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情

茶礼仪网专注茶道礼仪,弘扬茶道文化。传播茶叶知识、茶道、茶艺、品茶、泡法知识。
您所在的位置:茶叶网>普洱茶>景东:普洱茶业打造经济的支柱产业

景东:普洱茶业打造经济的支柱产业

2019-03-15 访问量: 38 茶礼仪网

    云南是世界茶树原生地,全国乃至全世界各种各样茶叶的根源大多在云南的普洱茶产区。普洱茶历史非常悠久,早在三千多年前武王伐纣时期,云南种茶先民濮人就已经献茶给周武王,只不过那时还没有普洱茶这个名称。

景东:普洱茶业打造经济的支柱产业

景东:普洱茶业打造经济的支柱产业

    在普洱茶正在日益成为中国茶代名词的今天,说到普洱茶,稍懂点普洱茶历史的人不由得就会想起唐代樊绰的《蛮书》:"茶出银生城界诸山……"虽然时至今日关于普洱茶原产地的争论还在此伏彼起、欲休还说。但是,古代银生府所在地的景东县,其作为普洱茶产业发祥地之一的论断却没人怀疑。

    景东县是云南省37个重点产茶县之一,现有茶园面积20.6万亩,茶产业覆盖全县9乡4镇165个村,涉茶农户达5.4万户23万人,有茶叶粗制加工企业118家,全县共注册农民茶叶专业合作社47个。茶叶产业是景东县内涉农最多的传统优势产业,是山区农民的主要经济来源,茶叶产业的兴衰直接关系到景东农民的增收,关系到景东农村的经济繁荣和社会稳定。

    多年来,尤其是近几年来,景东县委、县政府立足县情实际,始终坚持以全面建设农村小康社会和农民增收为目标,充分发挥资源优势,依托科技创新,积极促进基地建设规模化、产品加工专业化、质量监测标准化、市场管理规范化、服务保障社会化、茶叶质量品牌化,着力加强茶叶生产能力、加工能力和科技能力建设,努力延伸茶业产业链,推动茶产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推进茶产业向优势产区集中,努力把茶业培育为景东县域经济的支柱产业,促进农民增收和带动县域经济的发展。

    自2010年以来,按照普洱市委、市政府的部署和要求,景东县通过采取"提高认识、加强领导,科学规划设计、坚持质量标准,创新举措、规范管理,广泛宣传、强化服务"等措施,因地制宜,充分发挥地区资源优势,认真开展生态茶园改造,为促进茶产业持续健康发展、促进县域经济快速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奠定基础。在2010年改造59150亩的基础上,2011年,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实施改造了8.57万亩,目前,正在进行剩余6万余亩的生态茶园改造,计划在年内全部改造完毕。

    在生态茶园的改造建设中,景东县茶叶这一古老的产业正在焕发出蓬勃的生命张力,茶产业越来越成为群众增收致富的好产业。

    文井镇丙必村长地山村民小组71户265个村民,世世代代以种茶为业。由于始终坚持保护生态环境与茶产业经济的协调发展,长地山村民小组成了景东的"景迈山".长地山茶叶芽头大、色泽鲜亮、水份足,卖样特别好,在前几年普洱茶产业市场不景气的情况下,长地山茶却几乎不受市场影响,仍然供不应求。每年春季,茶叶还未开摘,本地的、外来的茶商就纷至沓来、蜂拥而至长地山村民小组,订购采摘茶叶,"争抢"收购茶叶场面火热喜人。该村民小组村民年人均茶叶收入近万元。其中,村民耿发财家,单是出售全县正在推广种植的优质茶叶"普景1号"枝条和替人嫁接改造茶树,每年收入就达十几万元。虽然地处深山老林,长地山村民小组却仿佛如世外桃源,富庶堪比城市。全村目前拥有小轿车12辆,农用车、摩托车若干,许多人家建起了宽敞明亮的"小洋楼",有的甚至在城里买了房……

    因为历史悠久,发展条件优越,景东的茶叶发展潜力巨大。景东县成了普洱茶原料(晒青茶)的输出大县,其茶叶原料被勐海茶厂、下关茶厂等省内外知名企业大量采购,视为普洱茶中的"味精".

    无论任何产业,实现产业的健康发展都需要转型升级。景东县如何在取得成绩的基础上进一步推动茶产业发展、让茶产业更好地助农增收?

    "景东是普洱茶的原产地之一,远的不说,在近现代的民国时期,景东茶曾经获得过云南省政府督军唐继尧颁发的金奖。景东茶产业的发展构想是,巩固现有面积,优化产业布局,在提质增效上下功夫。"到景东县采访,该县茶办副主任李玉学这样告诉记者。

    景东县立足本县资源优势,顺应市场需要,努力使资源优势最大化,全县把茶产业提升到富民强县支柱产业的战略高度给予扶持发展,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生态为基础,以品牌建设为主线,以科技和制度创新为动力,以打造茶出银生、实现富民强县为目标,按照"标准化、数字化、功效化、规模化、品牌化、国际化"的要求,加快全县生态茶园、经济茶园和文化茶园的建设步伐,提升茶产业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带动相关产业集群发展,促进茶产业与"养生县城"的良性互动,实现全县生态、经济、文化、社会和谐发展。

    如今,景东县茶产业不仅正在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而且正在向全省最大的有机茶、绿色食品茶、普洱茶产销基地县目标迈进。

有用+10
分享

普洱茶陈化过程对环境的要求:普洱茶如何发酵?

普洱茶陈化过程对环境的要求:普洱茶如何发酵?

1、地理位置的要求——即大环境必备的两个特点

我们在对普洱茶研究中发现,市场上流通的二十年以上的“陈年普洱茶”几乎都来自广东、香港、台湾。而普洱茶另一个主要消费区西藏却鲜有“老茶”出现。即使在普洱茶的产区——云南,相当一部分的“老茶”也基本依赖广东、香港、台湾的“回流”。这是什么原因呢?

一种说法是跟饮茶方式有关。西藏自古至今是煮茶习惯,并加盐巴、姜、奶等,具有了调味茶的性质。普洱茶在西藏地区虽然属于生活必需品,但更多的功能与盐巴相似,是奶茶必需加入的佐料。没有单一普洱茶冲泡和品饮的习惯,也无需有意识地存储普洱茶;另一种说法是云南虽然是普洱茶的生产区,但主要消费区却在广东、香港、台湾等地。因为云南本地人已经有很长时间不饮用普洱茶,起码自上世纪新中国成立后至本世纪初,云南本地人基本上是以喝绿茶为主,只是进入二十一世纪初,伴随普洱茶“热”,普洱茶才逐渐进入饮茶人的视野。因此也没有存储普洱茶的习惯;也有人认为云南的商业氛围及商业头脑不及精明的广东商人,忽略了普洱茶升值空间,因此也很少存茶;

这些说法可能都存在。但可能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因素——地理位置。

第一,普洱茶是发酵的产物,只要是发酵,就对温度和湿度有一定的要求。

这个要求实际上就是以“高温、高湿”为主。普洱茶特有的微生物及其固有的酶,只能在“高温、高湿”的状态下,产生渐进的酶促反应。这种酶促反应有一个“最适温度”区间,它的起始温度是在15℃,温度每增加10℃,其酶促反应加快。但超过50℃,酶蛋白会出现变性,反应速度下降。因此,普洱茶陈化过程的“最适温度”应在15℃至50℃之间。广东、香港、台湾等全年温度基本上都在20℃以上,其春季、秋季也经常在30℃以上,夏季更是经常在40℃左右,且早晚温差不大。基本附合酶促反应的“最适温度”的要求。而云南一年四季,处于“高温、高湿”的时间则很短。且冬季的温度经常在10℃以下,早晚温差较大。这就自然出现一个现象,同样的普洱茶,存在广东、香港、台湾与存在云南比较,其陈化的效果不同。前者陈化速度快于后者;

普洱茶陈化过程对环境的要求:普洱茶如何发酵?

第二,普洱茶的发酵离不开一定的“湿度”,通常意义上的“干燥”不利于微生物的繁衍。普洱茶陈化过程“最适湿度”为55%至85%之间。广东、香港、台湾除冬季外,一般的湿度都在70%以上,冬季的湿度也在55%以上。而云南全年绝大部分湿度在70%以下,冬季和秋季更是在50%以下。使普洱茶陈化的效果低于广东、香港、台湾地区。因此,地理位置——大环境的优势使广东、香港、台湾成为普洱茶后发酵地的首选。

2、湿仓与干仓——对小环境的两点思考

普洱茶陈化过程素有“湿仓”与“干仓”之说。

所谓“湿仓”是源于香港早期的存茶方式。他们利用香港大环境本身就存在的“高温高湿”的自然特性,有意识将普洱茶存放在更潮湿的仓库,甚至有人还不时地向地面洒水,增加“高温高湿”,目的是加速普洱茶的陈化。这种做法虽然有“激进”的成分,但为普洱茶的发酵提供了有益的尝试。现代普洱茶的人工发酵——渥堆发酵的产生,实际上就是受到“湿仓”的启发,并延续这种思路,将其更科学、更规范而已。“湿仓”的做法虽然表面上加速了普洱茶的陈化,但也带来另一个意想不到的弊端,即发酵的过程由于茶叶吸水量太大,造成了对有益菌的抑制和腐败菌的“兴盛”,直接导致了普洱茶出现了部分“腐烂”。我们喝到“湿仓茶”感觉到的那种“湿仓味”,实际就是茶叶部分变质所产生的“霉味”。其实,就“湿仓茶”而言,香港绝大部分的存茶者已经放弃“湿仓”的做法,他们现在的存茶方式已有大量的改进。

所谓“干仓”的提法,是相对“湿仓”而言。因为真正的“干仓”是不存在的。普洱茶的陈化过程离不开“高温高湿”的环境,缺乏“湿”就会使微生物因缺水而消亡。而如果是“高温”而没有“高湿”相配合,就演变成了“干燥”过程,微生物会在高温干燥中更快的消亡。

普洱茶陈化过程对环境的要求:普洱茶如何发酵?

这里,有两个课题值得我们思考:

一是窖藏的概念。著名品牌的葡萄酒与白酒在后续陈化中,基本采用窖藏的方式(白酒中也有洞藏的方法)。这样做的原因是控制陈化环境的温度与湿度。形成可控的“恒温恒湿”现象。普洱茶也属于后续发酵的产品,如果借鉴这种窖藏方式,其温度与湿度的控制相比“湿仓”与“干仓”来的更科学,后发酵的效果也会更好;
二是“湿仓”与“干仓”的轮转模式。将普洱茶在一定时间采用“湿仓”的做法,然后通过除湿手段(如采用除湿机快速除湿),将“高湿”降低;这种“一湿一干”的做法可轮换进行,其时间比例可在3:1区间进行。即“湿仓”的时间为3,“干仓”的时间为1。需要说明的是,这种轮转模式是在一个仓储地完成,绝非两个仓库——“湿仓”与“干仓”的不停搬运。这种做法有两个好处:一是同样满足普洱茶后发酵偏好“高温高湿”的特性,发酵速度快;二是又通过间断的除湿,避免茶叶因吸水量过大而产生霉变,确保陈化的品质。

普洱茶陈化过程对环境的要求:普洱茶如何发酵?

其实,围绕普洱茶后续发酵,很多人至今仍在探究,以期找出更科学的方法。

比如有些人把在广东陈化一段时间的普洱茶转移到相对干燥地区继续陈化(如长江以北地区),其陈化的效果竟比继续存放在广东的要好。还有些人提出,普洱熟茶在云南紧压成型后,不通过广东等“高温高湿”的环境,而是直接投放到相对干燥的区域存放,其“退仓”的效果比“高温高湿”地区效果更好。笔者在北京及东三省的一些地区接触到这样的实例,通过简单的比对,发现汤色的通透度、入口的滑感和特有的沉香味,都反映出最佳的陈化效果。这与笔者前面提到的“湿仓”与“干仓”的轮转模式有些相似,但只是这种实验还需一段时间验证。(本文来源:普洱杂志,

谈谈普洱茶的拼配与调饮

  普洱茶拼配作为制作普洱茶中的一道工序,严格意义上来说,我们现在喝到大部分普洱茶都是属于拼配的。而调饮作为一种品饮的方式,在喝茶中,我们很少有人去研究。

  在普洱茶的加工中,有一道工序叫均堆,还有一道工序叫归堆并拢。这两道工序从茶叶采摘到精加工。一直在被制茶者有意或者无意的进行着拼配。比如:两三天之内收购的鲜叶统一加工。十多天几次加工的毛茶并拢归堆。几个茶区的毛茶按等级匀堆。几片茶地的毛茶进行归堆。

  一、传统拼配

  我们在接触历史老茶的时候,会喝出普洱茶的层次感,而现在的普洱茶几乎是不会出现的。而原因是多种,待有时间来细细说说。历史拼配有绿茶的影子。

  1、配方

  说白了也就是一个等级的比例层度和重量的关系。像73青饼(一饼的重量是357克)原料的配方(青毛茶一级:5%,五级:20%,六级:25%,七级:25%和八级:25%)。以前没有什么山寨茶之分。也就是仓库里有啥级的原料就按比列来做。所以以前的茶每个批次的口感是不一样的,到后期大概的分茶区。有什么详细地区的料参与,就算当时制茶的人也是不知道的。而是现在的喝茶人分辨出来的,准确性自然有出入。

  2、工序

  以前制作拼配茶品是为了降低成本,因为那时人工成本很低。所以制作出来的茶会有“撒面”、“里外茶”、“盖头茶”之分。而这种工序需要多个秤称茶。因为最少需要分两次把毛茶倒入蒸茶袋中,才能出现撒面茶。也就是在以前说的分层。正式由于这种分层的制作工序,撬茶的时候需要把整饼茶撬散在摊匀才能体会到拼配前调饮的滋味。

  二、现代拼配

  现代的普洱茶拼配技术相对的精细了太多,至少从原料详细茶区、等级、季节等都详细了很多。

  1、配方

  现代普洱茶的拼配有着几个维度:一是重量比例,而是影响参数。

  ①原料的等级

  ②原料的茶区

  ③原料的口感

  ④原料的季节

  ⑤原料的年份

  ⑥原料的发酵度

  ⑦原料的外形

  2、工序

  现代的普洱茶制作人工成本高,于是,于是制作拼配茶茶品的时候,在调饮后确定了配方,在蒸压称重前已经做好了,也就是说现在的普洱茶在制作成品前的匀堆和归堆已经做好了拼配,要压制的时候一直称重就进行了蒸压。而这种做出来的茶品是不存在说里外不一样的。当然也有茶厂的某些茶品还在用传统的工序制作。

  三、拼配与调饮

  在了解了普洱茶品的拼配后,要进行普洱茶品的拼配,始终离不开调饮这个环节。在确定配方之前,要经过无数次的调饮才能确定,而这种调饮还建立在茶区足够详细和足够数量多的茶样上。拼配茶不是简单的活计,不是简单的在几个不同产区的茶样里一样抓点一喝一拍脑子就能完成的。那至多只能算是调饮。

普洱茶生茶和熟茶的不同点

生茶

  制程:鲜叶采摘后。

  经杀青、揉捻、毛茶干燥,即为生散茶。再经紧压成型,成为紧压生茶品。

  茶菁颜色与香气:茶菁由青绿至墨绿色为主,有些部分转黄红色。通常新制茶饼味道不明显,若经高温则有烘干香甜味。

  口感:口感强烈,刺激性较高。若经高温,清香水甜而薄,微涩。如台湾绿茶。

  汤色:以黄绿、青绿色为主。

  叶底:新制茶品以绿色、黄绿色为主。活性高,较揉韧有弹性。

熟茶

  制程:鲜叶采摘后,经杀青、揉捻、毛茶干燥,即为生散茶。生散茶经人工快速后熟发酵、 洒水渥堆工序,即为熟散茶(普洱散茶)。再经紧压成型,成为紧压熟茶品。

  茶菁颜色与香气:茶菁黑或红褐色,有些芽茶则暗金黄色。有浓浓的渥堆味,发酵较轻者有类似龙眼味,发酵较重者有闷湿草席味。

  口感:浓稠水甜,几乎不苦涩,泡水长。

  汤色:发酵度较轻者多为深红色,发酵重者以黑色为主。

  叶底:洒水渥堆,而发酵度较轻者叶底红棕色,但不柔韧。重发酵者叶底深褐色或黑色居多,较硬而易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