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情

茶礼仪网专注茶道礼仪,弘扬茶道文化。传播茶叶知识、茶道、茶艺、品茶、泡法知识。
您所在的位置:茶叶网>绿茶>东湖银毫的历史

东湖银毫的历史

2019-09-04 访问量: 11 茶礼仪网
东湖银毫的历史

从生煮羹饮到晒干收藏

茶之为用,最早从咀嚼茶树的鲜叶开始,发展到生煮羹饮。生煮者,类似现代的煮菜汤。如云南基诺族至今仍有吃“凉拌茶”习俗,鲜叶揉碎放碗中,加入少许黄果叶,大蒜,辣椒和盐等作配料,再加入泉水拌匀;茶作羹饮,有《晋书》记“吴人采茶煮之,曰茗粥”,甚至到了唐代,仍有吃茗粥的习惯。三国时,魏朝已出现了茶叶的简单加工,采来的叶子先做成饼,晒干或烘干,这是制茶工艺的萌芽。

从蒸青造形到龙团凤饼

初步加工的饼茶仍有很浓的青草味,经反复实践,发明了蒸青制茶。即将茶的鲜叶蒸后碎制,饼茶穿孔,贯串烘干,去其青气。但仍苦涩味,于是又通过洗涤鲜叶,蒸青压榨,去汁制饼,使茶叶苦涩味大大降低。自唐至宋,贡茶兴起,成立了贡茶院,即制茶厂,组织官员研究制茶技术,从而促使茶叶生产不断改革。唐代蒸青作饼已经逐渐完善,陆羽《茶经.之造》记述:“晴,采之。蒸之,捣之,拍之,焙之, 穿之,封之,茶之干矣。”,即此时完整的蒸青茶饼制作工序为:蒸茶、解块、捣茶、装模、拍压、出模、列茶晾干、穿孔、烘焙、成穿、封茶。宋代,制茶技术发展很快。新品不断涌现。北宋年间,做成团片状的龙凤团茶盛行。宋代《宣和北苑贡茶录》记述“宋太平兴国初,特置龙凤模,遣使即北苑造团茶,以别庶饮,龙凤茶盖始于此”。龙凤团茶的制造工艺,据宋代赵汝励《北苑别录》记述,有六道工序:蒸茶、榨茶、研茶、造茶、过黄、烘茶。茶芽采回后,先浸泡水中,挑选匀整芽叶进行蒸青,蒸后冷水清洗,然后小榨去水,大榨去茶汁,去汁后置瓦盆内兑水研细,再入龙凤模压饼、烘干。龙凤团茶的工序中,冷水快冲可保持绿色,提高了茶叶质量,而水浸和榨汁的做法,由于夺走真味,使茶香极大损失,且整个制作过程耗时费工,这些均促使了蒸青散茶的出现。

从团饼茶到散叶茶

在蒸青团茶的生产中,为了改善苦味难除、香味不正的缺点,逐渐采取蒸后不揉不压,直接烘干的做法,将蒸青团茶改造为蒸青散茶,保持茶的香味,同时还出现了对散茶的鉴赏方法和品质要求。这种改革出现在宋代。《宋史.食货志》载:“茶有两类,曰片茶,曰散茶”,片茶即饼茶。元代王桢在《农书.卷十.百谷谱》中,对当时制蒸青散茶工序有详细记载“采讫,一甑微蒸,生熟得所。蒸已,用筐箔薄摊,乘湿揉之,入焙,匀布火,烘令干,勿使焦”。由宋至元,饼茶、龙凤团茶和散茶同时并存,到了明代,由于明太祖朱元璋于1391年下诏,废龙团兴散茶。使得蒸青散茶大为盛行。

从蒸青到炒青

相比于饼茶和团茶,茶叶的香味在蒸青散茶得到了更好的保留,然而, 使用蒸青方法,依然存在香味不够浓郁的缺点。于是出现了利用干热发挥茶叶优良香气的炒青技术。炒青绿茶自唐代已始而有之。唐刘禹锡《西山兰若试茶歌》中言道:“山僧后檐茶数丛……斯须炒成满室香”,又有“自摘至煎俄顷余”之句,说明嫩叶经过炒制而满室生香,有炒制时间不常,这是至今发现的关于炒青绿茶最早的文字记载。经唐、宋、元代的进一步发展,炒青茶逐渐增多,到了明代,炒青制法日趋完善,在《茶录》 、《茶疏》 、《茶解》中均有详细记载。其制法大体为:高温杀青、揉捻、复炒、烘焙至干,这种工艺与现代炒青绿茶制法非常相似,参看附录中绿茶制造工艺。

有用+10
分享

西湖龙井茶:一张动态的文化“金名片”

  杭州5月6日电(记者段菁菁)“杭州这座城把城市的美好、山水的自在以及延续千年的江南文化底蕴,汇聚到一壶茶中。”大半辈子与茶为伍,戚国伟品尝过各类茶种,最后还是离不开西湖龙井。

  杭州市总商会西湖龙井茶商会会长戚国伟是龙井村戚氏的茶业传人之一。戚家在康熙年间就迁至龙井村,在附近山岭种茶数百株。在戚国伟小时候印象中,龙井茶和他的生活是融在一起的,有一种与生俱来的亲切感。“漫山遍野的茶园,香气清幽;龙井村的老百姓以茶为业,采茶、炒茶,一起劳作。”耳濡目染下,戚国伟12岁就学会了炒茶。

  西湖龙井的历史,比戚家历史悠远得多。“始于唐,名于宋,闻于元,扬于明,盛于清。”西湖龙井不仅汇茶之“色翠、香郁、味醇、形美”四绝于一身,而且集名山、名寺、名湖、名泉和名茶于一体,构成了独特的龙井茶文化。

  “西湖龙井茶品种大部分是老祖宗留下的群体种,有着扁平光滑挺直,色泽嫩绿光润,香气鲜嫩清高,滋味鲜爽甘醇,叶底细嫩呈朵的特征。”戚国伟说,在《2014中国茶叶区域公用品牌建设白皮书》中,“西湖龙井”以56.53亿元的品牌价值位居第一。

  一个品牌之所以能蕴含如此大的价值,凝聚了品牌背后的故事和历史经久不衰的传承,同时也体现了产品在消费市场里的强大影响力。

  然而,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一些不法商家利用“龙井茶”的品牌影响力,用劣质茶叶制造假冒产品以套取高额利润。全国各地标注龙井茶满天飞的时候,龙井茶几乎成了扁绿茶的代名词。“当时几乎无茶不龙井。”戚国伟用这样一句话来描绘当年假龙井泛滥的“盛况”。

  “好东西,必定要花更大的心血去呵护,才能保持它的荣光。”杭州市西湖风景名胜区茶叶商会副会长周建德说。

  “传承和发扬西湖龙井茶的品牌,需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在产能和市场需求的矛盾中,要非常重视西湖龙井茶的原产地保护,只有护住了文化的根本,才是品牌价值的最大体现。”戚国伟说,如果因为市场的巨大需求而破坏原有的文化特色,盲目扩充产能,3年、5年,我们可能会获得较大经济效益,但30年、50年以后,我们就会失去西湖龙井这个珍贵品牌。

  通过各方共同努力,2001年,《龙井茶原产地域保护规定》、《杭州市西湖龙井茶基地保护条例》出台,规定西湖龙井产区位于西湖区和西湖风景区的168平方公里范围内。其中,一级保护区50多平方公里,剩余为二级保护区。至此,西湖龙井茶从法律上界定了身份与范围。

  面对西湖龙井屡遭侵权,浙江已开展多年的维权“保卫战”。2011年,西湖龙井获得了国家工商总局授予的“地理标志证明商标”,穿上统一的着装,让消费者一眼就认出“西湖龙井”的真伪,结束了由于在流通领域没有专属商标注册和使用,对非西湖产区的假冒西湖龙井茶没有法律依据打击的尴尬局面。

  此外,为了推进全球同步保护,浙江已向43个国家和地区办理了龙井茶商标注册申请。

  “目前,西湖龙井茶在生产、加工、流通诸环节均有法律保护。”周建德说,西湖龙井品牌知名度和市场影响力将获得更大提升,对“茶为国饮”建设将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戚国伟认为,对于西湖龙井茶的发展定位是:满足普通老百姓的消费需要,让大家喝西湖龙井茶时候感受到一种高品质茶的精神享受;与此同时,西湖龙井代表国家的礼茶,要满足国家对外交往的需要。

  最让龙井村人自豪的是,西湖龙井一直被用作赠送国际元首的外交礼品。新中国成立后,周恩来总理曾多次将西湖龙井作为礼品赠送给来访的尼克松、基辛格、金日成、西哈努克等外国领导人。

  西湖龙井正式被列为国家礼品茶并确定收购基地后,戚国伟就一直担负着承办任务,并将之看作是一种特殊的荣誉。“你们这一代要好好学习,把龙井茶做得更好。”戚国伟依然清楚记得,53年前周总理在龙井村摸着他的头叮嘱他说的话。“我们这一辈人要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把西湖龙井这个品牌保持下去,要对得起老祖宗。”

  2011年,随着杭州西湖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与西湖相伴相生的龙井茶文化及其茶园景观,也成为这一遗产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在龙井村人的眼里,西湖是杭州的一张静态的“金名片”,不能搬到世界各地去展示;而西湖龙井茶则是动态的“金名片”,它可以走出国门走向世界,作为西湖文化的一个载体,让世界人民来分享。

七境堂绿茶

七境堂绿茶

七境堂绿茶,是绿茶中的一种,亦称作七境绿茶,产于中国福建罗源县西部的七境堂。七境堂位于福建省罗源县西部。七境堂绿茶的品质特点是条索匀整壮实,此茶叶片短小,形椭圆,肥厚。制成毛茶,条索紧结细短,稍弯曲,形如鞭炮引心,汤汁绿中透黄,有光泽。干茶曰“水蛙边”,汤色嫩绿明亮,润滑顺口,色泽绿润有光泽,嫩香持久,叶底黄绿明亮。

“茶诸山皆有”(《明崇祯县志》)。“罗源茶品第一”(《明代石刻记载》)。可见明代罗源县已盛产茶叶,茶品已负盛名。历史上七境堂茶曾以“福建罗源元明绿”的牌号销售北京、天津等大城市。清光绪年间七境堂茶生产发展迅速,到了本世纪40年代末,七境堂茶生产几乎濒于绝境,仅在天津老茶庄尚有“七境绿”品名留存。直到1974年,这一古老名茶才得到挖掘和恢复,在西兰、石壁下、院前、红山等乡分别生产,品质风格独树一帜,为福建省历史悠久的地方名茶。

七境堂位于福建省罗源县西部。据传,当时七境堂是由程洋境、长弯境、施灞境、西竹境、延洋境、洪洋境、寿桥境等七个境(“境”当时系自然村划分的单位)的群众,募资合建的泰山庙,称为“七境堂”。七境堂生产的茶叶称为“正七境堂茶”,以七境堂生产的茶叶为主,并入部分红塔、飞竹、霍口的茶叶,称之“七境茶”。

七境堂四面环山,海拔400~500米,七境堂的东南面以笔架山为屏与罗源湾相隔,受海风的影响,气候温和,春、夏二季晓雾蒙蒙,雨量充沛,年降雨量1500~2000毫米,全年相对湿度平均在80%以上。土壤多为红壤,唯石壁下茶园为沙质壤土,泉水渗透,土壤湿润,所产七境茶品质更佳。

七境堂茶采摘期长,每年清明后开采,白露时封园,一年可采春、夏、秋三季茶,以清明至谷雨间采制的七境茶品质最好。七境茶采用当地菜茶品种的鲜叶为原料,采摘标准为一芽一叶。经过摊放、杀青、揉捻、烚干四道工序。

全程采用高温,保持炒茶锅面洁净光滑,防止产生烟焦味是炒制七境茶的技术要点。具体制法是高温杀青,杀匀杀透,趁温揉捻,揉紧茶条。高温毛烚,散发水分,定色定形。锅温先高后低进行足烚,既生爆点,又不焦灼。炒制手法随各过程技术要求而灵活掌握,交换进行。

七境堂绿茶系炒青型绿茶,品质特点是,条索匀整壮实,有明显爆点,俗称“青蛙皮”或“花斑”,色泽绿润有光泽,嫩香持久,伴有花香,汤色嫩绿明亮,叶底黄绿明亮。用以窨制茉莉花茶,吸香力强,成品香高、味浓、经饮耐泡。

湘波绿是什么茶湘波绿茶的来历大揭秘

湘波绿,产于湖南省茶叶研究所实验茶厂。该茶是湖南茶叶研究所继1959年研制成功高桥银峰名茶之后,为适应市场,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于1961年又创制了绿茶名品湘波绿。

湘波绿是什么茶湘波绿茶的来历大揭秘

湘波绿,伴随着高桥银峰问世以来,颇受广大茗饮者的喜爱和社会各界的高度赞誉。1980年,着名电影艺术家赵丹和画家富华,在上海合作一幅画,画中为一古色古香的茶壶,以花卉作背景,茶香飘溢的意境跃然纸上,并题写"一壶湘波绿,满纸银峰香",以此来赞赏湘波绿和高桥银峰茶的超逸品格和茗韵幽长。1990年,长沙电视台来湖南省茶叶研究所拍摄了电视片《湘波绿》,以郭沫若的题词《为湖南茶叶研究所题诗--咏高桥银峰茶》作主题歌,由着名歌唱家何纪光演唱。

1992年4月,着名画家李立、虞逸夫、王超尘等云集湖南省茶叶研究所 .举办茶文化联谊活动,品茗、作画、题联--李立、袁海潮、陈惠生联袂为该所合绘一幅2米长的《春满茶乡》国画;79岁的虞逸夫先生书写汉隶联"佳茗八百延年药,香味万千醒梦丹 ";全国五大隶书家之一的王超尘先生题写了隶书联"赏心悦目谈书画,煮宗品茗色味香"--画家、书法家以及社会各界贤达们,以其技法超群、功力深厚的书画佳作,来高度评价和礼赞 湖南省茶叶研究所创制湘波绿、银峰茶等为现代茶叶科学所作出的贡献。

湘波绿的采制工艺及其茶品:该茶原料是选采自白毫早、福鼎大白茶、湘波绿、槠叶齐等良种茶树的一芽二叶初展的鲜叶制成,一般在清明前后开采。鲜叶要求色泽黄绿,芽叶匀齐,百芽重约20克,最好晴天采摘,不采虫伤和紫、红芽叶。与高桥银峰相较,湘波绿的鲜叶略粗壮,在加工工艺上适当加重揉捻,增加芽叶细胞破损,以增进茶汤的浓度,塑造紧结的外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