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情

茶礼仪网专注茶道礼仪,弘扬茶道文化。传播茶叶知识、茶道、茶艺、品茶、泡法知识。
您所在的位置:茶叶网>普洱茶>2018问答六十四:为什么普洱茶泡出来的颜色像可乐一样?

2018问答六十四:为什么普洱茶泡出来的颜色像可乐一样?

2019-03-18 访问量: 29 茶礼仪网
  普洱茶泡出来颜色像可乐一样可能有两种情况,一个是熟茶一个生茶。

  熟茶

 

  熟茶出现这种情况是发酵过度而且是严重过度了,就是我们业内人士说的像酱油汤一样的,这种茶就是发废了的茶。正常的熟茶的汤色应该是酒红色的而且汤色应该是透亮的。

  生茶

 

  经过高温高湿的生茶也可能会出现这种情况,不过颜色没这么夸张,只是比较红,如果大家看到茶泡出这种汤色的话谨慎为好。

 

有用+10
分享

普洱茶致癌原因只会是二次污染

普洱茶致癌原因只会是二次污染

  陈杰兼谈普洱茶应如何避免二次污染

  这次网络争议的“喝普洱茶致癌”,其争议的焦点几乎都围绕在黄曲霉毒素的含量上,却忽略了问题的本质,即:普洱茶到底能不能产生黄曲霉毒素?如果说有,它是怎么产生的?这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也是普洱茶安全评估中至关重要的问题之一。早在2007年,也是网络兴起的一次对普洱茶质量安全的质疑时,曾探讨过这一话题。普洱茶界科技工作者也已解决并澄清的这个问题。现在之所以旧话重提,甚至演变成“喝普洱茶致癌”,原因有两个:一是普洱茶界科普宣传不够:二是对《广州某茶叶市场普洱茶中多种生物毒素污染现状调查》报告的误读(注:发表在2011年01期《癌变?畸变?突变》杂志的一篇文章)。这篇已发表了一年多的文章在生物学界并没有引起太大的反响,但在发表了一年后,却不知什么原因被人翻出。值得注意的是,或许是解读者缺少相关的专业常识,或许没有仔细研读,或许是为了追求网络的点击量,使这篇原本很正常的局部现状调查报告被断章取义,“上升”为“喝普洱茶是得癌症最快的方法”。

  同样值得关注的是,普洱茶消费者在这场争论的漩涡中倒多了一层困惑,他们并不关注引发论战的几点焦点人物。他们更关心的是普洱茶到底有没有黄曲霉毒素?如果说有,它对人体造成的健康危害是什么?其不构成健康危害的安全标准与医学依据又是什么?因为消费者不需要模棱两可的解读,而是追求事实的真相。

  一、普洱茶不能产生黄曲霉毒素

  这是对这场争论第一个答复。也是最直白、最简单的答复。为什么这么肯定。因为普洱茶在加工和后发酵的过程中缺少将黄曲霉转化为黄曲霉毒素的物质条件。怎么解释呢?

  黄曲霉毒素是黄曲霉与其它的寄生曲霉在一定的条件下产生的次生代谢产物。这是一个科学概念,也是一个科学结论。这个概念告诉我们不是所有黄曲霉都可转化成黄曲霉毒素的。黄曲霉转化为黄曲霉毒素是需要“一定的条件”的。那么这个条件是什么?两条:一个是物质条件;另一个是环境条件。在这两个条件中,物质条件又是最根本的条件。黄曲霉毒素的生成是黄曲霉作用的基础物必须是含有蛋白类、淀粉类、油脂类为主的物质。如大米、玉米、面粉(含糕点饼干面包等)、食用油、花生、坚果和干果等。虽然普洱茶也有极少量的蛋白、淀粉和脂类物质,但它太少了,也可以说少得可怜。即使如此,普洱茶中少得可怜的蛋白质在加工过程中又被水解成氨基酸,仅有一点微量的淀粉又被转化为碳水化合物,更少的脂类物质在厌氧发酵中由于多酶体系的作用转化为醇类物质,成了芳香类物质的一种。因此我们说,普洱茶是不可能出现黄曲霉毒素的,因为它缺少转化黄曲霉毒素的物质条件,这也是最根本的条件。其实,不仅普洱茶,几乎所有的茶类,都不可能在后续的陈化中生成黄曲霉毒素。世界卫生组织自1993年至1995年先后对多种食品可能造成黄曲霉毒素污染发出警告,唯独没有对茶叶类发出类似的警告。可能有些人会说,普洱茶是区域性的茶类,还没有被世界卫生组织关注。那么红茶呢?它可是世界范围的茶类。虽然红茶与普洱茶在发酵方法上有些差别,但不可否认的是,它们同属发酵茶类,而且在发酵的过程中都能检测出黄曲霉,却检测不到黄曲霉毒素的存在。我们经常说茶叶是低热量的饮品,不是我们的加工工艺有多么了不起,而是茶叶本身就缺少产生热量的蛋白、淀粉、油脂类的物质。

  二、普洱茶被检测出的黄曲霉毒素源于二次污染

  既然说普洱茶不可能产生黄曲霉毒素,为什么《广州某茶叶市场普洱茶中多种生物毒素污染现状调查》报告中却披露了普洱茶被检测出黄曲霉毒素呢?难道是这个报告有误?还是因为其它的什么原因?

  第一,我个人在仔细研读了这篇报告后,认为它是真实可信的。它在实验中所采用的标准样、实验设备、检测过程,包括结论都非常规范而严谨。这篇报告不仅指出黄曲霉毒素被检出的数据,还涉及到伏马毒素、呕吐毒素、T—2毒素的检出及数据。因此,我认为这篇报告的真实性与科学性,包括它的学术价值等等,都不容置疑。

  第二,这篇报告在“摘要”中做了明确的提示,即:所抽取的样品全部来自“广州某茶叶市场湿仓储存的普洱茶”。这里有一个关健词:“湿仓”。可能很多人不了解“湿仓”,但是凡是有过贮藏普洱茶的都知道,“湿仓”是一些人为加速普洱茶发酵所独创的一种“激进方法”。这种做法只局限在广东、香港少部分人采用,不是普洱茶贮藏的主流。但这里也存在一个问题,即便是“湿仓”,仅仅是高温高湿也不会出现黄曲霉毒素的。我本人自2004年开始至今,对普洱茶做过几十次破坏性实验,将普洱茶放置在微生物培养箱,采用高温高湿的方法(比湿仓还要激进),观察不同时间段微生物及酶的活性,并进行相应的安全项目检测,也没有发现黄曲霉毒素的出现。其选取的样品有大益、下关、海湾、柏联、云河、郎河、陈升、龙润等几十个企业。其安全性指标都为优。这里附带说一个笑话,我本人最初不懂普洱茶,误以为这种自然发酵的方法杂菌会非常多,普洱茶中的大肠杆菌一定超标。但经历几十次检测后发现,绝大多数未检出。极个别的小厂产品检出过,但又未超标。这引起我本人的极大兴趣。后来在不断的观察中发现,普洱茶的发酵过程是多酶体系的参入,当优势菌群确立后,其它的杂菌,包括大肠杆菌等都被抑制住,很难繁衍。这也就是微生物学界常说的“拮抗作用”原理。(注:拮抗作用是微生物界的普遍现象)

  第三,如果说普洱茶不可能产生黄曲霉毒素,“湿仓”的高温高湿也不能产生黄曲霉毒素,那么,问题到底出在哪儿?其实,问题仍然是出在这个“湿仓”上。是“湿仓”的二次污染。凡是有过参观过“湿仓”的人都有一个直观印象,就是脏、乱、差。“湿仓”里经常存在一些与普洱茶不相关的杂物,还有地上经常散落一些小食品的碎硝。再加上人员进出没有更衣和换鞋的习惯,哪怕某个人仅仅是鞋底带进来一点花生与饼干的碎硝,都会形成第一次污染,而这些小物料在“湿仓”这种高温高湿的环境中,很容易与黄曲霉结合,生成二次污染物一一黄曲霉毒素。这些污染物又会就近“漂移”到普洱茶上。因此,很多专家说:绝大部分普洱茶没有黄曲霉毒素,只是少部分才有。如果要是普洱茶能够生成黄曲霉毒素的话,那么就不应当是少部分,而是在一个空间与环境下,都会有。所以,少部分的普洱茶存在黄曲霉毒素其实是二次污染所致。这也就是为什么“湿仓”在发明了几十年后,却一直没有成为普洱茶贮藏的主流,很大的一个原因就在这里。因此,《广州某茶叶市场普洱茶中多种生物毒素污染现状调查》重点是通过样品中出现的黄曲霉毒素让人们对“湿仓”这种贮藏普洱茶引起警惕。这也是对“湿仓”存在问题的一次数据化的真实披露。而非指向整个普洱茶。就如粮食检测部门每年都从全国粮食储备库中发现个别样品出现黄曲霉毒素一样,其检测的结果只能用于完善库区管理,调整作业流程。而不会告诉全国人民不能食用粮食,“食用粮食是得癌症的最快方法”。所以,对专业性的报告不能凭借个人臆断或想象。更不能任意拔高或拓展。否则,只能出现非专业性的误读。

  三、普洱茶应如何避免二次污染

  我们应当感谢这场争论。虽然这场争论给普洱茶消费者带来一定的恐慌。但从另一个方面却使我们更加自觉地关注食品安全,有效地避免产品的二次污染。其中,有三个方面应引起我们重视:

  1、普洱茶的加工与贮藏过程严禁非茶叶物质的混入。如个别的小厂误认为茶果(茶树上结的小果子,内含茶籽)可以使普洱茶发酵时起到提高香气作用,有意加一点进去,却不知这种茶籽是含油脂的,在霉变后,很可能产生黄曲霉毒素。

  2、关注普洱茶贮藏的标准化与主体工艺的科学化。普洱茶的贮藏属于“茶叶贮藏化学”的范畴,在食品化学中的名称为“后熟作用”。因此它的贮藏不应是一个简单的仓储概念。它应当是借鉴酒类(白酒、红酒)窖藏与洞藏的经验,形成更高层次的贮藏概念。其硬件与软件的要求比酒窖更高才对。它的核心除了温度与湿度的恰当配比外,更重要的是人流与物流分开,并对进出的人员严加限制,并要求二次更衣,禁止外来杂物侵入。只有在避免一次污染的前提下,才可能避免二次污染。

  3、对发现已造成二次污染的普洱茶必须坚决销毁。至于个别人提出通过高温蒸煮可分解黄曲霉毒素,但这种说法没有科学依据。因为黄曲霉毒素不溶于水,同时黄曲霉毒素B1又是耐高温的,想让它分解必须达到268℃。这是一。其二,对怀疑出现二次污染的普洱茶先是隔离,然后取样送检,以确定是否造成二次污染。这里也可以告诉大家一个小窍门,用验钞灯照射普洱茶确定怀疑对象的方法。因为在紫外线的作用下,黄曲霉毒素B1、B2呈蓝色荧光,黄曲霉毒素G1、G2呈绿色荧光。但是,这种方法虽然有一定效果,但不是太准确。仍然建议以送样检测为准。

  附:茶叶化学小常识

  什么是二次污染

  我们习惯将一次污染称为“原生污染物”,是污染物直接混入物料(如粮食、茶叶等)或特定储存环境中。而二次污染是在一次污染物侵入的前提下,通过自然的物理与化学因素,或生物的作用下,使“原生污染物”发生变化,并与环境中的其它物质发生反应,出现了物化特征与一次污染物不同的新污染物,即“次生污染物”。这种现象的出现,其化学的描述统称为二次污染。

  通常的情况下,二次污染物比一次污染物对人体的危害更为严重。如大气中的二氧化硫和水蒸汽可氧化为硫酸,进而生成硫酸雾,其对人体的破坏作用比二氧化硫强10倍。还如黄曲霉毒素,就是黄曲霉(aspergillusflavus)寄生曲霉(a.parasiticus)在一定条件下产生的次生代谢产物。它的化学结构类似化合物,是二氢呋喃香豆素的衍生品。因此,在食品中检测出的黄曲霉毒素通常视为二次污染所致。

  2012年04月10日于上海

  作者:陈杰蒙顿茶制品(昆明)有限公司技术总监

普洱茶的撬茶技巧

普洱茶为了方便存储、转化,通常会经过紧压制作成饼状、砖状或是沱状,很少会有散装普洱茶的存在。那么,喝茶时如何将不同形状的普洱茶撬开呢?

不同形状的普洱茶,撬茶时需要用到不同的工具,常用的两类工具是茶刀与茶锥,一般用竹子、不锈钢或金属制成。在解开压制不紧或者用料较为粗老的茶砖、茶饼、茶沱时,用茶刀解茶不但轻松,还能较好的保持叶片的完整,减少碎渣的产生。若是压紧度较高,就需要茶锥出马了。

解茶饼时,首先用茶刀从茶饼的边缘插入,稍微用力将茶撬松,把茶刀再往茶饼里推进去些,这样能够避免将茶饼撬的很散碎。向上用力,把茶饼撬开剥落。再用同样的方法顺着茶叶的间隙,茶饼就一层一层的撬开了。

茶砖是最容易撬的紧压茶,方法大致和解茶饼差不多,也是用茶刀从侧面边缘找一个缝隙,将茶刀插入,然后将茶撬起。

沱茶的紧压度较高,撬茶时也比较困难,一般用茶锥解茶。从沱茶的外弧入手,将茶撬松后拔出茶锥,再从相反方向撬起,这样撬出来的茶叶才能够保持茶叶条索的完整。

撬茶是一个看似简单却又充满技巧的过程。值得注意的是,撬茶时力度不要过大,一来是为了防止茶品受到毁坏,二是茶刀、茶锥等工具锋利,避免误伤自己。

注:本文为茶多网原创,转载请注明出处!

生普洱茶什么味道生普洱茶的味道怎样

所谓的生普洱茶是普洱茶经过新鲜的茶叶采摘之后,放置一处以自然的方式,并未经过渥堆发酵的处理最终形成的茶。很多人都觉得这样的生普洱茶应该更具有茶原始的味道,那么生普洱茶什么味道呢?

生普洱茶什么味道生普洱茶的味道怎样

生普洱茶什么味道?其实,生普洱茶的味道会比较烈、刺激。如果是上等的生普洱茶还有一股清淡的清香味,并且茶水的颜色呈现为金黄色。生普洱茶比较适合身体结实、肠胃好的人饮用。

生普洱茶什么味道?在普洱茶里有一句话很流行,“不苦不涩不是普洱茶”,所以说生普洱茶的味道有苦、涩、浓这三种不同的味道。

生普洱茶的“苦”有两种,一种是季节性的苦。春茶为上,最为香甜或会回甘。夏茶最次,入口便苦,甚至会有接近于中药的苦,因为夏季雨水充足,虽助长了茶条索的宽大,亦造成苦底,相反,接受日晒充足的植物,味偏甜,水果蔬菜同理。

二是地域种植的苦。茶叶的味道很大部分取决于土壤和天气,“橘生淮南为橘,生于淮北为枳”就是这个道理了,就众多普洱茶的产地来说,临沧、思茅、文山州很多地方因气候和土壤不大适宜普洱茶的生长,种植出来的茶叶便苦得难以入口。当然了,这种苦也被某些人说成是浓,实有误导之嫌。

生普洱茶什么味道?生普洱茶还有“涩”的味道。其实任何生普洱茶都是有涩味的,这是与生俱来的一种味道,无法抹去。涩味的浓淡每个地区山头的茶叶都不一样,不能作为好坏评定的依据。不过,台地茶涩味易久留口腔,难以散去,大树乔木茶虽有涩味,但易散开,瞬间转化为回甘。

生普洱茶的“浓”味道。茶味的浓是指茶一入口,便飞快占领口腔各个部位,使之全部充满此种茶的味道,再马上去喝其他的茶便索然无味了,如近些年被很多茶友所追捧的“老班章茶”,也有人把茶味浓叫霸气。

生普洱茶什么味道?以上这些都是生普洱茶的味道的体现。生茶茶性较烈,刺激,新制或陈放不久的生茶有强烈的苦味,涩味,汤色较浅或黄绿,且茶性较寒、烈,容易伤胃,不适宜马上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