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情

茶礼仪网专注茶道礼仪,弘扬茶道文化。传播茶叶知识、茶道、茶艺、品茶、泡法知识。
您所在的位置:茶叶网>乌龙茶>大红袍>【武夷山游记感悟】

【武夷山游记感悟】

2019-01-30 访问量: 56 茶礼仪网

这段时间太累了,在白天,我想,我是站在阳光里微笑的女子,在茶香里文字里游走的灵魂。偶尔哭泣,为某些思想或文字所感动,除了茶和文字,还有一些思绪如六月的风雨,说来就来,归去也可以是无踪无影。

累了,特别怀念那些静怡灵秀的山水,我还需为自己的生计着想,毕竟,衣食住行,还得靠自己解决。

 

 

早就约摸的定了时间,要去一趟武夷山,在游山玩水的同时,收一些货回来。我不能忘了,自己还是个占了些许铜臭味的生意人。

 

 

现实,不能总是风花雪月,诗词歌赋也不能作为三餐。于是,我是带着各种思绪去武夷山的。

 

 

夜里的车把我送往远方,迷迷糊糊地,我就睡着了,我必须在到达目的地之后保持充沛的精力,到终点下了车,就是艳阳高照的武夷了。景点和茶,在等我去游览和品尝。朋友早惦记几年了,你怎么老不过来呢?!他们不知道,其实我很想去的,只是,有太多的原因,自03年以来,武夷一直只鲜活在我的梦里和文字里。

 

 

终于可以再次真真切切地亲近它了。梦里的仙境,是否有神仙在等着我,也顺便帮帮我开解我的迷茫?

 

 

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个天使和魔鬼。天使总想带你去美好的地方,魔鬼也在暗处诱惑着你,那些尘世间挣扎的灵魂啊,向左还是向右,天使和魔鬼在黑夜里微笑着,张开的双手,从不曾遗忘,傍徨的你。——写在武夷山游记系列之前。

 

有用+10
分享

武夷山岩茶品饮渊源与冲泡方法


优异的品质、优良的品种和独特、精湛的制作工艺,形成了武夷岩茶显著''岩韵''.武夷岩茶汤色澄亮,清澈艳丽,性和不寒。香秀而清,味醇而厚。清代著名诗人袁枚在《随园随园食单》中是这样描述武夷岩茶的:“予尝尽天下名茶,惟以武夷山顶所生,冲开白色者为第一。”乾隆丙午(1786)年秋天,七十岁的袁枚,风尘仆仆游览了武夷山,千里迢迢来尝武夷茶。据《随园食单·茶酒单》:“余向不喜武夷茶,嫌其浓苦如药。然,丙午秋,余游武夷,到幔亭峰、天游寺诸处,僧道争以茶献。杯小如胡桃,壶小如香橼,每斟无一两,上口不忍遽咽,先嗅其香,再试其味,徐徐咀嚼而体贴之,果然清香扑鼻,舌有余甘。一杯之后,再试一二杯,令人释躁平矜、怡情悦性,始觉龙井虽清而味薄矣……颇有玉与水晶品格不同之故。初次品尝武夷岩茶的人都会有袁枚一样的感受。袁枚还称''茶必武夷,壶必孟臣,杯必若琛,非此不足以自豪,非此不足以待客。

武夷岩茶特别注重茶滋味,先闻其香,后尝其味。高冲浅斟慢饮,是品武夷岩茶的特有韵趣,以获得一份生活的艺术享受。小壶泡法和盖瓯泡法在福建、台湾、广东已历史悠久。紫砂壶具有保温聚香不闷味的功能,瓷质盖瓯利于分辩香气;又由于岩茶的鲜叶原料较为成熟,加工后成品的芳香物质沸点较高,通过沸水冲泡有利于香气挥发。

品茶讲究环境、心情、最好选一个比较雅静的环境,有一套常用的小壶,小杯等茶具,配上洁净的山泉水,人身心放松。

品尝方法:通常有壶泡法和杯泡法两种,人多时宜用壶泡,人少用杯泡。浸泡时间,依照泡饮者的习惯和爱好,适当调节茶量、水量、用高温度水冲泡。

茶量:以容器大小而定,一般以容器量的半数。

水量:以茶量为准,一般一克茶叶20到25毫升水。

水温:初沸100度,特别是第一次冲泡。

浸泡时间:根据茶性而定,清香型的出汤可快些。好的武夷的武夷岩茶三泡后才显内在的品种。

冲泡方法:沸水高冲,冲到略高于容器面,刮去壶、杯表面泡沫,净盖后盖好,分杯应低斟,可减少茶香飘逸。

品饮方法:品茶应先看水色是否清澈艳丽、橙黄或深橙黄色,水色是否三层分明,以表面有金圈者为优;再闻其香,香气要纯无杂气且幽香为佳;三品其味,徐徐入口领略水香与闻香是否一致。

二泡:应重点放在茶味上,茶味是否醇厚,有没有明显的苦涩味和杂味,茶汤虽吞下而口腔似有物留下,较原来有沉的感觉。

三泡:应重点放在岩韵上,茶汤在口腔中是否有鲜爽感,有一种天然韵味,在喉头有润滑爽口之快感。武夷岩茶大红袍十分讲究“岩骨”表现为喉韵口感和杯底香,(杯中茶水饮完后闻杯底香等)。

扩展阅读——泡好茶用好具

蔡荣章:国际无我茶会创始人。台北陆羽茶艺中心创办总经理(1980-2006),陆羽茶学研究所所长(1985~2008)。

现任福建漳浦天福茶学院教授与茶文化系系主任。从1980年起主编《茶艺》月刊并执笔社论至2008年。

喝好茶、用好具的“好”字是用作形容词而非副词,也就是喝“好的”茶、用“好的”茶具,而泡好茶的“好”字则是用作副词,是“把茶泡好”的意思。

“把茶泡好”不是今天讨论的主题,大家都知道,要喝茶就要把茶泡好、泡到它的最好、把它的特质与风格表现出来,否则“好的”茶也不成其为好了。既然要谈“喝好的茶”、“用好的具”,那“把茶泡好”就成了必须。

“无茶不乐”、“什么茶都喝”、“无好恶之心”,这些都是好德性,而且我们还强调当你喝到档次不是很高的茶时,要以那种茶的标准、那种茶的心情去享用它、去与它为友,不能说“这茶怎么喝得”。那“喝好茶”又是如何说来呢?好茶一般是指可溶物多、其成分的组配合乎我们的喜好,且具备应有的茶性。这种茶喝来令我们愉悦、更有益于健康。好茶喝来令我们愉悦是容易理解的,然更有益于健康的道理在那里呢?直觉上,喝到好茶,精神为之一振,这就有益于健康了,再说它的成分足,我们获取的滋养多,也是有益身体的。

有一次。为了证实某种泥料制成的茶壶泡茶是否真的比较不容易变馊,乃蔸集30把包括紫砂、白瓷等各种泥料的大约等同容积与档次的茶壶,放在室内无人走动的同一处地方。一组以不同的泥料放入同一种茶况的同一种茶,冲泡后观察开始明显变馊的时间(以日为单位)。另一组以同一种泥料,大约同一烧结程度的壶冲泡各种不同类型的茶,作同样的观察。所有的壶都是没用过的新壶,清洗的方式一样。水质一样,水温力求一致,每壶的茶水比例一致。每壶每天开盖闻香的次数与每次开盖的时间也力求一致,即每次闻香若是吸二口气。每把壶也都吸二口气。

结果,那一种泥料的茶壶会先行变馊(甚至于观察到发霉),并没有一定的答案,也就是说不是某一种泥料的茶壶泡茶比较不容易变馊。开始变馊的时间从1天到2周不等(此次实验只做到2周)。第二组实验发现一个很有趣的现象:壶内茶叶茶汤混合的“含叶茶”(此次实验皆是此种方式)。其开始变馊的时间与茶叶品质的好坏刚好成反比,即品质愈佳的茶变馊愈慢。品质差的,上午泡,下午就开始变味;品质好的,到2周实验结束时还有“敢于饮用”的香气。

会不会是采制季节的关系呢?然而,同样是青心乌龙品种,同样是初夏采制,作成的冻顶乌龙茶就比白毫乌龙要易变馊。这两种茶,即使是工夫同样的制茶师,也是一优一劣的,因为冻顶型乌龙茶适于春天采制,白毫乌龙茶适于初夏采制。所以,变馊快慢的原因还是在品质的高下。

变馊速度的快慢就像健康状况好的人不易生病一样,也让我们相信饮用它们对健康会更有帮助,因为好茶所具备的条件都显示出它们有更强的能量。同时,也让人想起了古人早已有之的体会:物必自腐,而后虫生。

使用不同质地的茶壶泡茶会得出不同感受的茶汤,这点习茶时都会留意及此。好的杯子也会使茶汤变得好喝就不容易注意到。所谓好喝是指茶汤喝在口里,感觉得较清较醇,相对比较不好的杯子则感觉得较粗较烈。这种味觉的差异在口头的描述上会因为对茶理解的程度而有所差别,但在彼此交换心得后几乎都会同意“清醇”的优异性。茶杯影响茶汤的味觉是立即性的,将甲杯的茶汤倒一半至乙杯,如果这两个杯子质地不一样,再喝时已可感知其不同。

所谓茶杯的好坏分成质地与档次两个层面,质地者主要是指材质的感觉与烧结程度(此次以陶瓷为比对的对象,但玻璃杯也有同样现象),烧结程度高者,水与茶汤都会比较好喝。档次者是在质地外加上艺术性,两者兼顾后的品赏更是完美。或许真如水的研究者所说:水喜欢听美好与善良的话、喜欢与高档的容器为伍。水甘甜了,茶也好喝了。

有人要问:容器的档次如何判断?在长时间的观赏、与内行人不断的讨论下。会分辨得出来的。有人又要责问:难道档次还要从嘴巴判断起不成?这时我只好回答:我佛无说。

茶叶产地:福建大红袍茶叶是哪里产的

福建是一个盛产茶叶的地方,大红袍就产自福建省,并且非常的名贵,大红袍很耐冲泡,冲泡七、八次仍有香味。入口甘爽滑顺,有质感(口中茶水感觉黏,有稠度),润滑,回甘显,回味足。那么福建大红袍茶叶到底是哪里产的呢?下面就做一详细介绍。

茶叶产地:福建大红袍茶叶是哪里产的

福建大红袍产于闽北“美景甲东南”名山武夷山,茶树生长在岩缝之中。武夷岩茶具有绿茶之清香,红茶之甘醇,是中国乌龙茶中之极品。大红袍外形条索紧结,色泽绿褐鲜润,冲泡后汤色橙黄明亮,叶片红绿相间,典型的叶片有绿叶红镶边之美感。大红袍品质最突出之处是香气馥郁有兰花香,香高而持久,“岩韵”明显。  武夷大红袍产于福建省武夷山市——武夷山东北部天心岩(峰)下天心庵(永乐禅寺)之西的九龙窠。山壁上有朱德题刻的“大红袍”三个朱红字。该处海拔600余米,年均降水量在2000毫米以上,相对湿度在80%左右,四季气候温和,年均气温约18.5℃。山间溪涧飞流,云雾缭绕。土壤全系酸性岩石风化而成。

大红袍茶树为灌木型,树冠半展开,分枝较密斜生,叶近阔椭圆形,尖端钝略下垂,叶缘微向面翻,叶色深绿光泽,内质稍厚而发脆,嫩芽略壮,显毫,深绿带紫。 大红袍为千年古树,稀世之珍。现九龙窠陡峭绝壁上仅存4株,树龄已达千年。于每年5月13日至15日高架去梯采之,产量稀少,被视为稀世之珍。武夷大红袍,属于单枞加工、品质特优的“名枞”,名道工序全部由手工操作,以精湛的工作特制而成。成品茶香气浓郁,滋味醇厚,有明显“岩韵”特征,饮后齿颊留香,经久不退,冲泡9次犹存原茶的桂花香真味。被誉为“武夷茶王”。 武夷大红袍,是中国名苑中的奇葩,有“茶中状元”之称,更是岩茶中的王者,堪称国宝。在早春茶芽萌发时,从远处望去,整棵树艳红似火,仿佛披着红色的袍子,这也就是大红袍的由来。 大红袍茶树为灌木型,树冠稍稍展开,分枝比较密集,叶梢向上斜着伸展开去,叶子是宽的椭圆形,尖端稍钝向下垂着,边缘则往里翻卷,叶子颜色深绿有光泽,若是新芽,则深绿带紫,露出毛茸茸的叶毫来。 武夷大红袍(图2)

大红袍茶叶历史发展介绍

大红袍茶叶历史发展介绍

历史上的大红袍,本来就少,而被公认的大红袍,仅是九龙窠岩壁上的那几棵。最好的年份, 茶叶产量也不过几百克。

民国时一斤就值64块银元,折当时大米4000斤。前几年,有九龙窠大红袍茶拿到市场拍卖,20克竟拍出15.68万元的天价,创造了茶叶单价的最高纪录。

1972年, 尼克松访问中国时,当时的中国领导人 毛泽东赠送他四两的大红袍母株茶叶。由于尼克松不知大红袍母株产量少而极为珍贵,曾私下抱怨毛泽东小气。 周恩来后来为此对尼克松解释,说:“主席已经将‘半壁江山’奉送了。”,并把大红袍由来告知,闻说尼克松听后对此肃然起敬。

1959年全国“十大名茶”评比会所评选为“ 中国十大名茶之一”

1962年春, 中国农科院茶叶研究所的科研人员从武夷山 九龙窠剪了大红袍枝条带回杭州扦插繁育作为引种种在品种园内。

1964年春,福建省茶叶研究所培育室科研人员谢庆梓等人到武夷山剪取九龙窠大红袍枝条带回福安扦插繁育。

1978年底到1982年,市茶叶研究所连续开展对武夷名丛进行挖掘、整理、繁育工作,但并未引起重视。

1985年11月,值参加省茶叶研究所四十周年庆之际,五株大红袍“秘密”的引回(领导不知情),种在御茶园名丛观察园中。

1992年夏秋之交,又从 武夷山市茶叶研究所名丛观察园中剪取很多武夷名丛,单丛等夏梢带回扦插,其中包括大红袍,标明来自武夷山市茶叶研究所编号***号85年11月17日种。

大红袍茶叶历史发展介绍

1994年,武夷山市茶叶研究所的《大红袍岩茶无性繁殖及加工技术研究》获福建升科委科学技术成果鉴定通过。

1996年,武夷山市景区管委会开辟了九龙窠大红袍茶文化 旅游线路。

2001年,“武夷山大红袍”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注册成功。

2004年,武夷山市政府下达了《关于启用“武夷山大红袍”证明商标的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