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情

茶礼仪网专注茶道礼仪,弘扬茶道文化。传播茶叶知识、茶道、茶艺、品茶、泡法知识。
您所在的位置:茶叶网>茶叶资讯>茶叶知识>忆故乡绿的轨迹

忆故乡绿的轨迹

2020-05-08 访问量: 11 茶礼仪网


羁旅他乡多年,家乡的绿色,时在挂念中。
家乡梅州市大埔县,八山一水一分田,素有“山中山”之称。山多田少,土地瘠薄,交通闭塞,造物主的这一赐予,先民承传了几十代。绿色是山的本质,青山绿水也是它的应有之义。但大自然也随社会,有着自己的坎坷历程。曾为山养育,曾为山熏陶,他乡游子,对它就多有牵挂,多有期盼,多有憧憬。

中秋前夕,我乘车回故乡。车过家乡县界,一路行来,到处皆青山,绿色满视野,山坡山顶,或竹或树,层林如染,绿深似墨。山坡时见果树,蜜柚、柑橘为多;山顶多为乔木,是飞机播种长成的。车至韩江,沿岸而下,又见两岸临水处,都是浓密的竹林,如同绿色屏障。江水映照,山水一色,又绿又蓝。久违的家乡,让我舒心惬意,振奋不已。转载本文请注明来自沁人茶香。

我于1959年外出上学时,家乡的山,因过度砍伐,竹林几乎砍光了,树林几乎不见了,举目多有荒山秃岭。“晴天张牙舞爪,雨天头破血流”,曾是当时家乡山川面貌的形象描绘。此后多年,青山绿水,便成为我等游子心中的希冀,但现实又总让我们感到无奈和失望。历经3年困难、10年“文革”,天灾人祸有增无减,耳际难闻好消息,山清水秀,只是心中的奢求。

1989年――我离家30年后第一次回家乡,见家山面貌有所改变,我心中感到由衷地兴奋。记得那天,时值初冬,却无寒意,我乘船回家,于船上眺望,两岸青山,脚下绿水,让我感慨,也让我浮想。那时让我记住一个人,那就是乡亲们常提到的省委书记林若,是他于1985年,代表广东省委部署全省绿化造林工作,开始了大规模的工程,向荒山也向贫穷宣战。人们深深地记得,那为民造福之一举。正是那年,家乡人开始大量采种育苗,大面积封山造林,志在消灭荒山。几年之内,果然初见成效,荒山都种上了树。

10年之后,1999年,我对家乡做过一次公务采访。那是春分时节,所到之处,山青草绿,松竹滴翠,柚花飘香,春意盎然。尤其是实施造林、种果、种茶并举的多种经营,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加速了绿色环境的营造。我到过大埔县境内海拔1200米的西岩山,山上1万余亩的大型茶叶生产基地,如同龙头企业,带动了一大片绿化工程。数以百亩、千亩计的桉树速生林和果茶林,许多地方都在开辟和营造中。曾大量消耗森林资源的烧瓷器工业用燃料改用了电,老百姓日常生活用的燃料普遍改为液化气和煤,都使乱砍滥伐现象得到根本改变。绿色,改变着大埔县的面貌,也引领大埔人迈出脱贫的脚步。

又一个春天,县里开始了另一个绿化工程:主要公路干线两旁第一重山,县城和各镇驻地周围第一重山,各镇各单位庭院、县城和圩镇公共场地,都种树种花种草。这是全市的“绿满梅州”工程,全县一马当先,成为受表彰的标兵。一个春季植树造林高潮,一个个保证“造一片、活一片、绿一片”的措施,又一次确保了绿化的质量,提升了绿化的层次。此次进县城,看着花园一般的环境,我不禁费心地捉摸着这项工程营造者的创意。由山川的绿化,而及城镇的花园化,它所谱写的,其实是时代的一首进行曲。

茶始见于神农,柚发现于远古,橄榄、龙眼一类果种,见载于最古的典籍,都是生于洪荒、繁于盛世之物,而地处北纬25度的大埔人,历经了悠悠千百载,与它们竟都没有太多的缘分。而今天才忽然悟到,它们原来也喜欢在自己的这片土地上生长。但他们的发现,还有大大超于前人的地方,那便是“统一规划,连片开发”的规模化种植模式,“公司加基地加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既是建设“三高”农业的新思路,也是实施环境绿化的有效措施。

结束匆匆的家乡之旅,车子沿河岸而返。时近中秋,阳光和煦。车窗外的青山绿水,让我心旷神怡。我让为我开车的外甥,中途多次停车拍照,把山水收入相机里,留下一幅幅绿的画面,也记下一段绿的轨迹。

有用+10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