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情

茶礼仪网专注茶道礼仪,弘扬茶道文化。传播茶叶知识、茶道、茶艺、品茶、泡法知识。
您所在的位置:茶叶网>乌龙茶>大红袍>感性解读大红袍

感性解读大红袍

2019-06-09 访问量: 16 茶礼仪网
   这些天才开始想去认识大红袍,原因有二。一是朋友送了两罐大红袍,搁在家里已经有一段时间,我对它并不怎么看重。因为“大红袍”这个名字太过熟悉了,去商场或者是茶叶专卖店都有一些包装精美的“大红袍”,就是平常小茶叶经销处也少不了“大红袍”这个品牌,名字是响亮得很,但凡买回来一喝,却是毫无出奇之处。所以一直以来对“大红袍”没有特别的好感。朋友送的这两罐茶,我也只是把它当做是很平常的一种茶品对待之。第二个原因还是因为读了南茶先生的《理性解读大红袍》之后,我对大红袍有了兴趣。南茶先生在文章里详细地介绍了大红袍的历史与发展。知道了大红袍已经不再是高高在上的神话,一般人也是有可能喝到大红袍的。当然我现在还是认为目前我在当地茶叶店买大红袍的话,十足十是假冒的,“大红袍”只不过是茶叶经销商们喜爱的一个“品牌”而已。
   有了这样的兴趣,我终于把朋友送的大红袍给拿出来,先喝的是扦插纯种大红袍。开始在喝大红袍的时候,当时感触特别深的就是它的回津很强。那是前几天的一个中午,吃过午饭稍做休息之后我还得去单位上班。出发之前在家里陪老公喝了一泡大红袍,喝的时候有些匆忙,没有细细品味。从家里到单位要十五分钟,在路上时感觉到喉底一股甘甜在缓缓地上升。一个下午我都没有再喝单位的茶,也不觉得口渴。嘴里像有股清泉似的滋润着口腔,这样的感觉很令我赞叹。
   但是对于大红袍我还是无法说出它的什么内容来,记得几年前的春节我去姑妈家给她拜年,她泡的茶喝了感觉是特别的甘醇,我当时问她泡的是什么茶,姑妈跟我说是大红袍。于是第一次对大红袍有了好感。回家之后喝家里的茶总是觉得苦涩难喝,一段时间之后才又习惯了。后来也买过一些包装的“大红袍”,盒装的茶即使看起来是很高档,却也都喝不出什么香来。但是回甘还是有的,只是强弱有别,也不值得一提。
   这次喝大红袍,开始我觉得还是很困惑,对于茶的干香,那是无话可说,只是喝起来,总是在开头的几水难以接受。茶给我一种很厚的感觉,是很强烈的岩韵,茶的汤色呈现较深的橙黄,杯底香十分明显。但是茶汤喝在嘴里的变化却不知如何形容,从我个人习惯来说,我不是很喜欢这种感觉,觉得太浓太烈了。就像人际交往之间,我向往的是一种醇醇的,暖暖的包容,可是那种显得太过强烈的大爱大恨,我不习惯。反复地喝这个茶,我只是想把大红袍的面纱揭开,在心里的困惑无法得到解答的时候,我只有一再地去亲近它。前晚十二点后还是忍不住又去泡了一泡大红袍,夜深人静之时,在品茶的时候一直在注意茶汤入口之后的变化。开始有一些拨开迷雾见青天的明朗了。这大红袍有一种菖蒲香,应该就是这一种独特的香味。这种香味使得茶汤在入口时有一点刺激,闻杯盖这种菖蒲香味就显得更加明显。茶汤的质感变化十分丰富,茶到六水之后从激流湍急转入风平浪静,像是一个人在经历一段年轻躁动之后开始变得沉静,理智起来。茶的汤水颜色澄亮许多,口里感受到的不再是那种有点刺激的菖蒲香味,而是一种甘润顺滑了。我在这个时候开始尽情地享受它的柔美。有了这样的认识,心也就安静下来。大红袍,不就是这样了么?

有用+10
分享

研究武夷茶的缘由


之所以选择武夷茶作为此“物质的流动”中之特定物质,缘自笔者的一次看似偶然的经历。

2007年10月,因参与福建省社会科学重大项目“海峡西岸文化生态保护与遗产研究”,笔者随同彭兆荣教授所带队的课题组一行在闽东霞浦、闽南漳州、闽西永定以及闽北的武夷山对当地的文化遗产资源进行调查。武夷山是我们此行考察的最后一站。

短短几天时间里,我们考察了武夷山的几个主要文化遗产点。九曲溪丹山碧水的美景,山间禅院的暮鼓晨钟,似乎仍回荡着悠悠诵书声的宋代书院,粉墙黛瓦的古村落、静静躺在古窑址里的建盏等武夷山的文化遗产使我赞叹不已。

一千年前,朱子理学从这里发源影响了整个亚洲,如今,这里又凭借着“世界自然与文化双遗产地”成为蜚声中外的旅游胜地,然而,最引起我关注的还是武夷山那无处不在的茶。在武夷山,无论是在度假区三姑卖茶的商铺里,还是在寻常人家的院子里,随处都能听到“亿达”(喝茶)的招呼声。只要是和武夷山人聚在一起,他们最爱的就是品茶、谈茶、评茶。作为一个武夷山人,若是对茶完全不懂,插不进话,是很难被当地社会所接受和认可的。而要想融人武夷山人的生活,最好的方式就是和他们一起喝茶、论茶。倘使你还能讲出一些茶叶的历史、典故,品出岩茶独有的“岩韵”,甚至还能品出“山场”,他们立马会对你刮目相看,引为知己。可以说,武夷山的整个社会生活空间都是围绕着茶而运转起来的,即便是在当地的另一支柱产业——旅游业中,茶也是最核心的文化符号。为此,武夷山景区专门开辟了一条“大红袍”茶文化的旅游线路,而我对武夷山的茶叶产生研究兴趣,正是始于这“大红袍”之旅。在金秋的阳光里漫步于“大红袍”景点的茶树间,景区管委会世界遗产监测中心的俞建安主任自豪地向我们介绍当地的茶文化,从“晚甘侯”到“石乳留香”,从一树干金的“不知春”到半壁江山的“大红袍”……武夷茶的历史画卷在眼前渐次展开;而路上时常可以碰到头戴斗笠、肩扛锄头、哼着采茶调的茶工,又表明这里的茶叶产制并不仅仅停留于已经逝去的历史。

17世纪至19世纪初的两三百年间,茶叶一直在东西方的交往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在武夷山几天的考察中,我了解到西方人最早喝到的茶就是武夷茶。到19世纪以前,此地的茶叶主要有两条流通途径:一条通过陆上茶叶之路北上(以武夷青茶为主),经晋商之手,最终抵达俄罗斯的首都莫斯科;另一条则通过海上茶叶之路南下(以正山小种为主),最初由荷兰商人辗转贩卖,后来主要通过英属东印度公司抵达英法等欧洲国家。这恰好与我的研究兴趣——人类学视野下的“物的传记与世界过程”相吻合,因此我开始关注武夷茶的“传记”过程。此外,从学术史来看,虽然学界对近代福建的茶叶贸易与闽北区域社会都做了大量研究。但将二者结合起来,从微观的社区生活史角度来系统探究闽北“农村社会生活的内幕”的研究还较少。而那种宏观的、趋势性的、“总的规律”的认识与农村社会经济变迁的历史实际究竟存在多大的出入,包括这种认识本身,都还是一个值得继续探讨和需要加以反思的问题。具体来说,在晚清民国时期闽北山区的社区生活中,茶叶产制的兴盛与衰落,山区商品经济的发展或停滞,地方官员、宗族力量、僧道、乡绅各色人等围绕着茶叶产制与运销的互动是怎样展开的?这对于区域社会的发展变迁究竟意味着什么?茶叶的产销对于社区中不同的家庭、家族甚至具体的个人,是否具有不同的意义?或者说茶叶运销对社区关系和社区秩序究竟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考虑到社区生活的具体情景,这些问题都有待探讨。

正是基于以往的有关研究成果和出于对上述问题的思考,我选择了以明末至新中国成立前闽北山区的茶叶贸易作为我的博士论文研究对象。确定选题后,2008年9月至2009年6月间,我又先后三次来到武夷山,针对闽北山区的茶叶产制与运销历史进行了田野调查,并开始进行一些人类学的思考。在田野调查中,我注意到贯穿于武夷茶的栽种、制造与运销过程中,不管是茶工、岩主还是在本地设茶行的茶商都是武夷山的他者(Other)。“负贩之辈,江西、汀州及兴、泉人为多,而贸易于姑苏、厦门及粤东诸处者,亦不尽皆土著。”在茶叶的流动的末端,则是西方世界的陌生人(Stranger)——俄罗斯人和欧洲人。

可以说,没有“他者”的推动,就没有武夷茶的繁荣。而如果将这一由外来者推动的茶叶流动的过程,纳入到国家乃至全球的宏观社会历史背景下来看,这一小地区范围内茶叶流动的背后实际上是整个世界体系的形成过程。令人清醒的茶与令人迷醉的鸦片,都是深刻影响了近代世界的重要物质媒介。因此,对这一物质流动的追根溯源,也能使我们从物质文明的角度来理解近代中国的形成。通过对武夷茶在域外传播过程的追踪,对茶叶产制中的仪式、信仰、宗族力量、行业帮会与乡土社会的各种内生力量的考察,笔者试图探讨东西方对茶叶赋予的不同“意义”是怎样在互动与调适中重塑了当地的空间结构,以及在以茶叶产销为中心的区域社会发展过程中,民族一国家的政权建设是如何在乡村社会中得以实现的。

神级茶农青狮岩大红袍价格-红茶研究院丨鲜叶篇:色素

神级茶农 青狮岩大红袍价格-红茶研究院丨鲜叶篇:色素

青狮岩大红袍价格

红茶研究院丨鲜叶篇:色素

绿茶为什么呈现清汤花椒新品种大红袍绿叶?红茶为什么呈现红汤红叶?带着这些问题,本篇将带你探寻茶叶的颜色密码,在五彩斑斓的茶叶色素中寻找答案。







茶叶色素

色素是一类存在于茶树鲜叶和成品茶中的有色物质,是构成茶叶外形色泽、汤色及叶底色泽的成分,其含量及变化对茶叶品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茶叶色泽中,有的是鲜叶中已存在的,称为茶叶中天然色素;有的则是在加工过程中,一些物质经氧化缩合而形成的。

天然色素

鲜叶中含有各种色素,主要有叶绿素、叶黄素、胡萝卜素、花黄素(黄酮醇类)、花青素。

其中,叶绿素、叶黄素和胡萝卜素不溶于水,一般称脂溶性色素。主要对茶叶干茶色泽及叶底色泽起重要作用。

花黄素、花青素等易溶于水,称水溶性色素。主要决定着茶汤的汤色。

脂溶性色素

叶绿素

茶鲜叶中所含色素以叶绿素最多,占鲜叶干重的0.24%-0.85%。在正常情况下,叶绿素足以掩盖其他色素,使鲜叶呈现出深浅不同的绿色。只有在花青素含量特别多的情况下,鲜叶才会呈现红紫色。例如紫鹃茶因其花青素含量高而具有紫茎、紫叶、紫芽的特征。

紫娟茶

茶树品种不同,施肥、遮荫等栽培管理技术不同,都使鲜叶叶绿素含量不同。叶绿素含量随着新梢伸育老化而逐渐增加,叶色也由嫩叶的黄绿向老叶的深绿转变。

鲜叶中叶绿素含量不同,对茶类的适制性亦不同。叶绿素含量高的深绿色鲜叶,制成的绿茶香气高而鲜爽,滋味醇厚,汤色、叶底翠绿明亮,品质好。

若采用深绿色鲜叶制成红茶,则干茶色泽乌暗,香味青涩,汤色泛青,叶底较暗,品质较差。浅绿色鲜叶制成的红茶,干茶色泽乌润,滋味鲜甜,香气纯正,汤色、叶底红亮。

胡萝卜素和叶黄素

胡萝卜素(呈浅黄或橙色)和叶黄素(呈黄色)属多烯色素,统称类胡萝卜素,鲜叶中含量不高。

水溶性色素

花黄素类主要指黄酮及武夷山什么时候去最好其衍生物。鲜叶中的黄酮色素及其苷主要有檞皮素、杨梅酮、黄芪中药美白茶苷。檞皮素在生理上具有降低血管通透性作用,是维生素P的组成成分。

黄酮醇类极易溶于水,呈现出黄绿色,是形成绿茶汤色的主要成分。

茶叶加工过程中形成的色素

在制茶过程中,因制茶技术条件不同,会形成多种色素物质,其对构成茶叶品质特点及不同茶类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如在红茶的加工过程中,由于多酚类化合物等多种物质氧化形成了茶黄素和茶红素等色素,使红茶具有了红汤红叶的品质特征。

茶黄素类(TFs)是红茶中的主要成分,对红茶的色香味及品质起着重要的作用,是红茶汤色“亮”的主要成分,是红茶滋味强度和鲜度的重要成分,同时也是形成茶汤“金圈”的主要物质。与咖啡碱、茶红素等形成络合物,温度较低时显出乳凝现象,是茶汤“冷后浑”的重要因素之一。

茶红素(TRs)是一类复杂的红褐色的酚性化合物,是红茶氧化产物中最多的一类物质。该物为棕红色,溶于水,水溶液呈酸性,深红色,是构成红茶汤色的主体物质。对茶汤滋味与汤色浓度起重要作用。参与“冷后浑”的形成。

茶褐素类(TB)为一类水溶性非透析性高聚合的褐色物质,主要组分是多糖、蛋白质、核酸和多酚类物质,由茶黄素和茶红素进一步氧化聚合而成。是造成红茶茶汤发暗、无收敛性的重要因素。红茶加工中长时间过重的萎调,长时高温缺氧发酵,是茶褐素积累的重要原因。

参考文献

[1]制茶学/安徽农学院主编.-2版.-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89.5(2007.3重印)

[2]制茶学/夏涛主编.-3版.-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4.12(2018.6重印)

[3]茶叶生物与化学/宛晓春主编.-3版.-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8(2016.12重印)



最贵大红袍多少钱一克

大红袍,产于福建武夷山,属乌龙茶,品质优异,中国特种名茶,是武夷岩茶之王。大红袍很耐冲泡,冲泡七、八次仍有香味。大红袍系武夷岩茶之王,是乌龙茶中的极品,堪称国宝。它在武夷山栽培已有350多年的历史。那么最贵大红袍多少钱一克呢?

一、最贵的大红袍多少钱一克

1998年在武夷山20克母树大红袍,拍卖成交价是15.68万人民币(相当于784万元一斤,7840元一克);

2002年在广州20克母树大红袍,拍卖成交价是18万人民币(相当于900万元一斤,9000元一克);

2004年在香港20克母树大红袍,拍卖成交价是16.6万港币(相当于830万元一斤,8300元一克);

2005年在上海20克母树大红袍,拍卖成交价是19.8万人民币(相当于990万元一斤,9900元一克);

2005年在武夷山20克母树大红袍,拍卖成交价是20.8万人民币(相当于1040万元一斤,10400元一克)。

所以说最贵的大红袍是10400元一克。

二、最贵的大红袍的采摘工艺

1、采摘技巧

大红袍的采摘与一般红绿茶不同,其鲜叶采摘标准为新梢芽叶生育交成熟(开面三四叶),无叶面水、无破损、新鲜、均匀一致。鲜叶不可过嫩,过嫩则成茶香气低、味苦涩;也不可过老,过老则滋味淡薄,香气粗劣。而且应尽量避免在雨天采和带露水采;不同品种、不同岩别、山阳山阴及干湿不同的茶青,不得混淆。

2005年中开面采在5月16日,高山区5月18日后(2004年5月11日开采)。从采制时间上看,据林馥泉1941年当时记载九龙窠大红袍采制时间是5月17日,2005年的市茶叶研究所按小开面采摘的时间是5月11日,中开面为5月16日,高山茶区为5月18日。

2、茶树介绍

天心岩九龙集石壁上现存有茶树6棵,从“大红袍”石刻旁上层第一棵算起,按顺序编号,上层4棵(历史上称正本),编号1,2,3,4,中层1棵为5,底层1棵为6。据调查观察,这6棵茶树,虽同属一类型,但由于从武夷岩茶有性群体品种,经长期自然杂交演变而来,因而存在个体间的差异,大体分为3个不同的株系。

3,4号成熟早,节间短,叶小而长,叶面光滑,叶齿浅,叶边平,制成乌龙茶,岩韵明显(有棕叶香),香气较浓,味醇不淡,叶底黄亮稍暗。2,6号成熟居中,节间短,小叶型呈椭圆,叶质细嫩,叶齿细不明显,叶边平,制成乌龙茶香气较高,味醇稍薄,叶底黄亮,绿叶红镶边适度。1,5号成熟期最迟,叶齿粗而深,叶边呈波浪式,制成干茶香气比3,4号强,但不及2,6号,滋味似2,6号,叶底黄亮。

三、最贵的大红袍的工艺介绍

大红袍为千年古树,稀世之珍。现九龙窠陡峭绝壁上仅存4株,树龄已达千年。于每年5月13日至15日高架去梯采之,产量稀少,被视为稀世之珍。武夷大红袍,属于单枞加工、品质特优的“名枞”,名道工序全部由手工操作,以精湛的工作特制而成。

“大红袍”茶的采制技术与其他岩茶相类似,只不过更加精细而已。每年春天,采摘3—4叶开面新梢,经晒青、凉青、做青、炒青、初揉、复炒、复揉、走水焙、簸拣、摊凉、拣剔、复焙、再簸拣、补火而制成。

制作大红袍,从看护,到采茶、制茶、送茶,都有一套严格的责任机制和严密的工作流程、严谨的时间限制。武警要参与大红袍采、制、送全过程的监督和警卫。大红袍,有位监护人,终年看护,不离其左右,担负守茶、祭茶、采茶职责。

采茶,必须由省、市政府、茶研所、茶监护人等几方责任人均在场,一番仪式,一番察看,一番签字,才能采摘。

届时,武警守卫峡谷、置放云梯;茶监护人,在武警的陪护、监督下,在省、市、茶研所几方人公视下,登云梯采茶,采毕,即交武警,空手下云梯,云梯即被武警收走。

一干人等,速离峡谷,赶到茶厂,茶研所人又在几方监护下,炒茶制茶,茶成,当即给场省、市人,验重分包;庚即,省上人又在武警的陪护下,登专机送往北京。

综上,最贵的大红袍是很难得的,现在每年只有几百克,在市场上根本就没有买卖的。