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情

茶礼仪网专注茶道礼仪,弘扬茶道文化。传播茶叶知识、茶道、茶艺、品茶、泡法知识。
您所在的位置:茶叶网>茶叶资讯>茶文化>茶道文化>人文茶事|未来会出现各种各样的茶道流派(下)

人文茶事|未来会出现各种各样的茶道流派(下)

2019-03-26 访问量: 30 茶礼仪网

人文茶事|未来会出现各种各样的茶道流派(下)

与韩国、日本茶道不同的是,我们很难从哪一本书里面寻找到中国茶道具体的流派和具象的手法,包括花道、香道也是如此,这就需要从中国古代文化现象和社会状态来进行一点分析。点击阅读相关文章:人文茶事|茶的未来及思考(上)

“四般闲事”不是生活的最终意义

自汉、唐到宋代,“四般闲事”是文人士大夫风雅生活方式的一部分,现在提到“四般闲事”时,经常将它置于一个至高无上的位置,其实并不客观。

古代等级制度森严,不同等级的人是各司其职的,从流传下来的古画里面就可以看到真正事茶、插花、焚香的是仆人、童子,文人士大夫并不亲自做这些,他们只负责欣赏、点评。当时,有识之士读书的目的在于考取功名,尔后报效国家和父母,这是他们的安身立命之道。到了明代,尤其明初和中后期,因朝代变更、政治腐败、官员冗杂等缘故,更多文人选择退出政坛或归隐山林、云游天下,开始有更多的闲暇时间投入到花、茶、香的研究和实践中,因此明代关于“四般闲事”的诗词、文章、书籍是最多的,也才有更多直接亲手的介入。

在中国人的传统理念里,人生目标和追求是善、美以及孝,“孝”不仅针对小家庭、家族而言,更高层面是对国家的忠诚程度,把自己的智慧、自己学到的知识化成为国家尽力的方法。在古代,很多东西是高于四般闲事的。

不管茶人还是其他行业的人,首先我们是一个人,美好的人,其次才是茶人。我们讲的“人文”是基于一个个体的、美好的人的层面上,涉及处世态度、生活态度、做事的认真程度所汇聚成的文化现象,它会以各种的形态来呈现。对于茶人来说,茶是我们的一个符号,有存在意义的符号,无设计,成为常态。

人文茶事|未来会出现各种各样的茶道流派(下)

“茶席”这一名称并不是古代就有的,是近代台湾、日本的茶事活动最早提出来的,中国古代最多称为“茶宴”,是茶席的一个“雏形”,其中茶不是主角,不是以独立的品饮方式呈现的,只是带有辅助性的事物。

茶席是近几十年才慢慢出现的一种形态,初始阶段大家觉得它是茶器与其他物品的集中,会模仿书本、画册上台湾、日本的茶席布置,成熟阶段则会根据茶品、时令、器物、色彩等进行布置,再后来提倡从处处用心到处处无心,也就是《人文茶席》这本书上讲到的“茶人四心”,在第二个阶段我们很用力地布置茶席,希望达到预期的状态,这确实是很认真的态度,但是当我们将这些熟稔于心之后,必须能够拈轻若重,并使其成为常态。

如果在很短的时间内组织一场茶会,那就需要马上把平时所有的训练集中起来,这样才能够把对茶的审美、器物的选择、插花的搭配应用到生活中而成为一种常态。只有从熟练、用心到无心,慢慢将物的具象的东西变成一种生活的常态,才可能思考更高的精神层面的。

茶道中“茶技”和“茶艺”两个方面,都处于最初的阶段,两者之后一定是对文化、思想、意识的扩展和深入。思想和意识留给我们更多的空间,供我们格物,进而获得更高的层面。长时间的训练是为了化繁为简,简化后可以有更大的空间去发挥,训练手段为意识所服务,这是它最迷人的部分,也是由技近道的过程。

中国的茶道、花道不提倡模式化和1+1=2的方法

中国的茶道、花道不提倡模式化和1+1=2的方法,与中国人的民族性格有很大关系。例如,我们更喜欢一些带有野趣的花,它们具有生机和活力,而且每一次的花材不同,需要看花插花,如果都是一个固定的形态就没有意义了。泡茶也是一样的,要看茶泡茶,根据主泡器、茶品的种类和存储情况、喝茶人的身体状况和习惯等调整投茶量、冲泡的方式、浸泡的时间。这些都是平时经验的积累,在冲泡过程中随时观察、调整,使每一款茶能够呈现它最独特、最美好的状态。

茶会筹备中的茶人,专注、优雅

茶席上的每一件器物,包括主泡器、品杯、茶则、水、火等的选择都对茶汤产生很大的影响。我们将自己的认知汇总于一方茶席之上,所谓的化繁为简就是能够熟悉所有的器物,用最简单、直接的方式表现出最好的茶汤。现在经常讲到茶席设计,个人觉得“设计”一词用在茶席上并不是很恰当的,它缺少了自然的成分,能够信手拈来而达到妙手天成的效果才是最好的。

假如我们按照图谱去山上寻找花材来插一瓶花,可能会失去原本更具趣味性的花枝,只是照搬前人的成果,这种具象的传承非常容易,但真正可贵的是精神和审美能力的传承。我所提倡的“人文茶道”概念并非这一代人就能完成的,一定是经过一代又一代人的漫长积累才能形成一个茶道流派。

未来会出现各种各样的茶道流派

现在是一个很好的时代,茶的普及、种植的面积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鼎盛期,茶品的种类、加工工艺呈现百花齐放的态势,越来越多的人喜欢茶、习茶,中国茶正处于一个繁盛时期,未来肯定会出现各种各样的茶道流派,出现百家争鸣的形态,说明整个社会对茶的关注度提高,中国茶的形态更加丰富,而且这样的形态会区别于前几十年茶艺的表象和初始阶段,有了一定的提升,但它的形成和完善将在更远的未来。

茶席只是未来茶道中很小的一部分,更深厚的脉络和流动应该深入在精神方面,茶带给我们和社会的善美才是茶道所要追求的内在核心,它需要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并非一朝一夕、一个人的力量就能做到的。

人文茶事|未来会出现各种各样的茶道流派(下)

“生命空间里的茶美学”

我常提到“生命空间里的茶美学”这个概念,生命空间可以有很多种呈现方式。中国画里面有一个非常受重视的流派或现象叫“文人画”,尤其倪瓒、八大山人、黄公望是备受推崇的,他们的作品带有疏朗独特的文人气息,注重精神内涵,画外传达的内容比画本身更多。

我经常给大家推荐朱良志老师《南画十六观》,其中就阐述了很多关于“文人画”的观点,书中对十六位画家的画作和人做了深入分析,认为“文人画”代表的是一种心象。而十六观代表的是对天地自然和生命本身的观察态度和方法。观是古人对自然现象和生命现象的一种深究,观日、观云、观水都是不同的格物方式。文人画之所以在中国书画历史上具有很高的格调,正是中国重文质与人格的表现。

我们看古代的插花,花也是有格调的,古人认为梅、兰、竹、菊品较高,而一些太艳丽的花或者草花品格较低,人们把自己的主观意识和植物特性以拟人化的品格赋予到这些植物之上。宋代和明代古画里的梅花讲究瘦枝、疏影,文人大多清高、孤桀,不与俗世为伍,有独与天地相往来的气节,所画的梅花也呈现病态、稀疏的自然之美。倪瓒本身修养很高,其格调是孤桀的,有很严重的洁癖,他对美的追求达到了极致,但他的画干净、孤桀、清寂,没有多余的东西,笔墨反映出他的心象。中国文人画代表的是文人的审美情结和自己的心态。

坐忘迎新绘陶:茶空间里映现社会的审美取向

从文人画中可以看到一个非常直观的美学现象,从茶空间里面反映的也是整个社会的审美现象。近几年茶的发展特别快,许多城市出现了很多茶空间,但比较遗憾大多数茶空间是日式的,日式茶空间的形式感很美,从形式到工艺已经成熟。我们喝的是中国茶,用的也是中国器物和冲泡手法,却用日式的茶空间来搭配,其气质不吻合,而中式茶空间没有一个具体的样本供大家参考。近年来,全国各地的茶博会兴起,茶空间逐渐成为其中一个类别,也是日式风格的居多。中国式的茶空间应该是怎样的呢?

明代以前,中国人喜欢在厅堂、书斋、舟坊喝茶,这是比较私密、文气的空间,当然也有公开卖茶水的茶铺。明代开始出现“茶寮”,它是现在我们所能找到的比较明确的茶空间概念,在很多古画、古书上可以看到。文征明、沈周等画的茶寮多在大自然中,是一个周围有山、有树的独立空间,里面陈列的器物都与茶有关,可能有明代泡茶的器物,也可能有唐宋煮茶、点茶的器物。这些茶寮多是茅屋的,有质朴的柱子,空间敞亮开阔,无窗或窗户也很大。

不可忽视,在构建一个空间时,人的精神需求占主导地位。而日本茶室的窗户很小,光线非常暗,这与当时日本处于社会动荡期有很大关系。日本茶道形成的时期,人们需要安静、私密、有安全感的空间。所以,中国的茶空间是敞亮的,持有一种开放的心态,可以和自然有更多交流,文人士大夫虽然富足,但其茶寮较为质朴,这与茶的气质更为吻合。

未来,中国茶空间会有很多风格,并且将会形成区域性风格,要把当地茶文化的特点融入其中,若千篇一律就失去了意义。中国茶人应该有文化自信,不要一味地模仿日本、韩国,要在学习的基础上将其化为自己的内容和思想,并为我所用。(本文来源:人文茶道,

有用+10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