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情

茶礼仪网专注茶道礼仪,弘扬茶道文化。传播茶叶知识、茶道、茶艺、品茶、泡法知识。
您所在的位置:茶叶网>普洱茶>药食同源型医用食品(上)——普洱茶“功能性食品”论据之二

药食同源型医用食品(上)——普洱茶“功能性食品”论据之二

2019-03-27 访问量: 31 茶礼仪网

药食同源型医用食品(上)——普洱茶“功能性食品”论据之二

图来源:南茗佳人

如果说茶叶中的植物营养素偏重于初级代谢物的话,那么发酵后的普洱茶则偏重二次代谢物为主。前者是所有的茶叶中都存在的,只是含量多少有区别,后者则是专属的,更是独特的。普洱熟茶有快速发酵的过程,普洱生茶也有后发酵的过程。这种发酵,促使大量植物营养素被降解、缩合、转化,原有的植物营养素指标降低了,产生大量新的物质,我们称它们为二次代谢物。它们是一族宠大的群体,品类多达两千多种,且个个分子量极小,但活性极强。这些小分子物质,有些是我们已知的,有些属于我们未知的。它们绝大多数以小分子状态存在,并依附或隐藏在很多化学成分的母环之外。

它的“工作”范围,或者说是对人体的生理功能,主要体现如下几个方面:

增强免疫能力,激活淋巴系统等;

防止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便秘和肿瘤等疾病;

恢复健康,控制胆固醇、防止血小板凝集、调节造血功能等;

调节身体节律,包括神经中枢、神经末稍、摄取与吸收功能等;延缓衰老等。

因此,我们将普洱茶经过后发酵偏重次代谢物为主的熟茶、老茶视为“药食同源型医用食品”范畴,是普洱茶作为“功能性食品”最高级别的产品。而且,它还有一个特点,长期食用,不会增加肝肾负担,所以“药食同源型医用食品”是功能性食品的发展方向,是现代生物医学的理念,是具有营养功能、感觉功能和调节生理活动功能的医用食品。功能性医用食品的研究与开发在我国尚属新兴学科和领域,是多学科,多领域不断交叉、融合的产物,涉及营养学、药学、生理学、预防医学、生物工程、食品科学。

药食同源型医用食品(上)——普洱茶“功能性食品”论据之二

图来源:南茗佳人

这里,我们需澄清一个模糊认识。

长期以来,很多人将茶叶内含的营养成分与功能成分等同于“功能性医学饮品”。因为茶叶中不仅含有蛋白质、糖、脂类、维生素、果胶和矿物质等营养成分,同时还有茶多酚、茶多糖、咖啡碱、茶氨酸、茶色素等功能成分。但是,这些营养成分与功能成分都属于茶叶的基础功能,后者属于植物营养素,是以茶叶初级代谢物为主的,与我们]说的“药食同源型医用食品”还有一定距离。

很多人偏重茶叶化学成分的静态分析,忽略动态分析。因为茶叶是由不同的化学成分组成。其不同的处置(工艺)方法,使茶叶内含的各种化学成分产生急剧的变化。我们目前看到很多茶叶质量研究报告,其披露的指标基本上是静态的,很少用动态指标去揭示茶叶品质的走向。换句话说,只有动态指标的出现,才有可能绘制出茶叶品质演变的“路线图”。而且,不同地区的茶叶由于内含化学成分的差异及工艺的不同,其动态模型(即“路线图”)也是不一样的。如果我们拥有一一系列茶品的动态模型,就可将不同的茶类按照特有的动态模型去化验和比对,鉴别出不同产地的茶叶原料及工艺的优劣性和规范性,推断其茶品“最佳品饮时间”和“最佳品饮区间”

这种以化学分析为基础的动态模型远比感官审评来的更科学。就中国目前茶叶而言,无论是绿茶乌龙茶,还是普洱茶,都缺少这种动态模型。其不同茶类所产生的品质争论,基本源于“经验”方面的辩论,仍然缺少化学分析为依据。如近几年对普洱茶“越陈越香”的争论,很多学者依据绿茶与乌龙茶的经验,直接否定了普洱茶“越陈越香”的概念,因为绿茶与乌龙茶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其品质逐渐下降,并最终导致“霉变”按照这一“经验”普洱茶也应是“霉变”的趋势,怎么可能是“越陈越香”呢。争论的双方都没有拿出化学分析检测报告做依据。仍然维持在“经验”对“经验”的博弈上。(

有用+10
分享

普洱茶误区之宫廷普洱茶

  很多人动不动就说宫廷普洱,特别是市面上有一种很幼的金芽的普洱熟茶,都被称之为宫廷普洱,其实,都是陷入误区里的。

  我一再说普洱茶的所谓宫廷料,一定是标准的2叶一芽。这个问题我在之前的文章里都有介绍过,这次在茶山上专门采摘了2叶一芽的茶青拍下来,做个具象的解释:

  看看,这些就是2叶一芽的茶青,而且采摘的时候,第一片叶段的梗不能太长,几乎就是要贴着第一片叶段处采摘下来;那如果都是这种一口料炒制出来的茶,比如经过良好的发酵工艺制作成普洱熟茶的话,那么就能够称之为名副其实的宫廷料的普洱茶。

  那么现在有一种普洱熟茶的散茶,看起来全是金黄色芽尖的单芽茶种能不能算是宫廷普洱呢?答案是不能,那种茶市怎么做出来的呢?

  在制作上面那种2叶一芽的宫廷料普洱茶时候,其芽尖处的细嫩部分,在杀青,揉捏甚至晾晒过程中,总是难免会有单独断碎的。那么,茶商们就将这些制作过程中断碎的芽尖细筛出来,单独在市场上作为单品珍品出售,号称宫廷普洱。

  我们暂且不去找很多理论来论证其不属于宫廷普洱,很简单的一点:那种全是细细芽尖的普洱散茶,首先从耐泡程度就已经不符合普洱茶持久耐泡的本性了。
 

普洱茶的晒青与烘青

普洱茶吧网资讯:2003年实施的《普洱茶云南省地方标准》中,规范了普洱茶的定义是:“普洱茶是以云南省一定区域内的云南大叶种晒青毛茶为原料,经过后发酵加工成的散茶和紧压茶。其外形色泽褐红;内质汤色红浓明亮,香气独特节香,滋味醇厚回甘,叶底褐红。”2008年12月,新普洱茶国家标准开始正式实施,这个国家标准给普洱茶的定义是:普洱茶必须是以地理标志保护范围内的云南大叶种晒青茶为原料,并在地理标志保护范围内采用特定的加工艺制成的,也是形成云南普洱茶的原因。

不论是地方标准还是国家标准,给普洱茶的定义都包含“云南大叶种晒青毛茶为原料”这句话,意为只有用晒青毛茶为原料才能称为普洱茶。虽然标准上的定义已经非常明确,但我们还是会经常听到业界关于晒青普洱茶与烘青普洱茶的争论,有的茶友认为烘青的普洱,只要滋味处理得好,一样是很好的普洱;有的茶友则认为烘青的茶,根本就不能叫普洱……本文从几个常见的争议点出发,简单明了地为读者解析两者的不同。

争议一:晒青和烘青在工艺上是怎样定义和区分的?

茶影:探讨晒青和烘青这两种工艺首先应该区分普洱茶的传统工艺和现代工艺,传统工艺是指机电等制茶设备使用前的普洱茶制茶工艺,晒青是传统工艺中毛茶和紧压茶干燥的唯一方式。经杀青和揉捻后的茶叶在太阳下进行日晒干燥,由于茶叶中酶的活性在20℃~45℃之间表现最佳,而日晒的温度正好有利于茶叶内酶活性的发挥。日晒后茶叶中保水量在9%~10%之间,一方面不会让微生物活动使茶叶继续发酵,甚至发霉变质,一方面又可以让酶在茶叶内进行催化作用。

素心:传统的晒青完全符合自然界的规律,因此干燥后的毛茶具有一股特殊的“太阳味”,在传统工艺里,通常早上十点左右会完成采摘、杀青与揉捻,从十点开始晒青到下午四点左右结束。但如果碰上阴天或雨季,晒青不能及时或者干燥不彻底,茶青便会过度发酵,甚至出现霉变。为了解决这一难题,才借鉴其他茶类的烘干方式,在一些山寨里的传统作坊,采用锅炉加温,热风烘干的方法,在一些较成规模的茶厂里,则使用机械烘干机进行干燥。我认为这是普洱茶制作工艺上的一次改进。

茶品人生:无论是毛茶干燥还是紧压茶干燥,烘青已经作为现代普洱茶的干燥方式之一而普遍存在。在毛茶干燥过程中,由于酶在超过60℃的温度会逐渐失活,超过80℃便会停止其催化作用,因此烘房温度应该控制在60℃以下。而用烘房进行紧压茶的干燥,需要采用仿照日晒干燥的方式,40℃左右温度烘12小时后,晾12小时候再用40℃烘再晾干,直至紧压茶内保持9%~10%的含水量。用烘干机干燥如果控制好温度和时间,也可以达到和日晒干燥相似的效果,也许少了那一股“太阳味”但并不会对普洱茶的品质产生不利的影响。

争议二:烘青的普洱茶不能叫普洱茶?也一定不适合陈化吗?

茶影:严格按国家标准来说,烘青的普洱茶当然不能叫普洱茶,标准中很明确定义了必须是晒青的毛茶,这既遵循了自然规律,也是对普洱茶千年传统制作工艺的一种肯定与传承。喜欢普洱茶的人有很多是喜欢普洱茶自然的味道与时间的味道,自然的味道指的是普洱茶从茶树的生长开始就始终遵循自然的原则,茶树是原生态大叶种,制作中的杀青、揉捻、晒青、包装都完全符合自然规律,品饮生茶就像是品味自然的味道;而时间的味道指的是普洱茶在后期存放过程中也完全依靠自然的陈化,品饮老茶,就像是品味时间在它们身上留下的印记。

素心:如果晒青毛茶制成的普洱茶才叫普洱茶,那么现在市面上有多少“普洱茶”是不能叫普洱茶的呢?晒青不仅对天气条件有较高的要求,还要耗费更多的人力和时间,特别是那些大茶厂,每年的生产量那么大,完全依靠晒青是绝对不可能的。烘青是普洱茶传统制作工艺的一次改进,它不仅解决了完全依靠天气的弊端,也提高了生产效率,为普洱茶的量产提供了可能。不可否认晒青对普洱茶优秀品质形成的影响,作为传统工艺也是必须保留和传承的,但也不能把烘青一棒子打死了,只要掌握好技术上的关键点,也能做出很好的普洱茶。

茶品人生:今天被茶客们诟病的并不是烘青本身,而是很多商家对烘青的使用违背了普洱茶本身的特性。和其他茶类相比,后发酵是普洱茶的特性,因此前期的初制是要为后期的存放和陈化提供一定的空间。但是现在很多商家在使用机器烘青干燥时多采用高温快速干燥,有时温度高达到200℃。还有不少企业由于产量大,烘房与产量不相匹配,也会采用高于60℃的温度进行连续烘干,这都破坏了酶的活性,甚至已经被高温钝化,在后期存放过程中,又如何进行进一步的催化作用呢?高温烘青还会导致茶叶内包水量过低,变成了烘青绿茶。这种茶没有越陈越香的可能,不适合存放,失去了普洱茶的特性。

争议三:晒青的普洱茶与烘青的普洱茶在品质上有什么区别?

茶影:晒青的普洱茶一般有股特殊的“太阳味”,类似清鲜味、青草味的自然味道,烘青茶的新茶香气一般比晒青茶的香气更高,有类似绿茶的豆香,但存放三五年后,烘青茶就没什么干茶香,而晒青的普洱茶茶香依旧明显。

素心:如果烘青工艺掌握得好,与晒青普洱茶的区别不会很大,而且也同样适合陈化。但如果是高温烘青的普洱茶,与晒青茶就会有比较大的区别,特别是已经绿茶化的烘青茶,口味已经更接近绿茶,比较鲜爽可口,苦涩也比较重。

茶品人生:烘青茶与晒青茶的区别主要体现在后期的转化上,烘青普洱茶陈化后出现的苦,不同于晒青茶的苦,苦味在口腔里不转不化,对喉底的刺激感强烈。晒青普洱茶的苦味在入口后会在舌根部转化为甘,在喉底感觉很舒服。这种苦在陈化过程中会逐渐消失,转化出醇滑、甘厚的感觉。

总结:在与众多茶友交流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关于晒青与烘青的争议点其实不在晒青,而在烘青。晒青作为普洱茶传统制作工艺的优势已经毋庸置疑,而烘青原本是绿茶的制作工艺之一,在被运用到普洱茶制作上时,却因为“各方观点”和“各种理由”被业界所诟病。可于此同时,看似有悖于“国家标准”的烘青却已经普遍存在,无论是商家还是消费者,都心知肚明,秘而不宣。“存在即合理”,烘青作为一种可掌控的工艺手段,也并非一无是处,与其为它是否应该存在争论不休,不如好好研究它,扬长避短,发挥它的优势,只有在传承基础上的创新,才能让传统工艺延续,并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普洱茶,一个淡定性格的茶!

再没有尝试茶艺,但后来断断续续一直在喝茶,只是一直被朋友打击得一无是处。比如,我喜欢颜色漂亮的青山绿水、形状好看碧螺春,还喜欢很香的兰贵人(后来才知道这种茶的香味不少是人为熏出来的)。

爷爷是个每天必喝茶的人,玻璃杯很大,茶叶放得极浓,厚厚的有杯子的三分之一那么多,味道很苦,小时候,我从来不敢去尝,而爷爷看报纸、看电视,无论做什么,都离不开它。

念中学的时候,和好友疯狂地迷恋上了可口可乐,忠诚到几年中没喝过其它的饮料,几乎是每天下午必喝,下大雪的时候也各抱着一罐冰镇的可乐在校园里逛。对于茶,我还是觉得,那是老人才喝的东西。直到念大学,对可乐的狂爱成了历史,才学会和朋友一堆一堆泡茶室,但那时,对茶从来只是海吹神侃之外的道具。

也有爱茶的朋友很认真表演茶艺给我看,泡的是极好的铁观音。虽然很喜欢朋友那些温柔的招式,可有板有眼的一番比划之后,喝茶也变得规距起来,过于正式的举动让我觉得自己有附庸风雅之嫌。早已忘了铁观音是什么味道了,只记得喝的时候要极郑重,还要有极好的耐心。

不懂茶,仍是喝茶,执迷不悟了好几年,直到有朋友推荐我喝普洱茶。

那次喝是在朋友聚会上,其中的几位朋友几日后便要各奔天涯,相见遥遥无期。大伙话不多,闷头喝着那泡很有些年头的普洱茶。茶不漂亮,也没有那种带侵略性的香味,本本份份的,可喝下去极舒服,让你一直忘不了那份含蓄内敛的好。因为有些离愁别绪,总觉得茶味里泛出些不舍,留下的、一去不返的,都沉在那泡默不作声的见证过时间变迁的茶里了。

很莫名的,我开始喝普洱茶。说不上迷恋,只是一个人的时候,会泡上一杯,静一静。普洱茶还是那样,不张扬却很体贴地伴着。再喝其它茶,总觉得缺了些能留下来的东西,喝了便忘,不像普洱茶,总让人心里惦记着。

朋友笑称,喝茶还没入道,便喝出返璞归真的境界了,不受那些花哨的东西所诱惑了。其实,任何事岂不都是这样,由繁复归简单,由浮躁归淡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