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情

茶礼仪网专注茶道礼仪,弘扬茶道文化。传播茶叶知识、茶道、茶艺、品茶、泡法知识。
您所在的位置:茶叶网>普洱茶>普洱茶制作工艺之采茶

普洱茶制作工艺之采茶

2019-03-19 访问量: 30 茶礼仪网

  普洱茶制作工艺之一采茶
  文章为你介绍普洱茶制作工艺中的采茶的起源、采茶发展历程、采茶的几种方法等相关情况!
  普洱茶制作工艺之一“采茶”的起源,“采茶”原是中国一种民间歌舞体裁,流行于南方产茶区,用于表现种茶、采茶的欢乐情绪。
        

  采茶的发展历程:采茶的发展历史有很多阶段,如:单纯的“茶歌”,为茶农劳动时唱的歌。载歌载舞的“茶灯”,即茶农将劳动动作稍做加工,伴之以茶歌,边歌边舞。有简单情节的小戏。如赣南采茶戏,就是在采茶歌舞的基础上发展形成的板腔体音乐。等等还有其他就不细讲了、、、

  普洱茶制作工艺中采茶的过程是怎么样的,这就为你介绍以下几种采茶的方式!

  1.手采采茶
  ①掐采:又称折采,凡细嫩的标准采摘包托顶、撩头都应用这一手法。
  ②提手采:这是适中标准采摘的手法,大部红绿茶区均用之。
  ③双手采:这是提高采茶工效的先进手采方法,比单手采效力提高50-100%,一般每人每天少的可采20-25kg,多的可达35-40kg,但茶树必须具有理想的树冠,采摘面平整,发芽整齐。

  2.割采
  边茶的采收因原料粗大,多用工具进行采割,各地所用工具有月形小铁刮刀、镰刀或采摘铗等,工具要求刀刃锋利,采割要迅速,避免将枝条割裂而影响下轮新梢萌发。
  机采:在机采前数日用手采掉一批达到标准的鲜叶,这样机采鲜叶质量基本可以满足加工中、低级条茶的要求,工效比手工提高10倍以上。茶园连续机采三、四年后,芽叶逐步变小,密度增加,叶片变薄。

  3.机采
  主要是往复切割式采茶机来采。由0.6~14瓦的小汽油机或40瓦左右的微电机驱动,动力由软轴传至手携采摘装置,驱动切割器和集叶装置作往复运动。采下的茶叶在风机或扫叶轮作用下送入集叶袋。采摘质量好,芽叶完整率可达80%左右,是非选择性采茶机发展的主要类型。同安科技[1]生产的采茶机,具有良好的耐用性,可作为专业商业采茶使用,与普通采茶机相比,启动非常轻便,操作十分简单方便,适用范围广泛,可配各种刀具。采茶机是水泥园林整理的好帮手,具有体积小、重量轻、强而有力,是职业爱用中的第一指定品牌!

  采茶铗采茶
  优点
  1、工效较高。据调查,一把采茶铗在高产茶园一天可采100多公斤鲜叶,在一般茶园一天可采50多公斤鲜叶,比一般手工采摘提高工效1-2倍。
  2、质量较好。使用采茶铗采茶,只要掌握住技术要领,则不论在芽叶的完整率方面还是对茶树的留养方面都比当前手采的好,而且由于工效高,比手工采茶容易抓住农时,有利选择最佳时间采茶,保证鲜叶质量。
  3、成本较低。一般而言,购买一台采茶机要5000元以上,农民难于承受,而一把采茶铗只要10多元钱。户户都能买得起。
  4、适用性广。采茶铗使用简便,妇女及文化水平低的人都能操作使用。此外,使用采茶铗对茶树采摘面的平整度要求没有采茶机那样高。因此,采茶铗特别适合山区及家庭式经营的生产者使用。

  普洱茶制作工艺中采茶时的注意事项
  1、要适时剪茶。使用采茶铗采茶最好与采制名茶结合起来,春茶早期萌发的芽叶应先行手采制名茶,以后按大宗茶的采制标准及时使用采茶铗剪采。并可实施分批剪采。
  2、要适度剪采。春茶掌握在修剪面上3厘米左右的部位下剪,即要达到留1叶剪采。夏秋茶要在上一次剪采面上略提高一点距离下剪,切不可一次比一次剪得重,否则会影响茶叶质量与茶树生长。
  3、要刀口锋利。剪采必须一刀成功,切不可在同一处连剪两刀,否则会影响芽叶的完整率,同时也易造成对茶树剪采过重。
  4、要增施肥料。使用采茶铗剪采的茶园,施肥量应比手采茶园多些。一般可按每采100公斤干茶,增施2-3公斤纯氮来计算。增施肥料不但能提高芽叶的持嫩性,有利于增产提质,而且对提高采茶铗的剪采工效和芽叶的完整率也都有利。
  5、要实施茶树正常修剪。使用采茶铗采茶虽比采茶机对茶树采摘面平整度的要求低些,但不等于不要有一定的采摘面,因此,需要对茶树作正常的轻修剪。对于茶树高低不一的茶园,仍要通过重修剪或深修剪措施,将改造成为平整的采摘面,以便于实施采茶铗采茶,这不但能提高采茶工效,而且剪下的芽叶完整率较高,茶梗少,有利于提高茶叶品质。
        
  在采摘的过程中,为防止鲜叶变质,应注意:
  ①采摘时要使芽叶完整,在手中不可紧捏,放置茶篮中不可紧压,以免芽叶破碎、叶温增高;
  ②采下的鲜叶要放置在阴凉处,并及时收青,运往茶厂每天至少中午、傍晚各收送一次;
  ③运青的容器应干净、透气、无异味;
  ④运送鲜叶过程中,容堆放时不可重压。

 

有用+10
分享

怎样区分普洱茶的等级?

 

  初识普洱茶,只知道这是一款特殊茶叶,外形、口感、品种都与众不同;再识普洱茶,就会懂得如何辨别优次。如何辨别普洱茶是每个普洱茶友都懂的基本的,但是其中并不是人人都知道怎样区分普洱茶的等级。

 

  普洱茶的等级划分是以嫩度为基础,嫩度越高的级别也越高,衡量嫩度的高低主要看三点,一是看芽头的多少.芽头多,毫显,嫩度高,二是看条索(叶片卷紧的程度)紧结,重实的程度,紧结,重实的嫩度好;三是色泽光润的程度.色泽光润,润泽的嫩度好,色泽干枯的嫩度差!

 

  怎样区分普洱茶的等级?请看以下详解:

 

  特级、外型条索紧直较细,显毫;内质汤色红浓,陈香浓郁,滋味醇厚,叶底较褐红细嫩。

 

  一级、外型条索紧结稍嫩,较显毫;内质汤色红浓,滋味醇和,香气浓纯,叶底褐红肥嫩。

 

  三级、外形条索紧结,尚显毫;内质汤色红浓,滋味醇和,香气浓纯,叶底褐红柔软。

 

  五级、外型条索坚实,略显毫;内质汤色深红,滋味醇和,香气纯正,叶底褐红欠匀,尚柔软。

 

  七级、外型条索肥壮,紧实,色泽褐红,稍灰,内质汤色深红,滋味醇和,香气纯和,叶底褐红欠匀,尚嫩。

 

  八级、外行条索肥壮,色泽褐红稍灰;内质汤色深红,滋味醇和,香气纯和,叶底褐红欠匀,尚嫩。

 

  九级、外型条索粗大尚紧实,色泽褐红稍灰;内质汤色深红,滋味醇和,香气纯和,叶底褐红欠匀,尚嫩。

 

  十级、外型条索稍松,色泽褐红稍花;内质汤色深红,滋味平和,香气平和,叶底褐红稍粗。

普洱茶的子品类战略

普洱茶的子品类战略

本文是08年旧文,摘自《普洱茶赶超战略》,在行业的寒冬对整个产业的发展与营销战略进行批判与反思。

一、普洱茶行业的本质:传统价值

(一)普洱茶:古老的传统产业

1、中国茶叶是中国千百年传承下来的传统文化

2、普洱茶是中国传统茶文化里的一朵奇葩

3、传统是一种顽固的习惯,传统茶文化支配人们的茶叶消费观念与购买行为。

4、中国茶文化的博大精深与中国的地域文化相结合,产生了不同地域与阶层的茶叶消费习惯,而且这种习惯很难改变,以致于形成顽固的消费传统。

(二)传统与创新的辨证法:

1、破译传统的密码——坚持

世界上本无路,人走得多了便有了路。世界上也本无传统,不过创新坚持久了就形成了传统。

2、传统与创新的关系

(1)传统是传承下来的创新(历史上的创新);

(2)创新坚持久了也是一种新的传统(未来的传统)。

(三)产业发展战略的本质:发扬传统,坚持创新

1、发扬传统,是用一种传统去改变另一种传统,即用普洱茶的消费传统去影响不喝普洱茶人群的消费传统,通过逐步渗透而将其转化为普洱茶的消费人口。

2、坚持创新,是通过对创新的不断坚持,使之形成一种新的传统,从而形成区别于传统的全新的普洱茶消费群体。

3、两种创新:

(1)第一种是基于历史机缘巧合而产生的创新,即这种创新碰巧迎合了时代的新潮流。这种创新可遇而不可求,在普洱茶的现代历史上只出现过两次这样的创新,一是1970年代诞生的熟茶工艺,创造了普洱茶的快餐文化;二是发轫于数十年前,成熟于1990年代的“越陈越香”理念,贡献了普洱茶收藏文化与炒茶模式。

(2)第二种创新是市场上有一定的潜在需求,但需要大力激发与挖掘的创新。这种创新贵在长期坚持,通过坚持以期能形成新的消费传统。目前,快消产品就属于这种创新。这种创新需要像诸如龙润这样实力雄厚的企业来运作,通过前期亏损来换取市场,甚至要有跨国公司用10年亏损来占领中国市场的勇气。

(四)寻找传统的基因

这里所说的是大传统的概念,即传统和潜在的传统(即通过创新带来的新传统,不能有效形成传统的创新不算)。

1、拥有传统的老厂

这里的传统是指拥有传统的上规模的消费区域和人群的厂家,在当地已经形成了区域性消费品牌。目前普洱茶界形成了自己的传统的厂家主要有以下三个:

普洱茶的子品类战略

(1)勐海茶厂

传统消费区域:广东、香港、台湾

(2)下关茶厂

传统消费区域:西藏、重庆

(3)昆明茶厂(中茶公司)

传统消费区域:广东、香港、台湾

2、能坚持创新的厂家:

代表企业为龙润,七彩云南、柏联普洱三家。这三企业背景雄厚,能有效支撑其将创新长期贯彻下去,很可能会形成新的传统。

(1)龙润——快消之路

(2)七彩云南——旅游卖场之路

(3)柏联普洱——精品之路(精品与奢侈品)

3、传统文化基因:

(1)原生态茶文化(旧传统)

茶文化决定茶类的生命力与发展高度,普洱茶的原生态文化将有利于将普洱茶塑造成地方强势茶类。

(2)正统茶文化(期待形成的新传统)

要从地方茶类跃升为国茶,必须具备正统文化基础。怎样为普洱茶安上正统文化的翅膀,将放在后文专章重点论述。

4、传统风味(口感)

茶叶是饮料行业,风味(口感)是除文化外的另一大核心价值。消费者是通过适合自己的口感而认识普洱茶,了解普洱茶,乃至爱上普洱茶。风味是开启消费者市场的钥匙,只有风味得到一定数量消费者认同的产品才有市场。普洱茶是个大茶类,丰富与复杂性是其特征,不同的风味构成不同普洱茶产品的特质,消费者不可能也没有必要认识所有的普洱茶,往往只能通过某种或几种风味来认识普洱茶。这样已经形成传统的风味产品,也就意味着已经拥有了长期固定的消费人群,其无疑构成了普洱茶消费者的基石。本文将普洱茶分为六大风味产品(为什么是六大,因为这六个比较出名,另外数量太多不利于推广,故将数量限制在六),即:

(1)勐海味

(2)易武味

(3)下关味

(4)勐库味

(5)景迈味

(6)景谷味

二、普洱茶战略的发力点:子品类战略

上文所说的普洱茶4大传统基因,这是普洱茶的战略基础。仅有基础还不够,还需要找到战略的发力点。这个发力点就是子品类战略。

(一)品类与品牌的聚焦战略

战略不能太分散,要讲究集中优势兵力各个突破。战略要集中就必须找到发力点——品类与品牌的聚焦战略。

聚焦原理:品类与品牌推广的目的是改变消费者认知,促进其购买动机。只有将品类与品牌资源的核心信息进行高度聚焦,才能加深消费者的印象与加强其记忆。如果核心信息分散的话,就会模糊消费者的记忆,引起消费者的混淆,不利于品类与品牌的建立。

普洱茶的子品类战略

(二)普洱茶的品类与品牌聚焦的核心:风味

1、消费者的核心价值:风味

对于消费者来说,每一个产品都有其关心的核心价值,在茶叶方面消费者最关心的莫过于茶叶的风味(口感)适不适合自己,只有适合自己才会进一步考虑品牌与价格等其他信息。

2、普洱茶风味体系的构建——子品类的建立

普洱茶是一个大茶类,也是一个大概念,具有丰富的内涵,拥有庞杂的体系。也因为其太过于庞杂,就是专家穷其一身也很难窥其全豹,更何谈普通消费者了。这样,普洱茶的丰富性与多样性一方面给消费者带来了不同的消费体验,让很多人因此迷上了普洱茶;另一方面,这也使众多缺乏品茶基础的消费者望茶兴叹,徘徊在普洱茶的大门之外。

因此站在消费者的角度,有必要对普洱茶进行进一步细分,即普通消费者没有必要知道普洱茶的全部,只需要知道一点简单的知识就可以选择出适合自己口感的茶,也就是消费者只需了解自己喜欢的茶品的知识。按照这种设想,我们可以按照茶叶的风味将普洱茶划分成若干的子品类,每一种子品类对应着一中拥有广泛基础或潜在消费者基础的风味。以菜肴来类比,虽然中国菜肴的种类繁若烟海,就是一个美食家也不可能吃尽中国菜,但由于中国菜是按照口味(风味、口感)来划分的,每一种菜系对应一种口味,也同时对应特定的目标消费人群。如川菜对应麻辣口味,它的消费人群就是喜欢吃麻辣的人群。由于菜系这个子品类的存在,且与口味建立了一一对应关系,消费者即便不是美食专家,也不仿碍其通过菜系准确地点到适合自己的菜。

将茶叶的六大传统风味与子品类建立一一对应的关系,也就形成了普洱茶的六大子品类体系:

(1)勐海味——勐海茶

(2)易武味——易武茶

(3)下关味——下关茶

(4)勐库味——勐库茶

(5)景迈味——景迈茶

(6)景谷味——景谷茶

这样,消费者在选择普洱茶时,不是说给我来片普洱茶,而是说你这里有没有勐海茶卖。当然,这六大子品类是不可能概括所有普洱茶的原产区域的。对于六个区域以外的茶,我们按照风味接近的原则可以归并在一起,但要强调这是具有勐海味的茶叶,但不是勐海原产的,以对消费者负责。

(三)子品类聚焦战略

子品类处于普洱茶这个大品类与品牌之间,是联系两者的纽带,因此称之为普洱茶的战略之腰也不为过。腰部是人体发力的关键,所以说子品类是普洱茶战略的发力点。

1、乌龙茶的启示:

乌龙茶是个大茶类,按地域分,子品类有安溪铁观音、武夷岩茶、台湾乌龙、广东凤凰水仙等。由于乌龙茶多年来子品类推广得力,乌龙茶的各个子品类都有稳固的消费群体,很多消费者去买乌龙茶不笼统地说,给我来点乌龙茶,而是说要铁观音,或凤凰水仙,或说得更具体点给我一点兰贵人。可见乌龙茶的子品类聚焦战略非常成功,消费者通过子品类能准确地找到适合自己风味的茶。

2、建立普洱茶的子品类战略

为什么普洱茶的消费品牌难以建立?是因为普洱茶不但缺乏品类基础,而且还缺乏联系品类与品牌之间的子品类,是典型的双重缺失。主要表现在:

(1)品类的基础缺失。

普洱茶还是一个成长中的概念,近三十多年来普洱茶的概念与内涵已经大大扩张,在吸收了熟茶与老茶等概念后,普洱茶已经成为中国最具丰富性和特点的茶类。由于创新的东西太多,其形成稳定的传统还需要时日。而业内的专家对什么是普洱茶及普洱茶的内涵还有很多争论,意见还未统一。因此,处于发展过程中的普洱茶由于其本身的不确定性,而给消费者的认知带来困难,在某种程度上极大阻碍普洱茶的销售。

(2)联系品类与品牌之间的子品类缺失

普洱茶的宣传太过于大一统,对大概念下的细分茶类宣传不够,结果造成消费者被动接受过多的冗余信息,使消费者不知所云,导致有人戏称,普洱茶越学越糊涂。当然,市面上也有按正山、厂家等细分指标来宣传的,但由于没有统一的子品牌标准,造成一家跟一家的说法不一样,使得消费者的认识更加模糊和混乱。所以,我们不但要进行子品类的宣传推广,还要建立严谨统一的子品类体系,使宣传不但能细分而且有统一的口径。

普洱茶的子品类战略

3、子品类对于企业的重要性

为什么普洱茶的品类基础不能给企业品牌战略提供足够支撑,最大的问题在于连接两者之间的子品类基础发生断裂。因此,要创建企业品牌就必须补上子品类这一课。在业界凡是拥有良好子品类基础的企业,都已经建成了区域性的普洱茶消费品牌。如下关茶厂拥有下关沱茶子品类,勐海茶厂拥有勐海味熟茶子品类。这两个子品类已经拥有不可撼动的消费群体,形成了自己的消费文化传统。

云南众多茶企的弊端在于没有实行子品类聚焦战略,没有对市场进行细分,或者没有对市场进行科学的细分:

(1)没有细分市场:

不管高中低档都生产,不管什么口味都生产。

(2)没有科学地细分市场:

虽然细分了市场,但将两种或几种风味差异较大甚至迥然不同的风味的产品放在一起进行产品组合。这样会造成消费者对企业的产品记忆产生严重混淆,搞不清楚其究竟是生产什么类型产品的企业。比如,川味酒楼既卖川菜又卖上海菜给人是什么感觉。首先是不专一的感觉带来的不专业的联想,其次是不便于消费者对其品牌进行清晰地记忆。

综上所述,可见云南茶企的品牌之路,在于将对子品类进行聚焦,将该子品类基础做深做透,以创造有竞争力的拳头产品来拓展市场,最终争取成为该子品类领域的特色品牌或规模品牌。简单的往往是最有效的,用单一的,消费者容易理解与记忆的产品形态开拓市场,往往比复杂的混乱的产品形态容易成功。

4、品牌聚焦战略与多元化战略

企业究竟是采取单一路径还是多元化路径,要视具体情况而定:

(1)成长期的企业应该采取品牌聚焦战略,走单一路径。

(2)成熟企业可以尝试多元化路线,但要极端谨慎。最好在不损害品牌聚焦原则的情况下进行。一是利用品牌的自然延伸进行多元化扩张,另一个是另起一个品牌进行扩张。

(四)子品类战略与竞优机制

1、质量与信誉的缺失:竞劣机制

上文提到普洱茶行业的质量与信誉,不是为不为的问题,而是能不能的问题。当一个行业陷入了竞劣机制,出现了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这时行业的质量与信誉是非常难以建立的。以官场为例,假设当腐败成为普遍现象时,要想在官场当一个清官往往而不可得,这就是“不是为不为的问题,而是能不能的问题”的最好注解。前不久出现的三鹿奶粉事件,其悲剧性在于,作为品牌建设来说质量与信誉是至关重要的,但当中国整个奶水行业进入了残酷的低成本竞争阶段,在行业内比拼的是谁更善于降低成本才能生存下去,利用原料搀假控制成本就成了许多厂家的必然选择,这就是在竞劣机制下必然出现的行业潜规则。

今年流行的“山寨经济”也是竞劣机制下的产物。当手机行业进入了低价格主导阶段,正规厂家不断压缩成本以应对变化的市场。但正规厂家的成本的下降空间毕竟有限,这样成本更为低廉的“山寨机”就应运而生了,造成了手机行业强大的“山寨”冲击波。手机行业的教训是,这个行业不但竞劣而且竞底,是竞争的最坏一种结果。

2、竞劣的根源之一:信息的不对称性

之所以出现全行业性选择竞劣机制,是因为以下两方面的原因:

(1)竞劣成为一种赢利模式,是一种顽固的路径依赖。

(2)竞劣之所以能成功,其中一个很主要的原因是充分利用了厂家和消费者的信息不对称性。

如果在完全信息的条件下,消费者的消费决策将是客观而理性的,这样有利于行业中讲质量与信誉的厂家脱颖而出。但在现实中往往厂家与消费者的信息是不对称的,即厂家是产品信息的制造者与传播者,而消费者是产品信息的被动接受者(即受众),这样厂家可以充分利用信息的主导权,传播有利于厂家的信息,从而造成对消费者的信息歧视。珠宝与医疗市场就是充分利用信息的不对称性而攫取暴利的典范。珠宝玉石难在鉴定,即使是专家也有走眼的时候,这样高明的商家就充分利用了信息的不对称性将产品分为A货、B货和C货,用假冒伪劣的产品老冒充正品。医疗市场也是一个信息高度不透明的市场,大幅度提高药价,开大处方等,已经成为了医疗行业的潜规则。

3、普洱茶竞优机制的建立

(1)竞劣机制产生的根源:教育消费者的成本太大,不如利用信息不对称性赚钱。

普洱茶是个待培育的市场,由于中国茶叶消费文化的顽固性,在培育过程中要改变消费者的习惯很难,加上普洱茶的内涵太丰富以及不确定性给消费者带来了认知障碍。总而言之,教育普洱茶消费者的成本特别是时间成本太高昂。这样,使很多企业望而却步,转而谋求更方便的路径,这时信息不对称性就派上了大用场,以前很多商家在炒茶模式下利用此法宝就赚得盆满钵满,现在虽然利润远不如以前但还是行业的一种不错的“方便法门”,造成很多从业者趋之若骛。

(2)竞优机制要具有比较优势

行业之所以会出现竞劣机制,往往是因为竞优机制不具备比较优势,导致很多人主动或被迫选择竞劣机制。要使竞优机制具有比较优势,就必须解决阻碍人们选择竞劣机制的瓶颈。阻碍普洱茶行业产生竞优机制的瓶颈就是教育消费者的费用高昂。

在上文中提到,教育消费者成本最低的方法,是建立子品类战略。用单一、简单、准确的子品类教育消费者,可以收到以下功用:

第一、小范围的知识,具有教育时间短、成本低、见效快、针对性强的特点。

第二、消费者在普洱茶品类中很难做到信息的对称性,但在子品类中比较容易缩小信息的不对称性,从而取得消费的主动权。

第三、掌握消费主动权的消费者往往能将质量好、信誉高的产品与企业选拔出来,形成行业的品牌,自动形成竞优机制。

第四、由于厂家对普洱茶进行细分,仅选择一种、最多两到三种子品类产品来进行生产,这样企业的品类范围就大大缩小,不能再象以前充分利用普洱茶品类范围的丰富性与不确定性来忽悠消费者,只能在狭小的专业领域从事专一的工作,靠口碑来积累消费者。

4、关于质量信誉的一点思考

为什么普洱茶行业一直强调质量信誉的重要性,也在QS证、打假、行业自律等方面下足了工夫,虽然取得了不少成果但整体上改观并不大,其原因在于两方面:

(1)没有深入到行业驱动机制的层面来思考问题,即对竞优与竞劣机制研究不够,从而不能从根子上来清除行业的乱象。

(2)没有从怎样解决信息的不对称性入手,以消费者的力量来帮助行业进步。消费者是厂商的衣食父母,是上帝,这是任何厂家都得罪不起的,只要消费者掌握足够的信息,就能使行业真正出现消费者依赖路径,而不是忽悠消费者路径。

文/白马非马,请上帝喝茶工作室出品

建水紫陶柴烧价值及与常规紫陶泡普洱茶对比|紫陶说专栏

普洱茶的核心是厚重的汤感、沉稳的香气和内敛的回甘。厚重是一种通感,拿在手里、看在眼里、喝在嘴里,都能给人厚重的感觉。好茶配好器,器让茶的滋味愈加美妙,茶让器的形态愈加高洁。

喝茶越久越讲究,入手茶器一定不是随便,瓷器轻薄,与普洱茶的厚重背道而驰,特别是有年份的普洱;紫陶壶好,泥料好,泡普洱茶适合,但常规紫陶泥料细腻,目数高,经打磨之后气孔被堵塞,失去吸附性,对有异味或者茶质偏嫩的茶,容易激发出茶叶缺点,让茶变得不耐泡,用紫陶柴烧来搭配普洱茶就更加完美。

让茶好喝,器物好用又好看,且有价值,是做柴烧茶器的目的。紫陶柴烧的泥料是建水五彩泥,泥料健康保真,经柴烧之后的紫陶的透气性好,与常规紫陶相比,柴烧的表现力丰富,具有禅意、侘寂之美。

建水紫陶紫泥含多种微量元素,其中含铁量在18%左右,软化水质,口感更润、更易入口。柴烧裸烧的紫陶与普洱茶搭配可以放大普洱茶的核心价值。不是一定要用,用什么茶器都是为了喝茶,但是如果能有更好的茶器,何必退而求其次。

单从柴烧与常规泡茶口感上来说,我们与福建白茶网所有人员及南茗佳人首席评茶师及部分人员近30名成员,共同品鉴2006年中茶布朗极品生茶为例,柴烧和常规建水紫陶冲泡对比。

本次评鉴对比以2006年中茶布朗极品生茶为例,柴烧和常规建水紫陶冲泡对比(第1、2、3泡)如下(敬请参考阅读福建白茶网微享会第20期内容,即《柴烧建水紫陶与常规建水紫陶的冲泡对比|福建白茶网微享会》一文):

图为:福建白茶网及南茗佳人品鉴对比结果。

常规建水紫陶和柴烧建水紫陶的区别,主要是由于烧制方式的不同,以及对窑内温度控制方式的不同而造成的。以烧制后的成品来说,常规建水紫陶比柴烧建水紫陶的密封性更好,因此在冲泡茶叶时更有利于散发茶香(常规密度高,聚香),而柴烧建水紫陶则更有利于茶叶的整体汤感(柴烧气孔完全释放,保温性好适合老茶)。

两者各有所长,有兴趣的茶友可以亲自对比冲泡和评鉴。喜爱柴烧壶的大部分也为老茶客,喝老茶的居多,故而用柴烧壶泡老茶再适合不过。

木柴燃烧后成碳,碳经1000°开始化灰,随着烟囱的抽力飘向陶坯,碳素通过高温灼烧固化在器形上,碳素有净化水和软化水的功效。而落灰形成的釉其实是许多1200°高温,紫陶紫泥的烧结温度在1175°左右,还没有达到可以灰化釉的温度,很难形成重釉,要烧出好的品相就十分考验窑技,达到烧结温度,再上浮几度都会导致坯体起泡、炸裂、坍塌等,但这也成为紫陶特有的,紫泥含铁量高,含硅量少,不容易形成重釉,紫陶本身泥料就很容易形成各类肌理,非常丰富古拙,其他陶类反而因为太容易形成釉而变得普通,柴烧的美并不是只看釉,还有更多的表现形式。

再者,建水紫陶柴烧目前是唯一可做刻填的柴烧,有别于其他陶类,且富有文化,诗情画意,有书画刻填柴烧成本更高不说,控制不好窑内氛围,灰釉附在陶坯书画画面上反而会让意境全失,书画刻填柴烧在烧制时,让柴烧的灰釉火痕成为点缀,与书画画面相互辉映,极具建水紫陶柴烧特色,这也是本土建水紫陶泥料柴烧才可做的工艺。

柴烧变成了一种需要传承和保护的技艺,就像越来越少的人写书法,但是这又是需要传承的,因为它有文化的基因。而书画文化与柴烧技艺两者都需要被传承,碰撞在一起,擦出另一种火花,让柴烧除了实用性与别样性,更多了文化价值。建水紫陶柴烧既保留了柴烧技艺,又传承书画文化。

柴烧之美,呈形于人、火焰与泥土的对话。所谓“入窑一色,出窑万彩”描写的就是柴窑的绚丽。火痕轻抚,落灰成画。浑然天成、质朴古拙。时而简单直接,时而热烈幽远。有满身落釉成彩的绚烂多彩,也有斑驳疏离的独特独行,色泽温润,层次丰富。(作者:无墨子,来源:紫陶说)

特别声明:本图文系“紫陶说”授权福建白茶网发布,作者:无墨子,其他媒体转载请注明出处。更多关于云南建水紫陶及柴烧建水紫陶的相关知识,敬请查阅福建白茶网【紫陶说专栏】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