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情

茶礼仪网专注茶道礼仪,弘扬茶道文化。传播茶叶知识、茶道、茶艺、品茶、泡法知识。
您所在的位置:茶叶网>普洱茶>何仕华-普洱茶专家

何仕华-普洱茶专家

2020-02-20 访问量: 11 茶礼仪网

男,四川通江人,1942年生 。原思茅地区外经贸局副局 长,研究会副会长,

昆明民族茶文化促进会副秘书长,

云南茶马古道研究会 副秘书长。

何仕华从事茶业和对外贸易经济工作40余年,对行业管理、茶叶技术推广、茶树栽培管理、初精制茶加工、名优茶开发等有较深入的研究。他深入边远茶区解决茶叶生产、加工技术疑难问题,举办茶叶商品基地建设、茶树栽培等短期培训班。先后在惠民、黄草坝、朗勒、景迈等地蹬点,组织指导新茶园建设,主持和参加 25个茶叶项目基地论证、实施项目、组织发展密植速生高产生态有机茶园20万亩。孟连县朗勒茶树栽培试验示范项目,获科技进步奖。

何仕华说,他这辈子最爱的事就是研究保护古茶树。自1984年至2005年的二十年间,他多次跋山涉水、深入原始森林腹地和边远山区,并对小景谷、老乌山、景星、邦奈、佛殿山等古茶树资源进行调查,对澜沧景迈万亩古茶园进行调研,对镇沅和平乡千家寨野生古茶树植物群落进行考察。

在市场低迷的时候,他坚持着。现在为世人所喜爱,他从内心高兴。他从不评价茶的好坏,因为他明白上天赐给人们的东西都是一样的,好坏在各人心中。他自己也品茶,做茶。懂行的人都把经他手的茶奉若珍宝,他却从不以此牟利。他喜欢写各种各样古茶树研究保护论著,为的是让更多的人懂得为什么要守护着这大自然留给后人的珍贵遗产。

何仕华还带领思茅艺表演队,到泰国表演由哈尼族、彝族、拉祜族、佤族饮茶习俗组合而成的民族茶艺,以“清、敬、和、爱”的茶艺精髓,展示地方民族茶饮文化,进一步宣传和弘扬云南的文化。现在的何仕华,已经到了在家颐养天年的年纪,但他依旧在为的发展奔忙着,这不是他不能舍弃,而是不能没有他。何仕华先后在《云南茶叶》、《中国茶叶》、《农业考古?中国茶文化专号》、《上海茶叶》、《云南文史丛刊》、《中国科学技术文库》、《中国农业文库》等刊物上发表文章《发展茶叶生产、扩大出口创汇》、《邦崴千年古茶树的发现与鉴定》《邦崴千年古茶树的科学价值及其对我国古茶树保护利用之我见》、《茶艺三味》、《中国饮及茶艺》、《古朴而有趣的布朗族吃酸茶习俗》、《八百年万亩古茶林》、《哀牢山国家自然保护区云南镇沅千家寨古茶树考察论证意见》、《云南澜沧芒景、景迈栽培型古茶林略考》等 20余篇;在中国第三届国际茶文化研讨会上提交论文《中国茶文化的一朵奇葩——文化浅议》;2001年4月,在第三届中国国际研讨会上交流论文《哀牢山国家自然保护区云南镇沅千家寨野生古茶树群落是一项巨大资产》、《弘扬文化,促进经济发展》他在茶树栽培试验、首届叶节活动和组织茶艺表演方面获得过思茅地委、行署的表彰奖励,个人生平简历载入《中华当代茶界茶人辞典》。

,来自世界茶源,乃茶中最原始、自然者,是古法制茶、古茶文化在云南的延续,秘境云南绝无仅有的古树茶园,让现代人喝到唐代的茶

有用+10
分享

如何储存普洱茶

  普洱茶的生命历程,狭义地说应该是从其成型后开始的。尤其是生茶,它的自然发酵过程时刻体现着普洱茶的精髓所在,即便是熟茶,只要与空气接触就逃脱不了继续发酵。自然发酵的程度与室内的湿度与温度有着紧密的关联,这也就延伸出了普洱茶的储藏理论。

  车智屏说,普洱茶的存放首先要注意生茶与熟茶放在一起会串味,尽量将生茶和熟茶分别放在两个不同的容器或房间里,同时要遵循两个30的原则,也就是离墙30厘米和离地3。里面,但这一点在一般家庭里比较难做到,如果有条件的话,可以将普洱茶放在陶罐里存放,陶罐的好处是既有密封性又有透气性,天气很潮湿的地方再在陶罐下撒一些于石灰或木、竹炭,这样就基本确保万无一失了。
       

  储存普洱茶的室内湿度以70至75位最佳,温度一般在28度至31度之间,这在一般家庭里相对比较难控制,南方和北方的气候条件也不尽相同,所以普洱茶的转化也是不一样的,譬如说在最适宜普洱茶存放的西双版纳与在北京的气候环境下储存,前者的转化速度就会快一些,而后者就会缓慢许多,也就是说,同样的一饼茶,在同样的时间下,在不同的城市储存,冲泡时喝到口中的味道很有可能是不一样的。

  对此,彭峰也给出了一些建议,他说,存放普洱茶主要注意的是气味,茶叶最会吸附杂味和异味,撒一把茶叶会吸收室内的异味,冰箱里的异味也可以撒一把茶叶来净化掉,这是大家都知道的生活常识,因此说,存放茶叶的地方一定要干净,不能有异味。诸如香皂、樟脑丸、蚊香、油烟之类的物品一定要远离茶叶。

  还有一点要注意的就是,普洱茶的包装用的基本都是绵纸,绵纸能保证茶品有良好的透气性,有助于茶叶在后发酵时过滤掉杂味以确保清醇。无论生茶和熟茶,保存的基本要素都是如此。有些人或许会觉得绵纸易破易碎,就把绵纸丢掉,换成密封的塑料纸包装,这样做是对普洱茶后期发酵有百害无一益的,尤其是有些塑料纸或塑料袋本身就带有异味,就更难保障茶叶的品质了。

  据我所知,现在市面上有一种专门存放普洱茶的纸盒,很不错,看上去像竹制的,但即便用这种纸盒,绵纸也不建议去掉。

劣质普洱茶识别:4看6不看

       普洱茶虽然在云南已有几千年的种植、饮用史,但是直到最近一二十年才逐渐揭开其神秘的面纱。由于其风味独特,药理作用与现代人寻求健康的理念相契合,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的关注。但目前普洱茶市场还不够完善,有能力鉴别普洱茶的茶商又少,许多卖茶的店家也分不清其真正的品质。在利益的驱使下,冒老号之名,印级茶者有之,动辄出现二十年,三十年,甚至于五六十年的珍品普洱也越喝越多。还有许多茶商将茶品储放在阴暗,高湿的环境中以加速其陈华,人为洒水,常常导致茶叶发霉、变质。茶品迅速变质后,再将茶饼风干,这样在短时间内就获得了样似陈年普洱的“湿仓茶”。

以下介绍几招基本的又方便的巧识别招数:

6不看:

1.不以错误的年代为标杆

(注:其实真正五六十年代的茶只有到博物馆里才能见到的,试想一下,有没有茶厂/茶商会将做好的茶陈放50年才拿出来卖呢?)

2.不以伪造包装为依据;

3.不以茶色深浅为借口;

4.不以添加味道为导向

(注:真正的普洱其樟香、枣香,等都是自然形成的,则么可能高得刺鼻呢?)

5.不以霉气仓别为号召;

6.不以树龄叶种为考量。
4看:(清纯正气)

清-味道要清,没有霉味。

纯-汤色要纯,如枣或红浓,亮,不能黑如漆。

正-存于正确环境中,位于干仓,不可处湿仓。

气-品其汤,则心旷神怡。

注:无论选购哪种茶品,其标准总是统一的,购买时先衡量一下自己的经济情况,大致考虑好想要的大类,其次找一家可性度高的商家,最好是普洱茶专卖店,这样的茶行种类齐全,货量充足,店家信誉度高。另外要多向普洱茶人中的前辈请教,以增加普洱知识。

 

有一种传播学叫普洱

有一种传播学叫普洱

方舟子污蔑普洱茶致癌的文章发出已有一个多月了,文章刚出,本刊就迅速响应,在“圆桌会”栏目中邀请了云南农大茶学、食品学的教授、专家从科学的角度来讨论此事,论证普洱茶没有滋生黄曲霉毒素的环境,喝普洱茶绝不可能致癌,反而还防癌。(文章在本月即将出刊的杂志上呈现)。接下来此事在网络上不断发酵,各方媒体、茶企、茶学者纷纷撰文,批判方舟子伪科学和不实言论,将方舟子再次推到了风口浪尖。9月9日云南省普洱茶协会开会决定就方舟子发文诋毁普洱茶一事提出起诉,拿起法律的武器维护普洱茶的名誉,尤其是云南600万茶农的利益,要求其对不当言论做出公开道歉,同时索赔600万元名誉损失费。在互联网时代,传播的力量是无限的,谣言传播的速度虽然很快,但终究会止于智者、止于科学、止于正能量的传播!

有一种传播学叫普洱

信息时代,传播学显然非常重要。这种研究人类一切传播行为和传播过程发生、发展的规律以及传播与人和社会的关系的学问,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的科学,在现实生活中又显得十分具体而生动。从传播学的角度来看,普洱茶的复兴,也是一次传播学意义上的成功。

回顾普洱茶的复兴之路,我们发现,普洱茶的传播方式不是单一的,而是多重和交互联动的。比对中国其他茶叶,普洱茶的传播方式,几乎完全颠覆了中国茶——人们发现,原来马帮可以沿着古老的茶马古道,追逐八千里路云和月驮运茶叶;原来可以给茶叶过一个节日,启发热闹和欢乐;原来茶叶还可以竞价拍卖,叫上天价;原来名人也喜欢普洱茶,甚至爱屋及乌,爱上茶山;原来普洱茶有一个越来越庞大的粉丝群,渐渐遍布世界;原来茶也可以进入CCTV,可以很时尚……

有一种传播学叫普洱

在普洱茶共有的品牌故事中,有一个永远艰苦行进在山高水远中的马帮。静默几十年之后,马帮又出现在了人们的视野之中:2005年,一支由120匹骡马,43位赶马人和27位后勤保障人员组成的“云南进京大马帮”,从普洱县城(今云南省普洱市宁洱县)出发,历经168天的艰苦跋涉,行程4000多公里,途经五省一市,于10月中旬抵达北京,再现了300多年前云南普洱府奉命贡茶进京的历史盛事。

有一种传播学叫普洱

大马帮在即将跨过的金沙江边合影,此时行程1199公里。(李一波/摄)

有一种传播学叫普洱

大马帮在四川宜宾境内金沙江畔宿营地,此时行程1230公里。(李一波/摄)

次年,“马帮贡茶万里行”活动4月2日从茶马古道源头——勐腊县易武古镇启程,4月10日在勐海举行盛大的出征大典活动后,12日马帮在景洪市进行穿城大游演,然后继续北上,途经9省3市76县,行程12000公里,耗时半年之久,最后到达北京,把普洱茶献给中国健康扶贫工程。

有一种传播学叫普洱

大马帮从春走到秋(河北境内)此时行程3853公里。(李一波/摄)

此后类似的马帮活动,都在当时产生过不小的影响,也让普洱茶得到了前所未有的传播。“马帮进京”等相关策划案例,可圈可点。活动的着眼点非常清楚,那就是通过“马帮进京”来传播茶。活动不但普及了普洱茶历史和文化知识,还与大众媒体相结合,从一开始就受到了媒体的极大关注,至始至终都有相关报道,其影响是持续深入的:宏大的场景,漫长的历程,以及诸多温情脉脉的细节,都紧紧抓住了眼球,引发话题。比如马匹的到达目的地后的命运、马帮队伍中一条狗的情况、来自云南怒江贡山的藏族女马锅头格达娜……都为媒体竞相关注追逐的对象。

有一种传播学叫普洱

女马锅头格达娜率马队在风景如画的滇池草海大堤上。(李一波/摄)

而且,这是一次走出去的传播,从云南到北京,受众是全国的。尤为难得的是,活动的公益性非常强,组织者以“马背托起希望”为主题,利用茶叶公司捐赠的普洱茶饼,在沿途城市进行义卖义拍,以筹资兴建希望小学。由此,活动的商业性和公益性得到了很好的平衡,传播效应都达到了理想的效果。走回来的“百年贡茶回归”活动,影响面也不小,团茶、七子饼和茶膏,珍稀罕见的实物和难得的真相,既“杀”镜头、麦克风,更“杀”眼球。

有一种传播学叫普洱

二百日程茶与马,八千里路云和月,从彩云之南的大山中风雨兼程一路走到北京的赶马人,激动地在天安门广场尽情地欢呼。此时行程4162公里,历时168天。(李一波/摄)

“马帮进京”是普洱茶与自己历史和文化的对接,活动新颖,既是一场行为艺术,也是一次真人秀,自然受众代入感强,而中国其他茶叶,能借助类似的活动传播吗?至少在活动之前,我们没有看到中国其他茶有如此亮眼的表现。说到这里,必须再次提及“茶马古道”——“马帮进京”以及相关的“马帮进藏”、“贡茶回归”,都以这幅至今还在存活的东方文明史上极其重要的物质、文化、信息网络为叙事活动背景,才可以如此高调登场从容展演。

如果说“马帮进京”的成功不可复制,那么普洱茶节,则是对普洱茶的持续传播。

自1993年设立“中国茶节”即后来的“中国普洱茶节”,活动保护和弘扬了中华茶文化,也为普洱茶走向世界抛砖引玉。经过十年的发展和完善,中国普洱茶节已成为一个具有国际性、开放性、公益性的茶界盛会,提升了普洱茶的知名度与认知度,在很大程度上促进和推动了普洱茶文化的交流,丰富了普洱茶的文化内涵——张扬文化资源、延续民俗传统、传递地域信息,推进了普洱茶产业的快速发展。

有一种传播学叫普洱

茶节的普洱茶品鉴环节,让更多的人直接了解和认识了普洱茶;每两年一次的全球普洱茶十大杰出茶人评选,也在全国乃至世界范围内产生了很大影响,促进了普洱茶和中国茶的发展。近两届普洱茶节,开始举办高端论坛,层次高、影响大,对普洱茶文化在深度和高度的挖掘拓展,作用不可小觑。茶节中的文艺展演、茶艺表演和比赛、大规模市民品饮活动等细节,也是推波助澜不可或缺的部分。

可以说,中国普洱茶节是国内影响力最大、受众范围最广、举办最成熟的茶节,对其他茶也起到了积极的借鉴作用。茶节与“万物皆有灵”的民族原始宗教血脉相承,还是环保意识氛围浓烈的“资源文化节日”。此后各类“茶节”、“茶会”、“茶叶展销”等等活动,争相仿效而滥觞。

广告,是对产品和企业形象的直接传播。普洱茶在央视的广告投入上,也领先其他茶。2008年11月18日,中央电视台2008年黄金资源广告招标会在京举行。除了国内外知名企业外,一批传统行业名不见经传的企业也同台竞标并最终胜出,已有60多年历史但长期保持低调的大益茶业就是其中之一。随着云南大益茶业集团斥资5000余万元首度中标中央电视台2008年黄金资源广告,中国茶叶市场“有名茶,无名牌”的状况或将成为历史。做出这一决定需要巨大的勇气和魄力,因为当时普洱茶市场还相对低迷。谈及此次中标央视黄金资源广告,大益茶业董事长吴远之说:“不仅是大益茶业首次花钱投广告,也是国内茶叶生产企业第一次在央视黄金时段作广告。”或许是受央视大益广告的启发,我们看到,四川“论道—竹叶青”的茶叶品牌广告也登陆央视,福建的“凤山”铁观音和云南的“七彩云南”普洱、柏联茶庄园也紧随其后。

说起央视,有好事者集十年观察,甚至总结出一条“央视定律”或者“CCTV效应”:只要央视某频道对普洱茶“发难”说三道四,第二年普洱茶必然红火。让人莞尔,令人喷茶。

有一种传播学叫普洱

名人有自己的粉丝,而普洱茶以其独特魅力,“俘虏”了大量的名人粉丝,普洱茶名人的传播效应,令其他茶难以望其项背。聊起普洱茶的名人粉丝,这是一个“数星星”的游戏:杨丽萍、张国立、王刚、蔡澜、周立波、郭德纲、孟庭苇、黄磊、刘翔、崔永元、于丹、罗海琼……名人效应是惊人的,喝普洱在他们的倡导下,成为一种时尚生活,一种低碳、环保、绿色的新生活。

同样是粉丝,一些骨灰级的茶客组成“普洱粉丝团”,也极大地传播了普洱茶。据观察,全国各大城市都有普洱粉丝团,他们定期不定期举行斗茶会、茶友会,以茶会友——每人可以带上自己喜欢的茶,让其他人品评,可以边喝茶边交流心得。普洱粉丝团,已经形成固定的圈子。他们极大地推广了普洱茶的基本知识,传播了普洱茶文化。我们听过铁观音粉丝团、龙井粉丝团吗?没有。普洱粉丝团,也是喧闹城市中一个安静而高质的文化群体。这些群体中的一些活跃部分,吃了鸡蛋还要见识下蛋的母鸡,已经不满足于在城市中安安静静对茶叶评头论足说长道短,还热衷于跑茶山走村寨,云南数不胜数的原生态茶山以及令人刮目相看的、丰富的少数民族茶文化、茶俗,经由这些茶友口头相传或者通过媒体传播,渐渐为人所知。

有一种传播学叫普洱

谈及普洱茶的传播,《普洱》杂志不能不提。自2006年创刊以来,这本“中国唯一专业普洱杂志”已经走过了11个年头。作为一本发行量最大的茶类杂志,《普洱》是专为一个品类的茶而诞生的,这是其他茶所没有的。从双月刊改成月刊,《普洱》杂志秉承办好“最美的茶杂志”的理念,在中国茶媒体中独树一帜。11年来,《普洱》杂志不断普及普洱茶知识,探讨普洱茶的热点和中国茶的焦点问题,挖掘并呈现普洱茶的地理和历史文化,倡导普洱茶“大文化”和生活方式。于是,各报纸和网络等新传媒的“茶周刊”、“茶副刊”竞相亮相。

普洱,冲击了中国茶的传播方式,也引领着中国茶的传播方式,现实的结果是:短短十几年时间,普洱茶已经从六大茶叶类型中的默默无闻者,华丽转身为当今最具活力的组合或群体。(本文来源:普洱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