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情

茶礼仪网专注茶道礼仪,弘扬茶道文化。传播茶叶知识、茶道、茶艺、品茶、泡法知识。
您所在的位置:茶叶网>普洱茶>357克的前世今生:普洱茶规格考据

357克的前世今生:普洱茶规格考据

2019-03-27 访问量: 26 茶礼仪网

357克的前世今生:普洱茶规格考据

图为:南茗佳人2015年古树春茶《贺开》(357克生饼)

导读:时下市面上的普洱七子饼茶,其规格多为每饼357克,每筒茶七饼。那么这一饼357克的规制,是如何形成的呢?

在探究这个问题时,发现当下不少人的观点源自于“七子圆茶,七圆一筒,每圆七两,重四十九两,折合每片357克,每筒5斤(7*357=2499克)”。更有甚者,将术数命理引入,从357这个数字中看到了阴阳五行,天地万物……

先不提术数命理这么高大上的话题,单只探寻七子饼茶规制的形成,发现在《钦定大清会典事例》中有如下记载:

“雍正十三年(1735年)提准,云南商贩茶,系每七圆为一筒,重四十九两,征税银一分,每百斤给一引,应以茶三十二筒为一引,每引收税银三钱二分。于十三年始,颁给茶引三千。”

从其中“每七圆为一筒,重四十九两”可知当时的圆茶(饼茶)确实是一饼七两,确与前文观点吻合。

357克的前世今生:普洱茶规格考据

可是在“雍正十三年”的那个时代,一两是50克么?

我们常听到一句成语“半斤八两”,比喻不相上下之意。可是“半斤”如何与“八两”相当呢?秦皇统一六国,制定度量衡,其中便设十六两为一斤。后来两千多年的历史,“十六两为一斤”被一直沿用。明清两代采用营造、库平度量衡制,一斤仍然是十六两。清康熙颁布的《御制数理精蕴》中对度量衡详加考订,并用万国权度原器与营造尺、库平两进行校验。当时的一斤相当于公制596.816克,而一库平两=1/16斤,约合37.301克。

357克的前世今生:普洱茶规格考据

民国4年(1915年)1月7日,北洋政府公布《权度法》。其第二条明定甲制营造尺库平制以及乙制万国权度通制并行,重量基本单位是库平两,等于0.037301公斤(千克)。可见此时的度量衡制度仍有沿用旧制,只是增加了“万国权度通制”(公制)与之并行。

国民革命之后,取代北洋政府的国民政府以市用制取代营造尺库平制,于1929年(民国18年)2月2日制定2月16日公布、1930年(民国19年)1月1日施行《度量衡法》,其第二条:“中华民国度量衡采用万国公制为标准制,并暂设辅制称曰市用制”,其第五条规定“重量以公斤二分之一为市斤(简作斤)……一斤分为十六两”,其第六条规定“两:等于斤十六分之一即十钱(0.0625斤)”。此时的一斤已经等于500克,但一两为一斤的1/16,即31.25克。但民间仍多沿用旧制,即一斤约600克的算法。

357克的前世今生:普洱茶规格考据

新中国成立后,中华民国的市用制沿用了一段时间。1959年6月25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发布《国务院关于统一我国计量制度的命令》:“原来以国际公制为基础所制定的市制,在我国人民日常生活中已经习惯通用,可以保留”,但也规定“市制原定十六两为一斤,因为折算麻烦,应当一律改成十两为一斤”。此时沿用了1市斤=500克的旧制,但将一斤十六两改为一斤十两,一两的重量亦改为50克。

357克的前世今生:普洱茶规格考据

从“每圆七两”推出一饼茶重357克,只能发生在1959年以后(且不提此时7两=350克≠357克),决计不可能发生在“雍正十三年”。而《国务院关于统一我国计量制度的命令》和后来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计量管理条例》显然也是和术数命理扯不上关系的。

清代1两=37.3克,1斤=596.816克≈600克。即使在普遍同行公制的今天,司马斤、库平两制度仍在中华文明圈的国家地区中的粮食、菜市场、中药材等传统民生领域沿用,现在在中华文明圈的国家和地区中仍多有可见,比如在台湾,1台斤=0.6千克=600克。台湾乌龙茶常见的300克包装,正是“半台斤”一包。而香港澳门地区多采用与库平两略有不同的司马斤,1斤=16两≈605克,新加坡、马来西亚、越南等地亦如是。

357克的前世今生:普洱茶规格考据

按照我国近现代度量衡制度的演变,在颁行《钦定大清会典事例》的时代,一个圆茶七两,应该约相当于现在的261.3克,而并非是357克。从“每筒四十九两”——“茶三十二筒为一引”——“每百斤给一引”则可认为是为了方便计算,将98斤约做100斤。在库平两时代,即使是改变茶饼规格,也应该是整数的“两”或“钱”,而不会有357克这样颇具“现代气息”的规格。

现代的“357克”,应该是在采用公制之后,一筒7饼=2499克≈2.5公斤,一件12筒约等于30公斤。出口商品多衡量整件的规格重量,一件30公斤,无疑是便于计算的。至于现今业界常见的15公斤一件(6筒)的规制,则是起于2004~2005年间,石昆牧老师为此时期较早使用这种规格者。这种包装规格在现代流通体系下更为便于普洱茶以件为单位流转搬运。

357克的前世今生:普洱茶规格考据

太过久远的普洱茶,或因无实物资料无法考证,或因老茶多存于香港等地,仓储转化造成了较为明显的重量衰减,无法还原最初的重量。现在可靠的老茶中,知名的“可以兴”茶砖,重约375克,约为旧制10两,明显有“取整”以便于计算的意涵。

石昆牧老师2013年推出的力作——金石·鑫昀晟,便承袭使用了375克规格,亦可算是对于经典茶品的致敬。当今普洱茶的规格已然多种多样,虽然357克饼茶仍是市场主流,但市场上已可见更多规格及型制的茶品。在选择如此丰富多样的今天,聊到357克的前世今生,既是一种对历史的负责,也不妨聊作茶间的玩笑。

有用+10
分享

普洱茶评茶术语大全

普洱茶评茶术语简称评语,是指通过言简意赅的确切词汇,表达茶叶品质特点和优缺点的专业性用语评语就其内容来说,只有两类,一类是表示品质优质的褒义词:如外形的细紧,细嫩,圆结,重实,匀齐,香气的鲜嫩,清香,清高,嫩甜,滋味的鲜爽,醇厚,陈香,鲜浓,汤色的嫩绿,红艳,清澈明亮,叶底的嫩匀明亮,红匀明亮等别一类是表示品质缺点的贬义词:如外形粗松,短碎,身骨轻飘,花杂,露黄,多茎梗,香气的低闷,粗气,异气,滋味的淡薄,苦涩,粗钝,异味,混浊,叶底的粗老,瘦薄,暗褐等下面分别按外形与内质评比的各因子列出大宗普洱熟茶,生茶,常用的品质评语,并对其含义进行注释

1.条形

细紧 条索细长紧卷而完整,锋苗好一般多为高档普洱散茶和高档绿茶所具有的形状
紧结 卷紧而结实,有锋苗多为大叶种生熟普洱毛茶,中档小叶种红,绿茶所具有的形状
紧实 嫩度比紧结稍差,但松紧适中,身骨较重实,少锋苗
粗实 原料较老,尚能卷紧,但身骨稍感轻飘,多为7级左右的普洱茶青形状
粗松 原料粗老,叶质老硬,不易卷紧,身骨轻飘,多为下档茶的形状
挺直 光滑匀齐,不曲不弯
弯曲 不直,呈钩状或弓状,与钩曲同义
显毫 茸毛含量特别多,与茸毛显露同义
锋苗 芽叶细嫩,紧卷而有尖锋
身骨 茶身轻重

2.普洱生茶

深绿 绿得较深,有光泽
墨绿 深绿泛乌,有光泽,与乌绿同义
绿润 色绿而鲜活,富有光泽
灰绿 绿中带灰
青绿 绿中带青
黄绿 经绿为主黄中**
露黄 面张含有少量黄朴,片及黄片
枯黄 色黄而枯燥

3.普洱熟茶

乌润 色黑而润,稍有活力
乌黑 色黑而褐,有光泽
栗褐 色似熟栗壳色,褐中带深棕色
枯红 色红而枯燥

4.净度

匀净 老嫩整齐,不含梗朴及**夹杂物
花杂 以不同嫩度的老嫩茶和片,末,梗等混杂在一起
含梗 茶叶中含有一定数量的粗老茶梗
筋皮 嫩茎和梗揉碎的皮
毛衣 茶叶中的细筋毛,碎茶中含量较多

5.普洱生茶香气

清高 清香高而持久
清香 清鲜爽快
纯正 茶香较低,纯净正常以适用于普洱茶熟茶香气
粗气 粗老叶的气息一般陈年生茶所具有的味道
青臭气 带有青草或青叶气息一般生饼新茶多有的味道

6.普洱熟茶香气

鲜甜 鲜爽带甜感以适中于滋味
甜和 香气虽不高但有甜感
果香 类似某种鲜果香好的普洱茶有桂圆香味,糯香

7.汤色

(1)普洱生茶

黄绿 以经为主,绿中稍带黄的汤色
绿黄 经黄为主,黄中稍带绿的汤色
浅黄 物质欠丰富,汤色黄而浅
莹黄 汤色晶透,无杂质一般多是5年以茶的生茶所具的汤色
黄红 汤色显酒红色,莹透无杂质陈年的普洱生茶所具的汤色当然湿仓茶以会这样,但茶底不净,有刺鼻霉味,汤色经混浊

(2)普洱熟茶

红艳 鲜艳明亮,油面厚而艳,是茶汤中物制质丰富普洱茶品质好的表现
红亮 红而透明光亮
红明 红而透明,亮度次于红亮
深红 红较深
浅红 泛红色,深度不足,多为陈年熟茶,发酵过重的汤色

8.滋味

回甘 回味较佳,略有甜感
浓厚 茶汤味厚,刺激性强
醇厚 茶味纯正浓厚有刺激性
浓醇 浓爽适口回味甘醇刺激性比浓厚弱而比醉厚强
醇正 清爽正常,略带甜
醇和 醉而平和,带甜刺激性比醇正弱而比平和强
平和 茶味正常,刺激性弱
淡薄 入口稍有茶味,以后就淡而无味
涩 茶汤入口后,有麻嘴厚舌的感觉
苦 入口即有苦味后味更苦

9.叶底

细嫩 芽和细嫩叶含量多,叶质嫩软,用于高档普洱生茶
柔软 芽叶嫩度好,手按如绵,按后伏贴盘底,无弹性,不易松起
嫩匀 芽叶匀齐一致,嫩而柔软,大叶乔木所具有的品质
肥厚 芽头肥壮,叶肉肥厚,叶脉不露
摊张 叶张摊开,叶质较硬
粗老 叶质粗大,叶质硬,叶脉隆起,手指按之,有弹性
匀 老嫩,大小,厚薄,整碎等均匀一致 

从景迈丰韵出发,聊聊普洱茶山头代表产区

  对于普洱茶来说,好原料才能造就好茶,原料决定了普洱茶的“质”,也决定了其口感风格。

 

  而原料的品质和滋味则由生长环境决定,这也是普洱茶常有“一山一味”之说的原因,普洱茶的山头特色多表现生茶上,其实在熟茶上亦是。


  ■■■■■

 

  用不同山头原料发酵的熟茶,品种和生长环境不同,干茶、口感、叶底都会有所不同,在相同的纯熟且稳定发酵工艺下表现得尤为明显。

  最近即将上市的景迈丰韵便是一款名山纯料(景迈产区)发酵的熟茶,它的特点是香气独特、有清爽木质香,口感香浓甜润,和布朗茶相比,滋味没那么“厚”,稍淡但有一定稠度,留口性较好,刺激性小,整体很丰富。

  毫无疑问,不管是生茶还是熟茶,不同山头会塑造普洱茶不同的口感风格,形成各自产区独有的魅力,吸引各自的拥趸者。作为爱茶之人,了解各茶区的生长环境,能为我们更好地喝懂不同产区普洱茶打下基础。接下来让我们一起走进普洱茶四大产区,探寻名山山头的风采。

  普洱茶有三大主流产区:西双版纳茶区、临沧茶区、普洱茶区,市场上的普洱茶绝大多数原料都采摘自这三大茶区;而少部分则来自另一大产区保山

 

  1

 

  西双版纳茶区,是润元昌茶厂所在产区,地理环境气候非常适宜孕育普洱茶,也是普洱茶生产历史最悠久的地方,下属县勐海历来有“大叶种茶故乡”的美誉,也被尊称为普洱茶的原产地。

  润元昌勐海茶厂

 

  西双版纳下属产普洱茶最大两个区域是勐海和勐腊。

 

  勐海茶区比较有代表性的区域有:布朗山、南糯山、勐宋、巴达、贺开、帕沙;勐腊茶区比较有代表性的则有:易武、倚邦、蛮砖、莽枝、革登。



  润元昌在深耕布朗茶山普洱茶之外,也慢慢渗透一些特色产区,并针对各产区茶树的特性,研发相应的特色产品,以让消费者基于布朗山普洱茶的了解下也更多地体验、认识、了解其他产区普洱茶。

  新班章鸟瞰图

 

  西双版纳产区中,布朗山的普洱茶从规模和产品的影响力都要比别的地区大一些,布朗山汇集了众多顶级山头,包括老班章、新班章、老曼峨、坝卡囡、坝卡竜、贺开、班盆等,口感风格浓强霸气,所出产的茶品广受高端普洱茶市场消费者和收藏客的青睐。

  西双版纳茶总体特点是:茶性强,香气高扬,滋味浓厚、苦涩强。当然,这只是个初步的大区特点,普洱茶地域性强,具体到山头会有出入,要考虑到海拔气候等各种因素,山头之间相差很大,像易武、勐宋相对淡柔,班章、老曼峨等则表现为刺激性强,生津回甘快。

 

  2

 

  临沧茶区,区域主要集中在沧源、双江、凤庆、云县等地,是非常重要的普洱茶产茶区,茶园大多分布在海拔1500-2000米之间,驯化栽培古茶树历史悠久,茶树资源十分丰富,是云南省生物多样性最富集的区域之一,是古茶树遗产存量最大、最具代表性的地区之一。

  图片来源于网络

 

  临沧茶区声名在外的普洱茶产区主要有冰岛、大雪山、懂过、坝糯等,它们都隶属于双江县,同时,临翔县的昔归也是名产区。

 

  临沧茶和西双版纳茶相比,整体表现苦弱涩强,水质稍硬,汤质刚强,口感较窄,香型特殊,刺激性稍高。

 

  3

 

  普洱茶区,普洱市下属县都有生产茶叶,其中以景东、景谷、澜沧、江城等地为主要生产县市。普洱市森林覆盖率达63%,有哀牢山和无量山两大山系,林海浩瀚,有“绿海明珠”之称。

  普洱江城茶树

 

  普洱茶区最具有代表性的是景迈古茶区,景迈茶区有连绵成片的古茶园,具有上千年种植历史,均为栽培型古茶园,树龄非常大,几百年的古茶树在这里随处可见。

  景迈茶山

 

  除景迈外,普洱古茶区比较出名的茶区还有邦崴、景谷、镇沅、江城等。

 

  普洱茶区相对版纳茶区香味好、口感淡,口感清甜,苦弱涩较明显。

  4

 

  保山产区,位于云南省西南部,外与缅甸山水相连,内与大理、临沧、怒江、德宏四州市毗邻,在云南四个主要产茶区中,纬度最高、平均海拔最高、气温最低、雨量最少。

 

  辖区保山市、昌宁、腾冲、龙陵、施甸等地,都有大面积的茶叶生产。

  图片来源于网络

 

  保山拥有悠久的种茶历史,茶树资源丰富,被有关专家誉为“茶树品种资源宝库”。不过,与普洱茶其他三大产区相比,保山所生产的普洱茶普遍不受重视。

 

  保山目前还没有形成著名普洱茶山品牌系列,也没有广而知之的“一山一味”的品饮风格,口感上,具有浓郁且典型的熟果香;滋味醇和涩显。

  “一方水土养一方茶”,不同产区的普洱茶具有各自独特的滋味,是由茶区所在地地理气候环境决定的。只有当对茶区有了充分的了解之后,才能更加容易地了解自己所喝的茶,这也是润元昌研发团队长期驻守茶山的原因——摸透所有产区的茶叶特性,持续不断地推出大家喜闻乐见的好茶。

普洱茶是泡,还是煮?


  普洱茶的品饮有两种模式:一种是煮茶法:一种是冲泡法。

 

  煮茶法源于唐宋的方法,后来在西藏地区得到最有力的传播。他们将普洱茶与奶、盐巴、姜片、枸杞子等一起调煮,实质上有调味茶的功用。现今除川藏地区仍沿用此方法外,其它地区则改进为纯普洱茶的煮茶法,强调普洱茶本味的特点。这种品饮的方式是最科学的,它能将普洱茶通过煮的过程,使其营养物最大程度的“浸出”。

 

  冲泡法晚于煮茶法。是明朝以后“散茶”逐渐兴起的冲泡方法,也是绿茶、乌龙茶等习惯的品饮方式。这种方法表面上简单易行,操作方便,也特别符合绿茶等茶类偏重感官审评的特点。就这点而言,冲泡法对绿茶无疑是科学的。但将这种方法用在普洱茶上,却会使普洱茶大为逊色。

 

  很多人曾将普洱茶用煮茶法与冲泡法进行比对,发现用煮茶法使普洱茶的“厚、滑”度增加,冲泡法则次之。

  其实,云南人在品饮普洱茶时,也采用过近似绿茶的冲泡方法。即将普洱茶先用铁器在火上“炙烤”,而后用热水冲泡饮用。这种“烹茶”的方式由于过程太复杂,只维持在云南山寨少数人使用,很难普及。值得注意的是,冲泡法在普洱茶界的大量“普及”,还有一个原因,即这种方法可涵盖所有普洱茶,尤其普洱生茶。

 

  就煮茶法而言,它只能被普洱老茶(即有一定年份的普洱茶)、熟茶、茶膏采用。普洱茶的生茶却无法用煮茶法,那样会使生茶变成“浆糊状”,其汤色混浊,苦涩味更重,难于入口。云南自古就有“爷爷制茶、孙子卖茶”的习俗。新加工出的普洱茶不是用于“即饮”的,而是存放的。只有存放一定年数的陈茶,才具有品饮价值。生茶被大量饮用,其实源于我们对普洱茶的“误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