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情

茶礼仪网专注茶道礼仪,弘扬茶道文化。传播茶叶知识、茶道、茶艺、品茶、泡法知识。
您所在的位置:茶叶网>普洱茶>普洱茶泡法>普洱茶冲泡技巧:瓷盖碗、朱泥壶、紫陶壶、紫砂壶、哪种更保温?

普洱茶冲泡技巧:瓷盖碗、朱泥壶、紫陶壶、紫砂壶、哪种更保温?

2019-03-27 访问量: 32 茶礼仪网

普洱茶冲泡技巧:瓷盖碗、朱泥壶、紫陶壶、紫砂壶、哪种更保温?

要泡好茶一定要懂茶器,泡茶技巧的关键之一在于温度控制。瓷器散热较快,紫砂器相对保温,因此也利于不同茶性的茶。生茶宜用瓷盖碗,熟茶宜用紫砂壶。茶汤是一种有滋味的热水,其滋味尽在温度中释放。陶和瓷的区别就在于对温度高低和温度保持时长的不同。温度的高低可以人为的掌握,但是保温只能交给器材。那么常见的瓷盖碗、朱泥壶、紫陶壶、紫砂壶、哪种更保温?

答案在于气孔。质地较为疏松的紫砂壶拥有最多的气孔因此最保温。最不保温的则是瓷盖碗。瓷器、精陶、粗陶分别具有不同的散热,保温的特性,精准的掌握不同的茶器特性,将更好的在不同茶器中完美释放茶味。

普洱茶冲泡技巧:瓷盖碗、朱泥壶、紫陶壶、紫砂壶、哪种更保温?

说茶器自然而然的就先想到陶瓷。陶瓷取材天然,工艺精巧,美感自然,耐高温而不影响茶味,在唐煎、宋点、明泡这些变化着的喝茶习惯里一直是茶事器具的首选。陶瓷茶器的存在像金字塔基石一样坚定稳固,千百年里没被任何材质取代过,枝繁叶茂的发展生长着。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追求茶事到一定程度的人必将追求茶器,追求茶器的人基本都干过蹲守窑口买买买的事,更有终极追求好器的人自己出手设计制作,比如陆羽和千利休……

普洱茶冲泡技巧:瓷盖碗、朱泥壶、紫陶壶、紫砂壶、哪种更保温?

器欲尽其能,必先得其法在茶圈里常听见这样的责备声:那些茶都不喝的人,怎么可能做出能用得了的茶器!但是陶、瓷、青瓷、青花瓷都分不清楚的茶师更像是捏着车钥匙但没有驾驶技术的人,直接上不了道。

是的,越懂茶器才越能上道。茶师坐上茶台,泡茶就是能立见其职业修养的技术活。温度、时间、茶水比,树种、老嫩、浸出物……种种因素可以从手里的茶器去掌控技术。

普洱茶冲泡技巧:瓷盖碗、朱泥壶、紫陶壶、紫砂壶、哪种更保温?

普洱茶冲泡技巧:瓷盖碗、朱泥壶、紫陶壶、紫砂壶、哪种更保温?

古文背完了。来,拿起放大镜去清楚地盯住一个点看一看气孔是如何影响陶瓷,影响茶汤的温度。

把陶瓷这个词语分开后是两种品类——陶与瓷。上万年前任何一片陆地上生活的远古人都会烧制陶器,陶器古老而又原始,地下有黏性的黏土都可以取来制作器皿,后来人类学会用火炼铁冶铜,烧制陶器的温度也从原始的六七百度,上升到一千多度。陶冶这个词也说明着制陶和冶金互生的技术变化现象。

汉唐时期的中国人冶炼金属技术已趋近完善,对制器黏土的颜色、质地研究后采用净白的高岭土(名字带个土字的一种矿物)来制作器皿接着又掌握了上釉技术,聪明的大脑加先进的技术使中国产生了另一种文明——瓷器。

陶与瓷的区别就是,瓷器必须在1280度以上的烧成温度,质地紧密更加坚固,瓷器透光不透水、不透气;陶器低于1280度也可以烧成,打碎后会看到断裂面有气孔,陶器透水、透气不透光,胎质越紧密的陶,气孔越小,精陶透水、透气就弱,反之粗陶气孔更大,胎质疏松透水、透气就更强。(

有用+10
分享

这些普洱茶尽量少饮甚至不饮

  1、浓茶:浓茶中含有大量的咖啡因、茶碱等,刺激性很强,饮浓茶可导致失眠、头痛、耳鸣,眼花,对肠胃也是不好的,有的人会产生呕吐感。

 

  2、霉变茶:含有大量毒素。

 

  3、串味茶:有的味道是有毒的,如油漆、樟脑等。

 

  4、焦味茶:炒制过火的茶叶,营养已经丧失,味道也不好了。

 

  5、隔夜茶:特别是变味了的茶,既使还尝不出来变味,内中也多半滋生、繁殖了大量的细菌等。茶叶内含有大量的蛋白质,大部分均不溶解于热水,残留在茶叶中。当水温高时,茶叶上的蛋白质便会腐烂,放置一晚后,便会有一种酶菌生成,同时在茶中残留大量的丹宁酸。经氧化后,这些丹宁酸会变成具有刺激的强烈氧化物,对肠胃会造成刺激,引发炎症。所以,隔夜茶不宜饮用。

 

  6、久泡茶:茶叶泡的过久,内中很多对人体不利的物质被泡了出来。

 

  7、冷茶:茶宜温热而饮,冷茶有滞寒、聚痰之弊。

 

  8、烫茶:茶一般都是用高温的水冲泡的,但是不能在过热时饮用。过热的东西,对人的肠胃是极为不利的。

 

普洱茶市场会出现那些品牌主导未来?

普洱茶市场会出现那些品牌主导未来?

以普洱茶为例,这15年来,普洱茶以5年为周期,已经走过了两个周期,前一个周期是2002-2007年,是粗放式投资与炒作时代,后一个5年是2007-2012年,是专业化投资与结构性炒作并存的时代。价格体系混乱,信息不对称等,于是我们看到,老茶价格越卖越贵,最贵的动辄几十万甚至上百万元一片,先不说是否是市场在起作用,但就普洱茶产业体系而言,这种态势显然不会持久。

一款茶是否畅销,不能过度依赖经销商的人脉。以前普洱茶的圈子相比闭塞,大家根据圈子的需要做好自己的产品就好。现在时代已然发生变化,圈子与圈子之间互相影响,茶友与茶友之间互相攀比。茶企主导产品销售的时代已然到来。

一款好茶,除了品饮价值、收藏价值、性价比这3要素之外。传播价值将是第四要素,茶客喝一款茶除了自身满意之外,更需要别人去认同。这种认同来源于产品本身的传播价值,换句话说就是有多少人知道这款茶,知道这款茶有关品饮、收藏、性价比的相关信息。以前这些信息的传播是经销商来主导,但是现在普洱茶市场竞争加剧是不争的事实。王婆卖瓜式的营销越来越苍白无力,毕竟总有好事之徒搬弄是非。这时候继续茶企通过多方面来展示产品的信息,谣言才能不攻自破。

信息太多,难以产生信仰,这是中国茶文化复兴最大的结。信息太多,难以产生信仰,这是中国茶文化复兴最大的结。我国饮茶消费者有4.68亿人,占总人口的36%,人均茶叶消费量为950克/年,潜在人群和潜在消费量巨大。在2000年中国茶食品市场规模为121.6亿元,2013年已经超过千亿,年复合增长率在19%左右,茶叶市场前景广阔。实体店的缺陷很明显,覆盖的人群极为有限,而互联网覆盖的人群广泛,对于进一步发掘市场潜力有着重要意义。此外,80、90后年轻人将成茶饮未来的消费主力,对于茶叶的接受程度会更高。

追溯中国茶文化的起源,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已渐渐模糊。中国何时开始饮茶,人人言殊,莫衷一是。唯大体上可谓开始于汉,而盛行于唐。但关于茶的收藏与投资真正兴起则是在2002年,走到今天已经15年。然而这短短15年,是较中国千百年的传统茶文化更为跌宕起伏的15年。

现在是一个大浪淘沙的时代。一些品牌做了很多年日暮途穷,一些品牌短短几年就风声雀起。其关键在于对市场的把握,对消费者的回馈,产品质量是品牌获得市场认可的关键。

一个品牌想要引领市场,做茶的态度很重要。踏实做茶,面向消费者就可以引领未来的普洱茶市场。普洱茶市场向来充满机会,但是这种机会不会再以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化而出现。更多的是茶企要与茶客建立更为紧密的联系,只有这样才能知道茶客需要什么茶,想了解茶的那些知识。

普洱茶膏古代工艺

普洱茶膏古代工艺!历史上中国对茶的专著中,首次出现“膏”始于茶圣陆羽所著的《茶经》,但是这仅仅是出现一个字,距离我们今天所能看到的茶膏还十分遥远。直到南唐时期才真正出现茶膏“金缕耐重儿”,到宋朝又出现了“玉蝉膏”,而后续随着制茶工艺在明代被限制,民间土法茶膏和皇家普洱茶膏直到清代才出现。如果把我们今天传承下来的茶膏制作工艺忽略年代因素做一个横向对比,大致会分为三类:

(一)民间土法熬制工艺

民间土法熬制工艺是流传在云南民间的茶膏制作工艺,主要用于制作普洱茶膏。由于民间技术力量有限,这一工艺实际上非常粗糙和简陋。土法熬制工艺主要是采用高温煮沸,令茶叶中的各种成分溶解到茶汤中,然后再以高温煮沸的方式蒸发茶汤中的多于水分,最后得到茶膏。由于整个制作工程几乎都是在高温下进行,无论茶汤提取还是收膏过程,其温度都超过100℃,对茶叶中的芳香物质和活性成分造成的破坏都是毁灭性的。正因如此,土法熬制的茶膏都不可能有效的保留茶叶中的芳香物质和活性成分,闻起来没有茶香,味道自然也就较差。而我们知道,普洱茶有越陈越香的特色,这就是其中的活性成分在缓慢的转化茶叶成分,土法熬制破坏了活性物质,转化也就随之停止,所得到的普洱茶膏无论如何陈化,也不会有陈化现象的发生,味道只会越放越差。

(二)宋代无加热常温工艺

宋朝茶膏工艺在茶膏制作历史上是一次极大的进步,其工艺流程中通过数次清洗,再用清水浸泡榨压,利用小榨、大榨、翻榨等多道工序取出茶汤,最终再还原为稠状物质,即茶膏。这一工艺过程在步骤上已经非常繁复,每一道工序也可以说是极尽细致,所得到的茶膏在纯净度和活性物质的保留上上升到一个极高的层次。该种工艺是在常温条件下进行,有效的保留了茶叶中的活性酶,但是由于整个过程中提取茶汤和收膏等主要工艺都处于日常温度下,而我们知道各类芳香物质和活性成分的析出有各自不同的温度临界点,所以这一温度下茶叶中芳香物质和活性成分的析出非常有限,导致了这一工艺制作的茶膏在茶香味上仍不理想。这一时期的宋朝皇室,追求工艺上的至高至极,无计可施的制茶工匠和监管官员迫于无奈将一些香料添加到茶膏中掺假,让茶膏具有区别性的不同口味。

(三)清代宫廷加热提取工艺

清代普洱茶膏制作工艺在制作上脱胎于古代唐宋的工艺,同时又有较大不同。最初进贡到清代皇室的茶膏是采用土法熬制工艺的民间茶膏。但随着茶膏受到清朝皇室的青睐和重视,清朝宫廷在研究古代工艺的基础上发展出一套独特的茶膏加工工艺。发展这一工艺的清代制茶工匠显然研究了茶膏的整个历史,了解民间土法的危害,也清楚宋代茶膏的制假历史,所以极为重视有效的保留茶叶的原汁原味。清代工艺的最大特色在于整个加工过程中采取了适度加热的方式,相传以花梨木作为炭火,保证茶膏制作过程中的温度。与其他两种工艺制作的茶膏不同,清代皇家普洱茶膏在气味上能够保留茶香,并且和普洱茶一样越陈越香,放置时间越长,越具有厚滑的口感。这都归结于其制作过程中通过适度的加热,有效的溶解出茶叶中的芳香物质和活性成分,保持了普洱茶叶的原始特性。

综上所述,我们很容易看出三种工艺的区别,土法熬制无香无味,不可久放;宋代工艺异香有味,还有制假嫌疑;唯有清代宫廷工艺真正实现了普洱茶膏有香有味,适合长期保持。孰优孰劣一眼分明,所以说清代宫廷工艺是封建社会茶膏制作的顶峰绝不为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