丛水仙”概念是何时提出的,当时用的是何字?

❷ “枞”与“丛”的字意何解?

❸ 老包装上的,用的是哪一字?

❹ 茶学专业教材、书籍等,用的是哪一字?

最早的“老枞水仙”概念

是何时提出的,

当时用的是何字?

老丛水仙的定义是树龄至少四五十年以上的水仙茶树制成的茶叶带有丛味(青苔味、棕叶味、木质味)品质特征的茶。据史料记载,水仙是在清代光绪年间(1871年8月14日-1908年11月14日)引入武夷山的,若按照树龄的要求,那水仙茶树至少要在1911年至1958年之间方才陆陆续续具备“老丛”的条件。

第一次出现“老丛水仙”概念的应该是在清末民初,当时漳州林金泰茶行“老丛水仙、厦门傅泉鑫”“宝国名种”等在闽台小有名气,并在台湾市场上成为闽茶名优产品,在这里用的字是“丛”。但当时“老丛水仙”的概念是源于该茶是由有一定树龄的茶丛做成的,“老丛”的概念并不仅仅局限于水仙。

另外有趣的是,小微在查阅历代以来对武夷岩茶的不同划分中发现:“老丛水仙”概念并未出现!

1921年,蒋叔南在《游记》中提到:“以上奇种(指百年老树)为优,次为奇种(乌龙、水仙),再次为茗种,最下者小种……”说明在1921年以前,水仙是充当奇种售卖的。

再据史料记载,在40年代,已经将水仙单独采制,不与乌龙混合售卖,五六十年代水仙的划分仅分岩水仙、洲水仙、外山水仙之分,亦无“老丛水仙”概念。甚至到70年代样价改革以后,还未出现。

后来小微又咨询了早期的岩茶工作者,他说:“当时说老丛,大家都知道是大于40年的水仙,是约定俗成的,而且以前茶又少,又容易喝出来。”“是谁提出来的,就不清楚了。”“而且是叫老丛,并不是叫老丛水仙。”(说明老丛当时不仅仅指水仙)“后来有些人认不来,就改成枞了。”(这是何时,具体又是什么原由就不得而知了)

“枞”与“丛”的字意何解?

1“枞”的基本释义:

枞树,也叫冷杉,常绿乔木,茎高大,树皮灰色,小枝红褐色。木材可做家具或建筑材料。

关于这个字的更多的信息:

枞 <名> cong(第一声)

枞树。常绿乔木,又叫冷杉。

枞,松叶柏身木也。从木,从声。――《说文》

2“丛”的基本释义:

聚集,许多事物凑在一起: 聚集,许多事物凑在一起:~生。~聚。~密。

聚在一起的(人或物):人~。草~。~刊。为~驱雀(喻不善于团结人,把可以依靠的力量赶到敌人方面去)。~祠。

丛姓。

从这一点出发,小微又发现,在对水仙茶树植物学特征描述是:水仙,系半乔木型树种,老枝呈灰白色,幼嫩枝条稍呈红褐色……这两点与“枞”的字意不谋而合!再从“丛味”的角度出发解释,“枞”字比“丛”字更有说服力!

若是“枞”字,不仅从植物学特性上说得通,从茶叶品质上也是说得通的。但“丛”字,“老丛”能解,但“丛味”就不好解释了!

老包装上的,

用的是哪一字?

老一辈茶人,在“老丛水仙”流通包装上,用的是何字?小微找到的是以上那样的。这些都是当时较有代表性的一些茶企流通的外包装,可以发现,“枞”、“叢”、“欉”皆有出现,在流通上,似乎也没有人发现不对。

茶学专业教材、书籍等,

用的是哪一字?

茶学专业教材、书籍等,类别繁多。与武夷岩茶关系密切,权威性颇高的一些资料中显示:“丛”与“枞”依旧使用混乱。举例如下:

作者:林馥泉

出版时间:民国三十二年六月

该资料中显示:老枞水仙,用“枞”字;名枞,用“枞”字;单枞奇种,用“枞”字;茶丛用”“丛”字。

作者:王泽农

出版时间:1944年9月

该资料中显示:茶枞用“枞”字。

作者:叶启桐

出版时间:2008年5月

该书本中显示:名丛用“丛”字,单丛用“丛”字。

主编:骆耀平

出版时间:2008年2月

该书本中显示:凤凰单枞用“枞”字;岭头单枞用“枞”字;凤凰黄枝香单枞用“枞”字;(备注:以上例子与水仙茶树皆属小乔木型)

出版时间:1984年7月

该资料中显示:名丛用“丛”;单丛用“丛”。

主编:萧天喜

出版时间:2008年10月

该书本中显示:单丛与单枞皆有出现;四大名丛用“丛”

主编:李远华

出版时间:2015年6月

该书本中显示:老枞水仙用“枞”;名丛用“丛”

出版时间:2016年6月

该资料中显示:名丛用“丛”;老枞水仙用“枞”

作者:姚月明

时间(未出版):2004年2月

该资料中显示:名枞用“枞”;单丛用“丛”

主编:安徽农业学院

出版时间:1989年5月

该书本中显示:名枞用“枞”

除此之外,现在武夷山大大小小的茶企,用“丛”的有,用“枞”的有,在市面上流通的茶叶包装更以“枞”字居多,小微也着实糊涂了!当然,要长期的传播,这个字也应该被统一。


大红袍属于什么茶大红袍属于哪类茶

多数人对大红袍这种茶叶都不陌生,而且有些人对他还特别熟悉,它是中国名茶之一,以前,毛主席就曾经把大红包当作礼物送给外国友人,那么大红袍属于什么茶大家知道吗?知道大红袍是哪类茶吗?如果不知道就随小编一起去看看吧。

大红袍属于什么茶大红袍属于哪类茶

大红袍属于什么茶 大红袍属于哪类茶

1、大红袍属于什么茶

大红袍是一种产于福建武夷山的特有茶叶,是武夷山岩茶的一种,是乌龙茶下面的一个分类,这种茶树生长在高山的岩缝之中,既有绿茶的清香,也有红茶的甘醇,是茶叶中难得的珍品。

2、大红袍属于哪类茶

大红袍是一种半发酵的茶叶,它与铁观音一样,都属于乌龙茶的一种,大红袍。这种茶叶在制作方式上与铁观音十分类似,它的制作工艺包括萎凋、摊晾、摇青、做青、杀青、揉捻、烘干等多道工序,好的大红袍茶叶外形条索紧结,色泽绿褐,鲜润冲泡以后汤色橙黄明亮,叶片红绿相间,特别好看。

3、大红袍是茶中珍品

大红袍是茶中珍品,茶中极品,真正的大红袍只出产于福建武夷山地区武夷山上的那几棵母树,每年产量特别少,它是我国高层领导专门用来接待外宾的专用茶叶,在市场上根本买不到,人们平时在市场上看到大红袍多是通过无性繁殖对武夷山茶树进行繁殖以后得到了小红泡,由此就可以看出大红袍的价值是多么高档了。

岩茶之大红袍基本信息详解

茶叶简介

大红袍

武夷产于闽北“美景甲东南”名山武夷山,茶树生长在岩缝之中。武夷具有绿茶之清香,红茶之甘醇,是中国乌龙茶中之极品。

武夷历史悠久,据史料记载,唐代已栽制茶叶,民间就已将其作为馈赠佳品。宋代列为皇家贡品,元代还在武夷山设立了“焙局”、“御茶园”,专门采制贡茶,明末清初创制了乌龙茶武夷山栽种的茶树,品种繁多,有大红袍、铁罗汉、白鸡冠、水金龟“四大名枞”,此外还有以茶树生长环境命名的,如不见天、金锁匙等;以茶树形状命名的,如醉海棠、醉洞宾、钓金龟、凤尾草、玉麒麟、一枝香等;以茶树叶形命名的,如瓜子金、金钱、竹丝、金柳条、倒叶柳等;以茶树发芽早迟命名的,如迎春柳、不知春等;以成茶香型命名的,如肉桂、石乳香、白麝香等。清康熙年间,开始远销西欧、北美和南洋诸国。当时,欧洲人曾把它叫作武夷茶,作为中国茶叶的总称。

大红袍母树碑记

[1]

大红袍景区

[2]

武夷驰名中外,与优异的自然环境是分不开的。武夷山位于北纬27°35′-27°43′,东经117°55′-118°01′。方圆120华里,平均海拔650余米。四周皆溪壑,与外山不相连接,由三十六峰、九十九岩及九曲溪所组成,自成一体。岩峰耸立,秀拔奇伟,群峰连绵,翘首向东,势如万马奔腾,堪为奇观。澄碧清澈的九曲溪,萦绕其间,折为九曲十八湾。山回溪折,真有"曲曲山回转,峰峰水抱流"之貌。而沿溪两岸,群峰倒影,尽收碧波之中,山光水色,交相辉映,实为"碧水丹山"人间仙境。前人题"武夷山水天下奇,三十六峰连逶迤,溪流九曲泻云液,山光倒浸清涟漪",概括了武夷山的轮廓。名山胜境,陶冶出的天然灵气。

武夷区,气候温和,冬暖夏凉,年平均温度在18~18.5度之间;雨量充沛,年雨量2000毫米左右。山峰岩壑之间,有幽涧流泉,山间常年云雾弥漫,年平均相对湿度在80%左右。正如沈涵《谢王适庵惠武夷茶诗》云:"香含玉女峰头露,润滞珠帘洞口云"。茶园大部分在岩壑幽涧之中,四周皆有山峦为屏障,日照较短,更无风害。优越的自然条件孕育出独特的韵味。

武夷山

大红袍

之地质,属白垩纪武夷层,下部为石英班岩,中部为砾岩、红沙岩、页岩、凝灰岩及火山砾岩五者相间成层。茶园土壤之成土母岩,绝大部分为火山砾岩、红沙岩及页岩组成。《茶经》称茶山之土"上者生烂石,中者生砾壤,下者生黄土"。武夷茶园土壤系烂石或砾壤。明代徐火勃《茶考》所述"武夷山中土气宜茶"。适宜的土壤,造就出的优良内质。碧水丹山,峭峰深壑,高山幽泉,烂石砾壤,迷雾沛雨,早阳多阴,"臻山川精英秀气所钟",武夷独享大自然之惠泽,它奉献给人们以独特的"花香岩骨",使同属自叹不如。

武夷可分为与洲茶。在山者为,是上品;在麓者为洲茶,次之。从品种上分,它包括吕仙茶、洞宾茶、水仙、大红袍、武夷奇种、肉桂、白鸡冠、乌龙等,多随茶树产地、生态、形状或色香味特征取名。

大红袍

武夷属“叶红镶边”半发酵茶,它的特点以清人梁章锯概括得最为简练,即“、甘、清、香”字(见《归田琐记》)。其条形壮结、匀整,色泽绿褐鲜润,冲泡后茶汤呈深橙黄色,清澈艳丽;叶底软亮,叶缘朱红,叶心淡绿带黄;兼有红茶的甘醇、绿茶的清香;茶性和而不寒,久藏不坏,香久益清,味久益醇。泡饮时常用小壶小杯,因其香味浓郁,冲泡五六次后余韵犹存。这种茶最适宜泡工夫茶,因而十分走俏,其品质独特,18世纪传入欧洲后,倍受当地群从的喜爱,还曾有“病之药”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