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情

茶礼仪网专注茶道礼仪,弘扬茶道文化。传播茶叶知识、茶道、茶艺、品茶、泡法知识。
您所在的位置:茶叶网>普洱茶>普洱茶的地理价值之普洱茶带给我们的迷惑

普洱茶的地理价值之普洱茶带给我们的迷惑

2019-03-19 访问量: 28 茶礼仪网

  普洱茶的地理价值之破译普洱茶带给我们的迷惑,上世纪七十年代中期,香港商人要求恢复普洱茶生产竟然惊动了当时的国务院。香港商人为什么对云南生产的普洱茶情有独钟呢?

  同样一个有趣的现象发生在上世纪七十年代中期,当时云南因计划经济,大量生产绿茶,普洱茶的生产几乎停止。其出口香港地区普洱茶的重任落在广州几个茶厂身上。但是,香港的商人仍然通过各种渠道,呼吁云南重新恢复生产普洱茶,其要求之强烈,竟惊动了当时的国务院。由当时外贸部副部长李强(粉碎四人帮后任部长)亲自挂帅,研究恢复云南普洱茶生产。香港商人为什么对云南生产的普洱茶情有独钟呢?

  于是,问题又回到了原点:普洱茶为什么只能是云南独享的产品?难道它真的不能在异地(指非云南普洱茶生产区域)复制与生产?它的独特性与唯一性到底是什么?

  类似的事情不仅发生在普洱茶身上,如广东的荔枝、甘肃与青海交界的冬虫夏草、长白山的人参……等等。都曾带给我们种种疑惑。。(组织文章http://www.puercn.com)

  生物学常识告诉我们:当一种物质戓一类物质及其衍生的产品不能在其它地区“复制”时,其答案只有一个:即这类物质的天然性、遗传性、系统性与不可复制性,而其中的核心则是它们依赖性极高的地理因素,更准确地说,是地理价值。

  我们习惯把普洱茶视为一种特殊商品,其特殊二字不仅表现为它是微生物发酵的产物,更多表现为普洱茶独有的价值体系,包括普洱茶的地理价值,普洱茶的特殊工艺价值,普洱茶的陈化价值,普洱茶的内含药用成分及药用机理的价值。它们为有序的排列,缺一不可。

  在这四大价值体系之中,普洱茶的地理价值排序第一,是首要价值,也是普洱茶的核心价值;犹如一个建设中的高楼大厦,它涉及的内涵是一个人们很难看到的、隐藏在地下的“地基”,是决定普洱茶未来是否具备鲜活生命的“基础”。

  应当说,普洱茶带给我们很多“迷团”。要想“破译”它,就必需从普洱茶的地理价值入手。

有用+10
分享

普洱景迈山古茶林考古

普洱景迈山古茶林考古

图为:景迈山地理位置

景迈山古茶林位于滇南普洱市澜沧县惠民镇景迈、芒景两个行政村所在的景迈山。古茶林规模宏大、保存完好,见证了对人类文明具有重要影响的茶叶从野生到人工驯化栽培的发展历程,代表了当地独特的茶树栽培和茶叶制作传统以及衍生出的极其丰富的茶文化。在2012年被联合国粮农组织公布为全球重要农业遗产(GIAHS)保护试点“云南普洱古茶园与茶文化系统”中,景迈山古茶林是极具代表性的重要组成部分。2013年被国际茶叶委员会(TheInternationalTeaCommittee)确认为“世界茶源”。2013年5月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11月,国家文物局将景迈山古茶林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

地理环境

“景迈”为傣语,“景”为人聚居之处,“迈”为新,“景迈”即新的村寨之意。“景迈”一名最早见于明万历年间(公元1573—1620年)吴宗尧《抚按会题莽哒喇事情兵部议准移咨节略》:“窃闻莽哒喇者,……攻打景迈”;明天启《滇志》明言景迈即八百媳妇国及其称谓的来源,“八百大甸军民宣慰使司,夷名景迈。世传其酋有妻八百,各领一寨,因名八百媳妇国”。清初冯苏的《滇考》一文也说:“八百媳妇,……蛮名景迈”。

今天景迈山的村民主要为布朗族、傣族,另外还有少量哈尼族、佤族及汉族等。

在地理上,景迈山属横断山系,山势呈西北东南走向,西北高而东南低,海拔最高处在糯岗山,约1662米,最低处在南郎河与南门河的交汇处,约930米,相对高差约730米。景迈山依山势大致可分为东北、西南两坡区域:东北坡地势稍陡,面积较小,傣族寨子多分布于此区域;西南坡地势则较缓,且面积较大,布朗族寨子全分布于此区域。这些村寨除龙蚌、那乃、班改等外均条带状分布于1300米以上的山腰以上(雾层之上)区域。

景迈山属澜沧江水系,其北、东北、东、南等面为南郎河环绕,西面则为南郎河的支流南门河环绕。南门河在景迈山的西南山脚处汇入南郎河。除西北角为大山阻隔无水环绕外,整个景迈山区域基本为南郎、南门两河包围环绕,为景迈山的茶叶生长提供了一个山环水抱相对独立的独特地理单元,除那乃寨外的所有村寨均在此包围环绕圈内,面积约125平方公里。

考古调查

景迈山古茶林具有重要的历史、科学价值,然而之前对茶林区域古代遗存的有无及保存状况尚不清楚。为配合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根据云南省文物局的要求,受澜沧县文化体育和广播电视局的委托,在普洱市及澜沧县两级文物管理所的配合下,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于2014年12月下旬至2015年1月下旬对景迈山区域进行了考古调查勘探。本次调勘着重于对村寨之外的未知区域,而对村寨内的佛寺等则未进行调勘,其原因一是这些现存的近现代佛寺多在古佛寺旧址上重建,原来明清时期的佛寺仅有零星石雕或石刻残存;二是它们是当地各民族的圣地,不便于在此进行调勘;三是这些佛寺的历史沿革在当地各民族的史料及传说中均有反映,情况已基本清楚。

普洱景迈山古茶林考古

古道

景迈山除北边局部地段为高耸的山峰阻隔外,其余地方全为南郎、南门两河环绕包围,因而景迈山的对外交通绝大多数通过河流。经向当地村民走访调查,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当地的对外陆路交通只有一条古道,其中心在景迈大寨处。此道出景迈大寨往西经现在的南门河桥后通往孟连,往东经过勐本、芒埂,再顺山下到南郎河畔,从当地人称为“笼干”的地方过桥后分为两条,向北者通往澜沧等地,向东南者通往勐海等地。当地人驮运物资进出多用牛帮,而外地客商驮运物资经过或进出景迈山则多用马帮。

经实地踏查,此道在景迈大寨内及其出村的东、西两侧段原来均铺有石块,但现仅有西侧段遗留,其它地段多为土路,只在局部地段如构(音giu,入声,汉字无此音,遂用构代替)壕等陡坡处铺有石块以利通行。古道宽约2米,可容两牛并行。

以前在南郎、南门两河上曾建有石墩木桥,现在的南门河水泥桥即建于原来的石墩木桥处,此桥遂被毁;而笼干的南郎河石墩木桥则因20世纪80年代其上方(北)约3公里的景迈水泥大桥建成被废弃,木桥的桥面现在已是荡然无存,仅余石砌的残石墩仍见证着千百年来从桥上悠悠而过的牛帮马帮的历史。

20世纪80年代修建的惠民至糯福公路从景迈山经过,从芒埂至南门河桥段大致沿此古道而行,故有的地段因两路重叠而将古道拓宽,有的地段因紧邻公路下方而被修路时所推之土覆盖,从芒埂至南郎河畔弄岗段的古道则被绕开。公路通车后,未与古道重叠的地段遂被废弃,多数地势稍缓地段被辟为耕地茶园等,少数地势较陡地段未被辟者则因多年的荒废而树木杂草丛生,人畜难入其中,如构壕段。

普洱景迈山古茶林考古

建筑遗迹

在景迈山与茶有关的建筑只有景迈大寨中心处的撒拉房,该房屋的性质为客马栈,建筑与其它民居并无二致,专供外来包括茶商在内的商旅过夜住宿之用,商旅到后需立即向寨中头人申报欲住宿的天数等,遗憾的是该撒拉房早已荡然无存,其原址早已为现代的新民居所代替。

“元”遗迹

在景迈山有两处高大明显的环壕土包遗迹,一处在芒埂寨南侧公路上方的山梁上,另一处在芒景寨东约1公里的山坡上,当地人称其为“元”,视其为神灵之迹而不敢在其上面进行生产活动。这两处遗迹的共同点是中间为穹窿形土包,外围则为未完全封闭的环壕,土包顶部均高出壕外地表数米,不同处是芒景“元”的环壕上端未贯通,而芒埂的则是其下端未贯通。

以重点加密钻探过的芒景“元”为例:该遗迹位于缓坡上,壕内土包直径约25米,坡度约32°,其顶高出下端壕底约8米,上端则仅略高于壕外地表,上端环壕未贯通,壕宽约7米,深约1.2米,壕外之围宽约3米。该土包顶大致略平,土包的上半部分为向前方倾斜的人工堆积层,厚约4米。由此推测,构筑“元”时是先在山坡上地势稍高处挖出上方未贯通的环壕,挖壕掘出之表土堆于壕外侧成壕围,其余的风化砂岩则堆于壕内表土之上,故土包的上半部份为人工堆积,下半部份则为原生风化砂岩。

普洱景迈山古茶林考古

图为:芒景“元”遗迹钻探

芒埂”元”遗迹的顶部呈锅底形凹坑,直径约3米,深约1米余,疑其下有空墓穴坍塌所致。经对锅底形凹坑底部钻探,坑底表土下约0.3米即为风化砂岩,排除了其下有墓穴的可能。经对附近树林考察,此锅底形凹坑应为老树枯倒后之树根坑。

据澜沧县文物管理所李勇介绍,”元”音在傣语里是战壕之意,这类遗迹不只景迈山有,在澜沧县其它一些乡镇也有分布,初步统计至少有近百处,它们的外貌特征与景迈山的基本相同,只是大小不等,有数座的顶部有锅底形凹坑。在谦六乡的某座“元”遗迹中曾出土过一件三叉形铁质兵器,是当地村民因改地推平该遗迹时所获。据李勇与杨振洪合著的《景迈茶山》一书所载,景迈山当地傣族人传说这些“元”遗迹是元朝军队路过此地时留下的墓葬或战壕,结合澜沧县境内有著名的元代整控渡摩崖及元军曾征八百媳妇国的史实,他们推测“元”遗迹应为元军的墓葬。

经过对景迈山”元”遗迹的钻探,我们认为景迈山的”元”遗迹不是墓葬,但确属人工形成的遗存。有人认为它是报警的烽火台,但其位置却不在山顶,况且其周围在古代是茂密的森林而难以报警;有人认为它是古代的营盘,但其面积又太小,况且其环壕未完全封闭,地形又上高下低,这都使得它难以起到防御的作用。从芒埂”元”遗迹顶部有老树枯倒而形成的锅底形凹坑,它似为祭祀某种树神之地,但多数”元”遗迹顶部却又无此锅底形凹坑,此说也难以成立。凡此种种,”元”遗迹的性质等现在尚无法定论。

普洱景迈山古茶林考古

图为:仙人坟出土陶罐

“仙人坟”墓地

该墓地位于景迈大寨南约2.8公里,傣名“火回翁巴”、布朗名“笼木”的山梁上茶园内,地表封土明显者约18处,特征为地表均有长条形封土堆,封土堆大小不一,最大者长9米、宽3米,高出地表约0.5米,墓向不一。

调勘中对墓地中部的一座封土堆长约8米、宽约3米,高出地表约0.4米的墓葬(编号LJ2014M1)进行了探铲钻探,在其中段进行了探沟解剖。发现该墓为长方形竖穴土坑墓,墓口较墓底略大,墓口长11.8米、宽6.9米,封土堆顶至墓底深约2.2米,在探沟底部西侧出土一件灰色陶衣的双口陶罐,其表面有似釉的灰色陶衣。按理当时的封土堆至少应比墓圹稍长稍宽,而现在其宽不及墓口宽的一半,其长也仅及墓口长的三分之二,缩小的原因应是被现代村民种茶园时逐步蚕食所致。双口陶罐表面有灰色似釉陶衣,这种技术从元代起方才由外地移民带入云南,即便进入云南后也多在汉、回等外来民族聚居区域烧制,而普洱及西双版纳区域当地各民族的陶器千百年来基本上为橙色印纹硬陶,因此仙人坟的时代可早到元代。傣族、布朗族是现知最早先后来景迈山居住的民族,而他们都不知道仙人坟的来历,表明这不是傣、布朗两族祖先的遗存,而可能是宋元时期其它生活居住于此的民族的遗存。

糯岗旧寨遗址

糯岗旧寨遗址位于糯岗寨东北侧的山坡上,相距仅约500米。据向村民调查了解,现在的糯岗寨即是百余年前从此旧寨搬迁而去,迁建的原因是以前在旧寨发生了瘟疫,人们以为不吉利而搬迁。

旧寨遗址面积约20000平方米,地表除中部位置现尚存有方形寨心建筑遗迹外已不见其它建筑遗迹。方形寨心建筑遗迹边长约7米,砖砌,砖的火候不高,规格为33×19×8厘米。

古茶贸易下的景迈山

景迈茶山从茶叶进化演变史的角度来看相当重要,其茶叶名气亦大(据了解,以前的茶商在外地购茶时只要抓起一把茶叶闻闻就知道是不是景迈山的茶),但景迈山只是一处茶叶的原料产地而非茶叶的贸易集散地,因而在景迈山未发现与古茶贸易有关的诸如古茶商号、碑刻、石刻、匾、联、契约、古籍等古迹,而这些与古茶有关的古迹在勐腊易武古镇则比比皆是,因为易武是一处茶叶的贸易集散地。据李勇、杨振洪合著《景迈茶山》一书中记载的调查资料,景迈傣族自言于佛历439年(公元前106年)从德宏地区迁移至景迈山,在这里发展成一个较大的部落,并建立了一套政教合一的部落管理体制。对此传说似应谨慎斟酌。据现存于芒景布朗族文化园的傣文《功德碑记》所载,“傣历377年(1015),大佛爷为首,麻阿纳弄(傣族头人)建盖总佛寺”,说明傣族在北宋前期即已在此居住生活,此碑是目前景迈山最早的文字资料。现在的芒景区域主要为布朗族所居,在布朗族居住生活区域有傣族建盖佛寺的碑记,说明布朗族进入景迈山的时间较傣族晚。

普洱景迈山古茶林考古

景迈山之景迈为新的村寨之意,而明清史料所载之景迈则为国家或部落之意,或许二者之间是偶然同名为景迈;但从澜沧县境内有记述元军途经澜沧县境南征八百媳妇国(夷名景迈国)的整控渡摩崖、景迈山南距八百媳妇国的中心清迈直线距离仅380公里、南距八百媳妇国的北境景栋直线距离仅100公里等来看,亦不排除二者之间有渊源关系的可能。原文刊于《大众考古》2015年第8期。

一天之中喝普洱茶的最佳时间

一天之中喝普洱茶的最佳时间

俗话说的好,一日喝足八杯水,健康长寿活到老。可是现代人普遍工作时间较长、节奏紧张,尤其是销售业务员、银行柜员、记者、教师、医生都职业尤为明显,没有时间规律的为身体补充水分,长此以往身体机能明显下降、抵抗力变差、女性眼角细纹增多,严重的甚至会引发身体器官病变,如肾炎和慢性前列腺炎等,那么面对巨大的生活压力和维持健康的身体机能,我们应该怎么在二者之间平衡呢?

水,是万物之源,天地间与水搭配而成绝妙美味的东西不在少数。茶叶,就是其中一种。经沸水冲泡过后的茶叶,散发出独有的香味,沁人心脾给人以最美妙的感受,同时还发挥出比水更加有力的功效。如果没有时间喝足八杯水,那么用茶来代替也是极好的。

一天之中喝普洱茶的最佳时间

茶叶中含有的茶多酚和多种维生素能起到养生保健和抗衰老的作用,我国南方一带多个长寿村中的老人几乎都有长期喝茶的习惯,因而现代人也应当保持喝茶的传统习惯,一方面沿袭我国千年的传统文化,一方面维持自我身体健康。

而凡事总需有度,喝茶虽好,但也十分需要注意饮用方法和时间,如果饮用不当或者过量,茶叶中含有的咖啡碱以及脂多糖同样会对人身体造成伤害。

其实,喝茶是有固定时间的,科学的饮茶,才能彻底的达到保健抗衰老的完美功效。

早上喝熟普。普洱熟茶经过人工发酵,茶性温和不刺激,同时还能对胃起到保护作用。

下午喝生普。茶叶中的单宁酸与脂肪的代谢密切相关。下午饮生茶,既能生津止渴,又能起到健脾消食、消脂除腻、提神解乏等作用,有利于下午工作。

晚上喝些有年份的熟普。晚上人体阳气归里,气机下降,尤其是经过一天的疲惫工作,心神需要调养恢复。当经过发酵加工的普洱熟茶进入人体后,会形成一层软膜附着在胃的表层,起到暖胃消食、舒心安眠的作用。

一天之中喝普洱茶的最佳时间

虽然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方式和习惯,但在健康面前大家仍需谨慎注意,一定要注意喝茶的时间和饮量,以免引起不良反应。

普洱茶产业关键技术创新与应用

    普洱茶产业关键技术创新与应用

 

    记者 季征

 

    近年来,以云南农业大学教授盛军为首席科学家的研究团队着力普洱茶全产业链开发,对品种选育、茶园种植和栽培、发酵规律和原理、生产工艺和设备、科学功效和应用、新产品开发和推广进行创新研究,系统解决了普洱茶产业发展的关键技术瓶颈,项目推广应用产生直接经济效益165.85亿元,助力我省普洱茶产业转型升级。这一项目获2017年度云南省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

 

    普洱茶是云南特有茶类,也是高原特色农业中具有代表性的经济作物,但过去作坊式生产、清洁化和标准化程度低、机械化加工不足等问题制约了普洱茶产业持续健康发展。2007年以来,在我省相关科技计划支持下,该研究团队实施了“普洱茶科学研究行动计划”,开展科技攻关和集成创新,在普洱茶种植、初加工、精深加工、科学研究等方面取得一系列关键技术突破。在多年种质资源收集的基础上,研究团队选育出适合进行生态化种植的优质茶树品种“普茶1号”和“普茶2号”,因具有良好的抗虫性和抗逆性,在全省多个产茶州市推广种植面积已达107.95万亩,近3年直接经济效益达35.61亿元;开发“茶菌复合生态种植”等多个适合我省茶园特点的生态化茶树栽培技术,改善了茶园土壤环境、提高了茶叶品质和质量,在项目的带动下,6.9万亩生态茶园获得中国或欧盟有机茶园认证,生态茶园推广应用228.77万亩,产生直接经济效益124.85亿元。

 

    在普洱茶加工技术、工艺和装备创新中,该研究团队将远程控制、设备互联等技术与普洱茶生产过程相结合,设计开发了以普洱茶自动发酵机为代表的系列加工装备,实现了生产的清洁化和自动化,普洱茶生产周期从60天缩短至35天,相关设备推广应用取得直接经济效益1.79亿元。同时,研究团队根据普洱茶的品质特征、地理特征和树龄长短等,制备出普洱茶生茶、熟茶各三个等级、三种型制的标准样,形成了《云南普洱茶标准实物样说明》,填补了普洱茶标准领域“有文字、无实物标准”的空白,为规范行业生产、稳定普洱茶等级质量、消费者识别普洱茶品质提供了科学指导。

 

    为进一步揭示普洱茶主要功效及机理,该研究团队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高通量筛选技术、分子互作技术等手段开展深入研究。通过茶多酚作用新靶点的发现,揭示了普洱茶降低炎症的分子基础和作用机制;在普洱市人民医院进行了普洱茶辅助降血糖临床试验,结果表明其降血糖总有效率为72%;以高脂模型大鼠试验,阐明了普洱熟茶的降脂减肥作用特点及机制;采用通用骨质疏松动物模型,研究证实饮用普洱茶能够增加骨密度……多年来,该研究团队在国内外知名学术期刊上发表相关论文41篇,为普洱茶的市场开发提供了科学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