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情

茶礼仪网专注茶道礼仪,弘扬茶道文化。传播茶叶知识、茶道、茶艺、品茶、泡法知识。
您所在的位置:茶叶网>普洱茶>普洱茶是如何分级的?

普洱茶是如何分级的?

2019-03-19 访问量: 33 茶礼仪网

  普洱茶有很多级别的分法,可是普洱茶是如何分级的呢?下面就针对这问题来阐述我个人的观点:

  普洱茶可按高、中、低档分等级。

  高档次茶如:金瓜贡茶、极品砖(饼)茶、7266七子饼、宫廷、礼茶、特级。

  中档次茶如:7576熟饼、7432青饼,一级、三级砖茶,沱茶、一级到五级散茶。

  低等级是六到十级的散茶。茶叶采摘时,叶和芽同时采,一般从茶树枝条的尖往下采摘到第三叶:一叶一芽的采一芽、二叶一芽的采一叶一芽、三叶一芽的采二叶一芽。分级时,级别高的芽多,级别低的叶多梗多。

 

有用+10
分享

“88青”之父亲陈国义:普洱浅尝

“88青”之父亲陈国义:普洱浅尝

“88青”之父亲陈国义:普洱浅尝

在国内,绿茶位名茶系列之榜首,但在香港,每年销售最多的是来自云贵高原的普洱茶。

 

普洱接触空气方可变醇

 

笔者鉴赏名茶已有十多年,觉得好茶各有特色,韵味各异,浓淡亦各有其趣。

 

令笔者感到最奇特的是云南普洱原茶(生茶),这地区所产制的茶叶不仅越陈茶味越好,而且经年久放不坏。

 

笔者以前以为所有茶叶必须密封储存方可,后来发觉存放普洱则刚好相反,因为普洱是需要长期接触空气以便其不断进行后发酵的氧化过程方可变醇。

 

故此最好把普洱存放在一些能透气的陶罐内或是在罐面放上一块疏气的布,好让其透气。

 

普洱茶大概可分成四类型:散茶、沱茶、饼茶和紧压砖茶。此外,普洱尚有生茶与熟茶之分。

 

其实生普洱与熟普洱同为后发酵茶,但是熟茶是经高温蒸制,或是放在极潮湿之仓库内让茶叶吸入大量水分并长时间保持湿度(约一年)促进其产生“曲菌”,此过程被称为曲菌后发酵(霉变现象),茶行称为“湿仓普洱”。

 

“湿仓普洱”的优点是强制去其原茶之刚烈及野性并带来似是醇和的感觉,此茶较适合一些年长者或胃寒、胃弱的人士。因为此种湿仓或高温蒸制法是使茶叶即时进行急剧的氧化过程。

 

由于普洱受到大量水分的入侵直达茶骨内,故其活性物质遭到严重的破坏,而这时普洱内之优良物质被迫强行与水分混成一体,转化成另一种乌红色的浸出物,行内称为红水普洱或美其名曰“醇滑普洱”。这种人工加速发酵法非为一般真正饮家所要求,而且也不是越陈越好。

 

至于生普洱,则是以滇青毛茶经初期晒青而制成散茶或饼茶,然后存放在干仓内让其进行“无菌后发酵”。此类天然后发酵制法才是越陈越可爱的旧普洱。

 

 

“红印”七泡仍有余香

 

多年前,一位老茶庄的黄伯曾介绍笔者购入一些称“红印”的旧普洱。

 

此茶可爱之处是经泡汤后水浅红而明亮透底,七泡有余香,至十泡味不涣散,入口爽而不涩,有梅子韵味而不至酸,十分钟过后口腔内四周生津不断,回味而不腻,液似清泉,喉底甘厚,经数小杯后,一两小时内仍是回味无穷。这些优质陈年旧普洱现今推算已有四十多年历史,以往被称为“圆茶”或“红印”。这些原始普洱的优点是未经人为地用水去侵袭其活性物质,长期保存干性无曲菌的后发酵现象。

 

生饼原茶唯一的缺点是需时存放,若要得到真正醇滑的口感非放上五十年不可。笔者曾亲自体验到,存放了十年的生饼普洱,只能去其刚野性的一面;二十年左右的普洱,其涩味大部分已退;三十年以上才踏入醇和状态,但茶汤尚未有滑口的感觉;四十年以上正好是醇滑交替,可口至极;五十年以上的普洱方可转化为成醇滑而厚润;而进入八十年的罕有珍品,茶汤状态仍清澈透杯底,泛素淡桃花色,茶味柔和。

 

摘自《茶酒共和国》

 

西双版纳普洱茶1公斤卖出32万?

正是云南各地茶园里春茶采摘上市的时候,近日,网上曝出一条新闻,称西双版纳普洱茶1公斤拍卖出32万的高价!这件事在朋友圈里刷了屏,然而,真相如何呢?

西双版纳普洱茶1公斤卖出32万?
自媒体爆料

有自媒体发布文章称,在云南西双版纳勐海县布朗山乡的老班章茶王采摘仪式上,对老班章“茶树王”采摘全程监控,价格高达32万元一公斤,甚至还贴出了所谓的“采摘合同”。

西双版纳普洱茶1公斤卖出32万?
合同

真相如何?西双版纳州茶业协会有话说!

西双版纳州茶业协会提示:

近日,某公司将一株老班章代表性古茶树的树龄吹嘘为1280年,连续进行32万元一公斤(也有传闻为32万元采摘一年)的“拍卖”、新闻发布会、开采仪式等炒作闹剧,利用网络、移动微信大肆鼓吹,误导古树茶爱好者,影响茶农、茶商、普洱茶消费者对古树茶价格的判断,严重扰乱古茶叶市场秩序,影响西双版纳州普洱茶产业健康发展。

据2004年西双版纳古茶树资源普查数据,自1957年以来,西双版纳州境内经省内外专家认定的只有南糯山半坡寨栽培型茶树王和巴达大黑山野生型茶树王2株,可惜都已经先后仙逝。西双版纳州古茶区内别无经专家认定的茶树王,老班章更没有“茶王树”。虽然说,我州境内不乏还未人知的古茶树,但无专家鉴定之前,切勿妄称“茶树王”。为此,西双版纳州茶业协会建议州内外正规媒体保持警惕,正确研判新闻事实真假,避免以讹传讹。

西双版纳州茶业协会

2017年3月30日

西双版纳普洱茶1公斤卖出32万?

所谓的老班章“茶王树”,目前已被栅栏围起来

所谓的“茶王树”旁边的一棵大茶树,目前也已被栅栏围起来

西双版纳春茶价格起伏不大

老班章古树茶纯料起价每公斤4200元左右

3月,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生物产业办、勐海县茶叶局和西双版纳州茶业协会联合举行春茶市场行情分析预测会,该州茶业协会负责人综合分析全国各地茶叶市场的行情和各方面信息,对西双版纳茶区今年春茶价格走势作出初步预测,总体价格走势是:“两平一升一降”,即古树茶纯料、稀少古树茶价格与去年基本持平;森林茶(原生态有机茶)价格将有所上升;而台地茶稳中略降。古树春茶价格趋稳,基本与去年相同,春尾茶略降。标杆性的高价位老班章古树茶纯料起价每公斤4200元左右,与上年持平;西双版纳江北古六大茶山的易武麻黑、落水洞、倚邦等古树茶将保持每公斤1000元至1300元的价位,贺开、帕沙等中价位古树茶保持每公斤1000元左右的价位,南糯山、勐宋等古树茶为每公斤600元至800元,总体保持基本稳定;森林小乔木茶、有机生态茶价格平稳,略有上升,而普通台地茶将略有下降,降幅预计约5%左右。分析认为,曼松、冰岛、薄荷塘等古树茶,将保持高价位,但对整个古树茶价格不会造成太大影响。

西双版纳普洱茶1公斤卖出32万?

喝茶有讲究春茶不是越早越好

有茶叶分析师表示,鲜嫩的春茶历来受追捧,但春茶过于新鲜,非但无助保健,更可能引发疾病。刚采摘下来不久的茶叶由于没有经过较长时间的放置,其所含的多酚类、醇类、醛类等物质无法得到充分挥发,因此可能导致饮用者出现肠胃不适、腹泻、腹胀等不良反应,会加重肠胃疾病患者的病情。同时,新茶中的咖啡因、活性生物碱以及多种芳香物含量也较高,易使神经系统兴奋,饮用者可能产生四肢无力、冷汗淋漓和失眠等“茶醉”现象,神经衰弱、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尤应高度警惕。

新鲜采摘的春茶最起码应存放半个月以上,等茶中的多种物质自动氧化后再喝。也就是说,清明采摘制作好的茶叶,要到谷雨后再喝。

普洱景迈芒景山人将古树茶做出品牌


布朗小伙张光明

中国普洱茶网讯:在张光明、仙贡的眼中,景迈芒景的名声之所以不断远扬,正是因为祖辈们为他们留下了茶树这一宝贵财富。因茶,景迈、芒景的茶农们收入越来越高,生活得到不断改善,年收入几十万元不再是神话,收入上百万元的也大有人在。

  当清晨第一缕阳光,照在冬日里的景迈芒景山,漫山村落与茶园从沉浸于云海中的甜梦里醒来,云雾升腾,翠峦舒展。

 

  芒景村翁基小组的布朗族小伙张光明,开始冲泡早餐后的第一道生茶,一口下去,提神生津。“接待游客的客栈要抓紧了,制茶的厂房也要尽快搞好,将来申遗成功了,等着我们的事儿还多呢!”张光明一面品茶,一面打理着生意。

 

  而10公里外景迈村芒埂小组的傣族姑娘仙贡,打开了自家经营的特色农家乐的大门,准备迎接南来北往来收茶、旅游的客人。“将自家的茶叶品牌推向市场,做出名气,精深加工,提高茶叶附加值……”仙贡对于自家茶叶的发展之路,很有想法。

 

  祖祖辈辈生活在景迈芒景山的人们,尽管是不同的民族,有着不同的语言,却皆因茶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近10年来,普洱茶热潮将这座山的居民们捧上一夜致富的云端,却也让他们经历泡沫经济的破灭。幸运的是,当普洱茶最终回归理性消费时,许多山人因茶而富,一些山人因茶而名,千年万亩古茶园景迈芒景山,给予山人的最好馈赠也将踏上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漫漫征程。

 

  千年古茶园,被誉为“茶树自然博物馆”

 

  车辆行进在景迈芒景山,弹石路的颠簸仍止不住那满眼的绿色。位于大山中的景迈芒景千年万亩古茶园,是这座大山的灵性所在。古茶树分布于景迈、芒景等10余个傣族、布朗族村落,总面积达2.8万亩,有林成片采摘面积超过1万余亩。

 

  据专家考证,景迈芒景千年万亩古茶园由当地布朗族、傣族先民所驯化、栽培,迄今已有1800余年历史。生长在万亩丛林中的古茶,靠自然肥力生长,无任何污染,品质优良,是纯天然的绿色产品。景迈芒景千年万亩古茶园是目前保存完好、年代久远、面积最大的人工栽培型古茶园,被国内外专家学者誉为“茶树自然博物馆”,保存完好的茶树基因也被视作未来茶叶产业发展的重要种质资源库。

 

  看着翠绿的青山,张光明有些出神,生长于斯,他眼前的这片绿色是他重要的根,无论年少时走南闯北,还是如今五湖四海地跑,他总恋着这里,对他来说,赖以生存的便是这采不完的茶叶、数不完的茶树。说起张光明,许多外地人都认识他。张光明的布朗族名字叫“倪罗”,之后,他向外人介绍时,更多的是用张光明。

 

  而对于早已是当地名企业家的仙贡而言,这片绿意味着更好的生活、更高的追求。仙贡是传统的傣族名字,事实上,上学时,老师也为她也取了个学名——朱艳芳,不过,多年以后,她更愿意向外人介绍“我叫仙贡”。自从读书回山,仙贡的命运再次与绿色茶山息息相关,仙贡爱这片绿,不止是固守,更是发展。“在普洱、昆明已开有专营店,做精茶产品,让景迈山的气息深入大城市。”仙贡在谋划着自己的绿色版图,书写着自己的创富故事。

 

  大山的古茶,没人料想能成为摇钱树

 

  在同样的年龄里,张光明和仙贡有着同样的记忆:从古树上辛苦采回来的茶叶,似乎并没有更多的经济价值。张光明家只将这些茶叶粗制一下,当做劳作间的普通饮品。仙贡家则将多余的茶叶存下来,等到有人进村收茶时,交换一些生活用品。

 

  1983年,仙贡出生在景迈村芒埂小组的一个傣族家庭。3年后,10公里外芒景村翁基小组布朗族小子张光明也来到了世界上。两人关于童年的回忆,均与采茶相关。

 

  那时的古树茶,对于生长在景迈芒景山的孩子们来说,经济意义远没有现今那么重要。采茶,只是沿袭传统的农业活动。5岁时的张光明,第一次跟着大人到两公里外的茶林采茶,那时他还不会爬树,只能仰头看着大人们从高高的树上把绿色摘下。大人们会把绿叶夹在自家带来的豆腐中,混合着一并吃下,这样一顿简单的饭便是一天劳动最大的犒劳。竹箩里背着一天劳动的果实回到村寨,开始了炒茶,揉捻,晒干;有时,被蚊虫叮咬过后,大人们会教他采一片鲜茶叶,或者用泡过的茶渣,嚼碎后擦一擦,不到5分钟,就能消痒止痛。事实上,布朗族的祖先帕哎冷,当年看中的就是茶叶的药效,在他们的眼中,这种称为“腊”的东西,药用功能远不止消痒止痛。

 

  茶,在傣族同样称之为“腊”,在仙贡的记忆里,采茶更像是一次愉快的旅行,除了就着茶尖吃下的午饭外,采茶时节里,无论走进哪户傣家,都能看到炒茶,“空气中都能嗅到令人神清气爽的茶香味。”

 

  20多年前的景迈芒景山,古茶树如此野蛮地生长着,世代生存于此的人们并没有意识到,这些几乎没有人上心的绿色,会在日后成为摇钱树。当仙贡站在茶树下仰望,张光明第一次爬上茶树,两个少年的生活依旧是贫穷和无助的。

 

  家庭经济条件不好的张光明没读完小学就辍学了,他甚至很少有机会走出大山。到最近的集镇,30多公里的山路,只能看运气才能坐到出山的拖拉机,他的愿望,是有一辆摩托,而那时,整个山寨别说摩托,就是拖拉机也只有两台。1999年,张光明试图将一些从古茶树上摘下的茶叶出售,没有人买,因为茶商们更喜欢条索更为均匀、饱满的台地茶。

 

  仙贡还清晰地记得,以前走出大山赶集是件辛苦而又幸福的事,天还未亮,就得点起火把,背上茶叶,走几小时到集市,最后买回或换回一些生活用品,还可以美美地吃上一碗米干。“那时我就想,我一定要读书,离开这个地方,到城里找工作、生活。”仙贡当年的梦想很简单。命运在那时眷顾了仙贡,1999年仙贡如愿以偿考上了重庆的一所中专学校,她背着书包,离开了家。

 

  回家做生意,芒景古茶赚得金钵满盆

 

  2004年,普洱茶开始大热。茶价几乎打着滚翻了几个番,古树茶的价格涨到了每公斤50元,在茶厂做出纳的仙贡最明显的感觉是,来的客人增多了。“一车茶就能有好几千元的收益,而我每个月苦死苦活只有300元。”仙贡第一次动了在茶叶上找钱的心思。

 

  “老树茶没有人要,也没人采老茶树,我也没有做茶叶的打算。”回顾起最初几年的景象,张光明说,那时的自己,心思根本没有放在茶叶上,刚刚具备了劳动力的他,在离家2公里的地方,挖了6亩地种甘蔗。辛苦一年,亩产11吨的甘蔗以95元/吨的价格被人收走,除去成本,张光明赚了3500多元。2003年,拿着人生第一笔“巨款”,他到惠民镇以6500元的价格买了翁基小组第一辆摩托,“当时还是赊了一半钱买的。”张光明有些不好意思地对记者说。同一年,张光明继续在地里种甘蔗,他渴望着和上一年同样的收成,没想到,山寨放养的牛把甘蔗吃得个半残,最后只剩得10多吨,装了辆车,连工本费都没有苦到,望着远去的甘蔗车,张光明蔗农的生涯结束了。

 

  2002年,仙贡读书回到澜沧,在县城找了一份打字员的工作,她完全没有回乡的打算,而是准备复习考公务员。当年9月,仙贡在公务员考试面试环节以0.3分之差与心仪的岗位失之交臂,她在熟人的介绍下回到了景迈山,来到了当地引资来的一家茶厂当出纳、做饭等,月薪300元。更早时候,仙贡的妈妈已经活跃在芒埂一带做茶叶收购生意,2002年家里在村寨建了个加工茶叶的小厂房,那时,仙贡对茶叶还没有更深的认识,只是觉得10多元/公斤的价格收来的毛茶,经公司一倒腾,竟然能卖到50元/公斤,相比之下,妈妈收购鲜叶卖出去所赚到的钱就太少了。

 

  2004年,伴随普洱茶的火热,芒景一带台地茶价格也有了起色,从2002年的10元/公斤上涨了不少,不过那里的古茶树,还是无人问津。不过,比古树茶更为赚钱的生意还是有的,倒卖古茶树上的螃蟹脚(衍生在古茶树上的植物),收购价就达到了400元/公斤。那时的张光明,窥见了商机,在当地收了不少螃蟹脚,然后走10公里路送到景迈大寨,每公斤能赚1元多辛苦钱,一晚上弄200公斤左右,赚的钱也就水涨船高。

 

  2005年初,仙贡辞去了茶厂的工作,专心回家打理自家茶厂。此前一年,她家已经通过收茶卖茶淘到了第一桶金,除去成本,银行卡上有了超过5万元的积蓄。经过在外茶厂一年多的工作学习,仙贡已经认识了不少客户,而且摸清楚了如何通过茶叶赚钱的商业规则,加之本来家里就有收茶制茶的基础,2005年一年,仙贡家茶叶生意做得风生水起,一些一次性订购2吨、3吨茶叶的大客户主动找上门来。为了这些客户方便,仙贡家在村口花20余万元钱盖起了一幢小楼,有4个房间可以接待9个客人同时居住。

 

  同一年,张光明回到了翁基,在走南闯北中,他结识了一个陈姓的四川商人。“他觉得我们这里的茶叶不错,就叫我做茶算了,他来收。”张光明回忆道,“我就开始在山寨里收购鲜叶,然后拉到2公里外的翁洼进行加工,加工好的茶叶13元/公斤,弄到勐海就可以卖到30元/公斤。”

 

  冰火两重天,茶价暴跌戳破泡沫经济

 

  美好的时光总是短暂的,当山人们以为茶叶会一直走向高位时,命运开了个玩笑。价值规律成为了戳破普洱茶泡沫经济虚假繁荣的那颗针,美梦破灭了。仙贡和张光明成为了击鼓传花游戏的失败者。

 

  2006年~2007年,普洱茶从大热到暴跌,许多人义无反顾投身茶业,有的很快暴富,有的却空手而归,而有的则赔得血本全无。2006年,仙贡家迎来了重大转折,租地、扩大原来的岩勐茶厂规模。仙贡家的茶厂已经有了50吨左右的规模,到年底厂房扩建完成,原计划60万元搞定的事情最后竟花了90多万元,可没有人在意这些,节节上涨的茶价,让他们充满了希望。在2007年初茶价高位时,用当年第一批春茶赚来的钱买了一辆帕拉丁越野车。这在村寨引起了轰动,从没有摩托到越野车代步,不过短短几年时间,仙贡一家通过茶叶完成了飞跃。“当时来的客人多了,需要到机场接,没有点像样的车不行。”仙贡对记者说。

 

  2006年,张光明到勐海等地收茶,因为不懂技术,在天气上吃了很大的亏,收了水汽重的鲜叶,屡创新高的茶价并没有让他们得到多少实惠,吃点中间差价的他们,最终以每人亏本1.8万元散伙。张光明没有后悔,他注意到从这一年开始,芒景一带古树茶进入了消费者的视野,虽然产量不高,当地的古树茶最低也能卖到70元/公斤,而越发稀少的螃蟹脚更是逼近1000元/公斤的大关。2007年,张光明揣着以前卖螃蟹脚剩下的5000元,向一个朋友借了款,拉回了一台制茶机,将自己的初级茶叶加工厂办了起来。

 

  在2007年初一天一涨价的行情下,张光明以120元/公斤的价格向老乡们收购了差不多9吨茶叶,钱还没付,他想再屯一屯,卖上更好的价钱,殊不知,下半年一瞬间茶价崩盘了,跌到了大约9元/公斤,原收购价450元/公斤的老树茶直接就无人问津。“突然间差了乡亲们90多万元,我觉得天旋地转。”张光明悻悻地对记者说道。

 

  张光明把这9吨茶拉到了思茅,一呆就是3个月。有家不敢回,茶叶卖不掉,他觉得完了。“当时也有人出到20元/公斤买茶,这么多茶才卖18万元,我拿什么还账?”张光明感到了绝望。幸好天无绝人之路,张光明无奈之际,遇到一个曲靖老板愿意以原价购买张光明部分茶叶,当年9月,张光明以125元/公斤的价格把1.6吨茶卖给了这位老板,拿着到手的20万元,张光明一分钟不敢耽搁,立即赶回老家,先兑付了一部分钱给老乡。

 

  靠着慷慨的曲靖老板,张光明分批次卖出了一些茶叶,拿到当年最后一笔茶叶款12万元,张光明并没有及时兑付给老乡,而是回乡买了120亩茶山。这时,张光明的总欠账也达到了50万元。2008年延续了2007年的茶叶寒流,生态茶的价格甚至低到了11元/公斤,这让张光明感到悲哀。张光明硬是咬着牙,靠着茶价每年理性上浮15%,一点一滴地将欠下的账,用了3年时间还完。

 

  仙贡日子也不好过,虽说有长久合作的大客户,她还是欠下了乡亲们近50万元的茶叶款。因为2006年底的扩厂,仙贡的库存有所下降,在2007年茶价泡沫中虽然有损伤,但不至于伤了元气,加之有稳定的客户来源,随后的两年,收来的钱还了前年的鲜叶款,账很快就还完了。

 

  古茶将申遗,助推芒景茶叶品牌发展

 

  景迈芒景山的两个不相识的小伙伴,在2013年的冬天,终于对未来有了同一种美好的期待。当然,这种期许还不仅仅来源于经济。景迈山千年万亩古茶园已经踏上了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征程,这是张光明和仙贡最感到骄傲和自豪的事情。

 

  茶价回归正道,受益的还是土生土长的当地茶农。从2009年开始,仙贡瞅准了进山收茶人越来越多这个契机,扩大了原先客栈的规模,将原先可以吃点便餐,随便住宿的小楼庭院扩大成独具特色的景迈人家农家乐。

 

  靠着当年种下的百余亩茶园,张光明在2011年迎来了收获,不仅有了10多万元的盈余,还成了家。因为资金不足,张光明本想做个客栈的计划稍微推迟了些,可看着茶价平稳,张光明心里越来越敞亮。他认真地考虑了未来,到国家工商总局注册了翁基这个商标,虽然他的茶厂还不是很大,仅有8吨左右的库存,可是他已经设计好了6个品种的茶叶。“布朗族的翁基古茶,最高可以卖到3000元一饼。”张光明信心满满地对记者说道。

 

  仙贡要想得更长远些。早在以弟弟名字命名的岩勐茶厂建立之初,她就虚心请教每一位来景迈山的客人,采取“走出去和请进来”相结合的方式,购买书籍,查阅资料,虚心学习,掌握了先进的茶叶制作和管理机制。去年底仙贡的营业额已经达到了860万元。有了钱,仙贡有更大的规划。“以前,茶叶不好卖的时候,我们都是送茶,心想着送10个客人总会有2个客人过来买茶叶吧,果不其然。”仙贡说。到如今,仙贡也想通过类似的方式把景迈山的茶做成品牌推向市场。一定要做品牌,这样才有高附加值。仙贡的想法还不仅如此,通过3年左右的市场反馈,仙贡想采用独家定制等方式为消费者做茶服务。“以后,我们只做半年茶,然后用半年时间来为客户服务。”仙贡说。在她的版图里,和弟弟妹妹齐心协力,延伸茶叶产业链,做精深加工也将提上议事日程。

 

  在张光明、仙贡的眼中,景迈芒景的名声之所以不断远扬,正是因为祖辈们为他们留下了茶树这一宝贵财富。因茶,景迈、芒景的茶农们收入越来越高,生活得到不断改善,年收入几十万元不再是神话,收入上百万元的也大有人在。在当年看似高端、奢侈的摩托车,现如今已变得再普遍不过,许多人家都拥有了轿车。同样因为茶,景迈芒景也成为绿三角旅游环线开发建设的重点景区。目前,景迈芒景一带还被列为茶祖历史文化旅游景区核心区域,此项工作也正有条不紊地开展着。

 

  在打造茶祖历史文化旅游景区的同时,千年万亩古茶园的申遗工作也正徐徐拉开帷幕。景迈芒景大山的子民们知道,如果申遗成功,又将多一个金字招牌,游客的增多,必然带动茶价的上涨。同时,他们也希望因茶而形成的古老、传统的生活方式被世界所熟知,景迈芒景的独特普洱茶,亦能被世界各地的人们分享。

来源:云南网

记者:黄兴鸿 首席记者 李继升 摄影报道(春城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