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情

茶礼仪网专注茶道礼仪,弘扬茶道文化。传播茶叶知识、茶道、茶艺、品茶、泡法知识。
您所在的位置:茶叶网>普洱茶>普洱茶知识讲解怎么喝熟茶

普洱茶知识讲解怎么喝熟茶

2019-03-18 访问量: 32 茶礼仪网

  曾经有人问我熟茶该怎么喝,对于这样的问题,笔者认为爱茶人士还是得了解一些基础的普洱茶知识的,因此笔者在这里打算更大家聊一下普洱茶知识讲解里的普洱熟茶该怎么喝?

  1.夏天到底适不适合喝熟茶?

 

  这是不一定的。夏天不适合喝熟茶其实是自己一个想当然的看法,因为夏天天热,熟茶是红的,从感官上就给人一种觉得热的感觉。但事实上是没有那么直观的。首先普洱茶知识讲解里就有说到,熟茶不是热性的,茶本来是寒性的,通过发酵以后,熟茶只是失去了一些寒性而已,顶多算温性。所以喝熟茶给人很热的感觉。此外,现在的环境是随着空调的普遍使用而改变的,夏天大多数人的衣着单薄,很多人在家里、办公室、餐厅、汽车里面都是装有空调的,环境温度很低,这种情况下如果再喝一些比较寒的茶,其实更不合理。所以夏天到底适不适合喝熟茶,一定要依据个人的体质和生活环境来定的。

  2.有人说一喝熟茶就上火或者拉肚子,这是怎么回事呢?

 

  这种情况也的确是存在的。但上火对人来说未必是坏事哦,中医有表出来和压下去这两种说法,上火、起疮、长个小泡都可以算是表出来,并且这也算是一种治疗和调理的过程哦。从这个角度出发,你要说你不适合喝熟茶也就不一定了,相反你还得坚持喝才对。“表出来”了,毒素排完了,身体和谐了,自己也就不会再上火了。另外有的人新接触熟茶的时候也会出现轻微的腹泻,这个和上火其实是一个道理,调整一两天以后你的症状就会自然而然的消失了。

  3.熟茶凉了能喝吗?隔夜呢?

 

  熟茶凉了能喝,还别有一番风味。理论上熟茶已经被氧化过不会再次被氧化,所以隔夜的茶也不会像绿茶那样会变质。从我自己的个人经验上来说,我自己和周围的朋友们都多次喝过隔夜的熟茶,没有不良反应。

  4.为什么有些熟茶喝起来会感觉发酸呢?自己又该怎么处理发酸的茶?

 

  熟茶发酸是有几个方面的原因的,首先我们先要关注的一个点是原料的选择上,较嫩的茶就非常容易出现酸味。因为这是春茶,全芽,一芽一叶都是比较容易出现发酸的问题;另外潮水过度也会使茶变酸;还有一个变酸的原因是发酵的程度较轻,只要发酵程度低于7成,出现酸茶的概率就会变得很高。并且发酵温度过低,堆子温度上不去,茶是不容易发熟的,所以这也是很容易导致轻发酵的原因。

  普洱茶知识讲解里有提到发酸的熟茶,是没有值得品饮的愉悦感的,最好是放弃,但是实在舍不得,可以自己尝试着存储一段时间,让茶在后发酵的过程中渐渐的使酸味消除。时间不好说,也许是3年、5年、10年。而且这也只是存在可能性罢了,不代表一定。

有用+10
分享

古代普洱贡茶的采制及讲究

  第一,讲究采摘程序,采摘贡茶要“五选八弃”,即“选日子、选时辰、选茶山、选茶叶、选茶枝”;“弃无芽、弃叶大、弃叶小、弃芽瘦、弃芽曲、弃色淡、弃食虫、弃色紫”。贡茶采制前要先祭祀茶祖。

 

  第二,讲究加工技艺。制作贡茶的揉茶师要沐浴斋戒才能进行加工制作,手工制作贡茶时有严格的工艺,有人专为揉茶师擦汗,不允许有滴汗进茶之中。清人张泓的《滇南新语》对普洱贡茶的制作曾有明确而详尽的记述:“滇茶有数种,盛行者日‘木邦’,日‘普洱’。木邦叶粗涩,亦作团,冒普茗名,以愚外贩,因其地相似也,而味自劣。

  普茶珍品,则有毛尖、芽茶、女儿之号。毛尖即雨前所采者,不作团,味淡香如荷,新色嫩绿可爱,。芽茶较毛尖稍壮,采制成团,以二两、四两为率,滇人重之。女儿茶亦芽茶之类,取于谷雨后,以一斤至十斤为一团,皆夷女采制,货银以积为奁资;故名。

 

  制抚例用三者充岁贡,其余粗普叶,皆散卖滇中。最粗者熬成膏成饼摹印,备馈遗。而岁贡中亦有女儿茶膏,并进蕊珠茶。”从以上记述中可得知,普洱茶制作精良,珍品当推“毛尖”、“芽茶”和“女儿茶”三种,都被作为贡品,上贡清皇帝及其众重臣享用。《红楼梦》里描述所饮用的“女儿茶”,就是普洱贡茶中的一种。

 

  第三,讲究花色品种。清《普洱府志》记述了普洱贡茶的制茶品种:“二月问采,蕊极细而白,谓之毛尖,以作贡,贡后方许民间贩卖。采而蒸之,揉为团饼。其叶之少放而嫩者名芽茶。采于三月四月者名小满茶。采于六七月者名谷花茶。大而圆者名紧团茶,小而圆者名女儿茶。女儿茶为妇女所采,于雨前得之,即四两重团茶也”。

 

  从以上史料可知,普洱茶珍品有:毛尖、团茶、芽茶、蕊茶、茶膏、女儿茶、人头茶(金瓜贡茶),可见普洱贡茶的品种之繁多,花色之丰富,品质之上乘。据故宫博物院今保存的清乾隆九年(公元l744年)《内务府奏销档》载:“云南督抚按例贡进的上等名茶中有普洱小团茶400团,普洱茶女儿茶、蕊茶各l000团,普洱芽茶、蕊茶各l00瓶,普洱茶膏l00匣。”从这一记载中可以看出,清宫廷最讲究的是极品普洱茶,占了普洱茶的七成以上。

 

  清乾隆吴大勋在《滇南闻见录》中记述了普洱贡茶花色品种及其药理作用:“团茶产于普洱府属思茅地方,茶山极广。夷人管业,采摘烘焙,制成团饼,贩卖客商,官为收课。每年上贡,有团有膏,思茅同知承办团饼,大小不一。偬以坚重者为细品,轻松者叶粗味薄。其茶能消食理气,去积滞,散风寒,最为有益之物。煎熬饮之,味极浓厚,较他茶为独胜。”从上述记载中可以看出,备办贡茶极为讲究,要好茶,要八色贡茶。普洱茶最高年上贡6.5万斤,由思茅厅当地官员专门承办普洱贡茶呈送清宫。

 

  第四,讲究包装运输。清廷不仅看重普洱贡茶的色、香、味、形,而且注重其包装,必须以精美的云南锡瓶包装,以免串味。汪士慎《普洱蕊茶》诗云:“客遗南中茶,封裹银瓶小,产从蛮洞深,人贡犹矜少。”从诗中可知,当时的普洱蕊茶、芽茶系装在锡瓶中进贡的。

 

  普洱贡茶收齐备,须由马帮、脚夫运至普洱府治所在地普洱官茶局进行查验、封箱。县、府、道的当地官员要会同“恭选”,把制作好的贡茶好中选好,把选好的团茶、散茶和茶膏分门别类用黄包袱包好。普洱芽茶和普洱蕊茶是散茶,要盛人精制的锡瓶,茶膏则盛人锦缎木盒。然后由地方官员带头领众跪拜、上章、用印并发给“火牌”,再将普洱贡茶装入木箱。

 

  贡茶准备就绪,即由督辕派戈什哈和承差解员(押运),用骡马驮离普洱通过“官马大道”运送,驮马上插有“奉旨纳贡”的黄旗,沿途有地方官派兵丁护送。运送普洱贡茶的马帮到昆明后交布政使司验差,再由布政使司布政使派员恭送进京。皇用贡茶储存在北京清宫内的“茶库”里(今故宫东面的永和宫东)。“茶库”设外郎二员,六品司库二员,无品级司库二员,库使十五名,专司普洱茶贡茶的收存管理。

 

喝普洱茶常见的小插曲你又遇到了多少

在茶饮世界里,为什么有那么多的人群选择喝普洱茶,这个真的不好说,也许是普洱茶其独特的口感特点,亦或是茶商们的“炒作”,权且不说普洱茶为何这么火,不得不承认的就是普洱茶的消费群体越来越多。在这庞大的消费群体里,懂普洱茶的人,想必寥寥无几。不在少数的喝茶人在饮茶过程中,会遇到一些让自己匪夷所思的情况?

喝普洱茶常见的小插曲你又遇到了多少

1、普洱熟茶汤表面有白色一层

这个白色叫茶油,一般情况下,如果泡茶的水质及容器没有被污染,出现油花是正常的。茶油,一般有一定年份的茶叶茶汤中出现。这层油在普洱茶名词里面叫茶氲:指茶汤上所产生的如薄雾般的气体为“汤氲”

2、普洱茶的白霜

在饮茶的时候,很多茶友会发现茶长出白霜,很多不明真相的喝茶群众,想必会给商人批头盖脸的一顿骂“为何把发霉的茶叶卖给自己?其实,遇到这种情况,就爱你一茶友们冷静下来,好好的验一下,一般来说,一般年份的茶叶会有白霜,很多不明真相的喝茶群众会把白霜当成茶叶发霉。先给诸位介绍什么是普洱茶白霜,白霜”是普洱茶本身氧化酵素发生作用的,俗称「单宁」。味苦,具有消炎的作用,是茶物质逐渐氧化的结果,在学理上称这种现象为自然氧化作用。

3、普洱茶金花

普洱茶金花,一般出现在有一定年份的熟茶中,金花普洱茶?“金花”是“冠突散囊菌”,是对人有益的酵素类菌。般来说,茶叶中发现金花,是遇到好茶了,不过不能判断是不是金花,希望茶友们暂停饮茶,以免是遇到发霉的茶叶。

顶级普洱茶不仅仅是买来收藏的

  法新社11月3日文章,原题:文化渴望推动中国高档茶繁荣15年前,林氏茶行(音)从香港一家倒闭的饭店接手了一批陈年老茶。此后,这批茶叶的价格翻了上万倍,林家也成为轰轰烈烈的茶叶投资和文化热潮的一部分。“就像变戏法一样,”茶行总经理林先生一边说,一边按照中国传统方式泡茶,然后开始谈起茶叶带来的收益。

  这种茶叫普洱茶,外观黑色,经晾干后发酵,味道愈久弥香。近20年,随着陈年普洱茶价格飙升,中国鼓励弘扬奢侈茶文化,就跟酒文化一样,因为是本土出产的高端产品,在一定程度上成为国家自豪感的一个来源。

  目前,中国内地有7万多家茶叶企业,有经验的买家必须亲自品尝茶叶才能评估质量优劣。这进一步增加了普洱茶的神秘性和吸引力。林先生说:“经济不景气,价格上升幅度减小,但仍在增长。价格上涨,买来喝的少,更多是拿来收藏和投资。”

  不过顶级普洱茶不仅仅是买来收藏的,它还是一项中国人引以为豪的悠久文化,与推动中国经济崛起的廉价“中国制造”不同。在香港熙来攘往的旺角,穿着时髦的年轻人聚集在一个安静的茶馆,聆听茶师刘女士讲授茶艺。21岁的学生颜先生说:“我现在上瘾了。我觉得,通过茶,我了解了中国。”

  但刘女士和教她茶艺的茶教授叶先生对一些天价茶叶表示怀疑,他们更强调茶叶长期以来对中国医学和思想的影响。叶先生说:“茶背后是有一套思想的,茶跟健康有关。现在茶变得非常商业化,但便宜的茶未必就比(贵的茶)差。”

  在伦敦和悉尼,高档茶馆纷纷冒出。这表明中国输出其高档茶文化的努力或许奏效了。而刘女士和她的学生同时也感受到茶的流行不会是短短一瞬。“在了解茶之前,我的许多朋友老套地认为茶是给老人准备的。但现在我发现他们的想法改变了。”(作者朱迪思·埃文斯,汪析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