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情

茶礼仪网专注茶道礼仪,弘扬茶道文化。传播茶叶知识、茶道、茶艺、品茶、泡法知识。
您所在的位置:茶叶网>红茶>正山小种>说说正山小种那些事

说说正山小种那些事

2020-11-13 访问量: 46 茶礼仪网

徐谦

刚进阳历三月,微博上就有好事者发布采制金骏眉的消息,此帖一出招致各路人马拍砖,再简单不过:惊蛰还没到,整个桐木关地区的菜茶还在休眠期,根本无芽头可采,金骏眉采制一说从何而来呢?

对于金骏眉这类高档红茶,经营者有相对较大的获利空间,所以,金骏眉自2006年问世,就被认定为正山小种红茶序列中特殊的品类,在市场因素的主导下,金骏眉这些年甚至产生出符号化的影响力。按理说这类高档红茶只产于桐木关自然保护区,不在保护区范围内的,是不能称作金骏眉的。但各种利益驱动下,有悖时令、不合常情的金骏眉也就顾不得体面,当然应时而生,就四处胡乱发芽了。

正山小种为什么会被仿制和冒充呢?这是因为正山小种问世之初,就是完全依赖外销的茶叶,红茶的海外需求决定着红茶的生产。17世纪末,正山小种红茶的中心产区桐木村的最大产量约3至4千担,基本能够满足海外市场的需求。而到18世纪前50年间,英国平均年进口红茶6556担,同期荷兰也有着与此相当的进口量。因此,在正山范围已经超出它产能负荷的情况下,为了满足不断增长的海外贸易的需要,周边地区出现仿制正山小种的情况,就不稀罕,而是很正常的事了。

根据史料记载推断,整个18世纪除了福建,其他省份并无红茶,这足以说明武夷红茶当时独步天下的情况。武夷茶早期即为正山小种红茶在国外的称呼,而后在18世纪,武夷红茶才逐步演变成福建红茶乃至中国红茶的总称。今天的市场上,包括金骏眉在内的正山小种被追捧、被仿制、被假借,从另一个方面提醒着我们,了解正山小种曾经的辉煌,它在红茶中占据着主导地位,是历史形成的必然。

可是为什么偏偏只有产自武夷山桐木关地区的小种红茶有“正山”之说呢?所谓“正山小种”红茶之“正山”,乃表明是“真正高山地区所产之意”。中国是个讲求伦理、秩序和尊卑的礼仪之邦,尤其在茶这类传统产品的推广上,前人们想必也是不肯稍稍假借正山之名于他人的,直白一点说吧,红茶中的正山,除了桐木关地区出产的小种红茶,其他都是非主流。

细心的茶人们会发现,正山小种问世这几百年间,却出现过红茶产区农民生产红茶,而又不喜饮用红茶的情况,哪怕是现在正山小种“红”得发紫,武夷山当地人还是以喝岩茶为主。形成这种文化现象与海外贸易进城、国人品饮习惯的影响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但是除了这些,还存在其他因素的影响吗?“争新买宠各出意,今年斗品充官茶。”(苏轼《荔枝叹》)“北苑将期献天子,林下雄豪先斗美。”(范仲淹《和章岷从事斗茶歌》)。据载,武夷山迄今每年两次的斗茶赛,可以追溯到宋代,从民间制茶者到茶商,从民间到皇宫,从百姓到文人雅士,几乎各个阶层都爱参与斗茶。斗茶这种喜闻乐见的形式,一千多年来对武夷岩茶文化的形成,起着不可或缺的推动作用。唐宋以降,众多文人墨客对武夷茶不胜其详地赞美,更是将武夷岩茶推崇到无以复加的程度,对确立武夷岩茶的文化地位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

十六世纪末期起源于桐木关的正山小种,与唐宋时期就登入堂奥的武夷岩茶相比,在中国茶叶史的地位自然不可同日而语。失之桑榆,收之东隅。墙内开花墙外香的正山小种,虽然没有被东方率先熟知,但却因为西方上流社会的示范和文人的参与,而成为改变世界口味的饮品。据载,17世纪后半期,为了追随皇室饮红茶之风,许多西方文学家和诗人因为爱好茶而留下许多关于饮茶、歌颂茶的动人诗篇,它们出现在挪威的易卜生的剧作里,出现在英国作家奥维格顿、文学家约翰逊的文章中,除此之外,最著名的莫过于拜伦在《唐璜》里写的:我觉得我的心儿变得那么富于同情,我一定要去求助于武夷的红茶。

为满足海外贸易而生的正山小种,虽然很难比肩比它历史更悠久的武夷岩茶,但也是因为西方上流社会和文人的参与,它也获得了今天应有的尊荣和地位。这都来源于中国茶的魅力,谁先谁后并不重要,在东西方的茶文化篇章中,它们都自当有着属于自己的一页。

有用+10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