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情

茶礼仪网专注茶道礼仪,弘扬茶道文化。传播茶叶知识、茶道、茶艺、品茶、泡法知识。
您所在的位置:茶叶网>普洱茶>听茶|普洱茶饼背后有个窝,这是为啥?

听茶|普洱茶饼背后有个窝,这是为啥?

2019-05-28 访问量: 19 茶礼仪网

听茶|普洱茶饼背后有个窝,这是为啥?

 

听茶|普洱茶饼背后有个窝,这是为啥?

茶姐点击关注添加茶姐个人微信(390077)听茶|普洱茶饼背后有个窝,这是为啥?

 

 

听茶|普洱茶饼背后有个窝,这是为啥?

 

 

 

听茶|普洱茶饼背后有个窝,这是为啥?

 

普洱茶因其独特性,有着饼状、沱状、砖状等多种造型,这一点想必大家早已见怪不怪。但是很多茶友可能还是会好奇,为什么普洱茶饼背后的中间有个窝?而且不止是普洱茶饼,甚至是白茶饼,中间都会有个窝。这其中有什么道理和作用吗?

 

有人说这是为了透气,也有人说是为了包装好看,甚至还有人调侃说因为“窝”乐意。看起来都很有道理的样子,但好像又并不是是根本原因。

 

其实,在茶饼制作过程中,为了用布袋装好一定重量的茶箐来进行后期的石磨定形,所以在棉布包饼的时候会在茶饼中间打一个结,最终压制好以后,茶中间就会出现凹槽。

 

虽然说这个窝并没有实质的作用,但是这个窝的存在也正好方便绵纸包装时多余的部分可以塞进去,使茶饼更加美观。

 

听茶|普洱茶饼背后有个窝,这是为啥?

 

 

长按二维码识别,加茶姐个人微信号,一起品茶论道   ↓↓↓

 

听茶|普洱茶饼背后有个窝,这是为啥?

点击“阅读原文”直接购买

听茶|普洱茶饼背后有个窝,这是为啥?

有用+10
分享

普洱熟茶为什么会发酸

  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听到的“武夷酸”、“观音酸”,主要与当地共同的生态环境或制造工艺有关。而当普洱熟茶呈现酸味的时分,常常让人起疑,这个普洱熟茶还能喝么?普洱熟茶为什么会发酸呢?下面我们一起来看一下:

  普洱熟茶发酸的原因

 

  普洱熟茶经过渥堆发酵工艺,而普洱茶老茶头是渥堆发酵工艺过程中的产物,堆味是从形容“发酵渥堆”上来的,就是描述一种类似混合酸、馊、霉、腥等不良感觉的发酵气味。

 

  (一)来自于发酵技术。早期勐海茶厂熟茶深受大众喜爱的原因之一,就是其熟茶在发酵中形成熟香浓郁、口感醇滑且不会带酸的特点。而一些小型茶厂的发酵茶则往往容易产生刺激性的酸化。但是,长期以来由于下关茶厂的熟茶都带有无法解决的酸化现象,因而熟茶中不太严重的酸味也会受到部分消费者的喜爱。

  (二)地域性水土气候导致的酸。比如说,临沧茶区的原料,因为土壤、水质、树种原因,发酵成熟茶之后,很多(不是全部)都会出现微酸,无关发酵技术,纯粹是因为气候土壤水质和树种造成的轻微差异,所以有些地方的原料适合做熟茶,而有些地方的原料适合做红茶。

 

  (三)茶叶存储不当。在存茶过程中很容易遇到的情况,茶叶受潮,二次发酵,也会导致品饮时微酸。熟茶在梅雨季节受潮,导致二次缓慢发酵,这种不当发酵,会导致酸性物质溢出,又没有后续分解过程,造成茶汤酸。所以茶友存茶过程中,尽量纯干仓存储,干仓存储的茶,虽然转化不如湿仓迅速,但百利无一害,无论何时都能保持良好的品饮体验。

  普洱茶有酸味的解决办法:

 

  1、有酸味的普洱茶可以靠“干仓”长时间自然存放,让酸味慢慢消除。这种方法所需的时间比较长,一般来说都需要3~5年的时间,才能将普洱茶的酸味完全消除。不过虽然历时较长,却不会破坏普洱茶应有的滋味。

 

  2、消除普洱茶酸味也可以利用“湿仓”储藏,使茶叶适当受潮后,再进行“干仓”存放。如此反复几次,酸味亦能消除。这个方法虽然耗时较短,却会降低普洱茶的“陈韵”。不过有趣的是,“陈韵”虽然减少了,但甜味却增加了。这个方法比较适合家庭收藏爱好者“矫正”发酸普洱茶使用。

  3、进行二次渥堆发酵,也可以帮助消除普洱茶的酸味。这个方法与常规普洱茶发酵相似,但是水分宜少,茶叶含水量回潮到20%~25%即可。同时还要注意控制渥堆的温度,适当高温有利于酸味的消除。这个方法适合对大量发酸普洱茶进行补救处理。经过二次发酵的普洱茶,初期水味重,汤色红浓,呈红褐色,味醇欠厚,陈韵微弱。但是如果处理后将其存放到“干仓”的环境中,随着存放时间的延长,其品质会逐渐完善,亦能获得优异的品味。

 

 渥堆茶出现“酸味”是普洱茶发酵中常见的现象,通常在发酵中开始后的4~5天就能明显觉查得到,表明茶堆内部已经发生剧烈的化学反应,这是普洱茶发酵的阶段性特点。随着时间延长和发酵程度加深,很多带有刺鼻性气味的低沸点香气物质大量分解消“酸”气物质走失不彻底,成品必然带有酸味。

著名普洱茶古茶山聚集地:象明


倚邦土千总曹当斋墓碑旁朝廷御赐的功德碑

革登古茶园

  象明,是勐腊县所属的一个普通的乡镇地名。喜欢普洱茶的人,一般都知道古六大茶山,当你了解到古六大茶山有四座山就在象明时,你一定会对“象明”这个地方肃然起敬。

  普洱茶的爱好者们知道普洱贡茶曼松,知道古六大茶山中的倚邦、蛮砖、革登、莽枝等“普洱江湖”史上知名的古茶山,也知道普洱茶历史上管理古六大茶山的行政中心和最高行政长官——土把总的衙门,造就了近代普洱茶辉煌历史的倚邦老街,当人们得知它们都在象明乡境内时,象明早已不是一个行政乡的概念,而是普洱茶文化历史大观园的一处神圣的殿堂。象明作为普洱茶的故乡,是当之无愧的。

  同时拥有4个普洱茶著名古茶山的象明,如今是西双版纳州唯一的一个彝族乡。它位于勐腊县北部,辖倚邦、安乐、曼林、龙谷、曼庄5个村委会、60个村民小组、66个自然村。1万多彝、傣、基诺、瑶等少数民族,散居在1000多平方公里的高山密林中。这里东高南低,最高海拔1950米,最低海拔565米,平均海拔1200米,年平均气温在19℃至21℃之间,降雨量在1500至1900毫米之间,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冬季无严寒,春季回温早。全乡森林面积69252.3公顷,森林覆盖率达75.8%。象明山区土地肥沃,多为富含有机质的微酸性沙质黄土和沙质香灰土,茶山常年云雾缭绕,为蕴育优质普洱茶积淀了先天养分。

  古六大茶山的辉煌足迹沧桑谢幕近百年之后的今天,又逢中国“盛世普洱”的新时代,象明这个古茶山汇集的灵秀之地,是一番怎样的景象呢?且让我们追寻历史的足迹,一一探访象明的四个古茶山。

  倚邦茶山

  倚邦茶山(傣语称“磨腊”倚邦,即茶井之意)总面积360平方公里,是一个小叶种杂大叶种的生态型古茶园。历史上,由攸乐经莽枝、革登;由蛮砖经架布;由易武经曼撒和曼松;由思茅分别经曼拱或麻粟树的5条茶马石板古道,都在倚邦古茶山龙脊背状的青石板街道上交汇。在这里,到处是刻有文字或古朴图案的古碑或其断垣,几乎每个角落都透射着古色古香。

  在清朝初期及之前的漫长岁月中,倚邦古茶山在茶文化史上扮演着重要角色,清宫贡茶均以倚邦茶菁为原料。道光年间的《普洱府志》记载,从雍正十三年(1735年)开始普洱茶由倚邦土千总(曹当斋以后为土把总)负责采办,倚邦的曼松茶被指定为皇帝的专茶。

  明隆庆四年(1570年)车里宣慰司划分十二“版纳”时,六大茶山和整董合为一个“版纳”,称“茶山版纳”也称“版纳整董”,“茶山版纳”的治所便设在倚邦。从明隆庆四年到清光绪末年,倚邦一直是六大茶山的政治中心和行政主管地。鼎盛时期,在清朝乾隆年间,倚邦茶山人口达九万人之众,盛况空前。光绪31年始,倚邦没落,至民国初,倚邦街竟只剩下130余户,人口不足千人。

  如今,倚邦茶山还有古树茶1424.93亩,年产量26212公斤。这些古茶园分布在倚邦老街、曼拱、麻栗树、大桥头、架布、习空等村寨。古茶山上还散落着茶号遗址、大庙基台、土司府的柱脚石、“龙脊背”石板街、普洱府的茶令牌,乾隆皇帝的敕命碑等遗物和古迹,见证了倚邦茶山的辉煌和沧桑。倚邦古树茶香高持久,滋味浓重、淳厚,回甘好,苦涩味轻,茶气强,内含物丰富。近年来,随着普洱茶热的兴起,倚邦茶深受“纯料古树茶一族”的追捧。曾经的“皇家茶园”中遗存下来的曼松古树茶不足100株,年产量仅百余公斤。

  蛮砖茶山

  蛮砖茶山面积约300平方公里。据遗存的蛮砖关帝庙(石屏会馆)废墟碑文记载,蛮砖系六大茶山之一,该庙始建于乾隆六年(1741)春。过去蛮砖的茶叶年产量至少在万担以上,大部运往易武加工、销售。蛮砖茶山是“古六大茶山”现今保存得较好的一座茶山,茶林不规则地散布在原始密林中,经几代茶农的精心管理,至今仍年产茶叶万担以上。蛮砖茶叶独特、茶芽雪白晶亮,是抢手之货,深受客人的喜爱。

  包括今曼林、曼庄、曼迁、曼松、曼庄河一带,现存古树茶1593.2亩,年产量27864公斤。蛮砖古茶树长势较好,密度较高,发芽较早,芽叶肥厚、大茸毛多显毫,持嫩性强,茶叶内含物丰富,香高持久、滋味浓重。

  革登茶山

  革登山在倚邦茶山和莽枝茶山之间,面积约150平方公里,革登茶山在六大茶山中面积最小。

  革登茶山面积虽小,但有一棵特大的茶王树很有名,在地方史料中曾有记载。《思茅厅志》和《普洱志》中对革登茶山的茶王树有以下记载:“其治革登有茶王树,较众茶树独高大,土人当采时,先具酒礼祭于此。”

  革登茶山最兴旺的时期是乾隆年间,道光年以前有上万亩的茶园。如今,在革登茶山的新发寨、值蚌、菜阳河仅存余古树茶531.7亩,年产量仅千余公斤。革登茶滋味醇厚,饱满,甜度好,香气高,柔滑爽口,近年来深受资深茶友喜爱,趋之若鹫。

  莽枝茶山

  莽枝茶山紧连革登茶山和孔明山,面积比倚邦茶山小,今秧林小组就是莽枝茶山育茶苗的地方,大寨是莽枝种植茶叶的地方。明朝末年已有内地商人进入莽枝山贩茶,清康熙初年,莽枝茶山的牛滚塘已是六大茶山北部重要的茶叶集散地。在牛滚塘街建有“五僧大庙”,在莽枝建有川祝庙,每年三月采摘春茶之季,当地茶农到庙里敬香祭祀茶神祖先。由于莽枝茶叶质好价廉,一些内地茶商压价收购,倪蜕《滇云历年传》记载:“雍正之年(公元1728),莽枝产茶,商败践更收发,往往舍于茶户,坐地收购茶叶,轮班输入内地”。

  如今,莽枝茶园包括今安乐、秧林一带,现存古树茶847.27亩,年产量12945.4公斤。莽枝茶茶香味甜,柔滑爽口,与革登茶口感较接近。

  提升发展茶产业

  象明乡乡长罗建平介绍说,截止2011年,象明乡茶叶种植面积累计达31455亩,采摘面积25280亩,干毛茶产量400吨。其中古树茶面积4397.1亩,占14%,年产177吨,产值1600余万元。2007年,乡里成立了茶叶协会,有会员71户,包括种植户、加工户、营销户及加工技术人员。目前,全乡共有生产普洱茶原料小型加工厂5个,最具代表性的是古滇蛮加工企业,年加工茶叶50余吨,是象明乡的骨干企业。

  当前,象明乡党委、政府提出打造象明古茶山品牌,让古茶山雄风再起,重塑彝乡新形象。乡党委书记伍剑说,象明乡将采取6个方面的举措来提升全乡茶产业发展。

  一是优化种植结构。通过采取集中连片开发,改造低产、低效、低质的“三低”茶园,适度发展新茶园,巩固提升老茶园。

  二是健全营销网络。首先是逐步培育茶叶市场,一方面为散户茶农解决茶叶销路问题,避免加工企业压价收购,增加茶农收入;另一方面让加工企业不再走家串户地进行收购,减少收购环节,确保茶叶的品质,提高产品质量。其次是合理布局加工企业,扶持茶叶龙头企业的建设,促进“企业+基地+农户”、“市场+订单+农户”经营模式的形成,搞活茶叶流通。

  三是注重科学规划。在深入调查研究、专家研讨的基础上,科学规划制定全乡茶叶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和茶叶主产区发展计划,推进茶叶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制定或出台关于加快全乡茶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明确目标任务,明确发展措施,明确扶持政策。同时,建立长效机制,有效整合各类专项资金,强力推进茶叶产业发展步伐。

  四是实施名牌战略。研究具有象明茶叶产品特性和全县民族特色的品牌战略,进一步整合技术、资金、市场等方面要素,真正扶持和培育一批能够代表象明普洱茶形象并具有一定生产规模的生产企业和产品品牌。强化产业定位,进一步确立古树普洱茶生产的主导地位,把象明建成全县最大的古树大叶种普洱茶生产基地。

  五是加强对古树茶资源的保护。成立古树茶保护工作机构,出台古茶园保护的规章制度,明确古茶园、古茶树群落的界限划定、插牌钉桩、奖惩,完善影像资料。同时,积极筹措保护专项资金用于古茶树资源的保护,促进古茶树资源的长久利用和商业价值的提升。在保护与发展中找到平衡点,做到良性有序可持续发展。

  六是进一步确立以文化创造价值和古树普洱茶发展战略,挖掘象明深厚的茶文化内涵,营造良好的茶文化氛围,组织开展茶文化活动,规划建设现代茶文化旅游景观,打造以倚邦老街、孔明山为代表的茶文化景点,把建设古六大茶山精品茶基地与引进茶乡彝乡旅游相结合,导入体念经济?,以茶文化来营销象明,让普洱茶的发祥地象明再次扬名四海。

普洱茶冲泡:须注意水温、投茶量和浸泡时间

普洱茶冲泡:须注意水温、投茶量和浸泡时间

干茶中的各类物质因为溶出节奏和速度以及温度条件不一样,所以在不同的条件下会令茶汤产生不同的品饮效果,而品饮效果主要跟茶汤中各类物质的溶出浓度比例相关,在冲泡过程中导致茶汤中各类物质的溶出浓度和比例的相对可以量化的条件主要就是水温,投茶量以及浸泡时间,这三项内容相互影响,要泡好一泡茶,必须三者搭配,彼此协调,其中任意一项的改变则会对结果产生较大影响。

在投茶量和浸泡时间以及冲泡手法固定的情况下,越高的水温越利于香气的激发,且越令茶汤中各类物质溶出速度加快。

在水温和投茶量固定的情况下:浸泡时间越长,各类物质的溶出就越多,滋味也就越浓

普洱茶冲泡:须注意水温、投茶量和浸泡时间

在浸泡时间和水温固定的情况下:投茶量越多,其溶出物就越多,且滋味就越浓。

干茶中各类物质的溶出节奏是不一样的:首先溶出的是导致鲜爽气味的氨基酸类物质,接着是令茶汤醇和的游离儿茶素,然后才是主要导致苦涩滋味的脂型儿茶素。

在相同水温和其它条件一致的情况下,假设以投茶量多浸泡时间短和投茶量少浸泡时间长得到一样颜色深度的两杯茶汤,其品饮效果也是不一样的,前者由于浸出物在更高的温度下溶出,润出环境单一,故香气高而汤感薄,后者则相反,汤感稍厚,香气相对低沉。

投茶量的多少除了影响到茶汤的浓度之外,还和泡茶的容器相关,影响到茶水的溶合情况,譬如以110cc盖碗泡茶,以晒青毛茶来说,投茶量在8g的时候,其泡开后的叶底刚好可以顶盖,这样在浸泡的过程中,就避免了茶在水中漂浮或茶底的顶面低于水面,令茶和水接触更加紧密,增加了茶水在接触第一时间的融合度,而当110cc盖碗投茶量低于6g的时候,茶底仅能积存于盖碗的中下部,这样注水后,当水漫过茶后,则会在盖碗上部形成一段无茶光有水的空间,这样就令茶在出汤的时候在较低的温度点上再一次的融合,导致溶出物的浓度降低,苦涩味降低而令汤感变得更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