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情

茶礼仪网专注茶道礼仪,弘扬茶道文化。传播茶叶知识、茶道、茶艺、品茶、泡法知识。
您所在的位置:茶叶网>乌龙茶>武夷岩茶>武夷岩茶茶文化--万里茶路

武夷岩茶茶文化--万里茶路

2020-04-26 访问量: 11 茶礼仪网

清乾隆二十年的春天,福建武夷山脚下一个叫下梅的村子迎来了几个操着山西口音的奇怪客人,和以往来这里的客人不同,这些山西人似乎对武夷山的奇峰秀水并不感兴趣,而是每天都在附近的茶山上走走看看,这一看就是两个多月。

终于有一天,他们向当地人提出一个请求,要购买下梅村附近所有的荒山。莫名其妙的当地人以为是笑谈,便随口开了一个高得离谱的天价,本以为对方会知难而退,谁料想这些山西人竟然毫不犹豫地应承下来,并且当即从身上掏出了早已准备好的银票签字画押。

几年之后,这些山西人以下梅村作为起点,奇迹般地开辟了一条伟大的茶叶贸易之路,这条路不仅成就了武夷山的茶叶在全世界的声誉,也使得一批山西家族迅速崛起。中国历史上一个著名的商帮晋商开始走上了历史舞台。那么,这些山西人为什么不远千里选择了武夷山,而武夷山的茶叶又是怎样成就了晋商呢?

在千里之外的俄罗斯,有这样一句谚语:“宁可三日无食,不可一日无茶。”这种用来煮茶的茶炊是每一个俄罗斯家庭中必不可少的器具。追溯到三百多年前,俄国人喝茶的习俗要从中国的武夷茶说起。1638年,一位俄国贵族从蒙古商人手中换得两大桶武夷山的茶叶,作为礼物送给了沙皇。沙皇品尝之后如获至宝,于是,武夷茶的大名在俄国上流社会中迅速传播开来。

然而,当时的俄国的贵族们决不会想到,这种令他们热情追捧的武夷茶,在中国的诞生却经历了一个阴差阳错的过程。

明洪武二十四年,一道特殊的诏令从紫禁城中发出。诏令规定,从此之后,各地向皇宫进贡的茶一律由团茶改为散茶。在明朝之前,地方向皇宫进贡的是一种工艺极其复杂,外形无比奢华的龙团凤饼,这种贡茶的制作需要耗费大量的民力和财力。明朝建国之后,开国皇帝朱元璋实行了一系列减轻民间负担的政策,罢除龙团凤饼就是其中的一项。

但是,出乎朱元璋的预料,他的这一政策在武夷山催生了一项重大的茶叶制作工艺的诞生。后来,这种工艺改写了茶叶史。

黄贤庚(武夷山圣东茶文化研究所所长):“这个茶生产的量也大了,而且逐步走向了市场,进入寻常百姓家。以前王公贵族、达官贵人、文人雅士喝的茶,老百姓也能喝了,没有办法像以前做龙团风饼那么精细,特别在武夷山。”

武夷山道路曲折陡峭,山高峰险,茶树分散在方圆百里的不同地方,采茶时要翻山越岭。由于茶叶需求的急剧增加,采茶量也随之而增大,采好的茶叶长时间暴露于烈日之下,其中大量的水分悄悄散失。再加上采茶者颠簸行走,茶叶在挑篮里不停地翻滚摇动。当时的采茶者并不知道,在他们的挑篮中,很多茶叶已经发生了肉眼难以察觉的微妙变化,这种变化我们现在称之为发酵。

黄贤庚:“没有发酵以前,它这个叶脉里面含有很多水分,是透亮的,通过走了一次水分,水分走到一定程度,通过做青,做青的碰撞过程,它的边缘会有一些破损,这个内含物就起了一定的化学作用,内含物就会通过这种化学作用跑到这个茶叶的表面来。”

如果按照传统的制茶工艺,这些发酵的茶就成为废茶,除了丢弃没有选择。然而,武夷山聪明的祖先根据这种情况,发明了摇青,揉捻,焙火等独特的茶叶制法,这些几乎被丢弃的茶经过如此加工之后,味道发生了奇妙的变化,最终一跃成为茶叶家族的新星。中国茶叶史上一个全新的时代也从此开始了。

王庆(中国茶叶流通协会常务副会长):“它的生长特点是在石头上,它的韵味应该讲非常好,同时武夷茶它的发酵程度决定了它的香气特别好,我们叫高香,我想是它本身的骨韵,它的花香,它的香气的悠长。同时它经过发酵以后,对人体的肠胃的刺激比较小。”

黄贤庚:“俄罗斯这个地方比较寒冷,第二,对蔬菜比较缺乏,可能相对而言吃肉食比较多,他需要我们这种武夷茶,它那种发酵度比较高,含这个咖啡碱茶多酚比较高,有利于消化,有利于提高身体需要的热量。”

在十八世纪初,中国人优雅的饮茶风尚,以及充满艺术感的饮茶礼节,成为许多俄罗斯家庭谈论的话题。此时,这种曾经神秘的东方饮品,已经不仅是上流社会的钟爱,也出现在大多数平常家庭的餐桌上。在寒冷的冬天,当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喝着温暖醇厚的武夷茶,享受着那份与千山万水之外的中国人相同的从容淡定和宁静温馨,习惯喝烈性酒的俄国人似乎对儒雅的中国文化也略有所悟,性格也从暴躁刚烈变得温柔起来。慢慢地,喝茶对于许多人来说,不再是单纯地品尝一种饮品,而是体味一种跨越千里的精神愉悦。

与此同时,中俄贸易史上的一件大事发生了。由于当时俄罗斯商队频繁地进入北京进行贸易,皇城周围经常发生各种纠纷。1727年,清政府和俄罗斯签订了《恰克图界约》,其中规定,俄国的商队不再允许在北京经商,中俄贸易只限定在当时的边境城市恰克图展开。恰克图在俄语中就是有茶的地方,可见,茶叶买卖在当时的中俄贸易中占了重要的地位。对于很多中国商人来说,去恰克图贩卖茶叶成为一项获利非常高的生意。

张维东(山西省民俗学会副会长):“它这个茶叶,一包茶叶运过去,大体上一包也就是现在的12.5公斤吧,市斤是25斤,它贩到恰克图,基本上一包它的这个利润有六七两白银,这很壮观的,所以当时他们分配以股分红的话,像有一些茶庄一年就可以分到14万到16万这个规模的红利。”

在众多前往恰克图贩卖茶叶的中国人之中,山西榆次一个叫常万达的商人敏锐地把握了先机。早在乾隆初年,常万达就从山西迁居到中俄边界做起了茶叶生意。《恰克图界约》签订之后,他经营的茶庄成为当时恰克图生意最好的店铺。然而,常万达的雄心并不止于此,为保证茶叶的品质,进一步打开俄罗斯的市场,他决定采取茶叶的收购、加工、贩运一条龙的方式,把生意直接从福建做到俄罗斯。

乾隆二十年,常万达千里迢迢从山西来到了武夷山脚下,当年的下梅村有着大片的荒山,一条连通东西水路的梅溪环村而过。常万达一眼就看中了这里便利的交通,最终花巨资买下了下梅村附近的所有荒山,作为种植茶叶的基地。然而,这只是那个庞大茶叶生意的开端,接下来常万达要面对的将是一个又一个更大的挑战。

作为初来乍到的外乡人,山西的常万达首先遭遇的是当地茶叶同行的竞争和孤立。几经波折,他认识到,要想在武夷山立足,必须要有一个可靠的本地家族作为合作伙伴,在下梅的诸多家族中,几经考量,最终“景隆号”茶庄的主人邹氏进入了常万达的视野。

有用+10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