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情

茶礼仪网专注茶道礼仪,弘扬茶道文化。传播茶叶知识、茶道、茶艺、品茶、泡法知识。
您所在的位置:茶叶网>黑茶>六堡茶>【深度】你真的了解农家六堡茶吗?(二)——演变

【深度】你真的了解农家六堡茶吗?(二)——演变

2019-03-01 访问量: 38 茶礼仪网

1757年即乾隆二十二年,清廷为防止西方在中国沿海地区进行非法贸易活动,便封闭了浙江、江苏和福建三处海关,只保留广州一个口岸通商,于是广州“十三行”便独占中国对外贸易。而六堡茶凭着“茶船古道”得天独厚的交通地理条件,从广州转外销,因而声名大鹊。

【深度】你真的了解农家六堡茶吗?(二)——演变

自抗日战争开始,广州在1938年被日军占领,六堡茶的运输通道被彻底截断,生产和销售几乎停顿。之后,随着东南亚各处战火纷飞,六堡茶的主要销售地区也相继沦陷,更使六堡茶的产量和销量一落千丈。六堡镇许多茶园荒废,六堡茶产业受到致命打击,一直到建国之前都停滞在一个很低的水平。

经历了十多年的败退衰落,1951年之后六堡茶迎来复兴的机会。当时,如火如荼的土改使农民获得了土地,农民种茶热情高涨,茶树种植面积迅速扩大。

然而从古到今,六堡茶都是以家庭作坊式的加工为主,产量有限,这种方式严重制约了六堡茶的发展。在这里,不得不提梧州市的第一间茶厂,六堡茶得以发展离不开梧州茶厂的贡献。

Ø  1953年1月,中国茶叶总公司广州分公司在梧州设立办事处,这就是梧州茶厂的前身—中茶公司广州分公司梧州办事处;

Ø  1953年11月,由广州分公司梧州办事处改为中国茶叶公司梧州支公司;

Ø  1954年1月,中茶梧州支公司更名为广西支公司并迁往南宁,梧州设立办事处;

Ø  1954年,国家明令禁止私营茶商采购毛茶,由国家制定收购等级和收购价格,然后由供销部门统一收购,集中运送到梧州茶厂精制加工。至此,梧州六堡茶从手工作坊式生产转变为工业化大生产,开始了厂制茶之路。

Ø  1955年8月,中茶公司批准梧州加工厂为工业企业单位,撤销梧州办事处,原名称由“中国茶业公司广西支公司梧州办事处加工厂”改为“广西省茶业公司梧州茶厂”。

Ø  1959年后,梧州茶厂全称改为“广西壮族自治区梧州茶厂”,专门从事广西六堡茶的生产和出口业务。

同时,交通条件的改善也使六堡茶的运输发生变化。随着梧州通往外界公路的修通,结束了六堡茶“茶船古道”的辉煌历史。

六堡农家茶传统工艺的特点是渥堆发酵、蒸压、陈化。梧州茶厂在建厂初期,总结吸收六堡茶传统工艺,按照“毛茶→分筛→拼堆→初蒸→渥堆→开堆→摊凉→复蒸→装笠→入仓陈化”的工艺精制加工六堡茶。除了严格对样加工外,茶厂针对茶叶品质进行合理改进,不断提高产品质量。

至此,梧州茶厂改进工艺,把控质量,生产现代渥堆发酵工艺的六堡茶,厂制茶已成市场主流,出口的六堡茶也逐步变为现代工艺的产品。

【深度】你真的了解农家六堡茶吗?(二)——演变

由于六堡地处山区,交通不便,缺医少药,而六堡茶有清凉解暑,暖胃提神之功效,所以六堡人把六堡茶当防病治病的良药,以防不时之需,因此一直都有小规模的种植,供自己饮用和药用。

近年来,随着以普洱茶为首的黑茶的影响力不断加大,自2004年开始,早已实现标准化生产工艺的六堡茶日渐受到市场的追捧,而以传统工艺制作、以原种六堡茶为原料的农家六堡茶也开始被人们所熟知和发掘。

有用+10
分享

六堡茶小白品饮必须掌握的六大要点

许多第一次接触六堡茶的亲们,总会想着要尽快把六堡茶给喝“懂”了,于是到处买茶试茶,但是闭目摸索总是不得其中要领。那么,今天小编就来浅谈一下如何品饮六堡茶。 

品饮六堡茶的点具体有:纯正、苦涩、厚、滑、润、甜

六堡茶小白品饮必须掌握的六大要点

一、滋味纯正,无异杂味

经过渥堆后的六堡茶在香味和口感方面都很独特,差异性也大,如果某种滋味上不纯,就会显得非常明显,一个缺点足以盖过其他的优点。所以,口感滋味是否纯正对于六堡茶来说非常重要。如果没有烟、焦、酸、馊、霉等异杂味,我们就可以认为这是一款滋味合格的六堡茶了。

二、苦涩、生津

一般来说,3年以内的新制六堡茶,又或者是发酵程度较轻的,会呈现一些苦涩味,但是是适度的,这时茶汤中的多酚类物质刺激口腔,使其收敛分泌出唾液,也就是平时我们常说的生津,如果感觉茶汤苦涩味重,还夹杂着一些其他如麻、辣、利、刺等滋味,这都不是六堡茶正常的口感。

三、厚

要了解茶汤厚度,最好是两款六堡茶同时冲泡,一对比就容易感受到差距,冲泡时洗茶两道,从品饮的第一泡开始,到第四五泡时,茶汤含在口中,舌尖轻轻搅动,感受搅动的力量和茶汤撞击两颊的力度,可以感受到茶汤的厚度,即粘稠感,茶汤咽下时,喉咙有米汤滑过的稠厚感,此为茶汤厚度。

通常来说,厚度与茶叶的原料关系较大,采用山高雾多的高山茶树作为原料制成的六堡茶,茶汤厚度让人感觉强烈些。对比严选•1412,严选•1322的滋味就显得醇厚许多。

四、滑

感受滑度时,要集中精力,注意力放在口腔两颊和喉咙,茶汤经过时,可以感受到茶汤流淌的流畅程度,比较粗糙的茶汤,滑过口腔时有细微的剐蹭感,这个对感官要求比较高,两种茶汤对比品饮容易感受到。

五、润

“润”,这个感觉比较抽象,大概就是三四泡以后,喉咙没有刺刺的感觉,是清爽滋润的,喉咙到胃一段有温暖感,口腔不干燥。一款好的六堡茶喝完之后给人的感觉是温润如玉,浑身舒畅的。

六、甜

甜,是指茶汤入口和舌面接触就能感受到的茶汤甜度,六堡茶的甜是比较细腻的,随着冲泡次数的增加,茶味减少,甜味就开始越来越明显,喝到最后就似木糖醇般的醇甜。

六堡茶小白品饮必须掌握的六大要点

品茶,其实就是要认真仔细去深究每一个感受,然后记住它,同时也要记住不同年份的茶所带来的不一样的感觉,久而久之,就会形成自己对六堡茶的认知和品鉴能力了。

广西:六堡茶越陈越佳

广西:六堡茶 越陈越佳

———为历史名茶六堡茶“越陈越香”正名

  六堡茶的“越陈越佳”在专业论著有记述,但如何才能将这个独有的特色用之于市场营销,市场应该怎么规范,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茶界院士著述权威

越陈越佳专业严谨

上回说到,有人指出,普洱茶的“越陈越香”说是在1993年由中国台湾学者邓时海首先提出。而在黑茶之中,由于六堡茶一直以来都有崇尚陈茶之风,其文字记述“耐于久藏,越陈越好”在1979年最早见之于著名茶学专家庄晚芳等著《中国名茶》中。在1993年之前,其他黑茶类包括普洱茶,暂未见类似说法。

之后,笔者在一些茶叶相关的学术专著中屡有发现,在专业著作中,只有“六堡茶”中有这种说法,而且,在上世纪九十年代末普洱茶兴起之前,这种越陈越家的说法,未见用于他茶类,“越陈越佳”仅仅是针对六堡茶而言。如在中国百科大辞典(十六)“农业卷”中293页,“六堡茶”的词条中有“越陈越好”。

茶学泰斗陈宗懋在他主编的两本专著中,都在六堡茶里提到“越陈越佳”这类说法:在1992年出版的《中国茶经》(上)688页中,的“六堡茶”里面有“有槟榔香,越陈越好”的记述,在2000年出版的《中国茶叶大辞典》权威著作里面的“茶类部”第273页“六堡茶”词条里,有“存放越久品质越佳”的记述。

茶学泰斗陈宗懋曾任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所长、中国茶叶学会理事长。现任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研究员、博导、中国茶叶学会名誉理事长和国际茶叶协会副主席。2003年,70岁的陈宗懋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成为我国茶业界的第一位院士。

笔者从手头这些茶叶权威专著里面都有六堡茶“越陈越佳”这种说法,而同样字眼未见于其他黑茶,可见绝非偶然。而普洱茶类似提法则在1993年邓时海提出之后出现,多见于本世纪初普洱茶兴起后出版的一些普及读物中。

越陈越佳专业严谨

从在近年我们一些专业机构对六堡茶及其他黑茶的理化分析研究表明,在一定时间内陈化的黑茶在微生物的参与下发生较为复杂的成分变化。在广东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和华南师范大学化学学院的一篇黑茶存储及其理化指标变化的论文中,陈茶在储存过程中,其茶多酚、氨基酸和可溶性糖含量的变化趋势是,随着储存时间的延长,茶多酚等指标呈下降趋势。另一方面,氨基酸可与多酚类化合物和糖类相互作用生成具有挥发性的香气物质参与茶叶色泽和香气的形成,从而形成更佳的口感风味。黑茶在一定的时间内陈化,品质发生的变化是有实验室的数据支持的。

黑茶中这些成分发生变化,表现在其口感、味道、香气等多方面,综合体现黑茶品质的提高,其中,香气物质多属可挥发性的成分,单纯说“越陈越香”似乎不够科学、准确和全面,而且,易于被人以量化分析中一些香气成分的减少为由进行批驳。

据笔者粗略统计,在这些权威的书籍中,用的均是“越陈越好”“存放越久品质越佳”等字眼,而并非“越陈越香”。在此,笔者建议业界今后在“六堡茶”的描述中,尽量采用茶业院士陈宗懋主编的《中国茶叶大辞典》里面的权威说法:“存放越久品质越佳。”

市场规范尤为重要

目前市场上出现诸多对“老茶”的看法,这点在普洱茶市场现在的低迷状况尤为明显。很多普洱茶研究者包括茶叶界的部分专家对“老茶”的概念采取否定态度,认为“老茶”不会具备更好的品饮价值。更视“越陈越佳”这类说法为异端,片面理解为不合常识。个人认为,这种认识其实是从一个极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有失偏颇。对“老茶”、“陈茶”,部分人从一开始的极端崇尚,到现在的彻底否定,都是不可取的。

“老茶”其“越陈越佳”说起来,还有一个时间概念,在一定的时间内(比如100年),其陈化过程,可以“越陈越佳”,但不可脱离了这个前提,无限引申———“到三五百年之后,岂非更佳”等等。据经验得知,六堡茶的陈化口感曲线,呈现出一定的抛物线形态。例如,从理化变化的角度,若干年(十多年或数十年),在经过一个口感达到最佳的顶峰阶段,之后应该可以理解为走向一个艺术层面的阶段。近百年的“老茶”从逐年渐渐淡去的茶味中,品饮历史,品味沧桑,又何尝不是另一种顶峰阶段呢?

笔者有幸,也饮过一些真正的老六堡茶,得以体会到老茶的魅力,也得以体会到从老六堡茶“品饮层面”到“艺术层面”的不同。只要不是假老茶,它的品饮价值以及文化价值一定很高,是非常难得一遇的。很多茶友不了解或否定老茶,大多源于没有接触到真正的老茶。

老茶对有着“越陈越佳”特色的六堡茶而言,承载六堡茶购买、存储的价值判断,也承载着这个历史名茶的太多东西,而在还没有一个准确

鉴定老茶年份科学方法的今天,“陈茶”市场的诚信尤为可贵。

一个假的老茶,没有相应的口感,没有相应的品质,流入市场,会影响其品饮者对六堡茶的认知和认可度,也必定会影响相当部分茶友对六

堡茶存放品质的预期,影响到新茶的销售,其影响的甚至是整个市场、整个产业。

酒陈而贵多有启迪

众所周知,同样有着“存放久而品质益佳”说法的比较著名的有葡萄酒和白兰地、威士忌等。在国际葡萄酒市场上,刚刚酿造出来的新酒因为所含单宁“强劲”,口感并不是非常好,很多有实力的名牌酒庄的新酒大多至少要窖藏两年,才能允许进入市场,称为“reversa”(窖藏),窖藏5年以上称为“grandreversa”(陈年)。葡萄酒等洋酒以陈为好、越陈风味越佳得到大多数人认可。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六堡茶早有历史证明,记载于权威典籍的“存放越久品质越佳”更应该得到确认,并作为六堡茶独具的特色广为宣传并用之于市场营销。

从某个角度理解,由于新生产出来的六堡茶可以理解为一个“半成品”,需要适当存放,适当地后发酵使品质变得更好,之后再进入市场。六堡茶应该秉承“越陈越佳”的后发酵特色形成核心竞争力,建立好新茶与陈茶的市场关系。利用“越陈越佳”的优势,探索这么一种管理模式,在产品经过正确存贮若干年(如分三年、五年、十年),统一贴上某种年份标识,这种经过认定年份的茶品,成为不同级类的茶品,在市场上得到消费者对存储年份的信赖并卖出更好的价钱。

笔者认为,六堡茶市场是否可以探寻这么一种模式,以一个业内认可的机构,用一种业内皆认可的方法,客观公平地认证现在市场上六堡茶的年份和品质,借鉴欧洲葡萄酒类的营销模式,为六堡茶产业探索一条科学发展之路?

这个问题,值得研究。

:中国最专业的黑茶资讯平台

【阐绎六堡茶】英国人盗窃中国人的种茶技术

【阐绎六堡茶】英国人盗窃中国人的种茶技术

罗伯特·福琼(资料图片)

印度的阿萨姆有着充沛的降雨量,有着高大茂密的森林,也有凶猛的老虎和野象。这些吓不倒在这里开发植物园的英国人布鲁斯之辈,他们驯养野象,以其代步、运茶。1839年,经过三年培育的中国茶叶终于可以采摘了。布鲁斯这个时候已经当了3年的植物园总监,他把12箱茶叶在印度作试探性销售。1先令每磅起拍的印度茶,结果被一个爱国者以5先令拍到,而最高价格居然拍到了34先令每磅(1.7英镑)。这在英国引起了巨大的轰动,布鲁斯茶园计划也传回了英国,投资1228英镑可以建10片茶园,利润有2327英镑,要是投资100片茶园,其利润可想而知。

英国资本闻风而动,千亩茶园指日可待。1839212,就在林则徐前往广东禁烟的路上,英国东印度茶叶公司成立了,他们的标志就是1棵茶树和1只大象。到1840年底,他们已经种植了11万平方公里茶园。1848年开始盈利,1852年开始分红,到了1855年,产量高达583万磅。

1866年,与西藏接壤的大吉岭开始种茶。英国人打败了锡金,吞并将近3000平方公里的土地,并将这里发展成为优质红茶的种植基地。到1874年,大吉岭拥有113个茶园,占地73平方公里。

为了盗取茶叶的秘密,东印度公司曾派遣拥有植物学知识和中国经验的罗伯特·福琼前往中国。

18489月,福琼抵达上海。当时中国人对欧洲人很敌视。在这种情况下,福琼弄了一套中国人穿的衣服,按照中国人的方式理了发,加上了一条长辫子,打扮得让乡下的农民认不出他是欧洲人,然后他便向武夷山进发。陪同他前往的有来自产茶区的两个中国人。这两个人一个是男仆,一个是苦力,他们收了福琼的钱,便帮助他隐瞒身份。

福琼的任务充满风险。他是继葡萄牙人后第一个渗入中国内地的外国人,如果被清王朝的卫士发现,他必死无疑。

在仆人的帮助下,福琼来到了一间茶作坊,仆人磕头作揖苦苦请求,希望作坊的主人能够满足这位远道而来的尊贵士绅对于上品好茶诞生秘密的好奇心。作坊的掌柜点了点头,领他们进去参观了茶园。

福琼的中国之行,除了要给那些印度的种植园弄出来一些优质的茶树幼苗,另一个重要的任务是要弄清制茶的工序。这一点福琼完全做到了。福琼从武夷山当地人那里打听到了前所未闻的茶叶秘密,并了解了茶叶的发酵处理方法,特别是知道了中国的著名茶叶产区的茶树以及茶叶生产技术后,满载而归”回到印度。

可是福琼不久后发现,他偷来的茶叶技术仍然不能生产出优质的红茶。很快,福琼认识到,只有中国的种茶和制茶人,才可以将茶叶生产的技术完整地传授给印度人。于是,他再次回到武夷桐木关招聘了8名制茶工人(6名种茶和制茶工人,两名制作茶叶罐的工人),并于18513月把他们以及秘密获得的茶叶树种带到了印度加尔各答。最后,这批中国茶树落户到了喜马拉雅山南麓的阿萨姆和大吉岭。

在福琼的帮助下,印度及锡兰(今斯里兰卡)都引进了茶树工业。从此,印度横空出世,成为红茶出口第一大国。印度、锡兰等英国殖民地的红茶逐渐成为世界红茶的主流,欧洲红茶市场逐渐摆脱了对中国的依赖。

1866年,在英国人消费的茶叶中,只有4%来自印度。到1903年,这个比率却上升到了59%。而当时,在世界上销售给西方人的茶叶中,中国茶叶所占的比率下降到了10%。对此,中国人一直不明白自己的茶叶机密是怎样泄露出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