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情

茶礼仪网专注茶道礼仪,弘扬茶道文化。传播茶叶知识、茶道、茶艺、品茶、泡法知识。
您所在的位置:茶叶网>普洱茶>普洱茶储藏>普洱生茶如何存放会更好?

普洱生茶如何存放会更好?

2019-03-27 访问量: 25 茶礼仪网

普洱生茶如何存放会更好?

普洱茶越陈越香,被誉为“可以喝的古董”,依照其制作的方法,分为生茶、熟茶两种。

经过多年证明,普洱茶具有巨大的收藏价值和增值空间,普洱茶年代越久价格越高,口感越好。品质好的普洱茶,每年能以10%至15%的增长率升值。“越陈越香”是由多种因素决定的。主要决定于储存的环境、茶的本质特性、陈放的年限等。由于茶叶的特殊性,其存放年限只能通过茶家品尝断定,没有统一标准。

现在,普洱茶的生茶类特别受到欢迎。因为其经过几十年后发酵的滋味,收敛性较强,是目前较受欢迎的茶。

而陈放的地方及方法就特别重要了。依照经验,新买的普洱茶,最好将外包装纸拆下,并拨开一、二个,按自己平常泡茶一个月的量。然后找个浅平的盘子,平均摊开,放在自然通风之处(切记不可放在厨房有异味之处,或雨水滴得到,或冷气口及窗户边)。约莫三五天后,再放入陶罐内。

而时间,少则三年,多则十年以上。但这并不代表陈放的期间内,茶叶不能喝。实际上可以利用水温来调整口感,茶叶颜色愈绿,水温愈低(最低不要低于85℃)。依其后发酵的程度再慢慢增加温度,当然还要由自己的感觉来决定。

基本上,好的生普洱茶,中低温冲泡时,还是很清甜的。而等到茶叶表面变红色,芽叶由白色转成浅褐色,表面有油光时,此时茶应该是最好喝的时候。如果购买的数量多一点,其余的不要拨碎,一整批放在一起,效果更好。

普洱生茶如何存放会更好?

收藏普洱茶生茶必须注意以下问题:

首先是要区分生茶和老茶。上世纪七十年代以前的老茶基本以青饼、生茶为主,即未经过人工发酵工序,把采来的茶青萎凋、晒干、蒸压成型后干燥而成的饼茶、散茶称为生茶(青饼普洱),让其与空气接触,自然变化而产生后发酵,储存时间越长,茶质越醇。

收藏陈放普洱生茶具体注意事项:

1、必须在干仓陈化

干仓不会发霉,转化较为缓慢,但能保持普洱茶的真性。“茶喜蒻叶而畏香药,喜温燥而忌冷湿”(《茶录》宋·蔡襄著)。干仓指茶叶在湿度、温度适中、通风透气的环境中后发酵存放;湿仓是指茶商为了获取利润,把茶叶放在通风不畅、湿度较高的环境加速陈化。

2、温度不可骤然变化

仓内温度如果过高,温差变化太突然,将会影响茶汤水性给予口感的活泼性,甚至仓内温度太高,形成闷热,此种情形在湿热地区的茶库时有发生。

普洱生茶如何存放会更好?

3、避免杂味感染

茶叶是最会吸收杂气异味,洒一把干燥茶叶,会吸清空气中的异味,因外,应力求贮放环境清洁无杂味。“喜蒻叶而畏香药”(宋·蔡襄著);“喜清凉而恶蒸郁。喜清独而忌香臭”(明·闻龙著);“茶性淫,易于染着。区论腥秽有气之物。不得与之近。即名香亦不宜相襟”(《茶解》明·罗廪)。

4、利用竹箬包装

“茶须筑实。仍用厚箬填紧。瓮口再加以箬。以真皮纸包之”(《茶疏》明·许次纾)。这种传统包装的质料和方式,有助于普洱茶于后发酵时,过滤杂味以确保清纯的功效。常有人将已打开了的老茶,改用较低劣品质的塑料纸重包,时间一久,就会发出异味,直接破坏了普洱茶品味。

5、注意茶龄寿命

普洱茶年代寿命,到底是六十年,或一百年,或数百年,没有定论资料,往往只靠品茗者直觉研判其陈化的程度。如福元昌、同庆老号普洱圆茶陈化感已到了最高点,必须加以密封贮存,以免继续快速后发酵,造成茶性逐渐消失,品味衰退败坏。故宫的金瓜贡茶,陈期已一两百年,其品味是。“汤有色,但茶味陈化、淡薄”。

有用+10
分享

普洱茶茶种及品质特点源考:布朗、班章、景谷、邦崴、南糯、革登、蛮砖的茶叶品质特征

  1、布朗:

  评价茶区位置:云南省西双版纳州勐海县,原属国营勐海茶厂初制所所在地。

 

  生长型态与茶种:云南大叶种野生野放茶。

 

  特色:口感刺激性稍强,舌面上颚中后段稍苦,上颚香浓味重,区别于班章茶。

 

  代表厂家:布朗茶厂

 

  2、班章:

  茶区位置:云南省西双版纳州勐海县,属于勐海茶厂旧有布朗山初制所所在地,有新老班章茶区之分,本茶样属老班章茶区。

 

  特色:云南大叶种,与布朗山香型口感类似,但口感香气下沉,刺激性更强,为舌面苦味最重者,上颚表现不明显。

 

  代表厂家:班章茶厂

 

  3、景谷:

  茶区位置:云南省思茅地区景谷县。

 

  生长型态与茶种:云南大叶种野生野放茶。

 

  特色:条索不长,叶质厚,口感刺激性强而集中,舌面与上颚中后段偏苦为其特色,时有轻发酵香甜味。

 

  代表厂家:景谷云春茶厂

 

  4、邦崴:

  茶区位置:云南省思茅地区澜沧县。

 

  生长型态与茶种:云南大叶种野生茶。

 

  特色:香甜质重饱满,舌面与上颚中后段微苦涩、甘韵强而集中于舌面,香型层次明显。

 

  生产厂家:云南六大茶山有限公司

 

  5、南糯:

  茶区位置:云南省西双版纳州勐海县,原属国营勐海茶厂初制所所在地。

 

  生长型态与茶种:云南大叶种野生野放茶。

 

  特色:香扬清甜、口感刺激性较高的代表性茶品,上颚中段舌尖甜香,甘韵在舌面中段,汤质滑口涩度稍高。

 

  代表厂家:南糯山茶厂

 

  6、革登:

  茶区位置:云南省西双版纳州勐腊县,古六大茶山茶区。

 

  生长型态与茶种:云南省中小叶种栽培野生茶。

 

  特色:中小叶种以特殊香型著称,上颚香甜微蜜感、微苦,舌尖甜味明显、中后段微苦有甘韵,汤质稍薄。

 

  代表厂家:车顺号

 

  7、蛮砖:

  茶区位置:云南省西双版纳州勐腊县,古六大茶山茶区。

 

  生长型态与茶种:云南大叶种栽培野生茶。

 

  特色:相较其他古六大茶山,茶箐色泽较深,舌面与上颚中后段口感厚质香滑,舌面微苦。口感香气较沉,不如曼撒易武香扬。

普洱茶数字化评价体系:风格篇:“滋”与“质”

  第三位是“滋”:茶对口腔刺激的感受,汤感,包括香型、香气,也包括茶汤的厚度感与耐泡度,香型、香气包括了山头茶的判断和制程判断,茶汤的厚度感和耐泡度也间接提示了茶质,通过“滋”这一项感受山头茶的风格,还是比较可行和准确的,山头茶风格的确定,关联到另外一个重要的课题:转化方向问题,将在下面的篇幅中说明。

  长期以来普洱茶混淆的概念就是“气”与“滋”,“气”是一个由茶引起身体内部的一种动态过程,而“滋”是简单的口腔刺激,“滋”虽然贵为茶韵的一部分,但是重要性比起普洱架构中的前两位,要逊色很多,原因是由于普洱生茶的特性:自然转化造成的,转化过程中,“滋”在不断变化,最终从富于口腔刺激性趋于柔、润、化,由于变化无穷的“滋”放在茶韵里作用小,还不如放在风格篇里,在新生茶中发挥一个重大的作用。

  第四位是“质”:观叶底,是对原料的判断,对采摘质量的判断,也是对制茶完美度的判断,一般观察叶底,对制茶中产生的瑕疵,对纯正采摘批次山头茶来说虚假的掺料现象和混拼现象,都可以有个清晰的判断。一芽两叶带嫩梗,实践中是最好的叶底形态,早期那种绿茶化倾向:芽头撒面,在被实践抛弃,同时被抛弃的还有碎红茶倾向的切茶机切茶,以及所谓的原料分级。

  拼配茶中,“滋”看汤的厚度感与耐泡性,口感和香气、香型无需关注,这些都是会在未来的自然转化中变化的,排除已知寥寥几款山头茶茶滋的未来走向,其它的,不用去预测,那是梦想,山头茶中,“滋”的作用最大,用风格来判断山头新生茶,避免混淆。当然,风格是无法用语言来准确描述的,信息无法完整传递,解决的办法是建立山头标杆茶品,训练“滋”对应的香气、香型、口感。

  “滋”的品级也是从0-5,拼配的茶,口腔感觉汤的厚度感高,茶耐泡性强者给高分,如果是山头茶,则要按山头茶特有的茶滋茶香来判断了,符合山头茶风格的、汤的厚度感高的、茶耐泡性强的给高分,这个项目给分是因人而异的,需要经验和经历。

  “滋”是种比较评价方式,这要求个人的分辨能力,例如易武茶,那你就要找到纯正的易武茶来作比较判断,建立易武茶的标杆茶,如果细分到易武地区各个寨子,那也可以再细分下去。

  “滋”在普洱四个阶段中的表达各不相同,应该和四个阶段的特性联系起来,灵活运用,困难的是依旧需要经历和经验,如果品茗到大字红印和福禄贡,你就知道那个阶段的“滋”该如何表达了,“滋”是主观的东西多一些,自己满意的,一般给3分,超级满意的,给4分,茶友间相互交换评价,会产生比较一致的评价,也是“滋”无法度量、无法文字描述的困难之处。

  一般性的原则:由于“滋”是包含在茶韵中的一部分,考虑到和茶质的联动性,“滋”的评价和“津”的评价相差在上、下一个等级左右,这是很满意与不太满意的一种表达方式。

  “质”的品级也是0-5,晒青是基本保证,观察叶底,两叶一芽带嫩梗才是最好的“质”,这里要摒除普洱茶低迷时期那种所谓的绿茶化分级标准,普洱茶低迷时期为贩卖而产生的什么“尖”、“芽”之类,普洱茶现在已经回归到自己的本来面目,有历史上的古董茶作标杆,蓝标宋聘叶底里梗比比皆是。

  两叶一芽带嫩梗,嫩梗完整的给5分,不过基本很难保证,一般给出的4分最高了。你无法想象品质优良的茶,会用机械化采摘方式,或者随便乱采,从叶底就能窥探出很多信息。

  虽然在风格篇中的两个项目,评价上有点主观和各人的标准不同,但是在整体上通过加权处理,对茶品的评价影响不会很大,重权在茶韵茶魂那里。

  现在对新生茶可以完整的用四个数字表达了,以易武茶为例,优秀的自然生态生长环境、完美杀青、晒青干燥、精心采摘、精心制作,“气”就无需考虑了,“津”可以达到3,“滋”可以达到4,“质”可以达到4,表达就是:0344(易武),这样的易武茶确实存在,我就遇到过,作为易武的标杆茶。

  当然,易武茶区各寨茶的风格也不尽相同,但是易武茶区总体的风格还是相近的,无特别原因,无需特别区分到那么细致。

  对于陈年茶,上文提到的蓝标宋聘,具备了55品级,“滋”无可挑剔,完全具备了润、化、柔的特性,具备药香、陈香,如果“滋”表达为5是恰当的,那么和这款茶比较起来,下文要提到的大字红印,相比较下,具备了润、化、柔的特性,陈香显,“滋”只能表达为3了,就一条:药香是最高境界,这样比较下来,福禄贡也许只能在“滋”上表达为2了,这都需要实际拼配,才能感受到这个“滋”的排列。

  “滋”的品级,极大的受到个人喜好的影响,这没关系,在普洱结构中,地位相对较弱,对一款茶的评价,主要还是茶魂,这和目前流行的普洱品茗观念相当的不同,注重“滋”还处于表面阶段,注重茶魂,那是一个境界。

  在普洱新生茶阶段,“滋”是看风格、汤厚重感、耐泡度、香型、加工缺陷等,在普洱生茶阶段,“滋”是看汤厚重感、耐泡度、香型、转化方向、仓储等,在普洱陈茶阶段,“滋”是看汤厚重感、陈香表现、转化方向、仓储判断等,在普洱茶阶段,“滋”是看陈香、药香、汤感、仓储等。各阶段的重点不同,针对阶段不同灵活运用。 

普洱茶历史起源,普洱茶的来历

普洱茶主产于云南西双版纳、思茅一带,这一带古时候归属普洱府管辖,普洱茶就是因为普洱这个地方而得名,最早是指普洱所管辖的范围内生产的茶叶。

云南采摘制作团块茶的历史非常悠久,在晋朝时,“南中茶子”云南紧团茶就与山西的葡萄、河南的苹果、山东的柿子、河北的栗子、恒阳的黄梨、巫山的红橘、西极的石蜜一起成为全国的名优特产。说明云南紧团茶至少在汉朝就产生啦。

到了唐代,普洱茶已经开始作为商品行销西藏和内地。宋代时,大理国为了战争的需要,在普洱设置“茶马市场”,以普洱茶换取西藏的马匹,形成了历史上第一条从普洱到西藏的“茶马古道”。到了元代,蒙古人征战四方,普洱茶从那时就进入了俄国。

明代时,《云南通志》、《滇略》中提到:普洱这个地方产茶,百姓们平常喝的,都是蒸压成团的普洱茶。说明了明朝的普洱茶已经普遍是蒸压团茶。

清代时,普洱茶成为贡茶,每年都要向朝廷进贡一定的数量。阮福在《普洱茶记》中有详细的记载:普洱茶,并非是普洱府界内所产,而是产于府属的思茅厅界内。思茅厅有六大茶山,每一年要向朝廷进贡的茶叶是:五斤重的团茶、三斤重的团茶、一斤重的团茶、四两重的团茶、一两五钱重的团茶,还有瓶装的芽茶、蕊茶,匣子装的茶膏,一共八种,采摘后蒸青,并揉捻为团饼。叶子少而嫩的是芽茶,三四月采的叫小满茶,六七月采的叫谷花茶。大的圆饼,叫做紧压茶;小的圆饼,叫做女儿茶,女儿茶是妇女在谷雨前采的,制成四两重的团茶。

除了贡品团茶以外,清代民间制作销售的普洱茶还有普洱散茶、七子饼茶、沱茶、紧茶等,形态很多样化。除了部分芽茶、毛尖等晒青散茶外,多数是以晒青茶为原料进行蒸压成形的紧压茶。

传统的普洱茶在经过长途贮运或者数年、数十年以上的仓储存放,会进行缓慢的自然后发酵,汤色红浓而有陈香味。

二十世纪四五十年代,有香港茶商从大陆购买普洱晒青茶,利用地窖里特殊的温度和湿度环境,人工促进晒青毛茶堆积发酵,制成小批量的陈香型普洱茶投入市场。

1957年,广东省茶叶进出口公司仿效类似方法而获得成功,开创了对港澳、东南亚和日本市场大批量出口大叶型普洱茶的局面。

1974年,云南省茶叶公司派人员去广东学习,回来后在云南试验成功,获得了更大的发展。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渥堆发酵新工艺研究成功,使得后发酵时间大大缩短,从而产生了普洱散茶和蒸压成的普洱茶“熟饼”。渥堆后发酵新工艺,使晒青茶在高温高湿的条件下,加上微生物的作用,进行快速的后发酵,从而形成了具有红浓汤色和陈香味的普洱茶。

所以,普洱熟茶是1970年代才出现的,如果有人声称自己有五六十年代甚至更久远年代的普洱熟茶,那他一定是个骗子。

普洱茶因“普洱”而得名,关于“普洱”这个地名的演变,也值得一说。在唐代的南诏国时,普洱归属银生府,叫做“步日”(“日”字的读音是e,第二声,与“洱”字的读音很接近。),到了明代洪武十六年(1384年)改称做“普耳”,万历年间定名叫做“普洱”。清朝雍正七年(1729年)设置普洱府,到了民国二年(1913年),普洱府被撤销,但是“普洱茶”这个名字一直传承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