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情

茶礼仪网专注茶道礼仪,弘扬茶道文化。传播茶叶知识、茶道、茶艺、品茶、泡法知识。
您所在的位置:茶叶网>红茶>川红专家解读“川红”工夫红茶

川红专家解读“川红”工夫红茶

2020-11-13 访问量: 22 茶礼仪网

四川工夫红茶,在贸易上简称"川红",以其香高、味浓、形美而著名于国内外。虽然"川红"是新中国成立后发展起来的,然而在国际茶叶市场上已可与久誉盛名的"祁红"、"滇红"相媲美,成为中国三大工夫红茶之一。

川红专家解读“川红”工夫红茶

川红专家解读“川红”工夫红茶

1、优越的自然环境

"川红"的产地位于四川盆地南缘山区,北纬27°50′-29°10′,东经104°10′-104°50′的范围内,主要有宜宾、筠连、高县、珙县等地区,金沙江、岷江、长江贯穿其间,宜宾市被誉为万里长江第一城,这里自然条件十分优越,具有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水热同期、冬季气温高、春季回暖早的特点,年平均气温18°上下,7、8两月月平均温度达27°,最冷的一月份也有7-8度,年降水量1100-1200毫米,少见霜雪,无霜期长达344天,年平均相对湿度大多在80%以上,茶区土壤呈微酸性,PH值在5-5.5.因此这里极适于茶树的生长,更适于加工红茶。

2、优秀的"川红"品质

经有关部门专家审评认为"川红"香气高锐持久,滋味浓郁鲜醇、汤色红艳明亮、叶底嫩匀,外形条索紧细挺秀有尖锋、毫茸显露、色泽乌润、形状匀齐、净度良好。"川红"以其优秀的品质在国际市场赢得很高的声誉。

3、优良的茶树品种

"川红"优秀品质的形成,除优越的自然条件外,产区优良的茶树品种也是重要的物质基础。在此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分布较广的"早白尖"良种茶树。四川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1985年7月15日以川农牧品审(85)字第6号文件通知"早白尖"为认定合格的茶树优良品种,并上报全国品种审定委员会批准为国家级茶树良种,经四川省品种审定委员会调查检测"早白尖"茶树品种的特征特性如下:

早白尖的品种特征:早白尖属灌木中叶类,一般树高及树幅均在1.5米左右,树姿开展,分枝角度47度左右,分枝较密,节间长度平均1.5 厘米,叶片呈水平着生,长椭圆形,平均叶长8.17厘米,叶宽3.77厘米,叶面隆起,叶质较软,芽细长,嫩梢浅绿色,紫芽极少,茸毛短而密,嫩芽几乎成银白色。

早白尖的品种特性:最主要的特性是发芽早,越冬芽较一般品种提早半个月萌发,常年在三月中旬即可按一芽二、三叶标准采摘了,一年可萌发3-5轮,第一轮一叶开展期较其他品种早11.2天,第二轮早6.9天,第三轮早8天。其次"早白尖"具有较强的抗逆性,单位产量也较一般品种高出一成左右。四川省品种审定委员会测定结果见下表:

川红专家解读“川红”工夫红茶

早白尖生化成分含量的测定

"早白尖"的多酚类含量稍低,含氮物质的含量稍高,经检测鲜叶样含茶多酚31.19%,比对照样低6%,含咖啡碱3.7%,比对照样高0.8%,氨基氮的含量为358.50mg%,比对照样略高,鲜叶水浸出物45.37%,比对照样高 1.65%.

同时"川红"产区茶园土壤养分中磷的含量较多,能提高芽叶多酚类化合物的含量和提高茶叶的香气。八十年代出版的《中国名茶志》作者茶学专家俞寿康教授的调查报告表明,"川红"一至五级茶的含磷量比"祁红"为多,见下表:

川红专家解读“川红”工夫红茶

综上所述,可以认为优越的自然条件造就了优秀的"川红"品质。

4、悠久的传统工艺

中国工夫红茶的制作技术已有数百年历史,"川红"传承了传统工艺,并作适当改进,"川红"的初制工艺流程如下:萎调--揉捻(中途解块后再揉)--发酵--干燥(分毛火和足火两次烘焙).

首先,"川红"对鲜叶原料嫩度标准的要求比较严格,一般是以一芽二叶为主,少数为一芽三叶,好原料为"川红"的好品质提供了物质基础。

七十年代以前,"川红"初制使用木质揉捻机、竹质萎调帘、发酵筐,烘笼等机具,干燥工序使用木炭烘焙,虽然工效慢一些,由于自然萎调,细心揉捻,精心烘焙,保证了"川红"外形紧细秀丽、内质香高味醇的品质特征。进入七十年代以后,推广使用自动烘干机,动力揉捻机制作,使"川红"生产步入了快车道。

二、推广

建国初期,由于和苏联等国家关系的需要,以及帮助山区农民增收的需要,国家决定在四川等地开发红茶生产,扩大红茶出口,1951年2月西南区农林部和贸易部组建了七个红茶技术推广站,分设在川南的宜宾、高县、筠连,川东的万源,贵州的茅台和赤水等地。将重庆市敦义农工学院茶叶专修科的80名学生,分别编入各推广站进行红茶技术推广工作。由西南区农林部和中国茶叶公司西南办事处抽调干部带队,深入茶山宣传,发动茶农生产红茶,大讲生产红茶的政治和经济意义,宣传红茶出口可换回苏联花布、拖拉机、钢材和肥田粉,以支援国家建设。茶农的热情很高,积极参加技术培训班。与此同时,把农民组织起来,成立茶叶生产互助组,以便掌握技术,巡回指导,当年推广当年见效,所生产收购的近千吨工夫红毛茶,绝大多数符合品质要求,运回重庆茶厂进行精制加工,调交口岸出口。

由于自然条件等原因,1952年以后"川红"生产布局作了调整,集中到川南的宜宾、高县、筠连、珙县、翠屏等县区,同年,建立了外贸宜宾茶厂,负责"川红"的精制加工生产。并由重庆茶厂和邛崃茶厂调派数十名技工加强宜宾茶厂的技术力量。当时处于计划经济时期,按政策规定,四川的茶叶由外贸系统经营,委托供销社代购,地区和各县农业局茶叶站负责技术指导。同时三个部门又紧密配合,同心协力,广泛宣传,发动群众,组织茶叶生产互助组和初制茶厂,几个红茶主产县,建立的初制茶厂就超过了一千个。除了供销社点多面广,直接联系群众外,宜宾茶厂每年都派出百人辅导员,分配到重点乡村,常住下来指导采茶制茶技术。并派熟悉品质的技工协助供销社收购站验收红毛茶。宣传工作的效果十分显著,"一芽二叶做红茶"深入人心,家喻户晓。

通过层层建立种茶、制茶示范点,以点带面,运用各种形式加以推广,宜宾县推广的"多次施肥、多次采摘"收效很好。地区农业局拟稿,以宜宾行政公署名义颁发的《宜宾地区工夫红茶初制技术规程》下达基层执行,有效的指导了红茶生产。

在红毛茶收购工作中,严格执行好茶好价,次茶次价的价格政策,坚持对样评级。(宜宾县古柏乡是中央指定的四川红毛茶标准样制样点)各乡还推选两名茶农代表参与民主评茶,以保证评级准确,保护农民的利益,调动了茶农生产红茶的积极性,产茶重点县达到乡乡村村制红茶,茶园面积和茶叶产量逐年增加。

通过上述工作的开展,宜宾地区的红茶生产出现了欣欣向荣、蓬勃发展的可喜局面。

三、兴盛

从七十年代开始,"川红"进入了兴盛时期,当时宜宾地区党政领导和相关部门制定了发展三十万亩新式茶园的规划,提出了"老区创新业,新区大发展"的指导方针,加强领导,广泛发动群众,组织联办共有的联办茶场,充分利用宜茶土地,积极开辟新式茶园。茶园面积由建国初期的4万多亩迅速发展到28万亩,扩大了六倍,茶叶产量也由2千吨增加到1万多吨,增产五倍多,其中生产工夫红茶的宜宾、高县、筠连、珙县等四个县的面积和产量均占全区的80%以上,被列为全国茶叶基地县。

七十年代末到八十年代,宜宾每年调往上海口岸的出口茶5千吨左右,创汇约500万美元,其中"川红"工夫茶即占80%左右,国家对提供出口货源的生产经营单位,每年都平价奖售柴油机、化肥、钢材、汽车、电视机等物资,进一步调动了生产积极性。更因"川红"具有品质好,茶树发芽早,上市快的无比优势,增强了国际市场的竞争力。1958年农历正月初一,春节那一天,宜宾县古柏乡太平茶厂的农民将当天新采制的一公斤"川红"茶,从邮局寄往北京中南海,献给毛主席,中共中央办公厅曾复信并寄来30元钱。

1978年春季广交会上唯有四川宜宾茶厂加工的"川红"有当年新茶展出,使整个广交会增加了一个亮点,大会给宜宾行署发来祝贺电报,"感谢你们为广交会增添了春色".上海茶叶进出口公司用三级"川红"装的"节日之夜"小包装和用四级装的"天坛"牌小包装,深受国际市场欢迎,"节日之夜"还作为罗马尼亚的国庆用茶。1985年在葡萄牙首都里斯本举办的第24届世界优质食品评选会上,中国宜宾茶厂生产的"早白尖工夫红茶"荣获金质奖章,评委会评语是"属自然产品,无人工痕迹,无农药残留,无对人体有害物质".这是宜宾第一个跨出国门,夺得世界金牌的产品,为"川红"也为四川谱写了辉煌的篇章。

四、展望

到九十年代末期,"川红"进入了低谷,最低时的产销量尚不足八十年代的十分之一,主要原因有三,一是国际市场的影响,包括进口国实行非关税壁垒,制定非常苛刻的检验标准,也包括我们产区食品安全生产方面有薄弱环节,二是出口成本增加,亏损部分企业无力消化。三是出口企业在改制中未理顺关系,外销人员流失,外销渠道阻塞等。

其实这些问题并不是永远不可克服的,展望"川红"的未来,我们充满信心,首先,我们有半个世纪生产"川红"的经验基础,有丰富的资源优势和人才优势。其次,各生产企业的设备及管理水平有了极大的改善和提高,技术提升及信息交流也与时俱进。三是国内外市场空间大,对红茶的消费需求正在逐步增长。只要依靠党的领导认真作好以下工作,重振"川红"雄风指日可待。

首先,开拓国内外市场。利用一切机会,采取各种措施,宣传"川红",推销"川红".恢复和新建销售渠道,加强与贸易伙伴的合作,例如,由宜宾茶厂改制后组建的宜宾市金叶茶业公司就与福建园泰茶业公司合作的很好。

第二,建立货源基地。通过宣传规划,"川红"出口企业和茶叶生产单位(茶场或初制厂)建立紧密的或松散的联合体,采取技术培训,经济扶持等多种措施,达到茶园良种化,无公害化,生产管理和采制加工达到标准化。

第三,改进生产技术提高"川红"品质,练好内功增强竞争力。

第四,强化食品安全生产工作。从茶园基础建设,茶园耕作管理,采茶制茶到包装储运,层层把关,特别是施用农药化肥的环节,都要符合无公害茶叶标准化生产的要求。

第五,可采取定单生产的形式,有计划的逐步恢复及发展"川红"的生产。

第六,农村劳力不足是制约茶叶生产发展的瓶颈,从茶园管理、修剪、采茶、制茶各个环节推广适合四川丘岭山区的机械设备,尽快实现"川红"的机械化生产。

有用+10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