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情

茶礼仪网专注茶道礼仪,弘扬茶道文化。传播茶叶知识、茶道、茶艺、品茶、泡法知识。
您所在的位置:茶叶网>普洱茶>怎样分辨金花普洱和发霉普洱?

怎样分辨金花普洱和发霉普洱?

2019-03-19 访问量: 30 茶礼仪网
  金花普洱这些年来一直是普洱茶中身价最高的一种,普洱茶圈内公认金花普洱茶的口感和香气都是最佳的状态,而且极为难得。因为金花普洱茶的产生需要各种极为难得的因素组合在一起,是少之又少的情况下才能出现金花普洱。而发霉普洱产生的黄曲霉菌斑与金花普洱的金花有些相似。

  金花普洱的产生是由于一种有益菌冠突散囊菌,在普洱茶的制作过程中,冠突散囊菌在极为偶然的情况下附着在茶叶上,并且这些茶叶正好较为粗老,果胶含量丰富,分泌物较为浓稠,在茶叶被紧压成茶饼之后,冠突散囊菌随着茶叶一块发酵生长,而且普洱茶的陈放环境干燥洁净,这样,普洱茶饼上才有很小的可能出现金花。这种金花普洱在市场上可谓是千金难求。

  而发霉普洱则完全没有任何价值。黄曲霉附着在普洱茶饼上,使普洱茶饼的表面也出现了黄色的菌斑,但是这种菌斑会令茶叶凝结成块,茶叶变得松散易碎,而且发粘、霉变。而金花普洱不会破坏茶饼本身的品质,茶叶依然条索分明,茶饼也容易拆开,冲泡开后茶叶也依然完整。金花普洱上的金花是圆形的颗粒,而黄曲霉菌体干瘪、形状不规则,还会有菌丝形成。

  分辨金花普洱和发霉普洱,可以仔细观察普洱茶的外形。如果是金花普洱,可以看到金花是存在于普洱茶的内部,是点状的颗粒,金花之间不会粘连,个体清晰。而黄曲霉的霉菌一般附着在表面,摸一下就可以看到手上有粉末附着,闻之有呛人的霉变气味。

  再比较茶汤,金花普洱的味道醇厚、芳香,入口十分的爽滑,带有独特甜香。而发霉普洱的茶汤暗淡浑浊,呈黑红或者棕黑色,有霉变的气味。

有用+10
分享

王毅:云南普洱茶,我每天都在喝

王毅:云南普洱茶,我每天都在喝

“云南的普洱茶我每天都在喝,因为普洱茶不影响晚上睡觉,这跟其他茶非常不同,而且对胃非常有好处。”20日,在北京举行的全球推介活动中,中国外交部长王毅如是说。

这几年,普洱茶越来越被消费者喜欢,有的人阴阳怪气地说,普洱茶之所以热是因为资本的炒作。此次国家层面上的推荐让这种别有用心的谣言和谗言不攻自破。资本是冷血的,但掌握资本的人是热血的,资本围绕消费者,没有消费者买单的资本投资纯粹是烧钱。

从明清开始,皇室贵族就将普洱茶当成生活必备品,而当下中国的明星、富豪,甚至稍微像样的人家,家里都藏有几饼普洱茶,虽说广大人民群众未必都是理性的,但也不至于收藏些没用的东西。

普洱茶的耐泡,是所有茶类中最突出的,没有人否认这一点。普洱茶的文化也精深无底,绿茶红茶从没听过老茶一说,而普洱茶单是新茶能全部弄懂的都没几人,何况存放数十年的老茶呢。

品普洱,藏普洱,其实就是增加生命的厚度和深度,普洱茶是和时间抗衡的一种特殊物品,你留不住青春,留不住岁月,但可以通过一饼普洱茶,将自己的生命的温度传导在茶饼,让生命得以延续,能够随时被唤醒。

普洱生茶为什么不宜以散茶的方式保存?

普洱生茶的原料是晒青毛茶,理论上,晒青毛茶曾经能够叫生茶了。
 

也就说,生茶有散茶和紧压茶两种方式。外表上,两种方式的区别在于能否经过紧压,是以有的茶友保存的生茶用的是紧压茶,有的茶友则以散茶的方式保存。
 

那么这两种保存的方式相比,哪一种普洱茶陈化效果更好呢?
普洱生茶为什么不宜以散茶的方式保存?

 

小编的经历,开端1-2年不明显,时间延长,紧压茶的陈化效果(不只仅是速度)更佳.
 

为什么紧压茶的陈化效果更佳?
普洱生茶为什么不宜以散茶的方式保存?

 

1、空气接触面过大,氧化加快,香味物质因分子构造较小而很容易在空气中流失。
 

2、由于空气中氧的浓渡过高,内含物质尚未转化,即在空气中挥发。
 

3、过快的氧化速度,丧失了不同氧化阶段的口感。
 

4、生茶以紧结的方式汇集更有利于物质之间的转化,构成新的化合物。
 

5、 型茶比散茶多一道给水的工序,更有利于微生物的繁衍,增加微生物的数量。
 

6、在相同的温度、湿度条件下,型茶中的有害菌繁衍迟缓,死亡率高,代谢物少。
 

7、普洱茶的后发酵是一个迟缓、渐进的传送式氧化过程,它主要依托外在生物酶促进其内含物质产生变化,茶叶一旦被空气隔离(假如茶叶以散茶的方式保存),氧化就变成了单一的 本身的酶促氧化,这种孤立的氧化结果是有益内含物的流失,茶叶过早碳化。
 

存储普洱茶需留意2点:
普洱生茶为什么不宜以散茶的方式保存?

 

1、茶体过于紧结(铁饼)会影响氧化进程。
 

2、人工石模饼的紧结度更容易培养优质普洱茶。
 

此外,相对紧结的型茶在开水冲泡时会有无数气泡冒出,这是碳酸物质在疾速氧化的反 应,有小泡冒出,内含物质在空气中的损失较少,传送式氧化充沛,口感也会有良好表现。

普洱好茶苦涩味适中且入喉速消

  许多人误以苦涩味的轻重来论“茶气”,并夸赞苦涩味偏重的茶“霸气”。茶中固有难于避免的苦涩味,而人类的味觉也需要并适宜适度的苦涩味,但没有几人适宜偏重或过重及长时间留在喉咙的苦涩味,人们饮茶是为了品尝和享受其中特有的“茶味”的。真正的茶味并不是苦涩味,而是隐藏在苦涩味背后的,由苦、涩、甜三味巧妙调和形成的只有该茶才特有的浓酽爽口的甘醇味及其独赐的感受。

  “茶气”足与否,并非完全取决于茶的苦涩味,苦涩味偏淡的茶,其“茶气”也未必不足;苦涩味偏重的茶,其“茶气”未必就足。切不能仅凭苦涩味的轻重论其“茶气”。苦涩味适中又入喉速消,而入口前后的甘醇味则浓,也就是满足“性温”的条件。苦涩味消失后往往接着“回甘”,其快慢、强弱和持久度因茶而异。同片区茶中,人为灌木茶(即台地茶)的苦涩味偏重,乔木茶尤其老乔木茶的苦涩味较轻而且消失得更快,甘甜味较浓,回甘也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