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情

茶礼仪网专注茶道礼仪,弘扬茶道文化。传播茶叶知识、茶道、茶艺、品茶、泡法知识。
您所在的位置:茶叶网>普洱茶>普洱茶鉴别>普洱茶是不是越陈越好?高山茶与平地茶有何区别

普洱茶是不是越陈越好?高山茶与平地茶有何区别

2019-03-27 访问量: 30 茶礼仪网

普洱茶是不是越陈越好?高山茶与平地茶有何区别

高山茶与平地茶有何区别

几乎是所有的爱茶人都知道,高山出好茶。高山茶与平地茶相比,前者的香气特别高,滋味特别浓。茶树原生于我国西南部湿润多雨的原始森林中,在长期生长发育进化过程中,茶树形成了喜温、喜湿、耐荫的生活习性。随着海拔高度的不同,造成茶树生态环境的不同,它集中表现为:

(1)气候。首先,海拔高度和温度决定着茶树酶的活性,进而又影响到茶叶化学物质的转化和积累,因此,不同海拔高度的茶叶原料,其鲜叶中的茶多酚、儿茶素、氨基酸等茶叶品质化学成分的含量也不一样。茶多酚和儿茶素随着海拔高度的提高而减少,而氨基酸则随着海拔高度的提高而增加,这就为茶叶滋味的鲜爽甘醇提供了物质基础。另外,茶叶中不少芳香物质也是随着海拔高度的提高而增加的。

其次,海拔2000米以内的高山,雨量是随着海拔高度的提高而增加的。茶树在水分充足的情况下,光合作用形成的糖类化合物缩合会发生困难,纤维素不易形成,这样可使茶叶原料鲜叶在较长时期内保持鲜嫩而不粗老。同时,充沛的雨水还能促进茶林的氮代谢,使鲜叶中的含氮量和氨基酸提高。所有这些,对保持茶叶嫩度和提高茶叶滋味是有利的。另外,生长在高山的茶树与平地相比,由于湿度和雾珠的增加,使红、橙、黄、绿、青、蓝、紫7种可见光中的红、黄光得到加强,而红、黄光有利于提高茶叶叶绿素和氨基酸的含量。

(2)土壤。山地茶园,特别是高山茶园与平地茶园相比。土壤的物理组成和化学成分水平不一样。唐代陆羽《茶经》中就谈到:“其地,上看生烂石,中者生砾壤,下者生黄土。”高山茶园土壤风化比较完全,石砾较多,土壤通性好,而且有机质和各种矿质营养元素,包括茶树所需的大量元素和各种微量元素一应俱全,以致茶树生长健壮,茶树有效品质成分和各种保健营养物质丰富。平地茶园多属红壤粘土,不但土壤粘重,结构差,而且有机质和土壤生物含量低,因此茶树生长往往较差,尤其是茶叶香气和滋味不及高山茶好。

(3)植被。高山与平地相比,前者的树木比后者为多。而植被的繁茂,不但有利于调节空气温度,增加地面覆盖度,从而改善茶园温湿条件和增加土壤肥力,而且更主要的是高山茶园的光照达到了茶树生长的适宜条件。高山茶园由于被树木所荫蔽,茶树在漫射光多的条件下生育,从而给有机体的生化变化带来深刻的影响,特别是使含氮化合物增加,对改善绿茶品质十分有利。

高山茶与平地茶相比,两者的品质特征有如下区别:

高山茶芽叶肥壮,节间长,颜色绿,茸毛多。经过加工而成的茶叶,条索紧结、肥硕,白毫显露,香气馥郁,滋味浓厚,耐冲泡。

平地茶芽叶较小,叶底坚薄,叶张平展,叶色黄绿欠光润。经加工而成的茶叶,条索较细瘦,身骨较轻,香气稍低,滋味和淡。

普洱茶新茶的称呼及品质有哪些?

每年春天二月下旬直到十月止都是普洱茶的采摘时间。春茶的采摘依时间的早晚分为“春尖”“春中”“春尾”。夏茶的采摘俗称“二水”,然后才是秋茶(又称为“谷花”)的采摘。茶叶采摘时间不同,品质也不同。一般以“春尖”“谷花”品质最好。

春茶清香爽口为上品,夏茶味浓而不苦,秋茶则香中带苦,苦后回甜,值得细品。

真正高级的普洱茶都以“春尖”为主体制成。

怎样区分普洱茶的原料和成品?

我们真正喝到的普洱茶是经过加工精制的成品茶,刚采摘下来的茶叶只能称为毛茶,即原料。所有的毛茶均集中到茶厂去加工。加工前,专家会视其水分及茶梗的多少将茶计分为十个等级和三个等外级,然后再按照一定的拼配比例压制成各种成品普洱茶。

普洱茶是不是越陈越好?

普洱茶越陈越好?实际上这需要一定的前提条件。首先要区分生茶和熟茶。20世纪70年代以前的老茶一般以生茶为主。有些不法茶商用低价散茶在高温高湿下做发水普洱茶,这样的茶把茶叶过分发酵,并且助长昆虫、细菌的孳生。

其次,要辨别普洱的储藏位置。干仓指茶叶在温度确保适中,通风透气的环境中后发酵存放;湿仓是指茶商为了获取利润,把茶叶放在通风不畅、湿度较高的环境中加速陈化。干仓普洱茶条索紧结,发酵均匀,油光润泽,用手轻敲茶饼,声音清脆利索。湿仓则颜色暗淡无光泽,表面披白霜或有霉菌。

普洱茶的年份是最难掌握的,年份越长越好只能对普洱生茶而言,普洱熟茶在制作上发酵已经停止了,毫无年份可言,年份只能减退它的碱味和熟味,茶叶质量并没有提高。(参考文献——蒋文中教授《普洱茶文化百科》,来源:云茶传习讲坛)

有用+10
分享

普洱茶的内发酵

  通过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我们了解到,普洱茶是一种有生命的茶,不论是熟茶在渥堆完成之后、还是生茶在自然陈化过程中,都会发生一种由微生物参与的极其复杂而又缓慢的生物化学反应,我们把这个反应称之为后发酵。

 

  为帮助茶友们更好的理解后发酵过程,我们引入一个全新的概念,“内发酵”以及与之相对的“外发酵”。我们把与之配套的一系列解释、形容的内容统称“内发酵理论”。“内发酵理论”是我茶庄的首创和独创,是我们大量劳作、实践、观察、分析、总结得出的智慧结晶。希望如果有读者转帖、引用、转述的,能够尊重我们的劳动和创造。同时也欢迎读者对我们的“内发酵理论”提出批评和指正,使之更加的准确和完善!

 

  我们把后发酵过程中能“看见”的部分称为“外发酵”,把“看不见”的部分称为“内发酵”。外发酵的特征是会改变茶叶的外观和结构,它会使干茶的色泽加深,汤色加深、变红、变得更红,叶底的颜色也会有明显的变化,它还会改变茶叶的机构,使之失去弹性。当外发酵过度时,可以从叶底的结构看出,叶底碳化,又称烧心,叶底手感有明显的硬颗粒感;或者是叶底泥化,用手轻搓叶底,叶底会被很容易的碾成稀泥状。烧心和泥化都是外发酵过度的表现。内发酵同样会使茶叶的物质发生变化,只是这些变化很难从外观上看出来。内发酵会使茶汤更加透亮,茶叶的香气更低沉内敛而富于变化,茶汤的滋味更加醇和细腻,苦涩味降低。较长时间的内发酵会使茶叶的汤色变得像油一样的透明而且有些“稠”,苦涩味大大降低,回甘更强,生津明显,一些新生长出的香气伴随陈香,有的出现荷香、有的出现药香、有的则出现类似橄榄的香气。汤色、口感、滋味的变化显著,而干茶和叶底则没有明显的变化。

 

  内发酵和外发酵往往又是同时进行的,只是在不同是时间和环境下,以哪个为主的问题。在熟茶的渥堆,或者在类似湿仓、港仓的环境下,茶的发酵以外发酵为主。储存在北京、昆明等较干的地区的茶则以内发酵为主。相比较而言,外发酵对环境要求严格,必须有适于的湿度和温度,发酵的速度也非常快,效果比较直观。而内发酵对环境没有较严格的要求,靠茶叶从空气中自然吸入的氧气和水分,在茶叶内部缓慢进行。适度的外发酵可以给内发酵提供一个更好的环境因素,加速内发酵进程,又快又好的提升茶叶的品质;而过度的外发酵则会毁掉内发酵进行的环境,从而毁掉茶叶。

 

  总体而言,外发酵是一个“破坏”的进程,内发酵是一个“建设”的过程。举个例子讲,外发酵像是砸开坚果的硬壳,而内发酵像是坚果内的果仁在缓慢的成长、成熟。适度的外发酵可以帮助我们更容易的吃到果仁,而过度的外发酵则会伤及果仁。而内发酵则决定了坚果里面是否有可口的果仁,所以我们说内发酵是普洱茶后发酵阶段茶叶品质的决定因素。

 

  通过“内发酵理论”的提出,一方面可以帮助茶友对普洱茶的后发酵过有了一个更为深入的了解,另外对于一些类似“熟茶存放没有意义”“生茶转化要以汤色变红为标准”等等错误、片面的观点就不需要我们去一一否定。

实验经验证明普洱茶真理

  1.紧条茶转化快于泡条茶!因为紧条茶茶汁外溢更多,与氧接触更快更充分!(同一款茶同样水温冲泡时间长的汤色更浓厚、放置冷确后汤色浓厚的色泽变化更快)这些都是同一个理!当然也有视觉上的因素影响!

  2.同样的原料,加工成紧条的叶底感觉没有泡条的肥厚。可以随手采两片同样嫩度的树叶,一片轻揉,一片重揉,再对比试试!

  3.同样的料,同样的工艺,色泽好的说明工艺技术更到位!但用揉捻两次或是两次以上的普洱茶和揉捻一次的普洱茶相比哪种更好看,这就没有可比性,也是一种笑话!同样的料揉捻两次或两次以上的普洱茶色泽更深更黑,可以说是色泽暗而无光!条形细小而卷曲。

  很多茶区老人自己喝的茶普遍性揉捻次数都会比外卖的多!不信可多问问茶区50多岁以上的老人!(不论是否是专业制茶的)。
文/普金晶

存放普洱温度过高好吗?

  湿度的问题不用太久就会过去了,随之而来是高温的夏天,本人存放普洱的房间在顶层,如果夏天房间内的温度估计会在35度左右,房间也比较闷热,请问各位茶友这样的高温下存放普洱茶可以吗?如果没有其它地方转移了只能放在该房间内有好的见意吗?当你放10年8年后才发现普洱放坏了这人生有多少个10年放普洱啊?

  1,不太好

  2,只能放在该房间内---注意通风

  高温高湿会发霉,高温低湿会变酸,低温低湿无转化.嘎嘎嘎.您自己看着办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