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情

茶礼仪网专注茶道礼仪,弘扬茶道文化。传播茶叶知识、茶道、茶艺、品茶、泡法知识。
您所在的位置:茶叶网>普洱茶>茶马古道上的普洱茶庄有哪些?

茶马古道上的普洱茶庄有哪些?

2019-03-18 访问量: 46 茶礼仪网
  1909年—1910年,历史上,勐海与缅甸景栋之间就有长期的贸易往来。在勐海,大丫口,思茅之间经营散茶、黄烟等商品的商业资本很早已经存在,而以揉制茶叶,做紧茶——普洱茶的则在1909年间才开始在勐海出现。

 

  最早的一家普洱茶庄叫张堂阶。在此之前,勐海茶叶散茶远至思茅揉制。藏族在三月和十月,两次来思茅买茶。张堂阶设立了茶庄,由思茅请来了汉族揉茶师傅,传授技术,开始揉茶,制紧茶。从此,运往西藏的茶叶由勐海出口,经缅甸景栋、仰光,印度的加尔咯答、噶伦堡进入西藏。傣族和其它少数民族的大批揉茶技术人员。在汉族师傅的培训后,逐渐成长起来,勐海地区揉制茶叶的商号也纷纷出现。

 

  字号年份规模掌堂

 

  “恒春”号1909—19102盘灶张堂阶

 

  “洪记茶庄”19246盘灶董耀庭

 

  “可以兴茶庄”19271盘灶周文卿

 

  “恒盛公”19273盘灶张静波

 

  “新民茶庄”19282盘灶

 

  “利利茶庄”19292盘灶罕荣邦

 

  “时利和”19282盘灶王确实

 

  1930——1931年开业的有:

 

  云生祥2盘灶李云生

 

  大同茶庄2盘灶麦植三

 

  佛兴茶庄2盘灶李佛一

 

  1938年,民国政府开设机蒸制茶厂。

有用+10
分享

真假“易武茶”如何分辨?易武普洱茶有哪些特点?


  近几年来的普洱茶源头论,多讲山头。比如,很多人易武茶,便言“班章为王,易武为后”之说,但这只是目前较为流行的说法。

 

  从易武茶区不可复制的生态坏境来看,其山高雾重,土地肥沃,温热多雨,土壤在热带亚热带雨季林气候条件下由紫色岩石和砂岩上风化发育而成,在低纬度低海拔古树分布区域生态环境系统保持较好,构成了良好的生态环境,这是易武茶区之外其他茶区不可比拟之处。

  在近几年普洱茶茶界相关人士标榜的普洱茶名山排行榜中,从其位居“三足鼎立”的布朗山、易武、冰岛矩阵中来看,在后续的发展过程中,易武茶区的将是普洱茶领域内最具有潜力最具开发价值的一大山头,冰岛山头次之,布朗山头末之。从目前的生态指标断论,易武山头茶或将成“王”。

 

  追根溯源,易武茶的魅力还需从“传统”到来。在普洱茶界中,易武茶因诸多缘故所致,以致当今的易武茶,其加工制作方法多以当下茶人、茶商、消费者所追捧的传统手工石模制茶法为主。

  于易武茶发烧友、老茶客而言,或有所知,传统手工石模制成的易武茶,“杀青”较重,“揉捻”较轻,再以低温晾晒造就成了易武茶独特的泡条特点。其古树茶,因表面的革质层密度大,几经过岁月的陈化,它原有强劲的内质又慢慢地表现出来,所以就有易武普洱茶越放越好,它的茶味、茶气香气越放变得越浓。

 

  “原料是基础,工艺是关键,存放是升华。”

 

  好的生态环境加上好的工艺和仓储形成了易武普洱茶的细腻柔滑,痴迷于易武茶的老茶友们都能从中体验到颗粒均匀的细腻汤水,回甘生津和喉韵都很含蓄,滋味持久性很强,柔中带刚,入口柔和,苦涩味比较轻,回甘较好,有独特的高山百花蜜香味。存储陈化速度较快,密韵也会随着时间变的更加浓郁。那么新茶客如何分辨易武茶真假?笔者推荐掌握以下品鉴奥秘,基本可以辨别是否纯正易武茶:

 

  以易武茶区晒青毛料制成普洱茶成品茶,其新生茶条索特征呈芽肥大,叶身、叶背茸毛多,显毫,茶梗较长,茶饼面乌黑油亮等特点。就易武古树茶口感而言,蜜韵足,茶汤柔滑细腻,苦涩滋味几乎很难品出;回甘生津、喉韵都很含蓄,滋味持久性强,“柔中带刚”;新茶口感略显平淡,越陈放茶气越足,显出“丰韵细腻沉稳厚实”本色。

  易武普洱茶,其口感辩伪三要素:

 

  其一,茶汤入口是否绵柔,刺激性较低,比较顺口;其二,回甘之后是否清甜,有近似清爽的冰糖味;其三,冲泡一二十泡之后甜韵仍存;易武茶刚开始入口表现绵柔,但后劲足,久泡仍有甜韵。如此独特茶性,无可比拟。

 

  如有以上三点的综合特性缺一不可,几可判定其为真正的易武茶。其独特茶性,乃其所处生长环境的气候、海拨、土壤、水份、生态条件等所决定,都是无可复制。其实,真正易武茶茶气从来不弱,茶的浓淡可以在冲泡时用茶的投放量或浸泡时间来控制,在相同的水温下,茶的浸出的内含物质绝对不比老班章差,因其浸出物中各物质含量比例适中最适合人品饮才能成为当之无谓的易武贡茶。

普洱茶古树纯料与拼配的争论

普洱茶古纯与拼配的争论在继续,在资本疯狂控制渠道、品牌与原料的时代,小茶商将彻底告别懒人经济——以前是只要是茶(甚至有人说只要是树叶)都能卖钱,2007年市场崩盘后,普洱茶泛滥成灾,大家都不差茶,只缺钱。

  甲方:古树也罢乔木形态的大树茶也罢,好坏不会因为大家的懂与不懂而发生变化,东西没问题,关键是人心!概念是好事,是善缘,但又有几个能喝得明白,再有就是十几张一斤的价格对于喝茶量大点的很多工薪层来说,也是负担,所以也决定了按照现在的疯狂市场,就算明白茶是咋回事,要追也是很不容易的,就我个人而言,要是手头宽裕的话,我不会花几千买一饼新的大树茶,但我会愿意花这个大价钱买我很喜欢或想了解的陈年自然干仓茶。对于新茶,永远是根据多年喝茶的体会进行寻找,亦是寻找制程正确,选料考究,性价比不错的大树料比例适度茶品,大益下关是第一关注点,也不排斥新兴品牌,要研究要丰富知识体系,就必须广泛找标本学习。

  乙方:我们现在的讨论如果还要先讨论是烘青还是晒青的问题,那确实就彼此浪费了不少的时间和口水了。做茶工艺如何,喝上两泡,看看茶底,不止用料,杀青的质量都清清楚楚的,不说八九不离十,也有六七不离八九了,绿是绿,普洱是普洱,喝过了就会知道,苦涩是都有,很久以前就回过人家一帖,苦涩的类型和整体感觉有很多种,古树的苦涩是化开成甘、化开满口、化开成味、化开成韵,跟做茶工艺没有关系。

  乙方:老实说,古树的存放的确没有被证明过,我也不想承担这个风险,所以,现喝的原因是,什么时候好喝就什么时候喝掉,不要想着放下去会怎么样,就像找老婆一样,不要老想着往后还有更好的更合适的,各方面到位了就结婚,最美好的不是能找到,而是能抓住!那也有人说了,古树要是真放下去会如何如何好喝了会不会后悔呢,我不存,但有人存,存得好了,再去买就是了。

  甲方:第一对于工艺如此有把握,兄弟为何怕古树存放的风险,工艺对、仓储对,还存在啥风险呢?会不转化?转化方向不好?我和一些茶友其实也有这些疑惑,我在想大益跳槽出来这么多大仙,选料比老东家都好,工艺他们门清,十多年过去了,为什么做出的东西转化就成问题呢,后来类比酒窖,想也许两大厂家除了拼配的功力、制作技术之外,可能还有厂区原料库及成品库优良的生物群落多少有关系,但这又涉及到普洱转化到底是啥起主要作用,是微生物参与还是自身物质的氧化,这也是个大命题,我也说不清,就不再赘述。

  基于这些原因,我选茶还是第一在大厂挑选的重要原因。普洱的转化的确存在很大变数,很多茶一开始是搞不清楚的,我也常在3年、5年时补一些感兴趣,原来没弄明白没敢买的茶。

  再者古树存放样本还是不少的,大厂很多中期茶品的选料是有相当比例的大树料的,也有不少几乎都是大树料的原料,这个一开汤、一看叶底就一目了然,这也是为什么我愿意选旧不选新的主要原因之一,(早期大树茶也就是您说的古树茶原料并不贵)那会用料比现在实在多了。

代表超贵族身份的普洱茶膏

代表超贵族身份的普洱茶膏!从唐宋的茶膏到清代的普洱茶膏,我们不难发现,它们都是沿着贡品的这条线一路走来。几乎没有在社会上流通。这就使它从一诞生到后来的发展,极少被世人所了解。

造成这种现象有两个原因;一是因为它的出产量极少造成,平民百姓极难得到;二是封建社会的皇权意识,既皇室使用的物品绝不允许在民间流通,显示出一种至高无上的等级观念。就如清朝皇帝使用的瓷器,一旦打碎了,也在宫墙内掩埋,就连碎片也不允许流入宫外。同样,普洱茶膏的制作也成了对外保密的品种,特别是在清朝乾隆年间以后,除了宫廷御茶房,没有发现第二个生产普洱茶膏的地方。在清朝,能够得到它的唯一途径,是皇帝每年拿出极少部分赏赐身边有功大臣。而那些得到赏赐的大臣也轻易不舍得饮用,把它当成高级药材存放,只是在自己和家人偶感身体不适时,才拿出来饮用,以达到驱病和强身之功效。这种作法实际上已经超出普洱茶膏本身的价值,赋予更多的等级色彩,是一种权力与地位的象征。

因此,如果说传统的贡茶在向朝廷进献后,而使其茶品在民间流通时具有“贵族身份”的话,那么,普洱茶膏则属于贡茶中的贡茶,享有“超贵族身份”,非一般贵族及王公大臣所得,更是普通百姓难得一见的珍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