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情

茶礼仪网专注茶道礼仪,弘扬茶道文化。传播茶叶知识、茶道、茶艺、品茶、泡法知识。
您所在的位置:茶叶网>黑茶>黑茶功效>茯茶的功效|“茯”和暖和的“暖”,两个字的重要性

茯茶的功效|“茯”和暖和的“暖”,两个字的重要性

2019-03-28 访问量: 32 茶礼仪网

茯茶的功效|“茯”和暖和的“暖”,两个字的重要性

这期主题是茯茶的功效。

还是先从茯茶的“茯”字来源说起。“茯”不是伏天的“伏”;不是湖茶的“湖”;不是附茶的“附”,而是茯苓香的“茯”。茯苓本身是菌类,有极高的养生价值。用茯苓香指代茯茶,表明茯茶具有极高的养生功效。

从秦末汉初开始,商山四皓避乱战祸,就在秦岭东段的商山采芝。汉初三杰张良在秦岭西段的留坝凤县采药延年。到了唐朝,采药种药更是文人士子的风流雅好,很多唐诗中都有药茶均沾的描述。这个时候,药是药,茶是茶。金元时期的王重阳在长安“活死人墓”,也是一边采炼道药,一边点茶吟弄风月。明朝安康大诗人刘应秋作诗云,“最是先生真药石,十年尘胃一朝除”,说茶就是药。清代纪晓岚在新疆流放两年,深知民间疾苦,赞誉茯茶,“向来只说官茶暖,消得山泉沁骨寒。”民国元老于右任,录黄庭坚诗作,“早晚相随去,松根有茯苓。”一说茯茶功效,二诉乡情长久。这些发生在三秦大地上的古今采药史都是人类对养生的朴素追求和探索,最后总结为具有菌香的茯茶,可见对茯茶养生功效的高度评价。

茯茶的功效|“茯”和暖和的“暖”,两个字的重要性

再说说“暖”。现在茯茶企业推广茯茶,主要说两点,一是边销茶,一是金花。太具象,层级很不够!要说对茯茶功效的描述,纪晓岚的诗总结的非常到位。从黄帝内经,唐代孙思邈,汉代张仲景,直到明代李时珍,中医对人体保健的认识,“暖”是一个很重要的理论。减肥降脂是现代的词。减肥不等于养生。用减肥降脂去宣传茯茶,这是把茯茶看低了!

总结,“茯”和“暖”其实是一脉相承的。“茯”表明茯茶具有养生功效,“暖”是茯茶养生的机理。

中国只有一个秦岭,只有一个丝绸之路的起点,陕西在中国茶文化中的作用不可忽视,更为中国茶文化作出了独特的贡献,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具体表现在六个方面:陕西是中国最早的茶产地之一;陕西是最早主导贡茶制度化的地方;陕西出土的文物,弥补了唐代陆羽《茶经》记载的不足;陕西饮茶习俗丰富了中国茶俗的内容;陕西是茶马交易的重要地区,留下了许多宝贵文献;陕西是中国“茶马古道”和“茶叶之路”的重要枢纽之一。陕西不仅是历史上“丝绸之路”的起始之地,也是当代“丝绸之路经济带”的腾飞之地。喝懂陕茶,读懂陕茶,看《始翠山,诗词发现陕茶之美》,它也是陕茶的的一个名片,点击左下”阅读原文“查看详情。

有用+10
分享

你知道茯砖茶的名字是怎么来的吗?

当我们听到茯砖茶这个名字时候,给人的第一感觉可能会联想到“伏”“福”等,伏,即三伏天的伏,福即福气的福。

安化茯砖茶是要发花的黑茶,很多茶友以为,以前茯砖茶的制作需要在每年的三伏天那段时间来压制,所以慢慢就叫成了“茯砖茶”。

那么,事实真是如此么?可以很肯定的说,不是的!

首先,我们要知道,茯砖茶的制作需要的环境。茯砖茶有记载的最早历史在1860年前后,那时候是将湖南安化生产的黑毛茶运到陕西泾阳压制成砖,这也就是现在的“泾阳茯砖”的前身。

直至1950年,安化砖茶厂的王秋如先生亲赴陕西泾阳,通过对茯砖茶的制作加工进行深入研究,总结出一份《浅谈泾阳砖茶》的报告,其中就有提到,茯砖茶的制作加工时间:“一般天热不压,天冷也不压”,最佳压砖季节在春秋两季。

为什么呢?在那个时候,机械工艺还没现在这样的条件,夏天太热,茯砖加工需要发花,而天气太炎热,发酵发花的过程就非常难以控制,冬天又太冷,发酵太慢,也不适合制砖,否则可能会冻结甚至霉变,而且那时候也没有烘房一类的加工环境。所以夏冬两季是不适合压制茯砖的。

另外,我们从历史记载上面可以看到,茯砖茶名字很多种叫法,如湖茶、官茶、副茶、府茶等等,但是唯独没有“茯茶”这种称呼。

现在看来,“茯砖茶”这个名字的由来,突然变得扑朔迷离了。那么,是不是因为近现代(1950后),安化黑茶在工艺和技术上的改进,使得茯砖可以在三伏天压制而得名的呢?

新中国成立之后,中国茶叶公司希望扩大边销,所以希望能在安化本地直接生产茯砖(那时候称之为边销茶),并且几经试验,效果都不好,那时候的产量也非常低,只有区区一千担到两千担,后来经过几年的长时间摸索钻研,到1955年之后才初步掌握正确的发花环境,产量开始大量提升。

茯砖中最为重要的“金花”,即冠突散蘘菌,其生长要求温度为15-34℃,相对湿度在65%-85%之间,最佳温度为26-28℃,最佳相对湿度在80%。由此可见,以前的茯砖确实不适三伏天筑制。

虽然,后面有了烘房,但是茯砖在发花之后还有一段时间要来干燥陈放,如果是在多雨炎热的三伏天筑制,那么新出厂的茯砖茶很有可能会发生霉变。相信只要是正常的厂家,都不想选在这个时候制茶的吧。

所以,不管是从传统历史工艺还是现代工艺上来说,“茯茶”名字来源于“三伏”天加工的说法,都是明确不可取的。

尽管不知道这种说法,来源于何处,不过很显然,这种说法是错误的!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称茯砖茶为“茯茶”呢?

只要是湖南本土人,可能都知道,湖南普通话和普通话有很大的差别,“湖”字的发音很多人都发不准,为什么呢?

因为湖南人吐字很难分清“F”和“H”,而茯茶以前的名字叫湖茶,用带有本地方言的普通话说出来,'湖茶'那就是fu(二声)茶 ,又因为茶叶本草木,所以取“茯”字。

这种可能性还是蛮大的,不过也是我个人猜测,恐怕只有第一个说出“茯茶”的人才知道真正的原因吧!

黑茶为什么会有酸味?

摘要

其实,很多人初尝黑茶,他们不知道黑茶为什么会有酸味?这到底是什么原因呢?

其实茶叶中的酸味成分小部分是鲜叶固有的,很大部分源于在加工过程中形成。

黑茶中固有酸性物质来源于谷氨酸、抗坏血酸、天门冬氨酸、谷氨纤胺、没食子酸、草酸等有机酸等,茶固体酸作用非常微妙,也是调节茶汤风味的要素。

还记得有个朋友,他说黑茶有保键的功效,就到商场买来一些黑茶尝一尝不料却喝出了酸酸的味味。以为是黑茶变质了,就把买来的黑茶丢弃了。

其实,很多人初次品尝黑茶,他们不知道黑茶为什么会有酸味?这到底是什么原因呢?

其实茶叶中的酸味成分小部分是鲜叶固有的,很大部分源于在加工过程中形成。

黑茶中固有酸性物质来源于谷氨酸、抗坏血酸、天门冬氨酸、谷氨纤胺、没食子酸、草酸等有机酸等,茶固体酸作用非常微妙,也是调节茶汤风味的要素。

除此之外的酸味可能跟茶人自身储存黑茶的方法失误有关,保存方法不对也会造成茶汤变酸,例如黑茶储存过程当中直接和间接晒到阳光(紫外线)或者长期密封(密封罐)下放在高温地方。

如果烘焙方法不正确,茶叶在高温下产生化学变数而出现汤薄水酸,制程失败和储存不当的茶汤水酸而难化锁定口腔两颊,这种酸就算是长期的后陈化都难煺掉。这种酸才属于茶的品质不好。

解读黑茶与普洱茶饼的制作工艺及流程

传统普洱饼茶于清雍正十三年(公元1735年)开始生产至今,饼圆寓意团圆,中国人讲究多子多福,故而七片一筒,七子饼普洱茶之名由此得来。普洱散茶按照原料的粗细、大小、长短等分出等级,根据产品需求,使用不同的压制模具,压制出饼茶、砖茶、沱茶、金瓜茶等紧压茶。

压制普洱茶饼时,将选好的原料放入蒸筒中,使散茶在蒸汽作用下变柔软,再将蒸软的茶叶倒入特制的三角布袋中用手轻揉定型,收紧袋口,紧结于底部中心,放入特制的圆型茶模具中,压制成四周薄而中间略厚,直径宽约七八寸的圆型茶饼,既为传统普洱茶饼。

称茶

传统普洱紧压茶,一般分为面茶、芯茶、底茶三部分。面茶最细嫩,底茶次之,芯茶相对前两者较粗老。故不同的茶叶会同时分几个原料来称重。

蒸茶

将称好的茶叶按底茶、芯茶、面茶的顺序倒入一个铁皮制成的圆桶内,放入内扉,将装有茶叶的圆桶放到特制的蒸汽设备上方蒸软。

装茶

将蒸软的茶叶放到一个定型缝制的布袋内,裹口做型,定出紧压茶的基本形状。裹口做型是个技术活,要做出饼形圆润,厚薄适度、均匀,窝心端正的外形美观的茶饼,不是一件简单事。

压制

布袋装茶叶做型完毕后根据不同要求,放入机械压制模具内进行压制成型。根据不同形状的紧压茶,调整压制的压力、时间、次数。普洱饼茶一般使用“机械压制,石磨定型”的独特成型方式。机械压制使茶叶内含物质得到适度的释放,再用石磨定型,使得成品茶饼松紧度适中,茶饼由内到外的空间密度均匀。

剥饼

把压制成型的紧压茶摊凉之后,从布袋中剥离出来,整齐的摊放在晾茶架上。

干燥

产品压制成形后,一般放在晾茶架上阴干1-2天,再进入烤房低温干燥,烤房温度维持在40度以下,阴干的时间及进烤房的时间根据不同的产品而定。

包装的茶饼

普洱古茶在压制过程中使用“机械压制+石磨定型”的好处:这样成型的产品外形美观,饼形饱满,条索清晰可见,冲泡时内含物质释放适度且均匀,香气、口感表现饱满,内质稳定。茶饼松紧度适中,由内到外的空间密度较均匀,在后期的转化更加均匀,保证了茶饼陈化后茶汤口感的一致性及稳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