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情

茶礼仪网专注茶道礼仪,弘扬茶道文化。传播茶叶知识、茶道、茶艺、品茶、泡法知识。
您所在的位置:茶叶网>普洱茶>普洱茶储藏>你家的茶叶长“茶虫”吗?冬季存放普洱茶“四防”要诀

你家的茶叶长“茶虫”吗?冬季存放普洱茶“四防”要诀

2019-03-18 访问量: 27 茶礼仪网
  一、什么是“茶虫”?有“茶虫”是好是坏?

 

  近来有不少茶友问,说茶饼上有一些小虫子,这茶还能喝吗?

 

  也有一些客人在买茶叶时问,这茶这么多“虫眼”,还能喝不?

 

  首先,关于“茶虫”,我们应该要分为2种,一种是大家经常看到的白色小虫,另一种是灰黑色的小虫。实际上我们看到较多的是白色小虫,这种小虫并不是吃茶叶的“茶虫”,它们只是喜欢吃包装棉纸的“纸虫”,而另一种灰黑色的虫子才是真正的“茶虫”,据了解这种“茶虫”只吃茶叶。可惜在市场上见过这种虫子的人寥寥无几。

  【纸虫】

 

  白色小虫,市场上的人都管他叫“纸虫”,至于“纸虫”是昆虫科上的哪个品种,作为一个外行人实在难以鉴定。在市场上,大家不难发现一些普洱茶的棉纸出现各种小洞,这些小洞行内人管他叫“虫眼”,这些“虫眼”正是纸虫所为,幸好这种小虫只爱吃棉纸,所以对普洱茶的品质也没多大的影响。

 

  话是这么说,但总要处理它们,要想对付这些“纸虫”,很简单,大家先用毛刷把茶叶扫干净,然后把茶放于通风透气并且干燥的地方存放即可,然而对于网上较为极端的“暴晒法”和“冷冻法”,个人表示不太认同,因为茶叶经过暴晒或者冷冻后极有可能影响其品质。

 

  【茶虫】

 

  茶虫的特征:以前出现的那种小茶虫是白色的,跑得挺快的,有点像蛐蛐,很小个,蚊子大小。还有黑色的小茶虫,也是个子很小,那是原来白色茶虫的后期了。

 

  真正的“茶虫”是灰黑色的,生命周期不长,多半是死在茶里面,久了就和茶叶混为一体。据一些老茶人所说,“茶虫”是极为有益的,在一些品质好的普洱茶成品里会出现,它们专门吃茶,而且爱吃好茶,死后即会成为茶的一部分,据说这种茶泡出的汤色、口感、耐泡程度都比陈了50年的生普更漂亮更好喝。说起“茶虫”,不得不说的是“龙珠茶”(也称虫屎茶),这种茶是指“茶虫”吃了茶叶后拉出的便便经过特别加工而制成的,虫茶的营养价值高于普通茶叶。

  茶虫一般生命周期不长,不需要其他的加工工序,死在茶里面久了就会和茶混为一体了。

 

  (温馨提示:“茶虫”是出现在正常仓储和正常陈化环境下的,切勿和存放于受潮环境下的普洱茶所招惹的虫子相提并论哦!)

 

  不管怎么说,茶叶上有虫子总会让人觉得不舒服,因此大家对于茶叶的存放和仓储必须认真小心,同时亦要定时检查,避免虫子滋生,当然,如果你的普洱茶出现了真正的“茶虫”,那绝对不是一件坏事!

 

  二、冬季存放普洱“四防”要诀

 

  不同种类的茶叶,在不同的季节有所差别,也有不同的存放方法,尤其是春、夏、冬三个季节对茶叶的影响是比较大的。为了能在冬季更好的存储茶叶,大家可以提早掌握存茶知识,以便更好的应对冬季存茶问题,减少不必要的损失。

 

  在冬季存茶时要做到“四防”:

 

  一、防湿气

 

  茶叶容易吸收空气中的湿气,加快变质。所以在冬天应该适时的开窗通风透气,排湿气,平衡内部环境。

  二、防低温

 

  有人会说,普洱茶只有防高温的,哪有防低温的?不错,防高温不仅仅是普洱茶一个习惯性的做法和常态,同时也是其它茶类比较适用的管理办法,因为高温会加速茶叶中的叶绿素降解,只有做好防高温,才能使内含物质起到关联作用,保持茶叶的特性。

 

  但是防低温也是不可忽略的,尤其是在冬季气温非常低的时候特别要注意,因为,温度过低不利于茶叶的转化。我们都知道普洱茶需要在一定温度条件下才能很好转化,低温会使茶叶转化得非常慢甚至会停止转化,达不到口感上的纯正、醇香。因此,做好防低温的工作尤为重要。比如可适当的用一下保温灯来增加温度,但千万不能用明火进入仓库,这是不可取的。

 

  三、防异味

 

  冬天茶叶容易因吸收异味变质,禁止茶叶靠近其它物品,应隔绝一切有异味的东西。

  四、防强光和紫外线

 

  其实冬天的紫外线和光很强。茶叶长期受强光线直接照射,容易发生化学反应,使其变质。尤其是在昆明干仓存储的要注意,有存放于高楼的茶叶,容易受强光长时间照射,会是茶叶质量下降甚至变质作废。所以在阳光容易照到的地方尽量用帘子把它遮起来,这样可避免一部分茶因强光而变质。

 

有用+10
分享

关于普洱茶滋味评审的解读

  

  滋味是由人的味觉器官来区别的。茶叶是一种具有独特风味的饮料,不同茶类或同一茶类因产地不同都各有独特的风味或味感特征。品评普洱茶的滋味,其技巧有三:一是合理利用人体味觉器官,舌头;二是把握好茶汤的“评味温度”;三是评茶前不吃刺激性食物。

 

  人体的味觉器官~舌头,各部分的味蕾对不同味感的感受能力是不一样的。舌尖主要

 

  品评茶叶的“甜味”;舌的两侧前端主要评定茶的醇和度;舌两侧的后端主要评判普洱茶是否“发酸”;舌心(中央部位)主要感受普洱茶的“涩味”;舌根则重点体会普洱茶的“苦味”。由于舌的不同部位对滋味的感觉不同,品评普洱茶时,茶汤入口后,应在舌头上循环滚动,充分感受各种滋味物质的状况,这样,才能正确的、较全面的辨别普洱茶的滋味。

 

  评定茶叶滋味,应特别注意茶汤的温度,把握好茶汤的“评味温度”。一般以50℃左右较适合评味。茶汤太烫,味觉受高温刺激而麻木,影响正常评味;茶汤温度过低,一是低温情况下的味觉对“滋味”敏感度下降,二是茶汤自身的滋味物质经热汤调和~协和度下降,滋味由可能的协调而到不协调,影响评定的准确性。

 

  为了正确评定普洱茶的滋味,品评普洱茶之前,最好不要服食具有强烈刺激味觉的食物,如辣椒、葱蒜、烟酒、糖果等,以保持味觉和嗅觉的灵敏度。

普洱茶的产品形态

  饼、砖、沱等紧压茶是普洱茶最常见的产品形态,在普洱茶的发展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普洱茶发展过程中其砖、饼、沱的形态是为了更好地解决产品物流、达到当时运输的条件而形成的。现代社会,产品运输的方式已经从人背马驮发展成了公路、铁路、航空、水运等,而紧压茶的形态却一直保留下来。

  随着普洱茶时尚化、便捷化的发展,紧压茶的形态,也逐渐变得更为丰富多样起来。例如,近些年市面上大量小沱茶、小砖茶的出现,将紧压茶小型化、便捷化,便是普洱茶企业为适应大众消费所做的努力。

  润元昌刚刚上市的金星手工沱茶,将精品品质和便利性相结合,一粒一泡的便捷形态,简化了普洱茶品饮流程的同时,也被赋予了办公休闲时尚的普洱茶生活理念,既追求使用便利又不妥协产品品质,适合居家、办公、差旅等多种场景。金星手工沱采用勐海大树春茶拼配,外观油润饱满,小巧玲珑,具有滋味丰富,鲜爽回甘的特点。当然,由于纯手工精制而成,难免会有生产周期长、产量小的缺点。

  结语:如今交通很发达,普洱茶依旧保存以前的形态,这可以说是一种传承。如今是生活节奏很快的社会,所以将茶小型化、便捷化还是可取的。(本文仅供参考)

有多少人能喝懂普洱茶?

面对多如繁星的普洱茶产品,喝过成千上万款普洱茶,但目前也没有具体的完全的喝懂过普洱茶,这是为什么呢?细想下来,并不是因为普洱茶产品多么复杂。而是我们要把普洱茶复杂化。

具体表现在地域化(气候、水质、冲泡手法)和区别化(明喝、盲喝)。

下面我来详细谈谈这两种表现。地域化应该很好理解,就是在大同的地方喝普洱茶,感受是不同的,而同样的茶样的情况下,主要的影响就是不同地方的气候、水质、冲泡方法或者是冲泡人,而这种不同导致的口感差异度很大。同样是在昆明,相同的茶,相同的水,相同的烧水泡具,相同人的冲泡手法,不同的环境。出来的茶汤滋味差别都很大。

而往大地域说,一般收普洱茶原料大货的人都会把茶样在至少三个地方尝试才最终确定品质从而收不收,第一个地方是茶农或者初制所里,第二个地方是县城,第三个地方是省城或者省外。第一个地方是因为水质不一样,一般茶山或者茶区是用自来水冲泡,第二个地方是气候不一样。一般茶区的县城相比茶山气候是不一样的,第三个地方是熟悉的地方,各种道具都熟悉,也是最经常喝茶的地方。这就是为什么昆明人爱喝的茶到了广东、港澳台没人喜欢,地域习惯问题。

区别化是喝普洱茶最复杂的地方,像笔者我,喝普洱茶5年,在区别化面前喝普洱茶完全是个菜鸟,前段时间笔者参加了一个盲品山头村寨的普洱茶的活动,五款编号ABCDE的茶样,结果才猜中了一个。在这里给大家讲解下区别化,主要是明喝和盲喝。

明喝就是告诉你这个茶是存料还是拼配,是哪个山头哪个村寨的,反正就是把这款茶的基本信息都告诉,然后你明明白白的喝。

盲喝就是不告诉你茶品的信息,让你喝过后猜。而盲喝有几种喝法,常见的就是半盲喝,也就是把几个茶样编号排序后让你喝,你能看见茶干、茶汤、茶底,能闻能摸。而全盲喝是把眼睛蒙上,只给你喝,给你闻,给你摸。而这两种喝法主要的目的是让你更高级的喝懂普洱茶,但喝过后猜测的结果是很困难的,要猜山头村寨,要猜原料季节,要猜树龄茶龄和仓龄,要猜工艺,要猜纯料还是拼配。当然还有好多要猜的,这里就不一一列出来了。

普洱茶行业中流传着某些大师,一闻一喝就能断定某款茶是多少年树龄多少年茶龄多少年仓龄,然后是哪个山头村寨哪个季节。对此,笔者只能对这些个大师竖起大拇指。

殊不知那些个专家去测树龄都要带工具测量半天或者要去问多个老人。你喝一下就知道具体树龄要那些专家干啥?再说了,现在的普洱茶工艺复杂化,易武茶能做出苦底,小树茶能做出茶汤粘稠感。我也是醉了。

普洱茶,没多少人喝得懂。自己喝着身体舒服,心情舒畅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