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情

茶礼仪网专注茶道礼仪,弘扬茶道文化。传播茶叶知识、茶道、茶艺、品茶、泡法知识。
您所在的位置:茶叶网>茶叶资讯>茶行业>茶业动态>最后的高手过招——桃渡茶会“茗花过眼录”

最后的高手过招——桃渡茶会“茗花过眼录”

2019-04-04 访问量: 29 茶礼仪网

最后的高手过招——桃渡茶会“茗花过眼录”

中国的茶文化自宋以后,发生了大的变化,如果不说是衰落的话,至少是走向了另外的道路。明代当然也有好茶的名士,但在内涵与丰富性上,似乎无所突破,在明代的中晚期,江浙一代的物质生活较为丰富,必然推动文化的繁荣,更多的呈现娱乐与消费的精神。当然讨论明代的茶文化,我们不能忽略两个技术上的因素:明初带有强制性的散茶瀹饮的普及,以及炒青技术的日渐成熟。这使得原来呈现丰富的茶道艺术更多的聚焦于品鉴之中。

在明末清初之际,有一位旷世罕遇的大玩家,他不仅有着别人难以企及的家学背景,在众多领域也有着卓越的才华,某种程度上引领着当时文化时尚的风潮。他即是张岱,我们来看看他的一次茶会经历,这是宋以后茶文化领域甚为罕见的精彩瞬间。

与张岱同时,有一位以品茶功夫名满士林的专家闵汶水,他其实也想会一会张岱这位品味冠绝的大玩家,但不巧他去访张岱的时候,张岱不在家。三年后张岱寻到桃叶渡闵宅时,并没有表明自己的身份。(不做自我介绍这点很好,避免了很多虚浪的东西,值得今日所谓茶人借鉴)

老闵自然也没太在意张岱,也不问来者何人,只说自己手杖忘在外面了,就把张岱自己丢在房间出去找手杖,不知是不是借口,反正是找了大半夜,本来以为客人早就走了,回来一看张岱还在,有点吃惊,就问他你来是有什么事吗?

张岱心里有一点不爽,但是涵养蛮好,也不生气,点出了主题:久闻闵先生精于茶道,没有喝到您的茶,我怎么能走呢?这句话说的恰到好处,老闵兴奋的就忙活煮茶,张岱用了“速如风雨”四个字,不愧散文大家,只用了四个字,不仅点出老闵的得意之情,也说明了他对茶道的精熟,用现在的话说“没有一个多余的动作”。

最后的高手过招——桃渡茶会“茗花过眼录”

唐寅事茗图局部

接着老闵又请张岱到另一个房间赏器品茶。这里需要说明一下,明代煮水烹茶和品茶是在不同的空间里的,我们看明代的茶画,比如上面这幅唐伯虎的事茗图就会了解,画中左边房间里即是烧水烹茶的童子,当然对于老闵来说,这次是自己来完成的。面对老闵收藏的茶具,以张岱的眼光修养,寥寥数语就足以让老闵暗中叹服。于是宾主的气氛逐渐融洽。开始进入正题。

这里录一下原文(括号内是我的按语):

余问汶水曰:“此茶何产?”

汶水曰:“阆苑茶也。”(挖坑)

余再啜之,曰:“莫绐余!是阆苑制法,而味不似。”(阆苑工艺,原料不对,躲过)

汶水匿笑曰:“客知是何产?”

余再啜之,曰:“何其似罗岕甚也?”(辨明原料)

汶水吐舌曰:“奇,奇!”(遇知音)

余问:“水何水?”

曰:“惠泉。”

余又曰:“莫绐余!惠泉走千里,水劳而圭角不动,何也?”(别忽悠我,惠泉离这里这么远,水没变混沌,居然还是鲜活的?)

汶水曰:“不复敢隐。其取惠水,必淘井,静夜候新泉至,旋汲之。山石磊磊藉瓮底,舟非风则勿行,放水之生磊。即寻常惠水犹逊一头地,况他水耶!”(原来如此,老闵真讲究!)

又吐舌曰:“奇,奇!”(真遇到高人了。)

言未毕,汶水去。少顷,持一壶满斟余曰:“客啜此。”(才拿好东西出来)

余曰:“香扑烈,味甚浑厚,此春茶耶?向瀹者的是秋采。”(准确)

汶水大笑曰:“予年七十,精赏鉴者,无客比。”(真幸事也!)

这么精彩的故事,可以说宋代以后就没听说过了,张岱以后也没有听说过,所以有人认为是张岱自己编的。我相信这个故事是真的,第一个从张岱的经历人品来说,没有必要;第二个,对于外行来说,分不清人的品鉴能达到的程度,所以觉得玄虚;实际上从技术上来说,张岱的品鉴可以说精到,但并没有神话。

喝出工艺本身并不难,尤其当时信息没那么发达,在士林中流行的茶品类没有现在那么多。当时士人品的茶基本都是绿茶红茶较少涉及,乌龙当时还没发明出来。和现在机械制茶口味趋同不同,当初不同的绿茶工艺上差异要大得多,是可以从口感上区分开来的,所以张岱说,这是阆苑的工艺。

从原料上来说,不同地区的差异也是可以辨识的。我们还要了解的是,当时扦插技术并没有大规模推广,不同品种之间跨地域的交流极少,因此不同地区的原料特色是比较鲜明的。区分出阆苑与罗岕这两种著名原料是完全能做到的。

接下来辨水,如果说张岱直接喝出惠山泉,那可能是有点夸张,因为在当时条件下水的保存有技术上的瓶颈,而且不同地区的水的辨识度,没有茶那么大。

袁中郎讲过一个麻城名士的故事,说的是麻城丘长孺到无锡玩,带回去三十坛惠山泉请麻城名士来品水,大家品后赞不绝口,不愧是天下名泉,果然和俺们的水大不一样。结果过了几天仆人们吵架,有人把底给抖出来了,原来仆人们当时嫌累,把惠山泉给倒了,直到麻城附近才打了水倒进坛子里。这事儿忒没面子,仆人们被丘长孺都给赶走了。

这一方面说明附庸风雅之士甚多,另一方面技术上确实辨水比较困难。张岱并没有辨出水,惠山泉是闵汶水说的。张岱只是提出一个技术上的问题:惠山泉运到南京,不可能保持这么好的鲜活度。这也体现了张岱确实是玩家,要不然不会提这么专业的问题。但老闵确实是玩得高,取水流程采用了三个技术来解决这个问题:首先是取水时避免任何杂质,取的是刚一渗透出来的水。再一个是避免晃动(进入空气气容易变质),另一个是用花岗石放到瓮中存水保鲜,这在今天仍不失为一个好办法。

文中的最后,老闵把春茶拿出来,符合渐入佳境的品茶逻辑,而辨别春茶和秋茶,对于经验丰富的茶人,应该不是难事。更何况,张岱不是上来就断定是秋茶,那还是有点武断,因为可能会受工艺和存储的影响,不一定准确;而是喝过春茶之后再辨别二者,这就入情入理了。

这次精彩的茶会是张岱自己的记录,比起唐宋时期的一些传说故事,无疑可信度是很高的。而且我们从技术的角度,也完全可以信赖这一精彩的记录。张岱的晚年已经由明入清,清代不乏乾隆爷这样的坐拥绝世资源的超级玩家,也会有红楼梦那种对奢华生活的巨细靡遗的记录,但是像张岱这种夜访茶人的野趣与品味却鲜有听说了,如果说明代文人在仕途没有了胆气与自信,至少可以徘徊于书斋山野之间,而清代,这种个人文化生活的空间也被挤压,所以我起了个“最后的高手过招”这样的烂俗名字来纪念一下罢。

话说回来,我们这个时代,倒是有很多这样的机会,只是看你的心能不能像张岱那样闲下来,玩起来了。

文/明洲,来源/茗寿堂

有用+10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