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情

茶礼仪网专注茶道礼仪,弘扬茶道文化。传播茶叶知识、茶道、茶艺、品茶、泡法知识。
您所在的位置:茶叶网>普洱茶>火热的普洱茶让老班章山上茶农变得既富贵又贫困

火热的普洱茶让老班章山上茶农变得既富贵又贫困

2019-03-19 访问量: 28 茶礼仪网

  记得02年的时候我去过一次班章山,那时是跟着父亲一起去西双版纳看他的战友,他的战友热情招待了我们,并带领我们走进了班章山,也就是现在有名的老班章茶原产地!



  进入班章山的时候,村民看见我们都是抱着诧异又惊奇的眼光。我想是一个觉得很好奇,没有公路行驶的我们是如何来到这山上的村寨的。另一个是这个村寨人迹罕至,我们又为何而来。相反作为一个省城来的客人,开始我是抵触的。这里没有电视,没有电脑,手机没有信号。只有简简单单的生活用品,还有竹子,叮人的虫子,炎热的太阳。对于茶叶,老班章什么的,根本没感觉,我当时就想回昆明,不过被父亲拒绝了,他让我再待一阵子。

  三五天之后,跟着父亲的战友走村串友,游山玩水之后,我彻底爱上了班章山。那里有着独特的风景,山顶离云很近,周围被原始森林环绕,山里有野鸡,蘑菇,竹笋,山野菜等等。静静地坐在山顶,仿佛坐在了云端上,一口呼吸,仿佛吸入了神仙吐纳的仙气。累了可以就地生火歇息,渴了随处可以采集到山中甘露泉水,饿了在犄角旮旯找点野菜,或者吃点茶叶。如果有能力完全可以设计陷阱打个野味。时间长了,和天地万物,以及村寨的人接触以后,我竟有种悟透的感觉!那时我觉得村寨的他们是最幸福的人,他们不用尔虞我诈,不用你争我斗!与天齐乐,与地做伴!喝着最好喝的普洱茶,吃着最棒的烧烤,喝着最美味的自烤酒。

  然后来,普洱茶逐渐被人认识,香港的,台湾的,广东的,福建的,全国各地茶商都开始来云南找茶树的祖宗,古茶树王。也就是04年左右,一堆茶商也跟我一样爱上了云雾环绕,蜿蜒盘旋的大班章。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吃过见过以后追求的就是这种人与自然的超脱境界,原生态的美妙滋味。最后老班章茶叶从60元一公斤变成了120元一公斤,再到580元,1200元,6000元,到了最后的过万元的价格。班章山村寨的村民短短几年变成了百万元户,千万元户。络绎不绝的游客,茶山把班章村变得浮躁,物欲熏天!竹楼消失了,缅寺变的更加奢华!

  但是以前热情而又简单的村民消失了!竹楼嘎吱嘎吱的声音消失了。那段小住世外桃源的记忆也变得模糊。也许这样对他们更好,但我更喜欢那简单的村寨~

有用+10
分享

实战普洱茶香:品香切忌过度联想

  人的嗅觉比较敏感,思维反应速度快,容易体验到最初发生的香气,并马上会产生联想,大脑会根据记忆内容对嗅觉进行指示,继而令嗅觉不再准确,意淫和分析令人的注意力集中在思维上,从而忽略了过程中香气的凝聚、变幻、发散,以及呼吸通道在整个过程中状态的改变,让人体验到浅表的一部分香气,而不能进行深入细致的体验。

  一个茶汤中的气味往往由多种气味组成,之所以人们能够对其进行辨别和区分,是因为不同的气味会呈现出不一样的挥发特性和节奏,譬如挥发性高的气味会在最初出现,而融合度好的气味会持久存在,因此,要辨别一个茶的香气特征,需要的是全过程的体验。

  人脑,是人体产生意识的主体器官,当人们的大脑在分析和运算时,其嗅觉就会停止工作,从而令品茶者体验不到整个过程中的多种香气。

  品茶过程中联想的作用,是为了形容香气,以交流让别人共鸣,品茶在先,交流在后,因此,合理的状态是先体验,后动脑经,最后再交流。

  喝一口茶所产生的香气,会在至少十多秒钟内持续存在,好的茶香可持续更长时间,而我们却很难做到在那么长时间内集中注意力在嗅觉上。原因就是我们的大脑喜好思考和分析联想。

  品香,也是需要锻炼的,重点不在于锻练呼吸的敏锐,而是锻炼放松思维的能力,尽量不去跟随大脑的联想和意淫。锻炼呼吸的敏锐可以让人具有快速的辨析某种香气的能力,而放松思维,则可以让人体验到更全面和真切的香气。

历史上普洱茶贸易的发展

宋朝,大理政权将南诏时期所设的“步日睑”改为“步日部”。此时宋国与北方的金国连年征战不止,急需战马,大理政权便在“步日部”开设“茶马市场”,以当地的茶叶换取西藏马匹,再将马匹转与宋国,以换取其锦缎与珠玩饰品。茶叶的种植随之扩大。

到了元代,蒙古军队占领了云南,将“步日”改为“普日”,普洱茶已成为边疆各族民间交换的主要商品。元代中期,普洱茶随同以食肉、乳制品为主食的蒙古人进入俄国。明朝洪武十六年(1383年),“普日”改称为“普耳”。万历年间,“普耳”又正式改为“普洱”,明朝廷还在其地设官吏管理普洱茶的贸易。

清顺治十六年(1659年),吴三桂平定云南,将普洱、思茅、普藤、茶山、猛养、猛暖、猛棒、猛葛、整歇、猛万、上猛乌、下猛乌、整董编为十三个版纳,统归元江府管辖。这一时期普洱茶的生产和销路较好,据《思茅县志》载:“顺治十八年(1661年),思茅年加工茶叶十万担,经普洱过丽江销往西藏茶叶三万驮之多”。雍正二年(1724年),茶商和工匠大量涌入茶山,达“数十万”之众,因而不断出现事端。雍正七年(1729年),设普洱府后,即在思茅城内设普洱茶局管理茶叶的种植、加工制作及销售,并将原思茅城内私营茶商一律赶走,不得经营茶叶生意。

雍正十三年(1735年),实行“茶引”购茶,茶商复入茶山作茶,主要茶品种为圆饼茶,因七饼为一筒出售,又称“七子饼茶”或“七子圆”茶。茶山大量供思茅用外,经易武销至缅甸、泰国、香港,再转南洋及至欧洲、美洲,进入国际茶叶市场。乾隆年间,清廷对普洱府茶业情况进行调查后,将六大茶山所产的普洱茶列为贡品,年解贡茶 660担,贡后方允许民间私商进行交易。

康、雍、乾期间,清政府还在普洱一带开采铜矿和盐矿,这对当地商业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商贾旅人聚集,也带动了普洱茶市场的进一步发展。尤其是一年一度春末夏初的“花茶市”,南北商人来往如织,城内摊点遍布,店铺林立,城外帐篷如云。马帮出入,土特产品及日用生活文化用品的交换日益发展,饮食业和人马旅店应运而生。普洱天天为街,日日为市,甚至还出现了夜市市场,成为滇南商业活动中心。磨黑、石膏井、勐先、满磨 街等集市亦随之形成,并日益兴隆。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随贡茶和大众茶的用量日增,茶山年产茶增至十万担,运量随之增大,遂由茶商、士绅出钱,铺建易武至思茅的茶马驿道,全长211公里,全为青石板铺成,避免了道路的泥泞。

大滇飞扬说普洱茶友分级

上次谈到普洱茶的分级,有网友要求把喝茶的人也做个分级,因此就有了这个搞笑的标题。所以,以下内容,仅仅当做笑谈,莫认真,莫生气,切莫对号入座。茶友的分级,并非依据经济条件来分,以大滇的观察,更多与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挂钩,所以,分级并不因经济原因而定。

一、老茶友,老菜鸟。

看似矛盾的词,说的是同一种人。菜鸟,通常指新人。而老茶友,居然被我叫做老菜鸟,似乎有点冤枉。但我列举几个例子,某次,我师弟的店里被人投诉卖假茶,卖大益假茶。投诉者自诉喝茶若干年,且都是喝大益。理由是:该批7542是X01批的,生产日期是3月10日。该茶友说,X01批的大益是春茶,3月份春茶还没制作出来,而且还要经过发酵,怎么可能在3月份出来熟茶?这种老茶友是商家最头疼的,你说他不懂吧,起码知道什么是生茶,什么是熟茶,还知道发酵。因为喝茶时间较久,向来以专业人士自居,无论商家怎么解释,都说不过去。

这个例子,相信大家在茶语清心有看过。然后是大滇Q群的一个例子,来自宝岛的茶商兼茶友,一口咬定目前普洱茶所产,都是烘青制作。这个茶友最后被大滇从群里T出。因为,这个,强迫症一般喋喋不休,标榜自己喝茶若干年,做茶若干年,而且据称是某大学老师。匆匆了解下普洱茶制作的工艺,即普洱茶压制成饼后大厂一般都是烘干。哈哈,抓住这个把柄了,普洱茶是烘青的铁证,钻进牛角尖!大滇飞扬说过,烘青烘的是青,即鲜叶。紧压茶的干燥并非是明火干燥,是利用锅炉的余温,类似于暖气管这样的干燥方式,温度通常在40~50度。然后,大滇的解释被评为:狡辩。

再说基本的晒青。这个宝岛台湾的茶友认为,几万吨茶叶,怎么晒干?哪个茶厂有这么大的地方晒茶?只能是烘青!显然,没有哪个茶厂有这么大的地方。事实上,也很少有茶厂晒茶。精制茶厂一般就是加工紧压茶,而初制,多半在云南800万茶农手里完成,每家几十~百把平方米的地方晒茶,足以完成晒青工序。

这些老茶友,老菜鸟,实在是不爱学习,而且偏执得发狂,是普洱茶普及的负面力量。这群人,显著特性是:凡是新人或者新茶都是被鄙视的,老的茶都是最好的。凡是自己没见过,不了解的东西,一定都是不好的,完全不屑一顾。偏执,固步自封,对新茶友居高临下,做莫测高深状。凡大厂茶,皆是膜拜对象。传言大厂里都有神秘配方,神秘师傅,却说不出名字,也没去实地了解过完整的普洱茶生产流程。

二、新茶友,聪明人,捡漏派。

第一种是我无可奈何的人,而这第二种,也是我无可奈何的人。这一类新茶友,往往处于社会优势地位,对制茶人、茶农抱有很强的优越感。充分相信自己的智商,远高于茶商茶农。所以,经常慧眼发现一些超值的东西,比如,9.9元的班章王,4.9元的昔归,80元一饼十多年的干仓老生茶。这个世界总是青睐高智商的人,使得这类茶销售火爆。茶农、茶商每天都在跳楼不止,却屡屡跳楼不死人。去到茶山,也是屡屡低价买到高端古树茶,比如200元一公斤的老班章,然后痛骂着实体店暴利,乐滋滋回家。我相信,骨子里如果没有优越感,就不会低估茶商或者茶农的智商,也就不会想到天上会掉馅饼。似乎茶农都是没文化的,憨厚老实的,但是,大滇想问下,这么憨厚老实的茶农,你怎么可以占他们的便宜呢?起码我不会。这类新茶友太多了,所以淘宝上超过9成的“高性价比古树茶”,“高性价比老茶”都有了良好的销售。

我在茶山,在芳村,向来都以为自己不够聪明,经常教育自己以及员工,茶山不是捡漏的地方,芳村更加不是捡漏的地方。能人、高手辈出,我辈道行不够,只能踏实而为。这类茶友要想进步,并不是品茶能够解决的。首先要从心态上解决,把自己的智商先降到普通人,才会发现,其实,中国人,都很聪明……

三、新茶友,专家级。

世界上有一种人,无论做什么事,都会非常投入。而非常投入的人,比不投入精力的人,一年抵十年。在大滇的茶友里,我见识了不少这样的茶友。踏实,认真,努力提升自己对茶的认识。专家的话,听了,不信,自己去实践了才信;大滇飞扬的话,狗屁,先听了,试过再决定信与不信。短短一年,短短两年,短短三年,短短四年,我看见这些茶友的水平超过了很多做茶的人,超过了很多在茶厂呆了几十年的人。他们手里有丰富的资料,可靠的资料,来做验证对比。我很佩服,比如麻黑,他们手里有大滇的麻黑,还有其他一些品牌的麻黑,价格从数百到上千,唯独没有9元~50元的麻黑。以合乎智商的价格买着较为靠谱的茶再来展开PK,他们在这些地方比我专业。很多其他品牌的茶我都没喝过,他们喝过,他们这样的对比,经常给我启发。所以,不要用喝茶的时间来衡量一个茶友的水平。喝茶3~5年,都还算新人,但是,水平,绝对是专家级。

四、新茶友,领袖级。

我认识一些茶友,喝茶不多,但对茶的理解,达到了匪夷所思的地步。这源于这些茶友对人生的充分理解,以及可怕的洞察力。直面这些茶友,我感觉到恐惧,被掏空的感觉。虽然对茶不太懂,但跟我寥寥数语,总能把握住最具价值的茶。总把我心头很珍惜的东西掠夺走,在不知不觉之间。所以,我手里总是没有好茶。老茶友因为很懂茶,所以知道茶的价值,也理解我对茶的感觉,一般不忍心下毒手。而这群新茶友,直接要最好的茶,无论价格。为了展现大滇的制茶水平,我无法不拿出最好的茶,免得被看轻。但价格,我能怎样呢?童叟无欺是大滇所有员工的准则。新茶友的描述结束,下一期,老茶友素描。

文/大滇飞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